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活着读后感(优质8篇)

2023年活着读后感(优质8篇)

时间:2023-10-06 14:39:40 作者:JQ文豪2023年活着读后感(优质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着读后感篇一

暑假里读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非常有意义。《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

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二

读余华先生的《活着》,我再度泪如泉涌……婆娑的泪光中,感受到的是卑微之人生命的神圣与庄严,主人公福贵让我肃然起敬!

“福贵”,主人公这个名字很符合我们中国人传统起名字时的寓意,乍一听,好像主人公大福大贵。可现实总归是现实——福贵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祖上苦心经营勤劳节俭备置了二百亩地的家产,而福贵少时却是纨绔子弟,大肆挥霍,吃喝嫖赌,最后因赌博输光了所有家产,沦为穷光蛋。父亲被其活活气死后,一贫如洗的福贵不得已痛改前非,生活所迫不得不靠租用那个在赌场“赢”光他财产的龙二的五亩地来养活一家老小。

后来去城里为病重的母亲请郎中时,被国军抓去拉大炮。经历战火,大难不死,解放后土地改革,因祸得福,又重新分回他原来的五亩地。一家四口生活虽是清苦,却也其乐融融,有了盼头。其后厄运却接踵而至:先是十二岁的儿子在给县长夫人献血时,被失职的医生抽干血而死;大 跃进时,福贵一家三口像亿万普通人一样,只是由于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不能干重活,日子过得更辛苦而已。

像其他读者一样,这本《活着》不知赚取了我多少眼泪。福贵的人生跌宕起伏,往往生活刚有一点起色,厄运便重重地降临在他头上。使他的生活一次次跌入深谷,及至谷底最深处。比如:女儿凤霞自小懂事乖巧,美丽可爱,小时因高烧而成了哑巴,长大该成家时遇上心仪的偏头小伙子二喜,小两口刚过上的一段幸福生活。

偏偏此时,凤霞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去。之前儿子有庆的死也是这样,本来有庆就聪明乖巧,而后又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常常从学校光脚跑步回家,割草喂羊,增长了跑步的本事。一个早晨上学出发前还活蹦乱跳的孩子,到了晚上,作为父亲——福贵,却抱着一个小小的、发僵的、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的躯体,像梦,又却真实存在,一步一步往家里走,在晚上又一捧土一捧土把儿子埋至成一座小小的土坟……作为父亲这是何等的滋味!这种痛,非经历不能体会。

当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肆意流淌着,心像刀割一样。难怪有些读者留言:“泪奔啊,写得让人太难受了“;有的说” 有这么‘损’的作者吗,将来不得看了”还有的说“余华真是虐出新高度,福贵怎么那么苦啊!”自始至终,我的心随着故事情节,更是像过山车一样高高下下,起伏难平。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但是用在这里,好像根本不足以安慰自己这颗被作者“伤害”的心。福贵实在是太不幸了,似乎生活中所有不幸都降临在他的头上。可是余华在叙述这些不幸降临的时候,云淡风轻,平平常常,既没有铺陈,也缺少渲染,读着却让人感到揪心之痛。这真是——越残忍,越现实!这些苦难,是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起初我不太不明白作者何以如此“残忍而又冷静”地安排一个人的命运?直到后来想到一句话“人生无常,你永远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才蓦然发现余华写苦难的技巧是如此高超:冷静而又现实。只有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思索和了悟的作家,只有内心充满悲悯的作家,才会把苦难”赐予”得如此慷慨,如此平静。

对苦难的承受,也更体现了人生命的韧性及眼泪的宽广。命运的确给福贵带来太多的不幸,然而,和福贵同时代一同走过来的国人们有谁不是如此呢?也可能只是福贵更多些而已。生活中有多少欢乐,似乎也有多少痛苦。这也许正是所谓“平衡”的道理吧!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自古皆然。余华冷静的笔触,令我心生敬意!

