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藻类植物教学反思(精选9篇)

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藻类植物教学反思(精选9篇)

时间:2023-10-04 12:03:49 作者:雨中梧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藻类植物教学反思(精选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篇一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衣藻和水绵,比较衣藻和水绵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

二、学习重点:水绵、衣藻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思考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于蓝。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植物。

(二)学习任务:

1.(自学课本p24)完成下列任务:

(1)生物圈中已经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 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 , , , 。

2.观察衣藻和水绵(参照课本第5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对照课本中衣藻和水绵的示意图,比较它们形态结构的异同点。

3、自学课本p5,完成下列任务:

没有 , , 的分化。

b) 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释放 ,(2)可做 。

与人类的关系:(1)可供 ,(2)可供 。

4、拓展反思:(小组讨论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为什么海带是褐色的?

(3)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4)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5)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

四、学习检测: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1.茎的结构

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三、检测反馈:

1.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

3.将茎纵剖开,在纵剖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5、移栽植物时,如果根损伤大多,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6、扦插后的枝条如何处理,成活率会提高?

7、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树怕去皮,不怕空心这句话吗?

8.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10.分析:将两株同样大小健壮的幼苗,分别培养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过几天,可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生长 ,在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 ,这个实验说明 。

11.导管存在于 ,能输送 ,输送方向是 。 筛管存在于 ,能输送 ,输送方向是 。

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篇二

《植物的茎》教学反思今天在二班讲本课。虽然以前已经讲了多次。但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的情况出现。在进行完本课的教学,我想我需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开始上课的过程中,复习的时间过长。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进行复习了光合作用。虽然学生可能对光合作用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但是比较严重的挤压这次上课的时间。毕竟40分钟的时间,还是比较的有限的。

2.整理上课秩序的时间较长。我发现本周以来,学生的上课的秩序不如以前,上课的做小动作的,不听课的较多。而我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泛泛的进行了教育,而没有指明到具体某个人。现在我想需要在秩序上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建立正常的奖惩制度。针对个人的错误,严肃的'进行批评和教育。

3.实验观察的时间较短,而且学生还没有进行记录。我想在下面的教学中,将实验观察时间,缩短,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养成良好的记录时间。还有就是没有更好的进行分工。我想这节课学生如果进行更好的分工,是否会更好呢。都观察进行记录,似乎效果更好的。

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篇三

都说教师是园丁,那么教育就好像种植,当园丁面对不熟悉的植株时,总是要先了解这种植物的习性和特征,而不是随自己意愿去栽种。当王老师面对几乎不曾接触过的一年级的学生时,她没有急于灌输,而是耐心细致地去了解他们,基于对一年级学生的充分准确的认识,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这样的“栽培计划”——《植物的茎》一课。

一、打顶——合理设定目标,让思维开枝散叶

通过课前调查和几次磨课的经历,王老师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已经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一棵树有树干、树枝、叶子,部分学生知道还有根、果实等;通过引导,孩子们能很快识别并掌握物体的特点。对于他们而言,在科学课堂上能做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科学思维便是:观察——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王老师将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定为观察植物的茎,且只重点引导孩子学会“看”这种观察方法,从而来认识植物的茎。这对于他们来说,刚好就是那个踮起脚尖就能摘到的“苹果”,不高也不低。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一年级学生应该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他们能在观察中掌握物体的特征,却不容易抽象出规律。王老师并没有勉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课堂上提供的这几种植物的茎,就能总结归纳出所有茎的特点,而只是能描述出自己组观察的这种植物的茎的特点。王老师舍去了“茎的作用”、“茎的类型”等这些对于一年级学生显得高不可攀的知识内容,而将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学习观察方法、观察植物的茎、知识应用——画出几种常见植物的茎、拓展——寻找生活中其他植物的茎)都专注于“认识植物的茎的特点”这一核心目标。

本课的目标设定恰恰符合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一个点上的思维发展更深入饱满,也使得这节课显得特别地纯粹而专一。

二、修剪——适当进行引导,使表达花繁叶茂

既然这节课要以观察为主,而运用看这种观察方法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不仅要学会有意识地运用“看”这种感官,还要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一年级学生乐于跟他人交流,可是对于他们来说,连什么是“观察”都还不知道,更何况让他们去描述。他们在语言表述时,往往不全面、顺序颠倒、用词不当等,而让他们进行文字记录,那更是错漏百出。针对学生在表达上的困难,本课中,王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恰到好处。

首先,王老师利用一个普通的苹果来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巧妙地进行了引导,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看”到的通过语言描述出来。他们知道了能够通过颜色、形状、大小、上面有什么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当有学生说到“它很好吃、很甜”的时候,王老师的一句追问“这是你“看”到的吗?”,既让学生集中在“看”上,又向学生渗透实证意识,区分开“想象、经验”和“实际观察”是两回事。

再者,王老师为他们设计的记录单大大降低了他们记录的难度。记录单既为他们记录的重点内容留白,也为他们提供了汇报时的表达格式。王老师还细心地提醒小朋友: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不知道如何表达也可以用“画”的方法。

