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0篇)

最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0篇)

时间:2023-10-04 12:47:00 作者:紫薇儿最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篇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多德国人某些特点进行了了解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理解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马上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然而在本堂课中,课件出了一点问题,打断了学生的理解思路。虽然学生也理解到了,也读了,但总是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点。另外,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篇二

钱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听后颇有收获。

一、学生美丽的情感在多元品读中得以飞扬。

语言是语文之“根”,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本节课,钱老师“咬定朗读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课中,钱老师十分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将理解词句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导学生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或借助关键词句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或想象画面,再现文本的'情境;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或饱含深情,引导学生在“一咏三叹”的朗读中升华情感、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将“朗读训练”与“个性体验”、“多元解读”融为一体。

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情境创设中得以放飞。

在教学过程中,钱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钱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三、学生发展性的思维能力在有效提问中得到提高。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几次设计了问题的思考环节。问题的设置规范、精当,引发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挖掘了文本的内涵,使学生进入了文本的情境,由花到人,采用“欣赏―品味―深化”的方式,层层递进,紧扣“花美人更美”这一灵魂所在,将重点段落的朗读与领悟融为一体,然后再深入到作者的心理,采用了各种方法、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既保持明确的文本意识,又在教学对话中把课文意义引向深入,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篇三

新课

导入新课.

师: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吗原来他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同学们前面已经预习了课文,你们在阅读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浏览课文.)

1,谁有问题了请提出来.

2,(我从“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句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是啊!这个问题提得好.我记住了你的问题.(板书:奇丽,奇特.)

3,(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你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三自然段,看你自己能不能读懂.(教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这个问题,相信只要你自己认真读书,就能找到答案.(教师板书:美丽)

5(“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教师板书:梦))

6,还有问题吗好,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的,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学习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出示这个句子))

8,好,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句子)

10,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11,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感受奇丽:

1,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窗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这叫我感受到那里的花很多,颜色也特别鲜艳,非常美丽.(出示这个句子)

2,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我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读懂的,德国的所有人他们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所以,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4,你找的很准,谈得也很深刻,这样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重读家家户户,任何.)(生再读.)

6,请同学们再练习着读读.

生练读.

7,请你来试试.(生读)

8,这么美的词语请大家一起读读.(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9,齐读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0,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就是花太多了,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这种景象一定是大家都特别向往的,花多得成团,各色鲜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11,多美的景色,请大家都来读读美丽迷人的景色.

生练读.

12,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丽

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13,你能说说你的理由

因为从这句能读出那里的花非常奇丽,花多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觉得那种境界太美了.我们很喜欢这种境界.

14,从哪个词语看出花的多

(1)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这两个词看出那里全是花的世界,窗外全有花在点缀着.课件(红字出示: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2)我给他补充,我从“山阴道”这个词读懂了人走在街道上,就仿佛在山上,两边高高的茂密的树,路上被树木挡着阳光而很阴凉.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走进树林才有这样的意境呢!

15,这位同学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从哪里看出来的,要从书上找到依据,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哪句话,这些都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练着读读这奇丽的景色.

(学生练读)

16,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17,好,下面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教师配乐读)

18,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盛开着含苞欲放,千姿百态的鲜花,在向我们招手,行人还不时的驻足观赏.

我仿佛看到了德国人家家家户户的窗前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争芳斗艳,美极了.我感到走在街道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19,想象得太丰富了,谈出了你此时自己的真实感受.请接着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我仿佛听到了,花儿们窃窃私语,好像在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主人啊!”

我仿佛闻到了,花儿们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21,谁能自己给大家读一读,读书太重要了,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朗读水平高的人.

一名学生读.

22,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23,此时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我的心情非常高兴.

我的心情很愉悦,神清气爽.

我的心情比较舒畅.

24,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25,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学生练习背诵.

二,感受民族奇特

1,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我从第二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让我感受到民族非常奇特.当时的作者很吃惊,很不理解.

不是,他们很喜欢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而且把最美的花放在窗外,让别人去观赏.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

3,养花给别人看,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呢不是

4,不是,从哪看出来呢

因为“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我们城市的居民把花养在屋子里.

6,谁家养花举手.(大多数都举手)

7,我们养花的目的是什么

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美化环境.

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净化空气.

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给家人带来美的享受.

