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父母的话术读后感 孝顺父母的读后感(通用9篇)

最新父母的话术读后感 孝顺父母的读后感(通用9篇)

时间:2023-10-09 19:52:07 作者:雨中梧最新父母的话术读后感 孝顺父母的读后感(通用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的话术读后感篇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今天,我怀着欣喜而崇敬的心情阅读了《孝敬父母》这篇文章。

《孝敬父母》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少年时的陈毅很孝敬父母,经常帮父母做家务,从不惹父母生气。长大以后,陈毅投身革命,由于长期在外,很少回家探望父母,总感到未尽到儿子的责任。一次,陈毅从国外访问归来,途经家乡,顺道探望卧床不起的母亲。陈毅的母亲得知儿子要回来,忙叫人把那条尿湿的裤子塞到床下,不想让陈毅知道。陈毅发现了,执意要去洗裤子。当我读到“不管当了多大的官,我都是您的儿子,您就把裤子拿出来,让我替您洗吧!”这句话时,我不禁想起了平常的我,不要说我帮父母洗衣服,就连自己的衣服都要劳驾父母,想起来真是既内疚又惭愧。

读完全文,我对陈毅孝敬父母的品质肃然起敬。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是他们的掌上明珠,所以我在家里经常撒娇。妈妈煮了米饭,我却要吃零食,家里的家务活不要我动手,自己的房间乱得不可开交,都要妈妈帮我收拾干净的。每逢周末,我总是吵着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简直就是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小公主”。

读了《孝敬父母》,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陈毅爷爷那么关心父母,而我呢,又要这个又要那个,却从来都不体贴一下父母。我决心以后在家里再也不撒娇了,再也不做“小公主”了。我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关心和尊重长辈的好孩子,坚决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的话术读后感篇二

书里主要是写了我们从小到大,爸爸妈妈是怎样关怀我们的,又是怎样疼爱我们的……

我被书中的感人的故事吸引住了。看了书中的故事情节,震撼了我的心。

我真正体会到:能用生命来保护我们的人是爸爸妈妈;能供我们上学的人也是爸爸妈妈:能生我们的人还是爸爸妈妈;能抚养我们的人是爸爸妈妈……想自己往日常惹爸爸妈妈生气,真是不应该,在这里,我向爸爸妈妈说一声:“对不起!我以后会孝敬你们的。从今天起,把自己不足的地方改正过来,让你们每天见到我脸上常挂笑容。”

我现在深深地明白:父母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我今天读了《感恩父母》这本书,每则故事都很感人,其中几则故事能催人泪下,我看了有些哽咽。

上述,是一篇娓娓道来的文章。

父母的话术读后感篇三

最近,有机会翻阅了《家长必读》这本书,感触很深,作为一个母亲感觉自己很多的方面做的不够好,自己很多的教育方法不是很对,感觉压力很大,担心自己的错误教育方法误导了孩子,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可以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说实话,我是一个粗细的人,脾气比较急躁的母亲,经常不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不耐心聆听孩子的倾诉,看不得孩子的一点错误,开口就批评,动手就要打。虽然总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忍,但是性子一上来就控制不住。当我看到科学家钱三强的父亲用生动的语言激励他时,钱三强受到鼓舞,获取动力,从而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了一名让父母骄傲的孩子。通过这个事例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年轻的父母深思和借鉴。现在我已经学会和孩子沟通,把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

记得名人埃尔维修曾说过的一句话――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今天看完这本《家长必读》我受益非浅,觉得这本书可读性特别强。

总之,我会尽力把女儿培养成为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学习优良的好学生,我会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父母的话术读后感篇四

聆听老师讲述《父母的语言》后,我的感触与受益良多。

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者,父母以身作则,用耐心的态度,温和的言辞来感化与教育孩子实为必要。若言行得当,那孩子必将也是一个温文尔雅,行为得体的人;反之,若以暴躁嘲讽的态度来面对孩子,那么,我们很难保证孩子会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由此可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语永不过时。要想孩子拥有光明灿烂的远大前途,父母的语言就必须恰当,如此才能为孩子搭建牢固的地基,培养出开朗、活泼、自信、大方的人。而我也明白,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必将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以身作则,如春风化雨般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

父母的话术读后感篇五

我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但对我最深刻的是《感恩父母》这本书。

令人感动的有《一张纸币》,《我的哑巴父亲》,《母猴与猎人》,《鳝鱼护卵》,但是,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8元5角让人流泪》。说的是有一个捡破烂的妇女,把破烂卖掉后,从小巷的拐角处,走出一个歹徒来。把妇女手里的钱抢走了,后来妇女叫人把那个歹徒捉住了。妇女走到水果店买起了水果,每样一个,有梨子,香蕉,苹果,草莓等,后来出城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原来,她儿子13岁就死了,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吃到一个完好的水果。

