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02:41:11 作者:紫薇儿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一

承担“少儿哲学”国家教研课题

4月,承办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对少年儿童进行哲学启蒙教育”的研究。

签署《诚信宣言》,向全社会发出诚信办学倡议

3月,在朝阳教委的组织下,以精诚文化学校为首的朝阳区300余所民办教育机构齐聚一堂,共同学习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会上,以精诚为首的朝阳区11所先进民办教育机构签署了《诚信宣言》,并在《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向全社会发出诚信办学的倡议。这一壮举引起全国教育界关注,精诚率先扛起了民办教育诚信办学的大旗。

发出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倡议

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精诚教育集团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联合发起了回应百名特级教师“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倡议的“大手牵小手——共筑孩子精神家园”活动,唤起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

提供学习方法和教育服受追捧

月,“全国全民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举行,在本次活动中,精诚提供的学习方法探究、青少年纠偏教育服务深受与会者喜爱,《新闻联播》对这一活动给予了报道。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二

近期,认真读了教育专家林格著的《回归教育本质》,有句话让我很受震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当教育者把孩子的自觉唤醒后,他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和热情。这句话使我想到了陶行知、苏霍莫林斯基、魏书生等,他们之所以成为成功的教育家,首先是他们做到了唤醒孩子们的自觉。读了《回归教育本质》,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唤醒自觉,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知、自律、自爱,形成健全人格,成为一个好公民。

正如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所说,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的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和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去爱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是独立而值得尊重的个体,孩子每一个令人不解的情绪和行为背后,必有合理的原因,在没有得到真实的答案前,不能随意指责、评价,而应该选择用爱与理解,打开心门,倾听心声,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利,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当下的学情与时俱进,在变革的、多元化的、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产品的诱惑,离异单亲家庭的增多,留守儿童的现实存在,孩子的情感体验更为错综复杂,教育也变得更为复杂,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孩子的内心,唤醒自觉,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知、自律、自爱,形成健全人格,成为一个好公民也更加重要。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实现自我升级、自我评价、自找办法的自我教育之中,实现阶梯式成长。

教育专家林格先生在《回归教育本质》一书中,不仅“育人”方面分析到位,在如何提高成绩方面,也提出了个性化教育的阶梯操作系统,如上课的阶梯,预习的阶梯,复习的阶梯,作业的阶梯,每个阶梯都有相应的参考表格,都能有章可循,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参考评价体系,从而替代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阶梯化学习,从而逐步提高成绩。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指出:只有阶梯,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孩子和教育者各得其所,避免了要求每个孩子和教育者一步到位到达所谓的“完美教育”的苛求完美的问题。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严格要求,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实现阶梯化学习,从而指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成绩,现实人人有进步,体验成功,乐学愿学主动发展。

三、培养创新意识,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的世界正迅速走向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创造性的活动正在逐步取代非创造性活动,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可以说,当今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已是迫在眉睫,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提出了从美育入手,培养人的创造性。因为审美能力对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才华有着重要作用,他结合著名美学家叶朗教授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人的创造冲动正是来自与对美的感受和追求。(2)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同时又具备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3)一个人要有成就,要去大胆地开创新局面,就需要有宽广、平和的胸襟。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国家情怀、社会情怀、人类情怀,没有这种大德,一个人就不会有大智慧,一个人的情怀和境界,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当下的学习,而且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的高度,学校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唤醒学生内心自我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

读了《回归教育本质》,我在反思,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自己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成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自己的情怀和境界,言传身教,感染和影响学生,不忘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和理解去唤醒孩子内在的自尊感和责任感,进行有效、优质教学,同时教学相长,和孩子们一起过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享受幸福人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三

前一段时间读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书的封面上除了吸引眼球的标题,还有一个副题:化解全民教育焦虑,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教育是没有用的》是作者林格若干年来对中国教育考察、实践、研究的心得。本书指出大量的家长和教师在学生面前赤裸裸地实施教育行为,但是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颠覆教育理念、化解教育焦虑,对老师和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拨乱反正,本书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震撼性,同时也有诸多养成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支撑,有强烈的操作性。

