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三国演义读后感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7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3-10-07 06:24:03 作者:QJ墨客三国演义读后感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7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想篇一

就在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前,我以为这里面讲的都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历史,但翻开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错了。

这本书中的三国历史,被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取代。这分明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传奇!最后魏国被司马氏一族灭掉,改为晋国,并随后灭掉了吴国与蜀国。这其中有让人赞叹不已的巧妙计谋,像王允使的连环计、诸葛亮利用草船来借箭,再用这些曹军的箭攻打曹军等等。也有些好笑的情节,像这一段:“马超带领人马直入中军捉拿曹操,西凉兵大叫:‘穿红袍的人是曹操!’曹操赶紧脱下红袍。西凉兵又有人叫:‘长大胡子的是曹操!’曹操一惊,忙用佩刀割掉长须。西凉兵又叫:‘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赶紧扯下旗角包着头跑了。”这一段,特别有趣!我读了好多遍,每次都能逗得我捧腹大笑。罗贯中写得可真好!

这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如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的刘备;阴险、多疑、奸诈,有大志大略,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造自己的事业的曹操;自视甚高的关羽;勇猛但是非常莽撞、粗暴的张飞;拥有非人的智慧,几乎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等等。这些人物的形象都塑造得极好,善恶分明,使我对作者赞叹不已。

虽然这本书表面上看起来写的是天下群英争霸,但我也能从中悟出不少道理。比如自我感觉挺好的关羽,他的结局也告诉了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此等等的例子,都在教育着我们: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就要去学习他(她)的优点,把他(她)作为自己的目标。哪怕看见别人比自己差,也要好好地反省自己,自己若是有这个缺点,就及时改正;若是没有这个缺点,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学会了写作方法,也懂得了许多道理。这就是我的收获!

三国演义读后感想篇二

都说好书不厌百回读,《三国》便是如此。

读得多了,心中便隐隐地汇聚一条大河,奔流不息,訇然作响。那飞溅的浪花远远地吹洒过来,霏霏地湿润了我的呼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这条喧嚣的大河中,有的人叱咤风云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而有的人却只能成为匆匆过客抑或别人的笑柄。这天壤之别,其中自有奥妙。

于是,在我眼里《三国》便是一部演绎英雄之道的奇书了。

三国中的英雄,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非刘备莫属了。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曾语出惊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曹操虽有试探之意,但心中必定认为刘备具有英雄的潜质。曹操是察觉出什么端倪了吗?而后与曹操三分天下的,果然就有刘备。真的,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慧眼识英雄。

但是,刘备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英雄形象。至少,在刚出山时。刚出山时,他形如一粒草芥。他并不像孙权那样,坐拥江东,已经有父兄打下了一片富庶江山;也不像曹操那样,官宦出身,家有余财,可以广招天下豪杰。没有实权,没有财力,没有资本,可谓一穷二白。但他从卖草席的一介凡夫到灭黄巾军的大将,又到日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英雄人物。

我以为,这不是仅凭一个诸葛亮和几个将领就能做到的,问题的关键还在刘备身上,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手下将士提议弃民而逃,刘备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携民渡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真是闻所未闻了。这样的代价是什么?是被曹操大军赶上,几乎使他全军覆没,也几乎使他丢掉性命。很多人认为,刘备此举假仁假义收买人心。可是,那种危险时刻不去保全性命,而去博取民心,好像不太可能。似乎唯一的解释,是他真的仁义。

因为“仁义”,才使他不忍心抛下跟随他的百姓。因为“仁义”,才为他赢得民心。民心所向,想不成一番霸业也难。《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一语道破天机。其实“仁义”并没有那么高深,只要心中有爱,“仁义”就在身边了。只可惜,城市飞速运转的表盘拖着时代庞大的虚影步步前行。霓虹灯的光华暗淡了满天的星星。人与人之间更是充斥着不满与猜忌。

有人说,要做到“仁义”谈何容易呢?

