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精选10篇)

2023年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精选10篇)

时间:2023-10-09 21:03:09 作者:FS文字使者2023年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精选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篇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有之意。如今,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内生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在我国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也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的引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创业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但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同类型学生创业水平,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以成为必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现阶段高等教育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从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对创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粗放型创业现在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创业及创新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社会,更加具有实效性。根据李芳凝,张建哲的研究认为,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心理特征、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而创业所需的品质及能力,其中包括心理品质及创业能力,其中心理品质又涵盖了如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独立的意志力及韧性、冒险精神、诚实守信等。以上这些品质的养成都可以成为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常常包括以下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等。开设的这些教育课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填鸭式或重复式教育,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然引出相关创业教育,以真实的成功或者失败案例来引导学生挖掘其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并且这些相关的创业知识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就业方面都是一种对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课程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在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中提高相关的品质及精神。

二、目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开始,已经多年过去了,但在实际的创业教育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尚未解决,而目前较多的从技能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的提高并不明显,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的不多。导致目前大学生创业发生率低,创业项目同质性高,创业类型简单等问题。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业教育形式单一,未形成规范的课程体系。

经过研究比较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在中国高等院校中的创业教育仍处于一个比较初级阶段,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并未能成为有效的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有些高校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偏向性较大,而将把创业教育弱化为与技能教育相比用处不大的业余教育;简单采用开展自发性的创业大赛或仅划出部分区域建设创业园来代替系统的知识教育,缺乏理论及系统的支持直接降低了创业教育预期的效果。在这种创业模式的支持下,出现了很多小商小贩的创业活动或者是剥削简单劳动的所谓创业,而这些创业模式,缺少科技成果的支撑也因此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出现了很多简单同质创新,缺乏新意和多样性。

(二)重视创业实践而忽视基本思想素质的培养。

在普通高校的日常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介入到创业教育中,在创业者素质中的心理素质类内容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许多学校所谓的创业训练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容打包后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认为这就是创业素质的培养,殊不知这种急功近利行的创业实践仅仅是对学生创业基本能力素质的灌输,而支持创业大成功的心理品质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也注定创业的综合能力形成明显的短板,造成创业成功的困境。

(三)创业教育面向极少数人而忽视大多数学生。

目前还有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不能面向大面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较多地依托创业知识竞赛和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的模式开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比较容易看到创业教育的成果。如在某年内学院组织的比赛中有多少人获得创业教育的奖励成果,但这种模式注定是为少数的精英而服务,以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全日制大学生约12,000名,创业知识竞赛每学期举办一次,每次获奖人数在30人以下,若按照20%的获奖率计算,其受众仅有150人左右,而该学校的创业园每学期仅有30名左右的名额,这两种主要的创业模式统计在一起的话仅占总学生数目的2%左右。所以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更需要创业教育的普及。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对所有学生全面覆盖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创业素质培养的概念,虽然不能产生如同创业大赛之类比赛那样明显的成果,但对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效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广大同学带来的好处甚至可以伴随其一生。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素质提高的措施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教育创新引入创业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信息沟通的变化越来越快,一项好的创新和创意能够很快转化为创造效益的企业或者方案。但同时也同样在市场中会出现很多的跟随着和模仿者。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专业化、多元化、差异化变得尤为重要,作为创业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需要了解产业和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等新兴模式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引入优秀创业校友的例子,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创业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相关法律知识教育都是其主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需要调整和充实关于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一种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方式,现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探索欲望有着极强的趋向性,运用好这一特点,将社会创业的实际环境及状况告诉学生,并归纳总结关于创业所需要的一些品质,由现象引出本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三)为学生提供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和空间。

如何有效为学生提供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关乎培养的有效性。通常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引入。一是着力提升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同学提供第一课堂无法提供的一些教育资源,通过第二课堂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形式,由学生的行政聚集到兴趣聚集,让志趣相投的同学在一起互相讨论提高,取长补短并由老师引导,带动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二是因材施教,过程化管理。在对同学的创业素质提高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和不同时段采取不同内容的创业素质提高教育,随着信息化及新媒体的普及,学生的个性及偏好越来越多地得以掌握,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学生心理素质发育成长的客观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素质提高,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全过程为学生匹配不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四、结语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提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出大学生创业素质及创业能力的要求后,提出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提高措施,可为探索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2]黄江霞.创新是企业第一推动力[j].企业改革与管理,,2:2~33