王老师通过导入和记录单的设计为学生搭桥铺路,减轻了学生在表达方面的负担,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画图等方式更顺畅、更完整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三、施肥——善用教学评价促发展健康茁壮

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学进行和学生发展。一年级的学生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希望被重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好教学评价,那么学生便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本节课中,我们可以发现王老师灵活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

1.口头表扬。如:“观察得非常仔细!”——指向教学目标,能促进教学开展,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表扬第七组,一直安静地坐着听”——使表扬的对象成为榜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画星星。一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占有欲和竞争意识,在黑板上给表现好的小组画星星,让学生直观地意识到自己组和别的组的差距,从而达到组内相互配合,组间相互督促的效果。

3.成果展示。在汇报环节,老师将小组的记录单通过实物投影展现给大家,邀请小组“所有”组员上台汇报,并向下面的学生提问,“对于他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在知识应用环节,老师将“所有”小组画好的结果都展现在白板上,“看一看,你们组和别的组一样吗?”。一年级的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占有欲,王老师的这些举措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公平的表现机会,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向他人学习,教师也能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想法。

通过这节课,我看到通过王老师这个辛勤的园丁悉心的照料,这些一年级的小花小草们真的成长了不少,并且他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王老师唯一缺少的便是一个漂亮的“花盆”——童趣,例如对记录单加以装饰和赋予色彩;用摘一摘、贴一贴的方式进行记录,便能使这节课更加出彩。

一枝独高,只能阻碍旁枝的生长,如同对学生过高的定位,只能让个别学生摘到果实,其他学生只能望尘莫及,而正确地认识学生,以学定教,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知识的阳光和雨露的沐浴!摘去高枝,让科学教育的枝叶更加茂盛!

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篇四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设计、想象太空里的植物,使学生们认识和创作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2、初步掌握简单的设计常识和方法,培养艺术想象力,鉴赏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形象设计、情趣构思以及对绘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2、新授:

(1)创设情境:人类早就在三十多年以前就登上了太空,试图在太空里寻找除地球以外的植物,可是至今还没有发现,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到太空去寻找太空里的植物。

板书课题:太空里的植物

(2)联想:学生自由发言描绘自己想象的太空里的植物的样子。

1、要求:每人任意选择一种或数种太空里的植物,观察、想象,作一幅想象画,注意形象的设计和颜色的选择搭配。

2、工具、材料:可以运用你现有的各种作画工具、材料。如油画棒、水粉画颜料、水彩笔、铅画纸、水彩画纸、橡皮泥等。

1、一年级学生比较不稳,加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有很多漏洞。

2、这节课课堂有点乱,导致一些教学环节临时改变了不少。

3、学生的创作激情调动的还不是很成功。

4、以后应该多让学生自己评画,还要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绘画语言。让学生逐步了解什么样的画室漂亮的画。

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篇五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课前,我安排每位学生捡各种各样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从整体来看,同学完成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按要求带来了,只是有个别学生带的比较少。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很多同学都能从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作为叶子分类的依据,见此我引导大家多角度去观察叶,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树叶的印象。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我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在最后的活动环节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制好的树叶标本。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安排活动:同学们用树叶做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形,但也有部分同学看着树叶无从入手,不知道该做什么为好……。尽管如此,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一个属于自己团队的小作品,同学们倍加兴奋,大家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运用了一节课进行教学,虽然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讲解不同的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即叶片、叶柄时,没有强调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不要把叶脉和叶片并用,对于这些细节方面我的讲解是不够的,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篇六

《植物的叶》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捡树叶、研究树叶来发现叶子具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叶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

课前,我为每小组学生捡各种各样的落叶,以便课堂上进行小组观察和讨论。我给同学们留了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

2、一共有几种树叶?

3、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

很多同学都能从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作为叶子分类的依据,见此我引导大家多角度去观察叶,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树叶的印象。同时,通过对不同种树叶的观察,得出植物的叶在结构上面的共同特点:植物的叶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叶片上面有叶脉。

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我让同学们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分辨出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小动物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叶的组成和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最终枯黄死去,完成它的生命周期。

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篇七

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类型,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又是不具体,甚至是错误的,本课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虽然学生有了一些经验,但却不够深入。对于这样的课型,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是激不起学习的兴趣的,自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那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就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个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通过对原有知识的简单总结,提出了新的问题:水分和养料是如何到达需要的部位的?学生只要了解了植物身体的结构,就会很自然想到植物的茎。从而确认了植物茎的运输作用,为本节课的研究确定了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如何研究?对于茎的内部构造进行大胆猜想,在进行实验观察,丰富学生经验。

在学生通过环割现象分析出茎的表皮有运输养料的作用。其实也是应用探究运输水分的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经验。

从本节课授课过程看,学生始终有研究的愿望,探究的兴趣浓厚,课堂讨论相当热烈。教师要实现对课堂的准确掌控,教师有效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课堂中呈现的学生已有经验不足,教师应该在课前多做些交流,巩固已有经验。另外,课堂上学生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存在困难,也反映出课堂问题设计的不够合理,总之,本节课还需要再用心雕琢。