年老的福贵跌至人生最谷底,只剩下一头比他还老的老牛与其相伴的时候,像许多读者一样,我也认为与其这样苟活着,倒不如死去,如此苦涩的人生有何意义?可是最后,富贵言谈举止所流露出来的是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是知足,是回味,是从容洒脱,是平静超然。

这些苦难和欢乐,在福贵心里却好似酿成了醇香的美酒,令其回味悠长,他啜饮一口后,又吆喝着老牛,从从容容地走向那个曾经充满满欢声笑语,如今却空落落的家……福贵的形象颇与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那位悲剧英雄老人有几分相似之处——一样的坚韧,一样的朴实。也好似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此,生命的崇高和韧性,生命的意义,令人望而生畏!他们——这些苦难所塑造的新生命,常常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灵!

岁月,给福贵的人生带来过欢乐,更带来过无尽的的痛苦。欢乐而也好,痛苦也罢,最终都趋于平静。面对生命不可承受如此之重,福贵活出了一份平静与超然。对福贵而言,逝去的亲人永远活着,活在他的心里,他深爱她们!他更坚信:他也活在亲人们的心里!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别人怎么看福贵,对于他而言,这一切并不重要,可贵的是:福贵依然活着,活着迎接每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出日落!

正如余华在《序言》里所说”《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话之于你我,之于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亦然。

夕阳余晖下,”望着”福贵牵着老牛远去的背影,让我潸然泪下……

活着读后感篇三

伟哥的新书收到啦!十年韶华,癌痛相伴,这期间遭受多少痛苦、无奈与凄楚,我难以想象。十年的心路历程汇成沉甸甸的一本书,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巨大抨击!

活着,就该体验,就该尝试,就该绽放!哥哥,好好的,好样的!他是比我大两级的学长,我们同在一个社团。初次见面时,我的印象是他说话声音很小。我惊羡于他的文采,后来才知道他身后背负着病痛的困扰。

这么多年,我更多看到的是他积极乐观的生活,偶尔带点小幽默生动有趣,以至于我都快忘了他还在生死边缘挣扎。听说他要把经历感悟写成书,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其实更多的是被他的精神所打动。

对于充满未知的明天,他选择了微笑面对,将生命尽情的绽放。这是我们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临近毕业季,各种繁忙,答应你毕业后一定去找你玩耍。

伟哥,与你相识三生有幸,愿你今后的生活更加顺畅。

活着读后感篇四

几年前曾看过电影《活着》,也感慨过人生不易,可直到我拿起余华那本沉重的原著,才真正理解生命之坚韧和生活之艰辛。

故事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主家的败家子福贵吃喝嫖赌输光家产,父母被气死,福贵从公子哥落魄为无地贫农,可当他开始和家珍安心过日子时,一次次变故却接踵而来:被抓去战场九死一生,有庆抽血而死,凤霞难产去世,家珍病死,女婿因事故去世,苦根吃豆子被撑死……他送走了身边一个又一个亲人。故事的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一个老人,在颤颤巍巍中向死神靠近。

福贵竭尽全力的一生,到头来却还是孑然一身。

我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每个人都在命运中苦苦挣扎,他们的众生相就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缩影。成千上万个“福贵”在时代的漩涡里扑腾着,渴望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可等待他们的却是命运的一次次暴击。

那时,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祖国背负着她的亿万贫苦农民在历史的洪流中蹒跚前行,有的人不堪苦难选择了屈服,如上吊自杀的春生;而另一些人选择坚韧的活着,如历尽人世沧桑的福贵。每个人都有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有的人珍惜,有的人不珍惜,有的人能够忍受得了苦难,有的人却受不了一丁点儿苦。其实,在苦难面前,我们都是平等的,平等地接受命运的摧残,却无力还击。

透过余华那绝望的文字,我读出了生命的坚韧,就像大漠里的胡杨: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读后感篇五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观看了改编自余华的《活着》,由葛优和巩俐所主演的电影《福贵》。看完以后,那感觉就像心上压块沉甸甸的石头。任泪水默默横流,只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影片中,福贵受了龙二的皮影,终于开始跑江湖卖艺求生。昏黄的灯光下,瘦弱的福贵扯开嗓子,青筋暴露的开唱,镜头一转,一行人走在油菜地头,不顾风景,一脸茫然地奔波。在二胡丝丝凉意的背景音乐中,我们体验了人世间的困厄和炎凉。电影中,演员出色的演绎和凄凉的二胡声,在视听上使情感有强烈悲切的冲击。