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篇二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特征及其原因剖析

(一)独立学院的生源是高考本三批次录取的学生,从生源录取情况的总体情况来分析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表1是江苏省-六年以来,本二省控线和本三省控线对比情况。虽然每一年录取的分数线有所起伏,但是本二阶段和本三阶段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保持一个较大分数跨度。分文理科进行统计,本二和本三批次六年的平均分差是:文科34.33分,理科35.66分。

(二)独立学院学生特征

1.学习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自觉和自律能力低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衡量学生寒窗苦读的一把标尺,除了少数高考发挥失利的考生,分数差距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除智商因素以外一部分的情商。已经定性的既有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一直延续并继续影响学生的大学四年学习生涯。具体表现在:情绪和思想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

2.部分学生信仰和价值观日益模糊,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观念较为盛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实用主义和随大流的心态占有一定的比例,人生目标和成才目标不明确。第二,班级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识盛行,愿意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越来越少,多数同学不愿意将个人时间和精力用于集体活动,宁愿外出打工,获取更为实际的社会经验。部分学生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不是学习成绩好坏,而是适应社会的能力高低。

3.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但是抗压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环境大多较为优越,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较为宽松,鼓励子女多方面发展兴趣爱好。因此,多数同学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具有较为强烈的表演欲和社会活动能力。但是,优渥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抗压能力差,遇到挫折不能正确面对,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现象。高考中的失利也容易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对自身认识存在偏差,害怕遇到挑战,遇事容易退缩,自信心不足。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着力点

(一)日常生活中着力灌输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协调共进

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讲,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有实效,必须具有针对性。从进校之初,就应该着力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良好人际关系氛围的塑造,作为指导大学生开始大学生活的基础。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层面渴望大学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以一个成年人的态度来对待和认可,因此,进入大学以后,应该借助环境改变的契机,给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上好大学第一课。立足未来大学生活的展望,积极鼓励他们学会独立面对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以积极的态度树立自信心,培育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二)专业学习中着力倡导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相促进的学习风气

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不能完全以本一本二的学习标准来要求他们。另一方面,也需要站在学习并不是强项的独立学院学生的立场来考虑他们的专业成才。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以自我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的同时,应当给予相应的指导,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和教材内容。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底子差的学生不在少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不能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因此,互帮和互助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补充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底子薄,动力不足的问题。如果说,学习能力是这一类群体的薄弱环节,学习风气的培养就是改变这一薄弱环节的有力手段。

(三)课外活动中着力营造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相长的团队合作意识

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在于个性鲜明、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乐于在校内外的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他们在文体方面特长尤为突出。在参与课外活动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个人作用与集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人荣誉离不开班集体的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学会面对挫折、磨练意志品质,在团队中学会合作与包容,在融洽的集体氛围中健康成长。

三、提升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与措施

(一)做好优秀典型的选树,以良好的典范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在大学阶段,朋辈之间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超过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其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效果明显。在一些同学眼中,优秀的学长和学姐,就是他们身边的偶像,值得学习和模仿。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中间不乏品学兼优、表现突出的佼佼者,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挖掘和选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比起老师的说教,身边鲜活的人和事例更容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深入人心。现阶段,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仅要释放正能量,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方式,变单纯的教育型为间接式的引导性,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实效。

(二)抓住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指导,扬长避短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朝着应用型与实践性趋势发展,因此学生成才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现阶段,创新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课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多大学生在大学这个环境下,也开始进行人生首次创业的尝试,因此,用发展的、多元的眼光看待独立学院学生身上的优势,显得十分重要。只要能够将他们身上的优势进行准确定位和分析,帮助他们整合有力资源,扬长避短,不拘一格地实现他们成才的目标。

(三)将激励措施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现今的在校大学已经进入90后这个年龄段,由于家庭社会的关系,独立学院的学生容易出现脆弱、自卑等心理问题。在高考失利的问题上,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自我期望值下降,自我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无论是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还是与他们单独相处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柔性管理的运用,鼓励和激励的措施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独立学院的评优机制和激励措施也应当往多元化的方向拓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平台。

