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计划>2023年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优秀5篇)

2023年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优秀5篇)

时间:2023-10-08 09:49:43 作者:笔尘2023年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优秀5篇)

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的工具。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篇一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主要是写童话。我们要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以事实为基础的有想象力的童话。

2、选定内容:

(1)故事里有哪些角色。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3)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4、表现手法:开门见山,首尾呼应。

5、结构顺序:先交代时间、事情的起因。接着描写啄木鸟看病和治病的过程,最后写治好病后的.啄木鸟和树的心情。

()

啄木鸟治病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小猴爸爸风风火火闯进了啄木鸟的诊室,慌慌张张地说:“我的桃树要死了。前一段时间还好端端的。可前两天开始,它好像快干枯了。眼看我就有鲜美的桃子吃了,这下可泡汤了。你快去我家看看吧。”

来到小猴家,啄木鸟医生看着那棵桃树,从容镇定地绕着树枝飞了一圈。啄木鸟一边飞,一边细心地观察:“这棵树啊,如果不是缺水,就是树虫惹的祸。”果然,他看见树上有许多小洞。于是,啄木鸟医生就用尾巴支着身子,用爪子抓住树干,稳稳当当地站在树干上,把它尖尖的嘴巴,伸进树洞里,把一只黑色的毛毛虫叼了出来,给猴爸爸看了看,然后吃了下去。

治完病后,啄木鸟说:“猴爸爸,你放心好了。我保证你会有桃子吃的。包你吃个够。”猴爸爸很感激啄木鸟医生,说他是森林好医生。

两个星期后,桃树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生机盎然。小动物们在树上玩耍,猴爸爸也收获了很多桃子,他拿出桃子和森木里的动物一起分享。

开头扣题,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用“风风火火”写出小猴爸爸的紧张的心情。

动作描写,写出了啄木鸟工作认真。

首尾呼应。

童话世界多么神奇啊!我们也来编一个童话故事吧。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篇二

1.认识11个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学习新笔画:竖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体验、感悟课文内容,体会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像小树一样成长。

1.认识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感悟、朗读、背诵课文。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1.识字、词语卡片。

2.图片、课件或录像。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激情引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盼来了美丽的春天。我们小朋友该怎样为春天增添色彩呢?

2.展示课件:你从画面上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三个小学生在植树。)

3.板书课题我们去植树(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1)哪位小朋友读读课题。你知道什么是植树吗?对,植树就是种树的意思。

(2)那好吧,我们一起植树去吧。

(二)初读课文,初悟情感。

1.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看图片,边感受。

2.谁来说一说,你们听出老师是什么心情?能说说你自己的心情吗?

3.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生字朋友找出来,多读几遍。

4.同桌的小朋友轮读课文,互相帮助,把课文读正确。

5.我们一起在春天里去植树,该怎样读呢?自己再练一练。

(三)随文识字。

1.(出示生字卡)生字宝宝从课文中着急地跑出来,要和你们做朋友呢,小朋友们还认识它们吗?采用多种方法读。

(1)开火车读。

(2)小老师带读。

(3)去掉拼音读。

2.走进“聪明屋”自主识字活动。

(1)从聪明屋中任意摘取生字宝宝,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和宝宝对话,说说你对宝宝的了解。

(2)自主识字我最棒,我有识字小窍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字。

比如:有的同学可能归类识字,把独体字与合体字分开记忆。

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用旧字换偏旁识新字

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本课生字比较简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教师重点指导书写新笔画竖提,并提醒“洒”字右下边没有横。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形义规律:

为什么“们”是亻旁?

为什么“树”是木字旁?

小朋友还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宝宝:看它们在字形、占格上有什么特点?

2.重点描红:独体字——衣里成

3.抄写字头,请小老师互相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人人闯关,小老师互查。

2.为生字找伙伴,比比谁组的词语最多。

3.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看图,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2.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读书来回答这个问题。

3.体验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小朋友植树虽然辛苦,却很快乐。

(1)你能读出小朋友的动作吗?(端、铲、洒、载)

(2)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个小朋友,你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呀?

(3)师:你们植树这么累,为什么你还读得这样高兴呢?

4.你们到哪里植树去了?快读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说:马路、小山、河岸

(2)师引读,引导学生感悟:

你们来到马路植树,马路对你们说:“。”

你们来到小山植树,小山对你们说:“。”

你们来到河岸植树,河岸对你们说:“。”

(3)你们听了,想对他们说:“。”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表达自己的感受。)

5.你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想法?

(1)当你们和小树一样快乐、健康长大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呢?