而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真是惭愧及了。每天家务活妈妈一个人全包。现在我决定每天帮妈妈做家务活,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写字公正,以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

等我考上了大学,我一定会捐钱给那些穷人。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还要认真工作,不再让他们辛苦赚钱了。

《感恩父母》这本书对我有了很大的启发,这是最好的一本书。

《感恩父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父母的话术读后感篇六

我读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感恩父母》文章。里面讲,我们要怎样感恩父母,如我要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等等。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年前的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从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又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

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小的时候,我总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当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可是又有多少人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呢?有的人总是不断地报怨自己的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与父母顶撞!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健康状况,不记得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多精力和心血啊!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是父母。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学习,依然牵挂我们的还是父母。这文章让我们知道:要学会感恩父母。

父母的话术读后感篇七

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不禁再一次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眼前浮现的是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母亲那张爬满皱纹的脸。

此时此刻的我们正坐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然而我们的父母呢?或许正在辛勤地劳动,岁月带给他们的是满头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父母们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从无怨言,从不后悔。只要能看到自己的子女快乐的成长,他们便会觉得很满足。这就是亲情,浓浓的亲情,让人感到温暖、幸福。点点滴滴,都是亲情的象征;都是亲情的流露;都是至亲至爱的亲情。

正如文中那对穷人夫妇一样,即便家里穷的都要饿死了,也舍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其实生活中的每一对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都渴望孩子能够永远在自己的身边健康、快乐的生活。慈爱、恩爱、关爱,都渗透在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之中。无论怎样,回荡在我们心中的`永远是那浓浓的亲情!

父母的话术读后感篇八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感恩父母》。书中的故事都很感人。通过阅读让我知道了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学会去感恩养育我们的父母。书中的故事个个都非常感人。让我无法忘记。

其中《密码中的真情》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上大学时,父亲给了她一张银行卡。这张卡的密码是小女孩母亲的生日。小女孩几次取钱时都忘记密码,她就责怪父亲不把密码设成她的生日。父亲解释道:“通常人们都把卡和身份证放在一起,如果全丢了,那后果不堪设想。”不久父母在车祸中不幸身亡,小女孩安葬了父母,回到学校时银行卡的钱用完了。她想起家里还有一张银行卡,就马上回家拿。

到了银行,她先输入母亲的生日,显示错。再输入父亲的生日,显示还是错。然后再输入自已的生日,显示请输入取款金额。女孩的眼泪哗哗的流了下来,女儿的生日是父母最珍惜的数字,这一点做女儿的怎么没想到呢?取完钱后,女孩把密码改成了父母的忌日。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而我们却经常忽略父母的生活。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就足够伟大,他们不求回报默默奉献,让我们一起来感恩我们的父母。

父母的话术读后感篇九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目前是我听得最深有感触关于教育孩子的书。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距的真正原因,了解到了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可优化孩子大脑的三大原则。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书中指出,一个孩子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轨迹,拉开学习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学习态度,而在于三岁以前父母给予的3000万个词汇。

孩子在三岁之前,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教育,在于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词汇量,达到3000多万个词汇以上。书中研究证明,越注重孩子语言教育的家庭,孩子接受的词汇量的量和质量就越高。9个月以后的孩子,学习差异已经产生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小孩的读写水平将可以决定他以后上什么样的大学。更加关键的是,儿童的语言95%来自于父母,他就是父母的复印机。

需要强调的是,这3000万个词汇量的差距并不是指3000万个不同的词汇,而是说话的总量,包括那些重复的话语。另一方面,即使没有科学证明我们也知道,重复且毫无意义的话语,如3000万次“闭嘴”,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益处。在这些词汇量中,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父母的词汇有这么大的能量?

1、脑回路的构建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但是,这些神经元需要关键性的类神经连接,如同无数个独立的电话亭需要连接线一样。

每个人从出生到三岁时,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类神经连接如果长期保留,那么大脑将不堪负荷。因此我们的大脑将通过一个叫作“突触削减”的过程,削除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较弱或不经常使用的部分。

根据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数字空间词汇的差异性滋养

不必接受刻意高深的训练,父母单纯的数学词汇输入就有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魔力。通过语言,大脑超凡的能力能将其转化成比语言实际所传递的意义更广泛且更复杂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帮助孩子打下日后学习的基础。

3、培养成长型思维

孩子难免受到周遭环境中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语言影响,这是作为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便是一项利器,即帮助孩子形成“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研究领头人德韦克教授在1998年的一项重要研究显示,简单的一句对过程的称赞,就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应对挑战的欲望。

