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中班美术包粽子教案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实用7篇)

中班美术包粽子教案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实用7篇)

时间:2023-10-08 19:22:39 作者:XY字客中班美术包粽子教案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实用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班美术包粽子教案反思篇一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中班美术包粽子教案反思篇二

我们都知道,美术活动大致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造型表现课,而综合探索课在教育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究精神,因为综合探索课,是融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三个美术学习领域为一体,并与其他学科相综合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的一个学习领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美术老师应具有的.教学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联系与研。

第二,是在注重本学科知识的纵向延伸与提升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和生成新知。

今天《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布置孩子们通过互联网资源查阅有关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事例,我们得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电脑绘画、室内的装饰、首饰设计以及桥梁建筑,自然博物馆、车模等。教学伊始,依据这个年龄段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量和好奇性,首先将学生带入神秘的宇宙,借助科技手段——天文望远镜观赏造型奇特具的宇宙星云,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领孩子们借助科学的手段感受艺术的美。

结合,而且是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科学。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触及领域繁多,交流汇集水到渠成,我在想、我要说……,学生主动探索一触即发。个性学会倾听、交流,体验探究的面面观;合作中愉悦、生成,感受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最后小测验——反馈中提升和浓缩了本课知识的精髓; 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中班美术包粽子教案反思篇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节课属于美术四个领域中的“欣赏评述”领域,以往学生对一件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像与不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浅显而朴素的理解,其实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与生活总的真实原型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更不知如何评述。这节课属于美术的基础理论课,学生在课前就跟我商量“老师咱们还是画画吧”。这说明他们对于这样的理论型的课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授课意图,并对这样的话题产生兴趣呢,我觉得导入很重要,经过推敲之后我设计了欣赏导入法。先用大量的优秀的画作让学生欣赏,初步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为了进一步理解艺术并不是完全照搬生活我又加入了一个小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很多疆土。凯旋以后由于受过伤所以一直眼睛瞎了,一条腿瘸了。一天他想找人给自己画像,第一个画家忠实地把他的形象画了下来,可以说画得很像,但国王大怒把他杀了,第二个画家把他的双眼画的炯炯有神,腿也不瘸了,国王又大怒,命人把他也杀掉。第三位画家很聪明,他是怎么做的呢?(注意停顿几秒钟给学生思考时间)他画了国王单腿跪地屈膝,眯起一只眼睛拉弓射箭的姿势,结果国王很高兴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艺术不是生活的忠实再现,要经过艺术家能动思考。

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举再现性的例子: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对比真虾引导学生讨论,艺术作品典型性集中性的特点。以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当时照片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得知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虾》体现的是传神的美,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的态度。而《开国大典》用壮阔的场景和浓丽的色彩烘托出了庄严历史时刻带给人的内心感受。而凡高的《夜咖啡馆》则体现了色彩的美。

表现性的题材以吴冠中的《松魂》等为例。画面用夸张变形的处理表达作者主观精神。

为了验证学生是否理解本课内容,讲到此处请学生举出所知道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例子,除了绘画作品还可以举出文学作品,影视剧,音乐等例子。

欣赏评述课,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开拓眼界的机会,然而这种理论型的课他们上起来总是会感到枯燥,这需要老师多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多给学生发言机会,运用鼓励,激将,评选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设疑时抓住问题所在,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思路安排上采用相声小品中抖包袱的手法,调起学生胃口,吸引学生注意力。

中央十台“探秘追踪节目”给我很多启示,教师的语速,课件中适时的插入一些声音,对于欣赏课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后要在这方面作一个尝试。

中班美术包粽子教案反思篇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节课属于美术四个领域中的“欣赏评述”领域,以往学生对一件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像与不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浅显而朴素的理解,其实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与生活总的真实原型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更不知如何评述。这节课属于美术的。基础理论课,学生在课前就跟我商量“老师咱们还是画画吧”。这说明他们对于这样的理论型的课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授课意图,并对这样的话题产生兴趣呢,我觉得导入很重要,经过推敲之后我设计了欣赏导入法。先用大量的优秀的画作让学生欣赏,初步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为了进一步理解艺术并不是完全照搬生活我又加入了一个小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很多疆土。凯旋以后由于受过伤所以一直眼睛瞎了,一条腿瘸了。一天他想找人给自己画像,第一个画家忠实地把他的形象画了下来,可以说画得很像,但国王大怒把他杀了,第二个画家把他的双眼画的炯炯有神,腿也不瘸了,国王又大怒,命人把他也杀掉。第三位画家很聪明,他是怎么做的呢?(注意停顿几秒钟给学生思考时间)他画了国王单腿跪地屈膝,眯起一只眼睛拉弓射箭的姿势,结果国王很高兴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艺术不是生活的忠实再现,要经过艺术家能动思考。

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举再现性的例子: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对比真虾引导学生讨论,艺术作品典型性集中性的特点。以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当时照片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得知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虾》体现的是传神的美,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的态度。而《开国大典》用壮阔的场景和浓丽的色彩烘托出了庄严历史时刻带给人的内心感受。而凡高的《夜咖啡馆》则体现了色彩的美。

表现性的题材以吴冠中的《松魂》等为例。画面用夸张变形的处理表达作者主观精神。

为了验证学生是否理解本课内容,讲到此处请学生举出所知道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例子,除了绘画作品还可以举出文学作品,影视剧,音乐等例子。

欣赏评述课,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开拓眼界的机会,然而这种理论型的课他们上起来总是会感到枯燥,这需要老师多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多给学生发言机会,运用鼓励,激将,评选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设疑时抓住问题所在,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思路安排上采用相声小品中抖包袱的手法,调起学生胃口,吸引学生注意力。

中央十台“探秘追踪节目”给我很多启示,教师的语速,课件中适时的插入一些声音,对于欣赏课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后要在这方面作一个尝试。

中班美术包粽子教案反思篇五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声音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其中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歌曲,并从中感受到了大雨和小雨的区别。所以,只要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想他们一定会学的更好!

