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读后感可以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实用5篇)

读后感可以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7 03:12:22 作者:琴心月读后感可以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实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后感可以篇一

非常坦诚、客观,干货满满,金句频出。

感动于项飙老师的坦诚,因此在书中得以感受到一个立体、真实、思辨的学者风范,并且窥见一名人类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受益匪浅。

“乡绅”这个概念许久未见,对其印象还停留在民国及之前的世代里。这次项飙老师的访谈中多次提到,他本人也始终认为自己充满“乡绅”的气质,并且指出乡绅是体制与百姓间的桥梁,是社会良性运转的中间剂。但是现今社会中,乡绅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乡土环境,必须以新的形式出现。所以乡绅可能就“不再单指农村,任何地方都会有比较愿意观察、愿意记录的人,这批人就是乡土的思考者和观察者。”

项飙老师也很坦诚地直面自己在学术工作中面临的困境,那种“写不出东西”的压力,对自己的调研和思考始终不满意、又找不到发力点的烦恼。这些现实的困难,与我们普通人的工作烦恼如出一辙,因此颇能够互相理解。

甚至不乏对这两所学府客观、中肯的评判。但是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项飙老师都十分重视,并且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或者说将人类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工具提供给大家去思考,帮助现在的年轻人更好地思辨,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这一点大概与他90年代在北大的经验有关,而实际上这种关切在国内教育界已经接近消失了。

五星好评,衷心敬佩。

读后感可以篇二

这本书是访谈式的对话,不仅仅有被访者项飙关于社会学科、人类学具体课题主题的认识,更多涉及人文社会学科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中国如果去发挥作用,知识如何进入社会,学者们又该如何去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等,有很多点、书中提出的悖论都挺有意思,也值得去多思考多反思的。

“现代年轻人个体性太强,以至于他们的世界里容不下对他人的感知,他人只是对自我的一种工具。”项飙提到很多当代年轻人的现状,年轻人需要一种新的话语和社会想象,知识分子、学者对此负有责任。

要有自己的小世界,对自己的小世界发生兴趣。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个体、自我的思考,要对自己及自己的世界有认知有思考,去把握自己与他人、身边事件以及更大范围社会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种独立性。有时候不必热衷于去受到某种权威或者体系的认可,因为可能会成为一种禁锢,自我从中丧失。很多东西都是要回归人本身,回归个人。而个人的主体性也同样需要一种平衡,不能片面强调,所谓主体性是要在个人认清自己在世界上看到了什么、认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上去发挥能动性的。

道德应该是一种有原则的道德,要以个体自由为基础。历史的、社会的道德区别于个人的道德,道德应该体现尊重。

多样性在共同的理想面前是可爱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当反全球化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是不是也是一种全球化?当一些声音对自己的行为与思考没有真正的影响时,就不要被这样的话语引导)、人的再生产、全球生活方式的紧密性与政治对立、国家利用仪式(经济上的)来界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留学是将社会分化跨国化、流动性与封闭性(流动性不一定使社会更加开放,反而可能固化原有的社会规范)、民族主义等等。

人类学本身有对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描述解构与反思,强调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有着对众多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的关怀,从理解到反思到关怀,也是学科本身寻找意义的过程。我一直认可知识是美的,但是我从来无法深刻理解从知识到实践以及二者的往复循环,“知识分子”致力于此,“知识”介入社会大众,公共领域更新,不知道是不是必然发生,但是我所期待。

读后感可以篇三

有智慧的人是很可爱的。

有的时候看到提问者略带偏见和狭隘的视角,项老师在进行很谦卑和转到更辽阔视野的表达时,会觉得难道他是故意问的吗…(或许不是…)

看这本访谈录,感受到了一个学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态度、对在地和实际的强调、对多样性和异质的包容、对想象力和思想发散的追求。

各个主题的谈话不是教会了我什么,更多的是让我对身边的一些事情、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更加从容,对未来的研究分析方法和工具运用有很大的启迪。(我也好想去做民族志研究啊…)

要保持思想的有机性,时刻思考和观察,容纳多样异质的人和物;追根溯源,打破沙锅问到底,看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这个需要不断锻炼)

深入内部,保持在地性,也要保持全球视野,在不断参照中找到本土的特色和定位;并非要做一个论调高大的东西,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就可以,坚持下去,像彭伟步老师那样;从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读后感可以篇四

存在,感知及思考。

存在就是要不断的思考,只有不断的思考,我们才能更加明确的感知自己的存在。

我想很多人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所认为的存在,就是我感受到了血液在流动,心脏在跳动,但是他有没有感受到自己思想的存在?很难感知到。

所以就很多人经常会在低落的时候去思考,人生有何意义?就在于没办法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存在的意义不单是指生命体的存续或者简单的称之为活着,而是指人有没有跟外部建立了联系。

有的人没办法跟社会,跟他人,跟群体跟团体建立联系,他就会感觉到孤独,觉得自己一个人活在世上没有意义,其实是不能跟外界建立一个联系。

庄子,他说独与天地来往。他经常一个人逍遥自在的,也没有什么朋友,但是他也没觉得难受孤独,因为他建立了跟大自然的联系,他认识到自己存在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他就说我独与天地来往。