由于影片彻底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有动力去打开原著——余华的《活着》。

原著《活着》带给我的是另外的一种更大的震撼,这是一部血泪写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间一切惨剧,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变为每日为三餐奔忙的穷苦农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儿女时,却被拉去当了壮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亲也不在人世,女儿却变得又聋又哑,又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压力;儿子刚懂事,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中年丧子);为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伴侣,她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个刚出生婴儿;接着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运时被压死,仅剩爷孙俩相依为命;外孙却因为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曾经拥有他当时想拥有的财富、地位和女人,他没有珍惜,他失去了这一切,但他却得到了爱,他拥有他的母亲对他无私的爱,拥有他的妻子对他忠贞不二,拥有他的孩子、女婿对他的尊敬和孝顺,而正因为他拥有并珍惜这些,他经受了怎样的打击?是哪来的勇气让他坚持活下来呢?他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我读这本小说,最想探究的问题。

活着读后感篇六

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因为我不相信书有令人掉泪的力量,直到出现了这本书.当时的朋友告诉我余华的《活着》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不大相信,因为我看过太多为了骗取感情泛滥的读者的感情和金钱的所谓感人的佳作了,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结果我错了,整本书的字里行间只流露出了两个字--悲伤,从为接触过的悲伤,让我心如刀绞却依然恋恋不舍.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政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

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这样的故事令我痛苦,但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我一心渴望福贵的生活出现转机,可直到小说结尾我还是失望,悲伤让我痛恨作者的无情,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书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

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但这是作者的本意吗?我不敢认同,我宁愿希望他是借此告诉我们追求自己命运的重要性,如果不是这样,书的悲伤真的会凉了我的心,带不来一丝的振作.

活着读后感篇七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小的一本书,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触碰着余华笔尖留下的每一个字符,我开始用虔诚的眼去反观自己的生命。

《活着》这部蜚声国际的大作,沉淀在薄薄的纸张里。但你分明能感受到它四两拨千斤的铿锵。我是个热爱文字的人,但其实我也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我心中的文学。这已经是个太宽泛的话题,没有人道破也没有人可以去道破。我只能说有些文字它可以反映出一些人的心声就够了,这已经构建了一个创作与鉴赏的平台。

突然想借用安妮的一句话: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真亦假时假亦真,难道生亦死时死亦生吗?我顿时感到语塞。因为沉痛背后隐藏着太多强大又难以启齿的力量。当然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在一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人能活一天算一天。今天是不同了,可究竟又有多少不同呢?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承载着还有多少足以支撑一个人的力量?这一点从当今的书店里便能瞥见一般——书店里的书是越来越多了,好的文学却是越来越少了。

好的文学是注定要引人深思的。或痛或悲或喜。但大多是凄凉的。因为悲剧总是更能给人深刻的'启迪。在今天这个喜剧迅速庸俗化,幽默被搞笑取代的时代。悲剧似乎注定要承载更多的东西。

多久没有被感动过了?或者换句话说你有多久没有流过眼泪了?当然感动不是简单的眼泪就可以衡量的东西,真正的感动可以是无泪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欲哭无泪,更因为感动本身是丰富的。你可以笑着笑着就哭出声来。郭敬明曾说过他想写个故事让我们读着笑着却哭了。他写不出来,因为那些美丽浮华的文字背后独独少了深刻。

记得余华在他《活着》一书中写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就是对感动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难的拷打下刻画出的轮廓是坚硬与无奈的,更是无声的。因为习惯苦难,习惯到自己都不觉得它是苦难。

人真的是脆弱得像一根芦苇,即便他是根会思想的芦苇那又如何呢?不仅仅也是平添许多无奈的喘息?《活着》我看了两遍。每一遍都让我泪如雨下。在深的夜里看着这样一本书,描述生活,描述苦难下生活的人,最后便成了描述一种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如果活着本身就为了活着,是不是有些太过残忍。可是又有谁规定过生活不能残忍呢?如果它残忍你就得在残忍中活着。