中班美术包粽子教案反思篇六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紧紧围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来设定的。分析本课课题,实际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源于生活,二是艺术高于生活,二者共同存在,是缺一不可的。这前一层含义同学们都能够理解,第二层含义需要将艺术作品和生活的真实对照来研讨,这也就成为本课的重点。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大量例证来说明这一点。

为此,我设计三方面内容: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多表现生活中的.花鸟鱼虫、蔬菜瓜果,活灵活现、兴趣盎然,可谓说明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例证。而且齐白石老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执着、对于恶势的敢于直言,对于学生的心灵都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齐白石晚年对于虾的画法的改进,很容易使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虾和真实的虾的差别,自然而然提出艺术不是生活的照搬照抄,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要提到再现生活的作品,没有哪一幅比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能说明问题,那仿佛是历史的再现。而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和真实场景又有哪些差别,使得学生对于本课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归纳、总结、分析、回答,还使他们积极地深入到作品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欣赏、语言等能力均有所提高。

《开国大典》无疑是真实地再现生活,属于再现性艺术。那么我们所熟悉的一些画家却喜欢将表现对象进行抽象变形,例如,凡高。欣赏凡高的《夜咖啡屋》,画家将咖啡屋进行了主观处理,使之看起来歪歪斜斜。那么这种表现性艺术是否也是来源于生活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进一步说明主题。

我教学的特点是随机成分大。教学设计是一个大体的环节,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准备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师生的配合情况,在各班涉及到问题就有可能不同,所以引发的问题也就不同。针对实际情况,老师随时调节课堂状态。

本节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效果还是很好的,同学们积极配合,有什么提出什么,课上起来很轻松,很愉悦。

没想到初一的课堂感觉却不尽如人意,唯一的感觉就是少了平时那种和谐,很多问题没有引出来,一小部分同学还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积极投入到思考之中。也许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同学们有些紧张,想表现得好一引起却崩紧了神经,没做到放松。这在无形中影响了我的情绪,我需要的是随意畅然。

除却这点不如意,我想全体同学应该对本课主题,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都有所知也有所悟了。这也算是达到了本课的既定教学目标,做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中班美术包粽子教案反思篇七

美术本身是一门传递美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美术有它独特的魅力。情感是创作的源泉,所以,它在高职美术的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就注定了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非常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沟通,推动告知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增长,美术作为情感的体现和表达,两者自然而然的连接在一起。

一、美术教学和情感教学的关系及影响

情感较和美术教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艺术是情感的呈现。美术则是通过作者的情感,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美术作品能够反映作者的感情、思想,因此情感教育对美术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1.提高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提高人们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人文精神。通过将情感融入美术的教学,把美术作品中蕴藏的深刻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这门艺术的内涵及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最终目的。2.对美的感悟美术教学中,将情感作为重要的形式与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水平有所提升。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情感与美术作品中的精神、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美术教学环境里去感悟美,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以往的美术教学并未注重情感的教育和培养,导致了学生学生积极性差,创造力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全力挖掘课堂中的情感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情感教育。

1.教师提高自身情感素质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和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有及其重要的关系。教师的感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工作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充分的发挥作为教师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是情感教育中一项主要内容。美术教师要具有更强的责任感、敬业精神,使自己拥有更好的情感素质,丰富美术技能和素养,用高尚的情感和专业的知识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融洽美术课堂氛围,开放式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气氛往往比较紧张。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灵感与创造力,严肃的课堂氛围会对学生的创作灵感造成局限性。教师需要打造一个开放式课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兼顾情感的培养。实践性强是美术这门学科的一大特点。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离不开良好的情感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取景的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运用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把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通过绘图表达出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3.激发学生情感美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把内容提炼的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好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活泼生动的语言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感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次,教师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美术教学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可以借鉴语文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三、创造力与情感

美术的灵魂是创造,要学好美术这门课离不开创造力。学生的创造力与情感是息息相关的,拥有丰富而有趣的情感体验,学生才会有创造能力。美术的情感教育就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感情从中得以增进,艺术在学生的创造中得到升华。

1.实践教学

(1)实践学生的创造力和新奇的想法来自于实践,创造思维之所以萌发,取决于自身接触过的事物,看见过的景色。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例如写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结构,形状等等,每个学生根据主观感受,感受艺术气息。比起课堂教学,这种用双眼去看,用心灵去感受的鲜明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情感的培养。(2)体验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陶冶情操,是将情感教育和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和美术教学的内容,增添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又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例如展览博物馆,画室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感受艺术的魅力,锻炼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让美术教学、情感教育、以及创造力同时有效的提高。

2.鼓励学生创造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创造需要有一定的勇气,以及当时的环境、氛围烘托。有的学生怕自己的创作的作品特殊或是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就需要教师表扬、鼓励学生,在评改作业时不能以固定的模式来看不同的作品。有独到之处,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作品。四、结语只有在正确认识美术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基准上,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本身的感情素养,在情感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榜样。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情感的培养,促进全面发展。

作者:郑硕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与建筑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