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教育素质读后感(汇总5篇)

2023年教育素质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7 13:50:51 作者:XY字客2023年教育素质读后感(汇总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育素质读后感篇一

美国的素质教育读后感

陈锋

对于《美国的素质教育》一书早有耳闻,也略读过一些片段,觉得有思考和借鉴的价值。全书一共有十部分组成,再加上一个引子和一个后记。每一节都剖析了一个问题。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在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中,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作者认为,创造性是“创”与“造”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教”是指“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所以作者的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二、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美国人从小教育孩子: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而我们中国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做什么?在一张记名选票上投自己的赞成票很难,难就难在实现内心的飞跃!()“如果连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

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美国学校并不禁止老师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限制的只是把老师个人的观点作为“对”或“错”或者“是”或“非”的判断标准。因此,如果老师一定要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必须声明是自己个人的观点,不能企图用自己个人的观点来影响学生,更不能以此作为判断是非或对错的标准。

四、要不要惩罚孩子?

“美国是个法制社会。法律条文摆在那里,没有人苦口婆心地劝你不要犯错误,有的只是照章办事的人员。”我们国内有一个理论是:“在学生犯错误的内在念头刚刚萌生,但还未变成外在的行为之前,就在及时加以制止。”但是,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少犯错误。”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不要以为是本小说,其实记的全是真实的生活。作者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他用边叙事边议论的形式,以小见大的方法,剖析了中美教育的差距。

书中描述的是美国的教育情况,对照的是中国的教育现状。正是在比较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全书说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却说明了一个个让人无法释怀的道理。使我们深受启迪。通过学习和阅读,对我的美术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和思考。

教育素质读后感篇二

今年教育部在全国22所高等学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5%的新生,使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继3年前推出《素质教育在美国》后,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博士近期又推出《“高考”在美国》一书,该书对中美高考招生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日前记者专访了身居大洋彼岸的黄全愈博士。

黄全愈(以下简称黄):其实,时势并不是由某个人或某本书造成的。相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时势成就了我的研究。《素质教育在美国》出版时,素质教育已在中国提倡了好些年,当时北京四中的刘副校长跟我说,光“素质教育”的定义就有54种。但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大家都感到很模糊,我的书正好在这个时候较直观地回答了国人的种种困惑。《“高考”在美国》的出版也正好抓住了中国高考改革的重要时机。中国高考改革已酝酿了很多年,虽然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有不少改革,但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即今年22所大学的5%自主招生,还是刚刚起步,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关头。

记者:我在读这本书时感到,您虽然在谈美国的高考,但好像更多地是为了谈中国的高考和教育。

其实,国人的种种疑虑,都能在美国的“高考”中找到相似的答案。所以,我希望读者带着各自的种种疑虑,与我一道一步一步地去了解、思考美国的“高考”;同时,也去比较、反思中国的高考。

记者:您认为,中美高考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它对素质教育有什么影响?

黄:中国高考以考分为录取的惟一标准;美国“高考”则搞“三合一”:“高考”分数,高中平时成绩,综合素质(包括课外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公益义工、有偿工作,等等)。

高校的录取标准和评价体系是一个“指挥棒”,直接指引着中小学的教育方向。以考分为录取的惟一标准,其结果是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去培养“考生”,而不是“学生”。因美国高校招生搞“三合一”,中小学乃至全社会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虽仅一字之差,但反映的却是搞“应试教育”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理念和操作方式,比较了中美“高考”的异同和利弊,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可借鉴的先进招生理念和操作方式,也批判了美国“高考”中的糟粕,回答了国人对改革高考的种种疑虑,还为中国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美国高中生有没有“黑7月”?为什么哈佛把165名“高考状元”拒之门外?美国高校招生有没有走后门?美国高校招生有没有“神秘计算公式”?还有五花八门的美国高校招生的开卷作文题和作文;具体分析比较哈佛、耶鲁、芝加哥大学等名校的申请表;直接申请美国大学的策略和技巧;等等。

记者:能不能谈谈您个人的情况?您还继续写中美教育比较的书吗?

黄:说起来,我同教育的渊源很深,父母当了一辈子老师,我也在中国大学教过书。后来在美国学的是“高等教育管理”,又在美国大学教书。来美国已有十几年了,但一直对中国的教育有一种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感情,或者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使命感。从我离开中国、到达美国的第一天起,我就对中美教育比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年来,围绕着中国教育的问题把我的研究形成文字,在国内出版了6本书。很多读者来信,给我提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希望我能继续写中美教育比较系列专著。在我的写作计划中,也已有不少很有意义的题材,可能还需要5年或去完成。这里,可以透露一点小“秘密”:我准备至少写10本,才“金盆洗手”。我希望能为中国教育尽快与世界现代教育接轨尽点力。(记者肖云祥)

来源:中国青年报

《“高考”在美国》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月

[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谈中美高考的根本区别]

教育素质读后感篇三

在快乐的新年里读了一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里有几句话让我觉得有莫大的触动,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作者是一个成长在中国教育制度下的人,但是是在美国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留学美国的博士。

他对与美国与中国的教育都有着很深的思考与体会。我自己是一位美术新教师,有的时候作为艺术出身的我,崇尚的确实是美国教育制度的开放与和谐,自然先进。但是有的时候再看看中国,确实是庞然大国,不但是国情的不符合,而且人情更是有一大段时代差距与素质距离。所以美国的教育完全套用的话也不适合中国的。但不是完全不能借鉴,我们因该把他们好的地方运用,还需要带有自己的想法。一位的借鉴哪就是失败。国人啊国人,差距啊差距。

作为美术老师,我更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本书作者说到: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实际上“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

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这一句好不好让我感受到了差距。一种新的模式不知道我能否运用。中国教育能否接受。

他的好不好就是在说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打多数的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老师什么都不教对不对,但中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的确存在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对与创造性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新教育者,不能厄杀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分好坏的“爱”,应该加强适当的引导,这就取决于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修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素质。

教育素质读后感篇四

对于《美国的素质教育》一书早有耳闻,也略读过一些片段,觉得有思考和借鉴的价值,全书一共有十部分组成,再加上一个引子和一个后记。每一节都剖析了一个问题。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所以作者的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二、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美国人从小教育孩子: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而我们中国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做什么?在一张记名选票上投自己的赞成票很难,难就难在实现内心的飞跃!“如果连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

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美国学校并不禁止老师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

教育素质读后感篇五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李镇西老师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2023年打孩子的感受 水孩子读后感(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
  • 10-07 最新傻小子读后感 假小子戴安读后感(精选7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
  • 10-07 最新单位保安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实习心得是我对实习经历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方式,也是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记录和反思。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样本,供大家借鉴和对比。在过去的一段时间
  • 10-07 2023年诗的读后感(模板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
  • 10-07 观舞读后感(优秀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 10-07 最新当教师读后感(实用7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
  • 10-07 童年的读书感想 初二读后感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感(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童年的读书感
  • 10-07 信任这篇文章的心得(通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信任
  • 10-07 教育类读后感题目(优秀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
  • 10-07 2023年家的故事读后感(模板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