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读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0篇)

读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0篇)

时间:2023-10-06 18:21:39 作者:梦幻泡读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红楼梦读后感篇一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红楼梦章节阅读感悟读后感5

《红楼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和高鹗呕心沥血,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在纸上。《红楼梦》造就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480余人,其中能给人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而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红楼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以不同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他们的特征。特别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往往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不要说宝钗、袭人,即使像豪爽单纯的史湘云、道貌岸然的贾政,也不是由单一特征所构成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全书的主要内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超出了”才子佳人“的模式。贾宝玉不是才高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而是蔑视功名利禄、”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从不曾劝贾宝玉去求什么功名利禄。正是在超脱了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其他一切的纯真爱情。

这种爱情支持贾宝玉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路上走得更远,爱情的毁灭使他割断了同封建家族的最后联系。贾宝玉最终弃世出家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彻底绝望实际上表达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无情否定。

读红楼梦读后感篇二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作的,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全书主要围绕着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间的爱恨情仇,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若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林黛玉的真实写照。相较于身娇体弱的林妹妹,薛宝钗则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而他们心目中的梦中情人——贾宝玉,则是“面如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情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薛宝钗。薛宝钗虽然冷漠无情,但为人处事不慌乱。她虽出身名门,却仍就温柔懂事,彬彬有礼。她温文尔雅,却又不失轻巧幼稚的一面,如:”“宝钗扑蝶”这一美好而又纯真的画面。

《红楼梦》不只是写儿女情长,它还揭示了许多的人生道理。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难得糊涂。对于人生中的一些事情,不要太过较真,否则的话,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糕。又如书中有一章写到王熙凤需要找人解决手中的棘手事,婢女红玉连忙自荐去完成。最后事情完成的`很好,红玉同时也赢得了王熙凤的青睐。这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机遇,不要害怕事情会失败。

我读《红楼梦》这一本书的时候,常常会将书中的情节带入到脑海中想象的画面中去,同时也要细细揣摩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样等到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仍然会对书中的内容记忆犹新。

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值得我们千百遍咀嚼古典著作,而书中林黛玉所写的《葬花词》更是令人惊叹。如果你看完了《红楼梦》这本书,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读红楼梦读后感篇三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可见,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并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我想《红楼梦》就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吧?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的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是美的。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宝钗,晴雯,鸳鸯……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女性。她们是纯洁又美丽的。

小说围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展开。宝玉可以说从小与黛玉一起长大,逐渐发现自己与黛玉在心灵上更接近。而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则觉得宝钗更符合贤惠的儿媳的标准。宝玉可以选择爱谁,但是选择不了娶谁为妻。这样,悲剧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黛玉为人极其谨慎,从当初进了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说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即可看出。黛玉也率直,她在《红楼梦》中担任了讽刺诗人的重任。但是湘云说她是“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湘云是她为数不多的好“姐妹”,她尚且这么说了,更何况是他人呢?可见黛玉的率直给她带来的只有他人的方案。黛玉还是体弱多病身,再加上她多疑善妒的性格,使得她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尽如人意。也许也正是因为她的体弱多病,才使她多愁善感,才有了经典的“黛玉葬花”,才使她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世界,使自己成为《红楼梦》中最有才的女子。“满纸自怜题秦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她的诗句情真意切。

初读《红楼梦》时,我是最喜欢宝钗的,宝钗宽厚随和,豁达大度,黛玉对宝钗一次又一次地挖苦讥笑,可宝钗却“浑然不知”,不逞口舌之争。黛玉需要燕窝,又不便和贾母索要之时,宝钗就从自己家里拿来燕窝资助黛玉。她对黛玉这样一般人觉得难以相处的人都那么好的人自然成了贾府里最受人欢迎的人。

黛玉多疑善妒,宝钗豁达大度,黛玉生性孤傲,宝钗则宽厚随和,黛玉因此人缘极差,而宝钗怎是八面玲珑……这样一比,宝钗比黛玉真的强好多。可是宝钗有这么多优点,宝玉为什么偏偏就喜欢黛玉呢?细读《红楼梦》才知道,不仅仅因为他们差不多从小一起长大,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个精神相通,志同道合。宝玉厌恶“科举考试”,宝钗会偶尔劝说他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而黛玉却从来不会讲这些“混账话”,爱情真的要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外界太多束缚,最终造成了悲剧。