如果你看到衣衫褴褛之人眼神因为饥渴而黯淡无光,不禁伸出援手。我想,这就是最简单的“仁义”吧!不要在意是否会受骗,不要在意别人如何评说,只要有一颗“爱人”之心,行正义之事。这就够了。

不顾一切做有仁有义之人,这也是英雄。

曹操,三国中最有争议的人物。尽管《三国》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作者把他作为反派人物,描写成大逆不道、奸诈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小人。

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这话于我有戚戚焉。

遭到张邈和陈宫背叛后,他曾一度无家可归;征战张绣时,他失去大将典韦和子侄,差点自己被杀;马超、韩遂举大军叛乱时,他混迹于乱军之中,被迫割须弃袍才逃得性命。

曹操一生的道路布满荆棘。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过去的就过去吧,人是要向前看的。总有一天,会苦尽甘来达到人生的制高点。或许,他深谙这一点。于是,在长年征战生涯中,他遇到困境从不退缩、从不动摇,犹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搏击长空。 最终,他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

“英雄不问出处”,每一个英雄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总有一段辛酸史、抗争史,只是不为人知罢了。不由得想起曾经有一个老人。一次次徘徊在生死边缘,与鲨鱼斗智斗勇,即使最终只拖回一具庞大的鱼骨,却始终高抬着不屈的头颅,好像君临天下的王者。海明威先生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他笔下的这位老人,不正诠释了这点吗?他那决绝的背影,同样成为永恒。

一个叱咤风云指点江山,一个垂垂老矣仍挣扎在生活的底线。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啊,其实他们却有着相同之处——不向命运屈服,勇敢地抗争。如暴风雪中的一棵苍劲的老松,不倒,长青。他们都有一个名字——英雄。

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的不公,很多的怨言。时常学习是不轻松的,考试是不如意的,生活是不顺利的……但我们如果有这百折不挠的精神,勇于抗争的意识,何愁不会雨过天晴呢?学会抗争,做回自己的英雄。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这便是我想说的话了。

俗话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中的英雄便比水浒的多了几分睿智。好像谋略是英雄的标签。没有谋略的人,是不能称为英雄的。像董桌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勇而无谋,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最终落得个暴尸街头的下场。

正如曹操所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营私结党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在《三国》中,曹操富有心机,老谋深算。明明是自己下令克扣军粮,却借仓官的头来安定军心;为了防范行刺,杀死侍者而佯装不知;表示军法严明,还耍出“割发代首”的把戏。如此种种,却也使他的英雄形象蒙上“奸诈之徒”的恶名。

虽然,曹操计谋阴险有损英雄形象,但绝非有勇无谋之人,称霸一方顺理成章。可称刘备是“腹有良谋”的英雄,未免有牵强附会之感。其实,从煮酒论英雄这一回合来看,刘备以惊雷掩饰自己被窥破身份的恐慌。其随机应变能力,堪称一流。以种菜浇花的韬晦之计,瞒天过海顺利摆脱了曹操掌控,不得不说刘备腹有良谋。只可惜,刘备后来的光芒被诸葛亮掩盖了。或许,是刘备精明地意识到诸葛亮的才华,甘愿做一个幕后的主人呢?这何尝不是“大智若愚”。所以说,英雄不能缺少谋略。缺少谋略,英雄似断了翅膀的雄鹰,难以实现自己的凌云之志。

我想,梁山好汉一直都是好汉 ,风风火火闯九州拼的是一身的武艺。谋略不足,而武断有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之路充满悲剧。好汉与英雄之间,只隔着一层谋略啊。

“勇”和“智”之间本来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想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非智不可。

历史就像那滚滚的长江,无数的英雄化作长河的浪花,奔流而去。是非成败,转眼便烟消云散。一页翻过,便是世事沧桑。

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些争论似乎永远没有答案。但又有何妨呢,英雄演绎的英雄之道在千年之后依然浩浩荡荡,让每一个读到这些故事的人为之心驰神往。

《三国》,一首演绎英雄之道的诗。

三国演义读后感想篇三

上学期听动画版评书节目《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就对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充满了好奇。这个寒假我又拜读了罗贯中撰写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现在对他更是由衷地敬佩!

诸葛亮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文韬武略。在百姓心中,他是聪明绝顶之人,使出了诸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预伏锦囊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七擒孟获等计谋,让对手吃尽了苦头,让周瑜无奈之下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但在我心中,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历史人物。

对君上,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打天下,哪怕刘备因一己私仇导致夷陵之战大败,在刘备弥留之际,他仍接受了托孤之请,后来刘阿斗继位后,不务正业,他又写下《出师表》,反复规劝引导;对同僚,诸葛亮虽身居高位,却谦卑有礼且从不弄权,关羽、张飞之辈也深深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亲切的尊称他为“先生”;对军队,他以信治军,纪律严明,铁面无私,在马谡大意失街亭时,虽心中惋惜仍挥泪下令斩杀马谡,并上表自贬;对自己,他向来是严于律己,修身齐家,他虽权倾朝野,却从不贪财,他甚至上书说,家有800株桑树、15顷薄田,足够一家温饱了,他还经常告诫家人要修身养性、励精图治,还写下《诫子书》,可谓是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敬佩诸葛亮的谋略,更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希望自己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想篇四