1、时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感言:林格认为真正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他追求无言而教化万方,主张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这是强调教育的内化作用,受教育者的悟道。他还说,真正的教育是大智慧,因为它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

人的发展,遗传是基础,教育起决定作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里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以应试为导向的突出问题越演越烈,目标上以分数为本,内容上强调知识为重和应试能力,方法上以知识点教学为体系,强调在群体教学中通过竞争促进学习,在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功利性目标导向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渐渐远离育人的本质,沦落成为孩子未来谋职业的敲门砖。从这个现实出发,林格提出“教育是没有用的”。本真的教育应该是育人为先,重视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强调面向个体发展个性品质。教育是双刃剑,正确的教育能使人得以自由健康快乐发展,而不正确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没有用的”教育,还可能是“害人的”教育。教育必须要回归人性。

但林格认为教育不需要技巧,这显得太片面,正如黑格尔所说,“洗脚后倒洗脚水时将孩子也倒掉”。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会学习。学生学习需要知识和技巧,这些前人的智慧结晶是最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把知识和技巧传导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吸收和建构,可以减少学生走弯路、歧路,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伴随着成功的幸福过程。而教师如何传导知识和技巧,这本身又是一种教育技巧,说教育不需要技巧,意味着谁都可以当教师,这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极其不尊重。每位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心理特征、个性基础和最近发展区,教师如何把共性的教育技巧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基础完美结合,如何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人格完善和能力发展,这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教育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的是教育艺术。

2、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原因: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二是教育者过于执着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了好多好话,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

感言:让我们看看中国教育的现状吧,种.种偏见遍布各教育阶段,功利色彩蒙蔽了人眼,人们从思想中走入了许多教育的误区,却身陷其中,无法自拔。教师家长学生都无所适从,在老路上越走越窄,越看不到光明。当前学生的状况是高份低能的多,身心全面发展的少,有创造能力的少,部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道德水平、诚信素质水平令人担忧。看看他们受的什么教育,该玩的时候不让孩子玩,该学的时候学生却又不愿意学,该教的不教,不该管的猛管。不按规律来,不按科学办,一边填鸭子,一边拔苗助长,实在把孩子弄的惨不忍睹。

幼儿园里的天真活泼的孩子,也许从进园起就要开始遭罪了,所谓提前起跑,那么小的孩子于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迫下开始了成人般的学习。在幼儿时代,我们该让他们干什么——打基础。打什么基础呢,不是为学习具体什么东西打基础,而是为了拥有怎么样的学习能力,学习什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打基础。我们给孩子打基础,绝不能以他们认识多少字,能加多少数为标准,而是让他们养成什么样的思维习惯,是否能冒出许多奇怪的想法,他们是否是自由健康并快乐的。而这一切只有适量的玩耍或游戏加少量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才能带给他们的,因为他们喜欢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也只有这样,他们拥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愿意去问为什么的头脑。认字学数等被动的教育则不是能够带给他们这些的,它们只能磨灭孩子们的兴趣和宝贵的好奇心。只有主动的玩耍等才能充分调动孩子门大脑的积极性,促进全面发展,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个性平台。

中小学的教育方式也是陷阱处处。学校教育除了填鸭子,就是无穷无尽的考试,学生没有主动权,完全的被动的接受着已经被设计好的所有知识,把思维的训练、创造性的培养丢到了九霄云外,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是不屑一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走过场,对学生迫切需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国防知识、法律知识(或意识)很少涉及,体育课不能保质保量,对应该他们知道的性知识、性别角色、自我把握能力藏着掖着。头痛医头,脚疼痛脚,不成系统,没有规律。殊不知,有了良好身体状态、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学生对那些“死”在书本上的知识的学习将不再是一件难差事、苦差事。