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篇八

发菜又称发状念珠藻,是蓝菌门念珠藻目的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中国、俄罗斯、索马里、美国等)的沙漠和贫瘠土壤中,因其色黑而细长,如人的头发而得名,可以食用。适宜于肺热咳嗽、内热痰结中包括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痈且咳叶黄脓痰、腥臭痰以及高血压、肥胖症和佝偻病等患者食用。

藻体内的藻丝直或弯曲,许多藻丝几乎纵向平行排列在厚而有明显层理的胶质被内;单一藻丝的胶鞘薄而不明显,无色。细胞球形或略呈长球形,直径4~5(~6)微米,内含物呈蓝绿色。异形胞端生或间生,球形,直径为5~6(~7)微米。发菜大量产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陕西等省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全年降雨量在80~250毫米之间的、母质为第三纪红土地区生长较多。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美国、墨西哥、摩洛哥、索马里和阿尔及利亚等国也有。

发菜是中国特别是南方的传统副食品。发菜是一种陆生蓝藻,学名为发状念珠藻,它属于念珠藻科念珠藻属,是具异形胞的丝状体蓝藻,通常它成群聚生。如果把一根发菜丝用水浸润几分钟后,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它包含有几十到几百条丝状体。它们的外围是褐色的胶状物质,丝状体之间也充满着胶状物。用电子显微镜还可看到,除了蓝藻外,还有细菌共生在一起。发菜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荒漠草原。我国的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和河北北部都有发菜。在世界上除我国外,还在俄罗斯、法国、尼日利亚等国发现有发菜生长。

发菜

发菜是一种能固氮的光合原核生物。它的丝状体中主要有两种细胞:一种是营养细胞,呈绿色,进行光合作用———吸收、释放、合成有机物质;另一种是异形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壁较厚,颜色较淡,主要进行固氮作用———把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合成氨基酸。由于发菜能用无机碳和无机氮合成有机碳和有机氮,对改良荒漠土壤,繁衍其他生物有重要意义。

发菜被誉为“开发荒漠的先锋”。由于发菜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每年在西北和华北各地对发菜进行掠夺性采收,已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几十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人工栽培养殖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采集发菜会造成如此严重破坏的原因是,发菜只生长在易沙化的地区,而且它的卷须常与能固定土壤的植被根茎缠绕在一起。人们不是一根根地拔发菜,而是把视线内的一切植物连根拔起,稍后再加以分类。这样造成了土地松软,当风力加强时,沙土就随风飞扬形成沙尘暴。

本站知识扩展:

药用价值

发菜性味甘寒,无毒。入肝、肾、膀胱经。可利小便,清热,软坚散结,理肠除垢,消滞降压。据中医书籍中介绍,发菜对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脚气病、鼻出血、缺铁性贫血、高血压和妇科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发菜的颜色很黑,不好看,但发菜内所含的铁质较高,用发菜煮汤做菜,可以补血。研究发现,发菜还具有驱蛔虫、降血脂功效。它还有清肠胃、助消化的作用。动手术后的病人,吃一些发菜,伤口能较快愈合。

发菜性味甘、寒。具有清热消滞、软坚化痰、理肠除垢的功效。发菜还具有降血压。调节神经等多种作用,是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病患者的理想食物。医药上用途甚广,民间常用发菜来治疗佝偻病、妇女病、痢疾、高血压、气管炎、鼻出血、营养不良等病,尤其手术后食用,对促进伤口愈合有特殊效果。所以发菜又是一种名贵的珍稀保健蔬菜。

三年级科学植物的叶教学反思篇九

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应该是充满趣味的,从一开始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本课运用了一个较为有趣的方法:有个喜欢科学研究的同学给我带来一棵生长情况不良的植物,请你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目标之一是学生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学生纷纷猜测叶子干枯的原因。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联系到生活中的经验,从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巧妙。

二.探究过程

本节课有三个探究活动:初步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设计并交流通过合作完善实验,推导并验证植物根和茎的`作用。具体说说的学习后的心得。

活动一:初步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在学习之前,首先要对植物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请两人一组仔细观察老师准备的植物。由学生自主进行观察,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合作中进行探究。

活动二:设计并交流通过合作完善实验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合作完成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先有小组讨论进行设计。再与全班同学交流,改进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个小小的细节也深深的吸引了我。学生在上台汇报的时候,并没有马上开始汇报。请台上的同学说出他的要求:坐端正,仔细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的注意力一时很难集中来倾听其他同学的汇报,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建议:教师应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利用让同学自己指出需要注意的事项,来组织好汇报交流,使汇报更有效。

活动三:推导并验证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经过学生完成的实验,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出结果。因此由教师引导,进行推到并验证。通过对红墨水在植物茎里的位置变化,来揭示茎的作用。

三.总结延伸

在课堂的有限的时间里,将不能观察到的现在留在课后让学生继续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长久观察的恒心。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