学者们发现,在三岁之前经常受到基于过程称赞的孩子,更容易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具备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孩子对抗自我定型这一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风险,让他们不惮于自我挑战从而获得更大进步。

4、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

自控力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是照顾他们的人。看护人在日常互动中向孩子们传达文化规范,教导孩子从“环境的奴隶”变成“自我行为的主人”。而语言技能则在这一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教育孩子不要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因此,父母应避免“命令型”语言,比如训斥和要求等;而应该采用“建议提示型”语言管教孩子,引导孩子提出意见或选择。比如采用“因果思维”的方式与孩子对话。因果思维让孩子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促使孩子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后果。

5、道德观的建立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宽容的品质和良好道德行为都有影响。虽然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需要家长基于行为的夸赞,但是为了帮助孩子变得善良,家长此时需要基于个人的称赞。

3、优化孩子大脑的3t原则

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父母构建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本书的作者研究出了一套科学且便于操作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in)、充分交流(talkmore)和轮流谈话(taketurns)。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样有责任感,会把注意力放在被下达的任务上,他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参加了某项活动,那么他们就很难在这项活动中学到词汇。

我们不管是讲故事还是堆积木,看孩子的这种感觉,当他在听故事的时候跑去玩积木,你给他解释积木,这个叫积木,它是红色的或者把积木放在他的手里看看重不重等。不断的帮他解释这个世界,这是第一个原则。

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年累月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现在有很多父母照料孩子时会给孩子扔一个手机,谁给他平行讲述?没有。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东西,跟他眼前发生的世界无关,他根本没法把这件事和那件事建立起来连接,所以他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就不发达,就不建立。

所以你会发现给孩子进行平行谈话也就是说你不断地解释孩子所发生过的事,在做什么事就跟他讲什么事。哪怕孩子坐在一边,你说妈妈现在给你做饭,你看妈妈要给大家做好吃的饭饭,然后这样给他讲,这种形式对话对孩子都是学习。因为孩子能够把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跟你的陈述联系在一起,这个叫作充分交流。

以下四个方式能让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输入量。

(1)描述日常生活

即一边干活,一边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这样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教孩子刷牙时,父母可以这样说:

“到刷牙时间啦,我们谁先来?”“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是绿色的。”

“现在我们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来,一点点挤。干得真棒!

“好,现在准备刷牙了,开始刷吧,从上到下。还要刷刷舌头。”

(2)不用代词

称谓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能去那儿把那个带回来吗?”,即便是成人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讲代词,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触更多的词汇。孩子接触到的语料越丰富,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越强,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3)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年岁稍长后,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过某事的经历、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来理解未知的概念。

(4)“扩句”

扩句就是指语言内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语境下的衍生物。具体操作为在给孩子的回复上增加词量。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说三个词,父母则以短句回答。

孩子:“抱抱我,抱抱我!”

爸爸:“你想让爸爸把你抱起来?”

久而久之,这段父子对话就会进化为:“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来吧。”

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展开,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从婴儿时期成长而来的孩子可能开始说一些让父母不明白的词语,可能因为是孩子自创的,也可能是由于发音不完整。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语音信息,认真回应,在孩子回答时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来搜寻回应的词语。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和“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4。数字时代的t:关掉它(turnitoff)

数字时代,屏幕正在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然而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

3t原则的实践

在了解了科学的亲子沟通方式后,父母可以将丰富多样的'词汇融入该语言框架,在日常对话中灵活运用。

培养数学能力的对话

共情关注:你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你的小裤子上有5个扣子,能帮妈妈/爸爸把它们数出来吗?1个,2个,3个,4个,5个。好了,5个扣子都扣好了,现在你可以去上学了!”

轮流谈话:让孩子负责扣纽扣,而你负责数数。

培养自制力与独立思考的对话

共情关注:你注意到刚刚起床的孩子,急着要去看外公。

充分交流:“来,我们把衣服穿好,待会儿就要去看外公。这里有条紫色的裙子,还有一条粉色的。紫色的上面绣有漂亮的花朵,而粉红色的带有荷叶边。”

轮流谈话:“你想穿哪一条?”

“粉色的吗?我以为你要紫色的那条呢!”

“你喜欢这条裙子是因为它有口袋吗?”

“原来如此,这样你就可以把外公给你的糖果装进去了。”

“粉色最好,因为它最适合用来不停地转圈。”

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就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潜能。他们在挣扎,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作为父母或者教师,虽然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孩子的潜能,但是尽我们所能的做我们可以做的,是爱之所致,也是作为成年人对于孩子,对于社会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