8,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先生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自由练习朗读)

9,自己养花却让别人看,你说奇特吗

10,还从哪看出这个民族的奇特

我从“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里读明白了,他们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而自己看花的脊梁,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从“多次”“曾问过”这两个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11,具体地说说理由.

“多次”说明不是一次.他曾经问过女房东,她却莞尔一笑,我从这里也能看出他们很自豪的.

12,他们认为这都很正常,而作者多次对他们养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学生接着读第二自然段.)

13,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们很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14,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我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几句话看出的.

15,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留学的季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刚才也有同学提到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一起解决.

16,你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值得人深思.

17,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18,这是他的理解,接着读.

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19,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首先要为别人着想,反过来,别人也会为你着想.

我想到了我们班捐书设立图书角,如果大家都不捐,就办不起来,所以我们只要做到我为人人,就会换来人人为我.

21,你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谈得好,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也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我为人人,去换来人人为我.

22,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句子.

23,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24,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25,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6,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课件出示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7,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8,街道上的这种美是谁让你们享受到的

德国的居民们.

德国这个民族让我们享受到的.

29,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的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0,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生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师:我为人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再读---二自然段

师:人人为我,大家共同创建了这样如画的景象.

生再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31,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会的

32,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刚才也有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3,美丽指的是什么呢

我从前面的学习读懂了“美丽”指的是德国那奇丽的花.

“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

34,你还怎样理解这个美丽,“美丽”还指什么

“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6,刚才谁在这一段里提出有关“梦”的疑问,现在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

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36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教师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作者留学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32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哥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当时他才25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课下,同学们读他的《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文集》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37,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大家已经背下来了,请试着默写,不会的也可以抄写.

默写或抄写.

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篇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5课,按我区教研计划,准备在4月下旬正式上课。现教学设计已经写完,但算不了写好,知道这里大侠多,武功高,特来请求赐教,以助我一臂之力,特向看贴跟贴的表示感谢。

教学设计(本案中有借鉴网友及教案的设计,在此说明)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掌握“脊”、“嫣”的笔顺;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u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u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德国风景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u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影像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一盆花;课件。

u教学流程:

一、身临其境,看题质疑

1.教师担任导游的角色,播放德国风光影像,请同学观看,并讲解。

2.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什么吗?(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当你看到这样的课题时会有怎么样的疑问?

二、初步阅读,学习生字词

1.带着刚才的问题,阅读课文,并努力写好批注。

2.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并着重学习“脊”、“嫣”的笔顺。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1.指名读第一段

2.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呢?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学生寻找语句)

3.待学生说之后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指名朗读。

4.让学生试演“德国人种花时怎么安放花盆的”。引导理解“脊梁”。

5.理解“莞尔一笑”。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什么词语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6.季羡林爷爷当时惊讶,而房东却平常,你能理解作者心情吗?用朗读来体会下。

过渡: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1.示范朗读。

2.学生发言。

预测发言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3.总结: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4.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5.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接着抄写并练读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抄写的语句。

7.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8.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9.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10.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11.理解“我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思想的梦。”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引导交流:人永远不可能以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你做是,为你服务。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试举例谈谈。(出示课件)

在家庭里,

在里,

2.总结全文:德国风景奇丽,民族奇特,在季羡林爷爷的笔墨下,你记住爷爷什么话了?

3.出示作业: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是第一段里的一句话,学习课文后,你赞同作者这样说吗?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景美

民族奇特人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篇五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下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

拓展与延伸背诵课文,摘抄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重、难点突破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机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题目的含义。

提示:抓住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作者在德国看到的奇丽景象,一方面是文章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附相关例句: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与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

1)“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没有改变,这种境界是更美丽的。

2)“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3.学习了这一课,你从中爱到了怎样的启示与教育?