读罢三国已数载,而今又重来信手翻阅,竟有新收获,可喜可贺。书贯通一条刘备的蜀汉重振汉室的线,其人似乎凭着忠义之名一步步由一介草民到贵为天子,难能可贵,虽然最后未能问鼎中原,在川地也算成就一番帝业。想当初初阅时,为其之破操,破权为之一振,为蜀汉最后被亡而失落惆怅。算而今却是另一番滋味,细看刘备,不也同样在干着诸侯割据的不忠之事,试想倘若刘某真能兴复汉室,那个汉室恐怕是蜀汉的汉了。只不过刘备深知师出有名之道,用匡扶汉室之名掩盖自己的行径,其手下亦一拍即合,口口声声刘备乃皇室之胄,行兴复皇室之功,刘备之谋可谓深也。不过仅仅师出有名并未有大用,正值乱世,群雄角力,要依仗的是实力,因而刘备不仅仅停留于名上,而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植根于蜀川,实力才是硬道理,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让我想起同是乱世的西汉末年,面对一个血脉皇室更为纯正但实力不济的对手施加舆论压力,汉光武帝刘秀手下邓禹直接给出就是汉高祖刘邦在世也不可能直接当皇帝的论断,令对手哑然。所以皇室之胄只是使人归顺的借口,可以说是刘备与前来投奔者心照不宣的托词,但关键的是刘备是有实力的,用邓禹的话来说就是即使是汉光武帝刘秀再世于东汉末年如果没实力也是无人问的。

大家都说诸葛孔明最懂谋略,就连刘备本人也讲得到诸葛孔明则如鱼得水,比喻刘备是离不开孔明的鱼,而孔明是兼济天下的水,其实刘备过谦了,真实恰恰相反,孔明离不开刘备,而刘备可以离开孔明,这一点是可以从刘备先后用徐庶,庞统一样势如破竹看出,而诸葛孔明若无刘氏的三顾茅庐,仅一介南阳村夫耳。也许这有过分贬低孔明之嫌,但笔者认为这是个人看法不同,笔者固然认同孔明是一个将才,他有提出隆中对的大局战略观,也有用兵如神的过人谋略之处,但他仅仅是个将,他能将刘备想要做的事做得很好,但要做什么要真正的帅刘备来决定。国人对诸葛亮的谋略神化以至于孔明近乎妖,殊不知一个人的环境决定眼界,本躬耕于南阳的诸葛孔明不大可能一人力挽狂澜。不过近来看见一个有趣的说法,诸葛亮其实是汉献帝,汉献帝从宫中脱走,化名隐于南阳,久为天子故有过人见解,甚至可以骂战王朗致死,王朗之死死于见到天子的惶恐。这真是一个创见,似乎与原着许多情节相吻合,供读者一哄绰绰有余。

不难看出刘备是一个极其注重仪式的人,称帝时的假意推辞,赵云面前摔阿斗。他这种仪式的最灵活体现在向孔明托孤,假意的禅让让孔明死心塌地继续为自己的封建王朝服务,在这一点上同时看出,刘备之谋略权术远于诸葛孔明之上。至于蜀汉之亡,全然在实力上,蜀汉确实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成就一番帝业或是太勉强,与人口众多,粮食更多的曹魏来讲,实力要逊色不少,同样可以解释东吴的灭亡,若无法打破这种局面,灭亡是必然的,刘备孔明都深知这一点,不断想要北伐是形势所迫。实力之于刘备,正如萧何之于韩信。最后蜀汉亡了,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也许可以算作是一种进步。

再来讲讲三国中看出的忠义,最佳的体现无疑是关云长,义薄云天的形象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毫无疑问,但得知刘备之讯息后便毫不犹豫地前去投奔,哪怕过五关斩六将,这是一种忠义。但换个角度,他镇守荆州,与东吴交恶,以至于自己最后身首异处,间接导致了蜀汉的颓态,这难道是忠义的表现?是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他对刘备一人忠心便是忠义,这是一种对封建忠君思想的宣传,君即是国,国即是君,只要他不背叛刘备便可以担任忠义的化身。作者罗先生也逃不开封建时代的束缚,这样来塑造关羽这一个忠义的形象。再来看看其它武将投降之事,庞统来降曹操,不影响其忠义之名,但有关羽斩庞统以全其名,投降与忠义之间是个难题,一念之差可能就有截然相反的评价。笔者认为,有智慧的降方可成就忠义之名。投降一事万不可自己主动提出,像于禁遭水淹七军后主动向关二哥投诚,落得守陵恼羞而死,一定要对方提出,自己要有一定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姿态方可半推半就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之势投降,乱世之下易主并非罕见,但要讲求智慧技巧,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武将要有自己过人之处,若为庸庸碌碌之辈,对方亦不会有招降之念,即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