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篇三

虽然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在思想上会存在不同的问题,但是导致学生们在思想、道德、政治中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生们的思想不仅是比较活跃的群体之一,而且对其他社会群体的思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学生们的主流思想还是好的,但是随着大为改善的物质生活状况,他们原来的一些思想观念、意识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们的思想会更加的活跃,眼界会更加的开阔,这样思维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混乱。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仅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而且是学校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应该承担的责任。目前,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以及学生们日常的管理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不够重视,致使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为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们思维观念以及精神层面活动的培养。然而,中等职业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为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对症下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以及网络的加快发展,自然就会有大量的信息涌入学校,学生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理想信念不清楚、团队合作精神下降甚至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等,这可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没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详细的了解。在教学中都主张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但现在可能过多的突出了教育工作者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们的作用。如今更多的都只是注重表现的形式而简化了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思想等,这当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关于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我们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我们才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症下药。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这不仅要求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广泛的知识储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状况,工作者应该注重个人的心理、生理以及思想的变动,而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放在统一的模式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独特的优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从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新的历史阶段,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应该坚持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做法,让学生们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检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加深理论学识的理解和认知,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磨练了他们的意志,而且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的历史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可以经常尽可能的让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让学校和社会能够很好地融合,最终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如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致使学生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更加的想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更想充分的变现自我,那么我们就可以选取一种具有贴近生活、师生平等、双向互动等特点的方式----服务式思想政治教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较大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服务意识能够增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从而最重要的是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篇四

一、“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一)“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校“教育生态文明”核心目标的内在保障

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高校教育内外部资源,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优化日常教育的方式、途径,提升教育的科学水平,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最终使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不能有效整合高校内外各类工作资源,没有合理构建全员、全程的育人工作机制,没有有效形成、发挥教育合力,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被动地应付各项事务性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当前学生所需、所想、所盼,这与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相违背。“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其显著特征是“和谐统一、规范高效”。“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充分把握学生特点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改进工作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能动性,进而采取个性化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高校“教育生态文明”核心目标的实现提供内在保障。

(二)“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优化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现实环境的重要

前提“教育生态文明”追求教育内外部环境的互促互利、和谐平衡,而不是相互遏制。当前国内外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国外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开展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的恶性渗透,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对社会现象难以形成客观认识。同时,在网络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下,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多变特征,国内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交融、冲突,虚拟网络中的不良社会思潮、不良社会反应严重侵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破坏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部分大学生因为无形中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表现出极端化、多元化、矛盾化的特征,其人际交往方式、思考问题方式、为人处世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对象、要求和方法都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复杂性、多样性、创新性的特征,因此原有传统型、经验型、事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有效抵御国内外不良思潮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侵蚀,不能充分优化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内外环境。“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探索契合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思想特点的“生态化”工作方式,用新方法、新载体、新思维主动占领社会思想舆论阵地,净化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子,提升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防护力,真正为实现高校“教育生态文明”提供环境保障。

(三)“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高校教育工作合力的现实需求

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现实需求是以“生态学”的知识理念指引高等教育,研究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内各项教育工作“子系统”所处不同层次的内外环境,融合不同教育“子系统”中人、物、信息和途径等各个生态元素,进行整体性的动态协调,促进教育生态环境内诸要素互动循环和优缺互补,形成共同的教育合力。从教育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现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管理、教学、后勤等工作“割裂”。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模糊,教育实施者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信息交流不对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不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不强、成效不显著。“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汇聚校内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生态因素,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群体(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学教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外部信息交流,构建高效、和谐、平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二、教育生态文明视域下发展“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确立“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价值:追求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人们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民众生态意识的强弱、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因此,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契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诉求就是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观,使他们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习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态道德素养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塑造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展开,通过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渠道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现象,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才。因此,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充分整合资源、优化方式,积极追求生态文明,促进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教育目标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格方面,引导大学生自觉遵从自然法则,直面环境危机现状;意志方面,引导大学生遵从社会生态道德规范;情感方面,引导大学生热爱、保护大自然,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充实“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生态文明理念教育

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类生态危机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具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个体,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宣扬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内容———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即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潜移默化地促使他们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保持生态价值追求,形成自然文明、和谐积极的育人环境。在日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教育、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准则教育、生态责任意识教育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将解决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重要的内容,常常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生物存在的内在价值,明确意识到人类既有改造自然的权利和自由,也有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进而以“主人翁”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为准则教育。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要求开发利用不超越自然环境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就社会个体而言,体现人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否充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能否自觉践行生态行为准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人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为规范教育,促使他们的生态行为由被动向主动、由不自觉向自觉、由漠视向积极关注转化。生态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认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大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生态危机,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因此,应对大学生开展生态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能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三)构建“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契合生态文明建设诉求