存在就是被感知。被自己感知到,那么就是活着。被外部感知到,那将被赋予意义。

读后感可以篇五

嘿,沉积了许久,冒个泡,也希望这个泡可以引出更多的泡。虽然压抑了许久自己的表达欲,但是脑袋依然止不住的想,既然如此那就不压制好了,那些敏感的、纤细的、矫情的一闪之念,也该有它的去处不是,若真是一闪而过反而捶胸顿足吧,毕竟有许多这样的时刻。

那些隐秘的怯懦、自卑、焦虑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并不会因为闭口不言而消散,反而积累得越来越多,作茧自缚,封闭而僵化。呐,人之所以生生不息,大概源于骨子里的不甘堕落,总希望于逆境中挣出一条出路。当下的困境是我并没有找到为某件事某个意义努力奋斗的方向和力量,悬浮虚空,随时会坠落的感觉。但是奇怪的地方在于需要直面内心的时候我总是刻意回避,我对自己的解释是自我太过孱弱,所以羡慕行动力强的人。就像这次看的这本书《把自己作为方法》,我的企图心随处可见,我当然知道指望一本书将你所有的困惑、迷茫解决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某些洞见、某些启发纠正偏见之时,平息了许多焦虑,所以感谢项飊。

他应该是心理距离上最熟悉的人类学学者了吧,处于同一个时代对当下有着敏锐的观察,访谈、文章都透着无比的真诚。先是《十三邀》节目里提出的“附近”的消失,再到当代社会人们“悬浮”的状态,作为“社畜”一员恨不得自己往框架里装——说得都是我。当下普遍焦虑的源头在哪里呢?是个人原子化的盛行?还是对人本身的忽略?一切以经济为导向,所有人都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赛道蜂拥而去,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却面目模糊,并且大家都活在同一个手机里。

丧失表达欲也许与这种面目模糊有关,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自己也没有深刻的理解周围的环境,在手机上下左右滑动的过程中度过轻飘飘的一天,宁愿将感官贡献给算法而不是用来关照内心。人与自己、外界的关联都切断了。当然了,可以说目前的一切是为了生存为了工作,那不防也将他书里的疑问问下自己:如果赚钱糊口不是主要目的了,你的生活意义是什么,你怎么和社会形成关系?到最后还是要回到人本身。“清晰的自我认知,往往是我们思考外部命题的工具和武器。”“关键是怎样形成一种意识,平衡自己的历史来源和自己现在的行动,这是真正的英雄。

丧失表达欲也是其中的一种。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在阳光下还是缺乏勇气,也许只是觉得一时矫情不如沉默。真相是我太在意外界的眼光,自己预设了一个评论者,大部分的评论都是你不值得。但是他说“理解世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你一定要带入你个人的经验,否则其他东西都是飘着的。”“不要怕边缘,或者知识不够,把自己的不够、天真真实的展现出来,就会很可爱,不要装腔作势。”我觉得有被安抚到,真实环境中若有不好也没关系的包容,人也就不会时时紧绷了吧。

这本书我往小处说,它当然也有大的部分,关于政治、经济、治学方面的内容,但我当下更愿意面对个人自我的部分,希望自己能与周遭形成一种自洽。“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些语言,帮助他们把握生活的复杂性,看清楚主要矛盾在哪里,就能介入他们的世界,也许对他们有用。”当下社会我们缺的也是处理复杂生活的能力,对生活方式也缺乏想象,所以我们沿着一条同质化的轨迹前进,“甚至犬儒式投降式的回到自己的小世界,买完菜、做完饭,其他什么都不管,只是消极地用最小耗能法去应对,生命也可以维持下去,但就停止思考了。那就把生命的网变成一个死的点。”我也在这个死的节点上盘踞了许久,是时候发展出自己的盘根,自己的小宇宙、小环境、小世界。

之前一直忽视个人经历与成长史,觉得微小不足道,同时无法接受个人的缺陷、怯弱与自卑,需要面对时也总选择逃避,但是他说“把个人自己的经历问题化就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具体的开始。”我觉得这给了我一个动力和勇气,正视自己、解剖自己、接纳自己,重视“人的再教育”、“人的再生产”,将自己成为目标,往深处寻往深处挖。

就像吴琦在前言里说的:““方法”首先是一种勇气。不一定要遵守那么多惯例,不一定要听所谓主流的意见,想做的事不一定做不成,同行的人不一定都会掉队。这个世界上还存在这么一种可能,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一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一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这大概也是我目前心底的愿望,将心底的疑问一点一点的辨析清楚,拓展自我狭隘的边界,能更放松的应对生活,学着将知识沉淀有效的介入生活,而不是看过就算了。

以上,就当是开端吧,虽然表达未尽全面,对自己剖析也还停留在表层,但一点一点慢慢来,总会舒展开来的吧。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自传读后感 从文自传读后感(精选8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
  • 10-07 2023年鸭子叫的意思 幸福的鸭子读后感(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
  • 10-07 2023年菌儿自传读后感(模板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
  • 10-07 最新爱眼睛读后感(优秀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
  • 10-07 爱眼睛读后感(优质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 10-07 最新安全读后感(优质8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7 最新骆驼祥子五至七章读后感(通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
  • 10-07 2023年叶圣陶牛阅读短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通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
  • 10-07 最新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
  • 10-07 2023年铁杵磨针读后感评语 铁杵磨针读后感(大全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