学生自由交流。

三、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篇六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的学区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执教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从接到任务开始,我就经常往来于五年级语文办公室和教室之间,与合作共赢小组的孙老师共同选课、备课,从框架到细节,从内容到形式,从教法到学法,从推敲语言到精心预设,无一不在我们的研讨范围之内。终于,这堂课的设计新鲜出炉了。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更是要上出来的。这不,第一次试讲时,因为学生的回答与预设有差距,差点就让这节课夭折了。我在绕了好大一个圈子后,终于将学生引入自己的预设问题,才使得这堂课勉强上完。正是因为对学生估计不足,才会造成这节课的捉襟见肘。所以课后,我们马上将这节课的设计做了很大的调整。后又经过外出学习的洗礼,对于这节课的设计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修修补补,添添改改,使得这节课又旧貌换新颜。在经历了比较顺利的第二次试讲后,我便胸有成竹地等待着活动的到来。

终于上完了这节学区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沉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但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出错的朗读,以及木讷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诉我:这节课问题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词语教学落实不到位,检查预习不充分,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易读错的语句并予以纠正。

2、在教学设计中,还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积累优美片段”这一环节中,一是给学生的背诵时间有点;二是检查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所以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发言。换一种形式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用“填空”这一形式来检查背诵,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一无是处,课前谈话那看似无意的闲聊,实则为导课服务,使导入比较亲切、自然。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以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为线索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最后一环的“好书推荐”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师生互相推荐好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归主题,揭示中心,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在细读词句中感受景美文,从而感悟到德国的风土人情。

3、品读词句,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1、通过词句的细读,理解德国街上的风景美。

2、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境界

一、通读全文,寻找美丽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请同学一起读课题。

3、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过学的季先生,重新回到德国时,走在大街上,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心地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请同学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找到有关词句,用笔划划。(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的确,季先生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他感受着奇丽的景色,那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找到这样的句子。

二、细读词句,走进美丽

过渡:读着这样的句子,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美、奇丽)请在美美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哪些词语中读懂了花很美?透过这些词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2)花的海洋,季先生为什么把比作海洋呢,他们有哪些想通的地方

(3)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争奇斗艳的花儿、你你争我挤的,……)

(4)引读:走在这条街上,看到的是……走到那条街上,看到的也是……

(5)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写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五颜六色……)课文为什么只用这两个词语呢?(不重复、啰嗦。)

(6)指导学生带着吃惊读这句话。

(7)德国人栽种这这么,美丽的花朵,把大街都装扮着这么奇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三、细读词句,感悟养花方式的奇异

过渡:季先生和游人,为什么走在大街上能够欣赏到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呀?(因为德国人的养花方式不同,他们是把花再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理解养花方式的不同

a季先生对德国人养花的方式感到怎么样?(吃惊)他吃惊于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花朵都朝外开、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b家家户户都在养花,“都”看出了养花方式德国人的民族习惯;花朵为什么都朝外开了呀?(是主人有意的安排,让别人看自己的花。)从这三个都字,我们可以看出季先生对德国人养花的方式是越来越吃惊,越来越惊奇。

c 学生用惊奇的语气练读这句话。

2、理解“花的脊梁”

(1)过渡:德国人养花方式的不同,让我们都看到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请同学们关注“脊梁”这个词。

(2)请同学把这个词来读一读,这个词应该是轻声的,一起读一读。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花的茎叶,枝干,花托等)

(3)在屋子里的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而站在街上的人们能看到什么?

(a万紫千红的花、五颜六色的花,这是从色彩上来说的。b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竞相开放,有人鲜花怒放,这是从姿态上来说的)

(4)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的花海里,花朵随着微风涌动着,站在街上的游人们甚至还能怎么样?(甚至能闻到馥郁的芳香)

(5)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先个别读,再齐读。

(6)德国人奇异的养花方式,让我们感到吃惊,同时也让我们触摸到了美丽,之所以他们的鲜花如此美丽,是因为他们始终都有一个心愿:自己的花事人别人看的。

四。细读词句,感悟民族之奇特

1、理解德国民族之奇特

(3)走在街上,每一家都是这样,都只咋样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德国人为什么能把这花栽种的如此美丽呢?(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个时候,你觉得德国人民怎么样?(奇特、伟大)带着这样的语句读读这句话。

2、细读词句,在感悟养花时间之久中感受美。

过渡:阔别几十年,季先生再次回到当时的小镇,他还是那么吃惊。

(1)请同学一起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什么让季先生吃惊?(养花时间之久、美丽并没有改变。)

(2)美丽并没有改变,依然有哪些美丽呢?请同学快速读全文,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填写这首小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篇八

1、认识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词句,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德国风俗特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不光崇扬本地、本国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应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到欧洲的德国去看看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与众不同。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解读文本。

(一)检查字词。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了解课文内容。

1、接读课文。思考:文中有个四字词语出现三次,找到并划出它所在的三个句子。

2、汇报。

3、交流句子,发现有什么不同?