构建体现生态文明思想主旨、适应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规律和高校现实教育环境的教育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也是“教育生态文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构建应在“生态文明”为主体的价值观指导下,在提升生态认知、丰富生态情感和强化生态行为意志方面彰显目标诉求,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形成高度和谐、功能强大的合力系统。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认知是践行行为方式的知识前提。因此,要有效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方式,就必须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教师在选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时,要对大学生的生态知识进行扩充,在专业课程、公共课程、选修课程体系中增添生态知识内容;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认知实践,结合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感知自然、认识自然的实践平台。

其次,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大学生的生态情感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绿色环境的亲和。在构建“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中要开展生态警示,通过专家讲座、图片展览等引导学生对当前的生态危机进行体验;要积极营造环保氛围,积极宣传环保名人事迹,结合世界水日、地球日等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

最后,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志行为。生态意志行为是人们经过对生态目标的选择权衡后,为达到目标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下,社会个体都有节约资源、宣扬生态的责任。因此,“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设计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意志行为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在客观认识自身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将生态道德体现在日常的生态意志行动中,主动承担起作为社会个人的生态道德责任。

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篇五

1)在“三观”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一旦形成了科学的“三观”,就会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现实中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方向、就业方式已经越来越考验着大学毕业生,一些毕业生不考虑自身实际和行业发展,面对众多的就业选择,无法准确定位,一味地选择地方好、工资高、工作轻松的单位,最终劳资双方都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造成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其实,可以从“三观”教育出发,让大学生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把个人专业与特长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选择既能发挥个人才智,又能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价值体系和道德行为上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倾向,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以为然,诚信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求职简历,面试材料弄虚作假,应聘面试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盲目签约又肆意违约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诚信缺失不仅对大学生本人产生严重的后果,更会让用人单位、学校、家庭受到一定的牵连。同时,一些大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求职过程中遇到自己合法权益受侵害却无能为力的事实,也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困难重重。针对以上情况,加强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势在必行。可以利用校园媒体进行诚信、法律宣传,营造意识氛围;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主题演讲、竞赛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让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当今社会,职业道德作为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重要体现,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爱岗敬业,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还要求大学生勇于正视不足,敢于自我批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调整自我,以适应社会。

3)疏导就业心理压力,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当今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面对各种竞争压力和困难挫折,由此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如焦虑、烦躁、自卑、依赖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重要一环。学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两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第一,从大众层面,通过心理咨询、互动讲坛等形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胸怀坦荡、自信乐观地参与竞争;第二,从个体角度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如贫困生、女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沟通,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提高就业能力。

1)重视阶段差异,循序渐进,实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化。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生开设,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只给刚入校的新生开设,这实际上割裂了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联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职业意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特点,不同阶段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分步骤、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于大一刚入校的新生,重点进行专业了解、适应性教育和思想意识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新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基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让新生接受就业形势、自我认知、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育,为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奠定基础。进入大二,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可以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提高自身实践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了解职业特点,确立并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三观”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引导。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职业体验和经验积累,同时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困惑,这时候应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结合当前国情、就业形势和政策,正确定位,合理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经过了前三个阶段的就业准备,无论从思想意识还是实践探索,大四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和发展已经有了明确方向,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侧重于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技巧培训,当然更不能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毕业系列活动如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发挥优势、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加强情感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

2)重视专业差异,因“专”施教,实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化。

专业化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异之一,也是学生走上社会的必要准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专业差异,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不同,所以专业学科设置,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各有不同,从就业角度来看,因就业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同,所以对不同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学历要求等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在共同要求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上,就业市场对理工类的学生,更看重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文史类的学生,注重其思辨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甚至对具体的专业,其学历要求也会不同。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充分考虑到专业间的差异,结合市场需求,因“专”施教,制定有专业差异的教育方案。

3)加强社会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化。

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内容较少,且形式单一,有些大学生甚至在快毕业时才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这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加大实践环节内容,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念渗透到各种实践环节,可以是课程的实习、实训,也可以是专业技能竞赛,还可以是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大学生与企业、社会接触的机会,让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找到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及时调整,弥补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总之,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而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来解决就业问题,也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加强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起来,帮助大学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责任,也是任务。