《红楼梦》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读红楼梦读后感篇四

翻一本《红楼梦》需要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会出现两个字:悲剧;看一本《老人与海》可能会牺牲出游一周的乐趣,看完这本书通常我们只记住了一句话: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读一本《边城》务必会使人耽搁各种游戏玩闹,读罢总是会浓缩成一个字:美。于是我们在“高中生必读书目”的大力鞭策下被成功地培养成了奶牛,吃的是很多块草地上的草,挤出来的是奶,而且是一样的奶。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是拥有某种技能的人,如果你是不同的,你是那种技能的代表,你就是出色的。许嵩说过:“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不仅仅是指纹。”这句话我始终很信服,但我不希望我们原本的特点被这个世界给雕琢成一个个大团圆。我们接受着无穷无尽的剧透,于是我们从各具思想的人沦为了口径一致的奶牛。

我们吃了不同的草,但是绝对不要再挤出同样的奶!我们需要听话,但听话的同时也需要自主。一个寒假,只读名著会脱离生活的,我们还是需要消遣,但是有多少人自己读到些东西了呢?我们是人,不要再做奶牛!

评点:郑文龙

“高中生必读书目”之类名著阅读指导所在皆是,且购阅者不乏其数。然而,能入其中出其外继而有破有立者实在寥寥。颇为可喜的是,作者此文能以独立意识、批判思维立意运思,对教条成见予以剖析批驳,进而突出主体意识与个性风采,确乎可嘉。文题“我们吃草那些事”,风趣幽默又不乏反讽讥刺,以其“无厘头”的风格先声夺人、预设悬疑。篇首两段,先以实例说明教条填鸭式的阅读指导模式将作品程式化复制化,又通过草——奶牛——牛奶这一系列性形象喻指作品——读者——读者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这一过程,论说自然、推理归谬,将一幅因教条“剧透”而导致心智退化的图景展示在读者面前。其后便是以对《红楼梦》的理解为例,详尽论述了对“悲剧说”的质疑与对“精神不败”的澄清,从作品出发,结合自身感悟,论证入情入理,颇多卓识高见。

读红楼梦读后感篇五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 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 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 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 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读红楼梦读后感篇六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于红楼梦是以什么为主线在红学界却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宝黛爱情故事说;

二、四大家族兴衰过程说;

三、宝玉叛逆道路说;

四、凤姐中心说;以凤姐理家为主线,宝黛爱情为副线;

五、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兴衰过程为副线。

而大多数人认为是以一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两条主线又是经纬交织,在广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场景上构成鲜丽的画面。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第一回里就写了一个带神秘色彩的故事——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这段千古未闻的“还泪”之说预示出全书的故事线索,即所谓“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在第五回中,作者又通过红楼梦曲子,特别是《终身误》、《枉凝眉》,暗示了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在作品的实际描写中,这一线索是贯穿全书始终的;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回目写到了宝黛爱情。他们的爱情悲剧,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爱情试探阶段。最突出的表现也有三次:《西厢》传情;《西厢》句侃紫鹃与张道士提亲风波。

定情阶段。这一阶段已经转为彼此心照不宣的温存与体贴。如第五四回中关于蓑笠、灯笼的柔情脉脉的对话;四九回宝玉对黛玉自觉泪枯的宽解等等。

围绕这一主线,作者还写了秦钟与智能、贾蔷与龄官、贾芸与小红、司棋与潘又安、柳湘莲与尤三姐的爱情。这就使宝黛的自由恋爱有了一个群星拱月,彼此相照的环境。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是悲惨的虽早预伏于太虚幻境梦中,而前八十回仅露悲音。至后四十回,贾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贾政将离家赴江西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贾宝玉完婚。因黛玉咯血,只好迎娶宝钗。婚事由王熙凤谋划,设调包计,十分保密。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贾宝玉得知将婚,自以为必娶黛玉,满怀期待。拜堂后见是宝钗,大感诧异。元春先薨,贾赦因石呆子古董扇一案“交通外官、倚势凌弱”获罪革职抄家,累及贾政;贾母又病逝;妙玉则遭强盗掳走,不屈而亡;王熙凤失势,郁郁而终。

贾宝玉病加重,直至奄奄一息,癞头僧持通灵宝玉引他入太虚幻境变形的真如福地梦中。梦醒后发奋读书。次年参加乡试,中第七名举人。宝钗已有身孕,而贾宝玉应试后走失。贾政扶贾母灵柩至金陵安葬,将归京城,雪中泊舟常州毗陵驿。见一人来到船头,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细视之,正是贾宝玉。贾政忙问,贾宝玉却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再问,贾宝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夹住飘然登岸而去,闻其作歌云“归大荒”。贾政追之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

红楼梦即使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结局最为悲惨的一部爱情小说。

读红楼梦读后感篇七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不错!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如漏漏细流一般倾入我心脉的思感,令我久久平难以自拔。它向恋人一样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感动、欣喜、愤怒、心疼、惋惜……我似乎被它死死地抓住,难以脱身。这就是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

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都不是重点。

葬花词里说的好:“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林黛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自卑、自尊、自怜。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要说黛玉命运中唯一幸运的事,那便是遇见了宝玉这个多情但专一的男子!生命里有他牵挂,有他惦念;死后有他伤心,有他思念!得到了他一心一意,忠贞不渝的爱情呵护!虽然结局并不美满,甚至充满了无尽的伤感,令人潸然泪下,但至少他至始至终只属于她,从未改变!