4、质疑。

[设计意图:从家家户户切入,发现文中相同与不同,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1、学生汇报。

2、作者首先吃惊什么?还吃惊什么?

3、强调三个“都”字,体会作者情感。

4、这花为什么都朝外开?(探究)

5、分句读这句话,感受情感的强烈。

[设计意图:读中悟,读中思,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四、理解课文

过渡:在屋子里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上街头又看到怎样的景象?读相关语句。

2、作者为什么用奇丽?再读并思考:这里的景色哪奇丽?

理解词语: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普通的街道变成了花的海洋?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再读第三自然段,提炼板书借景抒情

五、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吃惊赞叹

借景抒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莞、姹、嫣”三个生字,随文学习“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七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并由此想开去。(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

3、体会文章把所见所闻所感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本文的教学价值)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读题感受“让”,渗透咬文嚼字的读书方法。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国学大师季羡林爷爷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请大家轻声地读读题目,能读出点什么?是从哪个字中读出的?读文章就要这样咬文嚼字,这样才能读出味道。

(谦让、大度、慷慨)

2、请大家浏览课文,文中的“我”几次到德国?德国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一次:2-3自然段,第二次:4自然段。德国人爱花)[板书:爱花]

3、文章一开头就表达了这种感受,谁读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以读代讲]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德国人爱花,说到底是德国人爱美。

[出示]:

家家户户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生交流“不同”]

[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加上“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意思是——没有一家不在养花;“把花都栽种在窗外”意思是——没有一盆不栽在窗外;“花朵都朝外开”意思是——没能一朵不朝外开。

难怪“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出示]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读出吃惊的感受]

接着读

[出示]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请大家查字典。

女房东莞尔一笑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

1、对异乡人能知道为什么把花栽种在窗外而开心的笑。

2、对自己身为爱花的民族而自豪的笑。

是啊!女房东为异乡人发现自己养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开心,于是——请你读;女房东为自己身为爱花的民族,为德国这种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自豪,于是——请你读。

5、正是这样,在德国,没有一家不养花,没有一盆花不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没有一朵花不朝外开放,于是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预设]:

那么多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在阳光的照耀下,花上的露珠闪着光,如同锦锻,这就是“花团锦簇”

各种颜色的花:红的、紫的、黄的、粉的、白的,这就是“姹紫嫣红”。

看看这扇窗,很美;看看那扇窗,也很美,整条街成了花的海洋,眼睛都快看不过来的,这就是“应接不暇”。“暇”的意思是——空闲。

“山阴道上”给人凉爽的感觉。

让我们试着背一背,把这奇丽的景色记在心中。

[点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每一家德国人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面对这奇丽的景色,“我”有了这样的感受:

[出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请大家轻轻地读读这几句,寻一寻其中的味道。[生自由读]

[出示]:

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个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中,读出来。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写了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板书],让我们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还不够,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先是对德国人养花感到吃惊,后面又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活境界耐人寻味。这样去写,让我们感到更亲切、更深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我们班里都有图书角,大家看:

[出示]:

每个同学都是这样,把书拿到教室的时候,自己的书是让别人看的;晨读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前几天,四川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害。这些天,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捐款、献血,令我们深受感动。

每一个人都有是这样,献血的时候,自己是为了救别人;自己生病受伤的时候,又输别人提供的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令人感动的。

6、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境界。1980年,季老年近花甲,又踏上德国的土地,他在《重返哥廷根》中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

火车一停,我飞也似的跳了下去,踏上了哥廷根的土地。忽然有一首诗涌现出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怎么会涌现这样一首诗呢?我一时有点茫然。但又立刻意识到,这一座只有十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

他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交流]:激动,陶醉。

[引读]:

四五十年过去了,“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抬头一看,不变的依旧是什么?生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

不变的除了鲜花,还有什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境)。

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看到这熟悉的满街的鲜花,看到这熟悉的德国风情,“我”陶醉了,陶醉在学生时代的德国生活中。生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这梦里,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有和蔼的女房东,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还有对故国故乡昼夜不停的思念。请大家轻轻地、再读最后一句。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案篇十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更多教学设计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1. 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1. 感受民族奇特。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18、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