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篇六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大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只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唐军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理论策略

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篇七

一、当前社会转型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受到西方国家各方面的影响,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等,并将信息化、技术化、知识化的社会引入到我国社会发展当中,以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我国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全方位、加速赶超跳跃、深层次、多元化等方面,但是在社会转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1道德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挑战,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面貌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在价值观、道德标准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这些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变得复杂,因此也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1.2心理压力

面对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化,当前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压力。社会的转型,将一些社会问题暴露出来,贫富分化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社会竞争在不断地加剧,社会上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导致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产生自卑感。当前社会中的就业压力更是让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就业压力由社会转向了学校,甚至转到了学生身上。

1.3认同感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转型社会的一些特征表现为,当前的社会被网络、计算机技术等覆盖着,大学生的世界观、社会观等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在社会转型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盲目攀比、沉迷网络等,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安全和成就感,进而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薄弱化,使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感意识,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4就业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毕业生的人数也在增加,但社会中的企业、用人单位无法完全吸纳大学毕业生,使得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在转型,而高校教育的转型却相对滞后,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当前大学生过剩。

二、应对措施

社会转型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还有很多,不仅局限于上述问题,还影响着大学生健康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2.1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在各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发展现状,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虽然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我国的.发展是在风雨中前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力争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2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道德素质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了自强自律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样化,当前社会转型期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流途径为学生传播具有感染力的道德知识、思想政治知识,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2.3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这些压力来自就业、贫富差距等,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保障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4让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培养。在社会转型期,就业竞争非常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让其有健康的就业心态,在面对竞争、挫折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小结

社会转型时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较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在社会转型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从社会转型为其带来的影响入手,不断地完善应对措施,避免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篇八

现在的大学生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和学习越来越依赖于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已经变成现代人尤其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东西。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未踏足社会,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还处于活跃发展期,而互联网作为大学生的心爱宠物必然会发挥它的浑身解数去迎合大学生们对于各行各色信息的猎奇探索心理。因此,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影响,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对于优化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同样意义巨大。

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 互联网的娱乐性和虚拟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当今的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上网渠道,而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他们不再愿意走亲访友,不再愿意面对面的跟朋友、亲人和同学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甚至沉迷于互联网制造的虚拟世界。互联网的娱乐性日益蚕食着大学生的大多学习时间、吃饭时间和睡眠时间,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程度直线下降,肥胖、失眠等疾病悄然而至。大学生们频频沉湎于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难以自持。精神方面患得患失,甚至形成人格障碍以及心理疾病和各种思想问题,在互联网上他们毫无顾虑的宣泄和释放现实带来的各种无奈和压力,寻求精神的安慰和心灵的释放。大学生的这些问题倾向的形成都与互联网不无关系,因此说互联网是将大学生的精神思想带上了脱离现实世界的病态道路的帮凶。

2. 互联网的开放性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互联网是一个各形各色信息充斥的虚拟世界,信息传播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可以说是没有路径障碍的,各种信息的发布、接收和阅读相对比较容易且自由,加之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互联网的这些特点就给那些还存有争议的事件、落后的思想文化、反党反社会言论的广泛迅速传播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良好渠道。这些不良言论势必会对深度依赖互联网的现代大学生的思想体系造成严重冲击。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的增强任务更加刻不容缓,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加大了,而且还会动摇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以及道德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 互联网的发展要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师对信息资源所具有的优势而使教师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而且老师们很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然而,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老师的面对面讲授,而且大学生由于对新生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和认同感,他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这种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来接受和宣传各种信息。大学生是最具青春活力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运用最新科技产品,互联网作为这个时代新事物的代名词,拥有着强大的使用军队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成为主力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定型,对于新生事物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和能力,他们对于互联网的运用更是落后于青年学生群体,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偏向于使用旧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业和活动。但是,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已呈现席卷之势翻滚而来,需要我们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紧更新观念、思想,努力扼住时代脉搏,跟上互联网的步伐,才能更好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开来。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拓展了教育内容,突破了时空维度