3、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只有真正做到无为而教,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感言:林格提出的“无为而教”就是养成教育,把小苗扶正了,阳光雨露、土壤养份给足了,它自然会长成参天大树。广义的养成教育,不仅仅是生活和行为上的好习惯,还包括学习的习惯与兴趣。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所以,学校要强调养成教育,抓习惯,抓养成。好的教育应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林格以“教是为了不教”,提出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概念,这很有道理。教育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人的一生而言,教师的“教”显得太短促了,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才能实现教育“不教”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实施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以全面发展为指导,“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手法对学生苛求过多,这不仅使快乐的学习变成痛苦的“任务”,更打击了学生自信心,而自信心恰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性,关注学生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给以赏识性评价。要培养学生自主的习惯。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小学中高段开始,在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之后,应该尽快实施自主学习方案。只有让孩子“在游泳池里”才能学会“游泳”,学习能力培养也一样,只有让孩子自主探索才能有所长进。

4、教育的本质是用心灵去感应学生。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老师不再俯首贴耳,老师只有全面提升素养,放下架子用心灵去感应学生,才能达成教育效果。

感言:林格从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角度阐发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之间的感应。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从而他提出“教育之道,道在心灵”“精彩的教育,是传递精神能量”“教育就是一种灵动的气韵”“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目标管理”“做火柴不做蜡烛”“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阶梯理论”等观点。

只要老师真心爱教育,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用心去爱班级里每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举止就在和所有的学生进行着心灵感应。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走不进孩子的心灵,所以孩子对它的反应是机械而被动的;正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只是用诸如分数、名次、名校等外化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让学习内化为孩子内心自然的需求,所以,学生学得压力沉重乃至厌学;正是因为众多的教育者只会以说教的口吻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不是用心灵去感召学生。

假如教育真的如林格所说的那样,回归到心灵的深处,回归到尊重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那么,我想那些原本害怕上学的孩子可能就会每天早上都迫不及待地冲向学校;假如学校的老师都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用心灵去影响孩子,那这些老师都将成为影响孩子终身并让孩子怀念终身的师长;假如教育的目标回归到“焕发人性的光辉”,那么,从学校里走出去的孩子,就绝不会是一脸茫然的、懵懵懂懂的、被人评价为“有知识、没文化”的、而是有着人格魅力的、有理想有追求的“有魂之人”。这实在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教育,我从心底呼唤这种教育早日在每一所学校成为现实,我渴望我的孩子能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能接受美好的“心灵感应”。

5、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

感言: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为此:

一是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在独生子女面前,我们的老师、家长都恨不得长出三只手、四只手来,结果大幅度延迟了孩子的自主和独立。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过多了呢?为孩子设计了美好的前程,希望他们沿着我们设计的人才观去奋斗,殊不知,这是孩子自己的理想吗?孩子们常常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为了教育者的目标而奋斗。因此,作为教育者,可以假想自己只有一只手,于是在孩子们面前,我们并不是完美无缺、高高在上的,相反我们成了需要他们帮助的人。这样,孩子就能独立地走自己想走的路,完成自己想做的事,而且能在帮助我们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少一只手”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由,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是放下自我,敢于“装傻”。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关键是放下自我。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俨然就是权威。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他们不惜要求学生服从。学生在权威面前,只有听命,没有自我。试想,这样的氛围下培出来的孩子哪来的自主性?因此,聪明的教育者,要学会“装傻”,这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比如,在学习时,当学生面临一个难题时,我们千万不要着急地去点破,去揭示答案,而是给予孩子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是“装傻”,让学生来帮助我们。在许多名家、大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是这样“大智若愚”的教学智慧,看似一个不经意的“装傻”,却让课堂的主人——学生爆发出无限的潜力。这样,虽然在孩子面前暂时丢了一点“面子”,但由此换来的是养成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真爱,而善良是一种至爱,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超出教育的范畴;他还提出“关系大于教育”之说,构建现代教育文化,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和谐的新型关系,倡导以最大的爱去实现教育;林格在教育中尤其强调学生的品格养成,“包容之美”“正直之美”“自信之美”“阳刚之美”,认为当前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还原人性之美,彰显人性光辉;林格有“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思想,其中的“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一切教育皆有线索”“如何提高成绩——个性化教育的操作系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风格学习”等观点不仅具备坚实的理论依据,更贴近教育现实,既具有理论指导性,又具有教育实践性,既颠覆了现行的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又灵动地汲取了宝贵的传统教育思想精华。