(2)带着你的感受,背诵课文。

(三)自主积累。

1.小组间背诵课文大比拼。

2.积累词语我会用。

(1)把词语娃娃请到自己家:我会读、我会写。

(2)带词语娃娃去旅游:我会用。(比一比,在课文中我会用,在课文外我会用。)

(3)课外词语大展示:四人一组,在组内交流自己课外积累。

(四)总结:这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篇三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

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

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同;

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生地点。

五、延伸阅读

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篇四

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一、目标点击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曹雪芹其人及其生平思想。

2.了解《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3.了解宝玉、王熙凤、香菱、晴雯等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阅读有关章节,力求较好地欣赏《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

二、要点回放

1.《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思想内容。

(1)《诉肺腑》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主线。本文通过宝黛倾诉肺腑,吐露心声,表明他们的爱情已经成熟。

(2)《宝玉挨打》

所写的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香菱学诗》

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

(4)《抄检大观园》

王夫人因下人在大观园里拾到一个绣春囊而大发雷霆,质问凤姐,风姐说出理由排除自己的干系,刑夫人的仆人王善保家的进谗言,提议夜里到大观园各处一一抄检,通过描写一系列活动,表现了复杂的矛盾冲突,逆造了王熙风、晴雯、探春等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

2.分析有关章节中的人物形象

贾政:惧怕忠顺府,听信谗言,易于动怒,笞子时下手不知轻重,性格正统顽固。

贾宝玉:言谈机敏,不善应酬,矢志不移,性情温润,善体贴少女,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机,以退为进。

王熙凤:指挥若定,管家风范。

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同时又热情实在,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晴雯:身份低微但性格坚毅,不甘心庸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的女性形象,执着精诚,虚心求教,努力追求,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3.领会所选章节的基本手法

《诉肺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性格是其突出特点。

《宝玉挨打》情节听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香菱学诗》笔墨饱蘸深情,人物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浓,立意新颖,章法新巧。

《抄检大观园》情节颇为曲折矛盾复杂。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学习这四篇课文,要投入感情,展开想象,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又要“跳出来”,客观地评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的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同时,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红楼梦》有关的章节,最好课外阅读《红楼梦》全书,力求较好地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四、考点例析

[考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此题重点是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具体的物象一旦进入诗中,便成为具有强烈感情色彩乃至具有深邃思想的诗的意象,这种现象,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移情作用。一种深入人心的意象一旦形成,它甚至可以世代袭下去成为一个民族的某种心理象征。自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被作为一种惜别的象征之后,“折柳”便成为人们送别亲友的感情表达方式。自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对美好的比喻之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继而流行,“桃花”就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总是重复某种意象的蕴涵,必造成阅读者的反感,聪明的诗人总是在寻找着表达的新意,所以杨柳、桃花在不同的诗篇里呈现出各异的内涵。例如,杨柳可以是依依惜别的感情寄托,但也可以因其报春的特征而勾引起少妇的闺思,甚至还能从它随风摆动的形象发现某些与人格精神有关的蕴涵。桃花可以是美色的表征,也可暗喻夕阳或鲜血。所以诗的意象中虽然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自在的物象,但是它们的内涵和指向则不应受到限制和定位。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闻”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因“折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以古代离别往往从路边折柳枝送别来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寄托着惜别怀远之意。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可见是有根据的评价。但鉴赏诗歌见仁见智是正常现象,因此命题者没有把这种评价绝对化,而是认为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考虑给分。这种主观性命题,更符合鉴赏的原则。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波澜,亦即情节波澜,它是小说的纵向运动。对小说结构的考察,亦应包括对情节波澜的考察。

总的说来,《红楼梦》的情节推进并非大波大澜、大起大落,不给人以大惊大喜的审美感受。从题材角度看,《红楼梦》是一部家庭琐事小说,从风格上看,它又是一部“不敢稍加穿凿”的大写实小说,这决定了《红楼梦》的波澜不惊。小说情节波澜的基本面貌如此,而小说情节组织的匠心亦见于此。在碧波万顷汩汩前行的驾驭中,在和风细雨、柔波微澜所蕴含的刀奔箭突中,体现了作者非同寻常的艺术功力。

《红楼梦》是由无数琐言碎语,无数的细节构成的。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往往不是那些大是大非,而是微言谨行。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多半不是在那种表层的矛盾冲突中进行。深刻的矛盾总是蕴藏在片言只语、举手投足之中。且看第29回关于金麒麟的一段对话:

除去标点符号,这段文字总共只有144宇,然而,这短短的144字却写了五个人物,并且个个性格鲜明入骨。可见《红楼梦》片言只语的魅力。与上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又如第22回宝钗生日宴会那天因戏子事引发的一段描写: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凤姐的发言,犹若贾母说金麒麟,引出各人话语。宝钗、宝玉、湘云和众人的七嘴八舌,宝玉一个眼神旋即又使湘云气走,黛、云两相得罪,可谓一波方动,波波相随。这种因小而大的波澜推展可以相当分明地在全书最大的波澜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中看到。