互联网把各色信息毫无差别的放在一个平台,无关乎发布信息的始端的国度、地域,也无关乎传播信息的人种、性别,也无关乎接收信息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只要你有需要,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时代宠儿随意选择自己偏爱的方式如编辑文字和图片、录制音频、拍摄视频等等来发出、传播信息,或点击阅读、观看信息,或转发、分享信息,或下载、保存信息。互联网完全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种种限制和障碍,互联网是一个广大的信息集聚地,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藏,不仅可以方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增强教育能力,变革教育方式,拓展教育内容,同时也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接受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2. 互联网信息的互动性增强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主内构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内构能力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关键还在于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能够与大学生的群体偏好和性格特质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内构能力。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大学生可以在网上任意咨询各种问题,还可以与网上的专家、学者、大师、教授、亲朋好友等等交流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等。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互动特性使得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对学习内容的内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 互联网信息的受众平等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它使得信息发出者、传播者和受众者的界限变得不再那么清晰,大学生不再只是受众群体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他们既是信息的接收消费者另一方面又是信息的传播发出者。如今的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微信、qq 这两个常用软件获取、发出及传播信息,而且现在微博、论坛和博客也是大学生广泛活跃的阵地,他们随意的发表、阅读、转发、传播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和论点。互联网上人人可以是教师,人人又都可以是学生,师与生之间不因喜恶而耻于教或学,他们在互联网上是互为师生的平等的人。同时互联网也极大的减弱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极大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1. 强调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的多样与主流表达

现代科技在加紧发展,那么,也必须得加强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管理及约束监督。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应该允许和提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表达,以不同求发展,有不同才有创新,才谈得上活跃。通过大学生的多种表达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解读和再创造提供多种视角和丰富素材。世界因不同而美丽,思想因差异而更可贵,但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偏激和错误思想的正确引导,使大学生的思想趋向主流正确同时不失其积极方面的差异。

2. 精心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校园平台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 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式。首先,可以通过校园广播app、bbs、校园app 等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各种相关服务,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校级公共交流的平台。其次,可以增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以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参加、践行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后,可以建立一个以班为单位的、师生可以双向、随时交流沟通的小平台例如各种各样微信群,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

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他们自身的各种素质及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层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得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使用技能的培训工作,使他们不再面对互联网时不知所措,无可奈何。第二,建立一支校级的、专业的互联网媒体开发维和护队伍,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无障碍的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代,要求我们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优势机遇,同时要与时俱进的迎接挑战,努力克服互联网的劣势,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不断提高。

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篇九

(一)认识的主观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且感知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般说,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认识过程却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活动,往往造成以主观偏见或成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结果,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这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条式说教;教育者过分强调老师、学生的“我教你听”关系,无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和主观感受;脱离实际、乏味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应或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种记忆往往会深扎学生脑海,所以他们很容易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他们却只会按照原先的认识记忆进行判断。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观念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认识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情感的对立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建立在认识基础之上,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评价客观事物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产生自豪之情、满足之情、敬佩之情、惭愧之情、厌恶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状态下,当客观事物的性质、他人的行为与自身已有的认识记忆相符时,学生们便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但逆反心理的情感过程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以认识为基础,而全凭颠倒是非,“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反抗心态,对客观事物做出违反其本身性质的评价,并相应地产生或喜爱或厌恶的内心体验,使情感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们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从教育心理学上看能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中感受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些正面情感对逆反情绪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这种情感体验得不到强化,无法让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绪很容易就会有所抬头。更何况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易冲动、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过来说,正确的情感是能促进更好地认识。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地认同感,这种感觉往往能够引领学生去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某种观点,并接受它们,从而用它们指导行动。

(三)意志的盲目性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即使对某一现象或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结果或者说行为却未必正确。例如某一学生认识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出现偷盗的行为。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一些从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生,却因为哥们对其认真学习的无端嘲笑或者课堂上抵挡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而产生与认识截然相反的行为,盲目地排斥、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也在无意当中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体生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将理论渗透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磨练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麦克莱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因而会取得优良的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意志便得到了巩固,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从而能确保正确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的反抗性行为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在一定情感和意识的参与下,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一般我们通过学生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逆反情绪,存在这些情绪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总是迟到、旷课,即使人在课堂也是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模样;对各种有关讲解国家政治文件的讲座、班会避而远之,对各种国家大事爱理不理,对各种献爱心、公益活动敬而远之……这些行为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传播者、受传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及自身原因所造成,详细了解了逆反心理的特征有助于更好的对症下药,为之后研究如何更好地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提供必要帮助。