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伟大的,他战胜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没有发生的意外。余华在书的最后写着:“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圆灭圆生!圆本身为圆,它该在何处生又该在何处灭?如果说这个过程本身是一种轮回,就简单了很多。

一时之间,竟囫囵地码下了这么字,算是总结《活着》,也算是向余华致敬。

活着读后感篇八

读书这种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这种自发能动性,书中即使真的有黄金屋或颜如玉,也是枉然。跨年那两天读了两本书,不妨谈谈。

第一本是麦家的《人生海海》,第二本是余华的《活着》。

我是先读完《人生海海》的,花了两个晚上,正好从20xx年读到20xx年,读完又马不停蹄把《活着》重温了一遍。《活着》读起来快,一是字数上少于前者,二是读过一遍,对书中的人物及情节还有一些残存的印象,上一次读还是20xx年,昔日挑灯夜读的场景,今时历历在目,讽刺的是上学时我最讨厌看书。

两本书放在一起读,有种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贵的命运虽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个年代却相差不远。在同一个年代里,两个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交融参杂在一起,从中感受到的除了活着不易外,更加体会到人与环境的紧紧相连。如水与鱼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一部民族的历史,也就是一群人的历史。

在我妈那辈的认知里面,由“家国”观念主导,认为没有国即没有家,我不反对这种观念,毕竟靠着这种观念,在近代史中,在关乎民族存亡之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们那辈受到的教育是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因为家庭中有爱的成分,把国家视为母亲,自己就能沐浴在母亲的庇佑之下。而随着社会进步,过去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家族式的小集体转化为社区,街道办事处,本来是靠宗亲相帮的事情,被国家机关取代。我妈那辈的思想里存在家国情怀,认为这是国家母亲的恩爱。但在我看来,这是社会进程的自然变化,这变化的背后有着某种力量,使出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们信奉着他们的思想。所以,国家不过是一个大的单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么自然而然的爱。

这是从国到家的俯视角度,而从家到国的仰视角度来看,即从个体到集体的角度来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举重若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为人的无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来自集体的裹挟。小说中对应的那个年代,我们能够显而易见个体命运是如何被集体思想所摧毁的,但是放到大的层面来看,他们的牺牲常常无人问津。这也就是我看小说,看到人物悲惨命运时的感动来源。我感动,并不是因为他们大无畏,我感动是他们面对这样的命运时,全盘接受,没有悲天悯人,而是继续去活着,去爱着。

在余华的杂文集中,我看他谈到《活着》,他说: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余华把活着看作是一种本能,一种生物体为了延续下去的竭尽所能。我把这称为是一种勇敢,一种高贵的品质。不是视死如归,也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对命运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贵也罢,他们没有在某一个夜晚觉得命运坎坷,从而走向结束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类最为特别的地方。他们依旧嬉笑怒骂,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时间去体验时间。他们的命运并不灿烂,如同一道顷刻间就会坍塌的危墙,而在危墙之上,在砖与砖的缝隙之中,在那狭窄之地,依旧盛放着艳丽的花朵。

人身上的韧劲常常体现在他面对危难的时刻,活着才有可能赢。这是一句挺鸡汤的话,但事实不正是如此嘛!

相关范文推荐
  • 10-06 大学自我鉴定表奖惩情况填 大学生个人情况的自我鉴定(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
  • 10-06 最新清贫一课读后感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读后感(通用7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
  • 10-06 最新哈利波特与密室的读后感受 哈利波特与密室读后感(大全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
  • 10-06 香草女巫的读后感个字(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
  • 10-06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读后感(通用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
  • 10-06 2023年鲁迅读后感(汇总6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
  • 10-06 最新读后感提纲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6 2023年好词好句及读后感(大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
  • 10-06 2023年名作读后感 名家名作读后感(实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 10-06 最新家庭教育的读后感(优秀7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