刘备在关张被诛后大举伐吴显得不妥,但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刘备真正所图并非报仇,此举若成则可以吞并东吴,不成则至少可全其名,这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呢。似乎在笔者的解说下,忠义似乎变作伪善,一切都是权与利。但这就是现实,人性就是如此,虽然古往今来我们推崇道德决定论,可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不是并列而是先后关系,道德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不起决定作用,勿言在乱世。再有好的意图,再能占据道德制高点,没有实力亦是空谈,这让我想到近代的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就是六个书生谈论政治,拉上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引颈受戮之勇毅故可贵,但并未给大清带来一个光明前景,可谓不务实。三国似乎是中国历史分分合合的一个缩影,折射了许多,回味无穷。

纷扰三国已过,对于收获,已结为标题。谋深取极,谋略的深度决定了最后的高度,何不取极;钻硬求通,实力方是硬道理作为通行证,必须钻研打磨自己的实力,即可求通。

笔者有一点想明确,三国演义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近来在网上老看见一种论调说三国演义这种充斥虚构情节的书不值一读,什么空城计是假的尔尔。但可有曾想过文学作品从来都是高于生活,至少不以追求真实作为目的,如果说三国演义有虚构情节而不值一提,那些童话故事何有立足之地。毋庸置疑的是三国演义客观上起到一种很好的引导作用,培养我们对三国这一段历史之兴趣,即使是作者出于主观考虑作了文学加工,但不能抹杀它是一部极好的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读后感想篇五

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都明白,它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书中主要资料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灵帝昏庸无道,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推举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后被吕布杀死。再经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就这样又过了100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

其有三个搞笑的故事。就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火烧新野。

火烧赤壁是赫赫有名的。故事大概资料是;曹操在有利的状况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至战败。刘备、孙权结盟抗衡,扬水一战,巧用火攻最终以弱胜强。

我从三国故事里得到的启示是;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鲁莽行事,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三国演义读后感想篇六

我今天读了《三国演义》,但我发现了问题,没错,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书籍是智慧的翅膀,在我读过的所有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他使我受益匪浅,看刘备的谦逊,关羽的豪爽,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为了体现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了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仍然没有抹杀。他在短时间的几年中东征西战,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曹操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国是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曹操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儿子篡了汉。曹操在梅园没有杀刘备,这时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曹操还是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招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得来说,通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

三国演义读后感想篇七

读了三国演义,我深有感触,书中有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如: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连营等,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

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收袁绍、袁术。国号为魏,最后一统天下;刘备是皇叔、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打着“光复汉室”的口号,与孙权联和抗曹,国号为蜀;孙权在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站稳了脚跟,国号为吴。作者紧三个国家的矛盾斗争为主线。

三国演义还成功的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诸葛亮――纶巾羽扇,身披鹤氅,素履色绦,面如冠玉,眉清目朗,高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姿,还足智多谋,为人忠心耿耿;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人狡猾、残酷、多疑;刘备――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为人仁义、善良、能礼贤下士;孙权――紫髯鼠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胆略超群;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他气量狭小,还嫉妒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这么多人物里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很聪明还心胸宽阔。

三国演义里我印象最深的事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战争都是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中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骄傲自大,导致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听从许攸的建议,火烧袁绍的粮仓,把袁绍打的落花流水。赤壁之战中曹操自以为是,轻信了庞统的建议把船连在了一起,最后被黄盖的火攻打的狼狈逃窜。这两场战争让我知道了做人、做事要谦虚。

三国里有几句话让我铭记在心,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让我知道不要太追求胜利,败了也不要气馁,要更加努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做事不能浮躁,要心静,我以后学习不能急躁,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古罗马的故事读书报告 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优质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
  • 10-07 2023年成功读后感(模板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
  • 10-07 亲密关系读后感(精选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
  • 10-07 2023年目标的读后感(通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
  • 10-07 2023年小英雄鲁小花读后感 铁丝网上的小花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
  • 10-07 读后感字漂亮(精选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
  • 10-07 2023年梦游人读后感(模板8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7 2023年原谅一文给了启示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 10-07 大秦赋看完心得体会 大秦帝国读后感(汇总7篇)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个人需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体详细地描述所经历的事物,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记录心得体会
  • 10-07 坏情绪有好处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读后感(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