作者:潘莉莉 谢海霞 单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篇十

一、文化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影响

(一)教育环境的影响

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就社会环境方面来说,文化多元化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从积极的影响来分析,文化多元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还可以通过民主、法制和人权思想在高校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并通过先进思想来促进大学生进行创新与探索。从消极影响来分析,文化多元化中也会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处理不当将引发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理念。此外,文化多元化中的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各个国家民族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都会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如果高校不能正确处理这些消极影响,将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质疑我们的政府,质疑我们的政党领导,甚至走上违反国家宪法的犯罪道路。尤其是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容易让大学生感到自卑,还会错误的把原因归咎于政府。

2.对家庭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也是有着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从积极方面来看,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的大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已经较之于小时候来的小了很多。然而,家庭作为人心灵的归宿,其对于人的影响仍然是巨大且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家庭中父母的不同观念也会引起他们行为方式的变化,这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大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愿意接受先进的文化,从而将在家庭中形成一个开放和谐的民主氛围,加之当代家庭中更为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将会有利于他们的子女获得积极的家庭正能量。但是,文化多元化也有消极的一面,有些家庭对于消极文化的认识程度与辨别能力不够,从而在家庭中形成了一些消极的思想,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3.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影响,依然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个对立的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吸收到来自于各个国家与民族文化中的不同艺术作品,尤其是高校里的图书馆,它作为高校知识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服务者,积累了大量各国优秀的文化精粹。这些文化精粹必将进一步充实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大大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与眼界。当然,还有一些优秀音乐作品、雕塑作品等都代表了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显然能够在高校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氛围。此外,来自于异域的宗教文化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当然这是指宗教文化中的好的一面,它将引导大学生一心向善,从而找到心灵寄托。从消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中也会有着色情暴力电影等,它会让大学生陷入到过度放松的陷阱当中去,接受这些不健康的文化侵蚀,从而容易导致学业无成,甚至出现犯罪倾向。此外,还有些国家有些邪教组织等,大学生在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下,如果不能很好的辨认,将有可能做出反人类、反社会、反国家的罪恶行为,后果当然是灾难性或毁灭性的。

(二)对受教育对象的影响

1.对理想信念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影响也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就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国际化大趋势,它可以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化,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高校校园里到处充斥着多种文化。那么,大学生就可以通过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更为切实的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努力选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行,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它也有消极的一面,文化多元化让大学生的选择面更为广泛而杂乱,容易造成大学生难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变得犹疑不定。因此,文化多元化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它可以让大学生看到优秀文化的力量,并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它也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干扰,让大学生产生偏激的看法。

2.对思想道德的影响。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会有不少善良的故事发生,也有不少感人的事迹存在,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好的文化,无论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它们都具有真善美的本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心灵震撼力,有利于引领他们更好的对待生活与学习。而思想道德又会引领行为的发展变化,文化多元化的积极影响也会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转变,把一切优秀的文化来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是,文化多元化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国家或民族的不健康思想道德观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大学生,他们看似前卫,实际上是对道德的践踏,不仅会造成身体方面的伤害,也会引发心理的严重损害,进而在这些不良思想道德的指引下做出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1.教育内容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有着积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更为丰富的选择性。这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多元化文化的推动下极大的丰富与发展了。一些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素材,比如说可以引进其他文化中对于他人隐私的尊重原则来引导大学生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度,重视个人的独立性与相对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信心。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弊端较多,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而文化多元化下的大学生将可以接受到不同的文化观念,教育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比如说,大学生要能够自立自强,具有竞争意识等。

2.对教育方法的影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完全可以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与方法,很好的融入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具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采用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让大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心灵温暖,引导他们去做公益事情,投入到爱国主义活动中去。高校还可以把优秀的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四)教育理念的影响

1.培养目标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主要就是有这么一些方面。具体来说,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干扰与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擦亮自己的双眼,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要做对得起社会、国家、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的工作,要引导他们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期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2.教育者素质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教育者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他们的素质要求提高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思政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博览群书,吸收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做出较为客观理性的文化判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识别能力,才能够把大学生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起到领路人该有的作用。

二、结束语

总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有着这么几个方面的特点,即崇尚社会理想,但也注重实用;维护集体荣誉,但也强调个人权益;忧患意识较强,心理压力渐大;全球化意识和接受外来文化意识增强等。因此,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教育主导思想上必须突出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一元导向与多元渗透的辩证统一,在教育策略上增强开放性与民主性,在教育方法上加强层次性和针对性,从而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培养出四有新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