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感受不完其中的酸甜苦辣!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汲取其中留给我们的教训!社会方面我们暂且抛开不谈。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恋人、朋友又或者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以诚相待,相互信任!其实宝黛爱情悲惨结局背后的责任,又怎么能少得了“缺少信任”这一爱情生存的重要准则呢!

读红楼梦读后感篇八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如贾宝玉、袭人、宝钗……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把林黛玉与描写的有众不同的特点。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在《黛玉葬花祭花魂》这篇文章里,更突出了林黛玉的多疑与敏感,多疑表现在黛玉敲怡红院的'门时,晴雯没有开门,黛玉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说说笑笑,就不禁流下了眼泪。敏感表现在当第二天,宝玉来找黛玉时,黛玉就哭个不停。

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充分展示了黛玉的才华。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都不一样,让我们感受到大观园里不同人物的形象。我们要学习他的写作方法!

读红楼梦读后感篇九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绕过山间的小涧,站在这破落庙前,心中不觉惘然。忽见庙殿前施施走过一素衣女子。口中惊呼:"妙玉存兮。"追影而去,却是一个门槛,隔远了距离。再睁眼,依旧是家中熟悉的灯阑。嗟乎,又只是浮楚一场!

支起头,眼前赫然是摊开着的那部红楼。书扉已有些泛黄了,有许锴皱。约莫是岁月划过的痕迹!

眼前这卷红楼,是我从十岁时就持着读的。可说道也奇怪这四五遍的翻阅下来,在这各守方韵的十二钗里,我都喜妙玉一个!

她的出场并不算多的,看遍全书约莫也只有不到十次吧。而说也是奇了,她的每次现身,都是在她的那座庵里。她是何等清闲的人,积存复年冰,只求今日茗;她又是何等落寞的人,盛筵终要散,自就槛内人;她自然是坚贞的,不从盗贼去,一跃深海中。她身来没有好的家室,自小被尼姑收留庵中,自小跌坐铭佛,别无他想。但你说要是再有来生容她选择,她是否会想做一位大小姐,天日星如别府的小姐玩乐,缝荷包,做针线活,抚琴作画?她想的,她当然想,必然想。但是有些时候,天命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

谁也不会知道多少次她倚在庵墙边,望向庵外小姐们吟诗作乐时嘴边的苦涩与眼角的几行清泪。没人明白她的心意,她就像是个天宫中的`仙女,跌落凡间,有了至尚的心,却无人理解,无人倾诉!

曾经问过身边人对妙玉的看法。她们听了大笑,――"这人除了装清高还会什么。"刹那间,我仿佛听了妙玉在庵内的哭泣!

她就是被心中的那本经而束缚住了内心。

人生何尝不是一本经,诠释了年华游走的踪迹。但这本经永远都有一个逃不过的篐,越念越紧,越逃脱越挣脱不得。

妙玉自然是被框住了。而我呢?我虽是独喜她一个,但我终究不望成为她。我到底是为了自己而活。

我哭是因为我真实,我笑是因为我乐观。我努力是因为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心经不是百尘不变的,心经也是人用生命记划上去的。

心经不是魔咒,在真正强大的人眼里,心经是一册人生目标与见证。所以说,我更喜欢在这本经里画上一朵太阳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终日面朝阳光。

读红楼梦读后感篇十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到其妙处所在。

《红梦楼》以贾、史、王、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的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了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机其真实地,生动的描写了十八世纪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回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歌,歌赋,音乐等各类的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毛,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养出来的。从而是她在十二金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的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的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他写的“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的研究,有法国评论家陈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西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是一本韵味悠然的书,是一本让人懂得不断反思的书。

相关范文推荐
  • 10-06 最新鹿和狼的故事读后感(实用8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
  • 10-06 2023年对文章的读后感(模板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
  • 10-06 2023年物理的读后感(优秀9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
  • 10-06 2023年盐的故事绘本读后感(优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 10-06 2023年磨杵成针的启示 铁杵磨成针小学读后感(优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磨
  • 10-06 最新爱教育读后感个字(汇总7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
  • 10-06 白鹿原的读后感(优质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 10-06 小兔的家读后感(实用7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6 2023年基业长青读后感(汇总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
  • 10-06 灯下漫笔读后感(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