小波浪孕育发展为大波浪,大波浪亦引发出千支万脉的小波浪。大小之间、层层传递,这使得波澜的发展有着无穷的动力,又显现出一起一伏的`强烈节奏感。宝玉会贾雨村等三小浪花冲汇成挨打的大浪花后,这大浪花随即便牵引出了王夫人哭宝玉,贾母训子,众人探望,宝钗送药,宝黛相会,袭人献计,晴雯传帕,宝钗错怪……等无数新的小浪花小涟漪,波波传动,层层扩展,以至于它们重新汇合为新的大波澜。

大小波浪之间,常常相互牵引、挤推、交换,而一个大波浪中又常包容有若干个小波浪,这就形成了一波含万波,万波挂一波,一波动而万波随的壮丽景象。

《红楼梦》的这种美学追求,使得行文变得摇曳多变。它的流程绝不像孤桐劲竹那般一竿子到底,更不像那启闸之水、燃信之爆一般一泄无遗。它总是极尽曲折变幻之能事,恰如那云中神龙,或隐或现,藏头露尾,曲折善变,而其隐现之间,又如鱼跃出水,鸟钻山林,毫无痕迹可寻。

1.对于金麒麟一段人物形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贾母一句有意无意的话,首先得到宝钗应承,足见宝钗的善解人意或善于逢迎,而“比这个小些”同管子确实也体现了她平日的细心和敏感。

b.宝玉所说当然是大实话,这就体现了与宝钗细心相对的粗心大意,亦可见宝玉对“金玉”之说的不以为然,不以为意,正是这种心理造成了生活中对金玉等物的盲点。而急着与宝钗唱反调本身,多少也看出他对宝钗的不满,及对黛玉表忠。

c.探春的叙述明显地看出她对宝钗善解人意的赞赏,对宝玉粗心大意的嗔怪及对黛玉“尖刻”“小性”的鄙视。

d.黛玉所言,应该说包含有一定的真理成分,全更多的恐怕还是黛玉自我心理的投射,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强加。黛玉的所谓“尖刻”就表现在此,“小性”也表现在此。这种不顾环境、场合与后果的说话也就黛玉说得出。

2.简析“宝钗生日宴会”那天因戏子事引发的一段描写中人物形象。

宝钗:

宝玉:

湘云:

3.《宝玉挨打》一文中,宝玉挨打后,来探伤的宝钗、黛玉的片言只语也很有魅力,试简析之。

4.“宝玉挨打”是如何一波紧似一波,终于累叠成了巨波大澜的?

5.如果说“宝玉挨打”的情节是采用“舞台艺术”的写法,使各种矛盾和情节发展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篇五

1.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

2.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自画像。

3.按习作要求,依照例文的方法,图文结合抓住主要特点向大家介绍自己。

4.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1、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

2、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

课件范例

2课时

课时目标:读例文,明确目标

一、展示自画像。

1、同学们看了杜小虎的自画像后,都跃跃欲试,回家去画了自己的自画像,今天都带来了吧!

2、老师随即选择几幅,让大家猜一猜。

3、请同学们选出画的最像的一幅,讨论:这幅画的哪些地方最像?

4、请这幅画的作者介绍:怎样画的?(抓住了长相、衣着、神态、姿态等方面特点。)

小结:要画得像,就得找准人的特点。画画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

二、学习例文

1、读例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

2、再读文章,把文章中主人翁的特点找出来并画出来。

3、分析人物有哪些特点?

姓名:杜小虎年龄:9岁

体重:20千克身材:身高1.2米,瘦而结实

表情:笑眯眯穿戴:蓝色衣服

爱好:喜欢打乒乓球,喜欢读书。

找重点:

(1)要点:身材、长相、表情、穿戴、爱好

(2)顺序:从身材、长相、表情、穿戴到爱好从头到脚从整体到部分

4、教师小结:写人要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来写

(1)我的十分钟

1、请同座位互相对自画像提意见,说说对方的特点。

2、按一定顺序说一说《我的自画像》。

四、师生交流:

1、有没有觉得难写的地方?

2、重点交流写一个人的外貌应该怎样写?

(要抓住一个人的特点,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五、品读范文

课时目标:修改习作。

一、学生写草稿

1、教师巡视,拿一篇习作读一读,大家猜一猜

2、师生共同“评评看”,肯定,表扬优点,指出缺点

(2)我的十分钟

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文章认真的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地方加上去,删除不必要的语句。

三、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的.作品读给同桌听,征求别人的意见。

四、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五、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六、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他人的作品,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板书设计

我的自画像

要点:身材、长相、表情、穿戴、爱好

顺序:从身材、长相、表情、穿戴到爱好

从头到脚从整体到部分

智慧空间:

附范文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