在追寻教育本质的路途上,林格告诉我们,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从他那里,我看到了教育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向幸福的希望。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个重大转变便是:中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然而,我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多年,也进行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体制、课程改革,但为何应试教育依旧根深蒂固呢?这可以从石中英、张夏青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经验中看出问题所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教育自身,而在于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提出的客观需要;教育改革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明显侧重于国家主义和经济主义;最终不利于教育整体功能的实现,不利于教育、社会及人的和谐发展。

因此,站在30年教育改革一轮回的历史时刻,我们有必要深思:未来我们的教育应该走向何方?应该回归到一种怎样的教育思想?其实早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便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与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这其实给我们的教育指明了回归本质的方向。

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寻找智慧源点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育首先必须肯定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一生。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次才是知识技能。所以,让学生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学生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教学慎于开始

古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育应该从儿童着手,所谓“先入为主”。如果不予经典教育,他们一样会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他们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育了。

(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以上三种教育,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

三、如何在教学中回归与落实教育的本质

教学之妙,存乎于心。愿我们以“爱心、信心、决心、用心、恒心”的教育之心来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一)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家电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二)帮助学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若能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受到这样教导的学生,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三)熟练经典,读诵教材

作为教导儿童读经的老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认为他是小孩,什么都不懂,就草率应付了事。尤其家长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文化程度与敬业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实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亲师经常地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学生加强督导,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否则,老师一种要求,家长又另行一套,学生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现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爱的精神,自大意识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在班级中,尤要注意培养学生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长大之后,自能与人和睦共处。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或诚实、恭敬、谦虚、和睦等作为班训,让全班同学普遍地学习、实践。

(六)提倡老师教学交流与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师间彼此切磋交流,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中国圣贤的典籍非常多,透过读书会,可以开阔自身对古籍的了解,有助于充实自己,受用无穷。

中国的教育要想真正回归到本质上来,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地学习、真诚地落实、积极地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五

《教育的本质》是大学入门丛书当中的一部,作者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贾馥茗女士,这本书是其集六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写成的,该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也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好,这都应该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追问的问题,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应该也是教育者必须去追问的问题。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彻底的追问这个问题,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从事教学工作,也免不了贻误学生的前程,甚至是耽搁学生的生命的发展进程。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生命发展方向的认识。

目前,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但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也却如作者所言,更多的教师将“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为“理所当然”,忽略了“为什么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

教育本来是为了使生命逐渐走向强大,但却造就了生命的越来越脆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情况的发生,造就了大学生没有能力就业。如果教育者能够从生命进入教育开始就能引导生命热爱学习,让新的生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感受到自己变得强大和有力量,那么就不会有如今大学生毕业就会失业,高学历愈冷,或“海归”变成“海待”了,能这样就不会有逐年增多的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和人群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以为都是教育出的问题,是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所导致的。

作者不仅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能够从国学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实为难能可贵。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接受有效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就会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味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与幸福,生命也就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所以,我真诚的推荐各年龄段的学生家长,所有的教育者,包括大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它会给我们更有益的启迪。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安全篇读后感(实用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
  • 10-07 2023年目送读书感悟(优秀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感悟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那么下面我就给
  • 10-07 2023年小猪唏哩呼噜的读后感(模板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我
  • 10-07 2023年葵花田读后感悟(优秀6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
  • 10-07 2023年别了老家读后感(优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
  • 10-07 2023年当妈妈走了读后感(优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
  • 10-07 最新英雄书读后感(通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
  • 10-07 最新关羽读后感 三国演义关羽读后感(实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
  • 10-07 2023年李白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
  • 10-07 2023年斜阳读后感(实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