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枫叶如丹的读后感(模板5篇)

2023年枫叶如丹的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4 06:24:06 作者:雨中梧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枫叶如丹的读后感篇一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状况分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韵味”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

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写字。要求:做端正,字写美。

二、新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读书情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即将进入生命的秋季。

板书:生命之秋

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枫树就有了活力,那株枫树就有了它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

板书:秋之生命

投影品读: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北京的香山红叶,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师: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作者在向我们倾听着什么?我们谈一谈。

生谈:生命要有活力,即使到了老年,也要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

生谈:让生命每一天都有活力,到了老年生命才有丰富的内涵。

生谈:一个人可能没有大家聚在一起美丽。

生谈:美丽的风景要有人欣赏才会更有生气。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写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总结板书,深化对课题《枫叶如丹》的理解,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初步的理性人生观。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板书:

枫叶如丹

袁 鹰

自然         人世

枫叶         秋之生命(活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2、通过课件和《秋日私语》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秋季枫叶万山红遍的情景中,用心读书,到文章的字句中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3、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但本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我,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二、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三、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枫叶如丹的读后感篇二

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重庆路第三小学的五年级语文教师刘小露。

感谢教研室领导为我提供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代表我校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向各校老师介绍第四单元“韵味”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的教学设计,希望抛砖引玉,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第四单元“韵味”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语言优美、简练、含义深刻,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之情和深刻感悟,包蕴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不必深挖细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作者思想感情,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文中所述道理有自己的感悟。

袁鹰先生年过花甲时写了此篇叙事散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自然一分为二,结构非常清晰。我们初读课文时,感觉语言美,描写的自然景色也美,尤其第一部分,充溢着自然和人生都要经历挫折、经受考验的深刻哲理,让人陶醉。再读课文,发现作者的由开头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到最后调转笔锋对人生的感悟,对真正成熟、真正美的赞叹,跨度特别大,学生难以理解。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走入文本,在反复研读中充分去感受作者“试了又试”的心情,那“一刹那间”的喜悦和“在经历中孕育着新生命”的崇高境界。不难看出,最初诱发作者创作动机的,是那株“红艳艳的树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的枫树,它以其鲜艳的色彩,令作者怦然心动,于是回屋取相机。但几次调试镜头后,又感到美中不足,“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小莉贝卡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蹦”、“跑”、“检”、“跳跃”、“哼”,一系列动词,活现出小姑娘的天真、朝气、活力,正是小莉贝卡,使枫树内在的“神”获得圆满的外在显现,使作者对这张照片“很满意”。显然,作者满意这张照片的,既不单纯是枫树,也不单纯是小姑娘,而是两者组合所构成的意境。因此,大自然与人世间的和谐在此体现。所以,接下来在文中便看到“恍然明白”的一段人与自然结合的议论。但作者的思绪并未结束,它沿着既有轨迹前行:“红枫”是自然之物,即“自然”;“女孩”是人类成员之一,即“人”。由此,作者实现了认识上的深化--由个别过渡到一般。一旦达成这样的认识,面前便豁然开朗起来。从时令上看,红枫出现于秋季,体现着“自然之秋”,它历经春夏的“撒种,发芽,吐叶,开花”而进入“结实”的季节。从年龄上看,作者正处于“人生之秋”,他历经人生之春夏的“孕育,诞生,长大,挫折”而进至“成熟”的阶段。两相对照,一为自然的发展规律,一为人生的必然旅程,可见,“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并且,从这一角度看待自然,就不会因为秋风萧瑟而伤感,相反,却有收获的喜悦;从这一角度看待人生,就不会因为年老而沮丧,相反,却有成熟的自豪。

文章含有两条主线,一条明线是以枫叶为切入口,揭示自然界和人世间和谐长久的生命力。由此又引出一条暗线,也就是揭示了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新的生命也是在成熟中孕育的。这是循环往复的自然的充满考验和挫折的过程。

至此,文章的前因后果,作者的运思过程,已大致分明。较之作家深厚的文化背景,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创作时丰富复杂的心理情感活动,这里的解读未免显得过于粗陋,所以我制定了3个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实际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拍照经过,及作者由此带来的感悟,体会天地与人世相通之处。3.培养学生积累佳句、片段、体会语言的韵味。鼓励背诵优美段落。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有了如下教学结构:激发兴趣——质疑导向——探究体验——感悟理解——拓展延伸。经过实践,发现通过本课文学习,对学生是颇为受益的。

课一开始我亲切与学生谈话交流引入秋天的环境,在谈话中,老师为大家请来秋的使者,出示枫叶照片,请学生交流积累的描写枫叶的古诗。随即,问学生“读了这些诗句,仿佛让你看到什么?”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主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板书课题后,我再点题,让学生初步知道“丹”指枫叶的红色。

解题后,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边读边感悟,自己初读课文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并把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到学生都读得那么投入。随之,进行初读的感知交流,学生们纷纷表示体会到语言的优美,借此进行板书“美”。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全班同学交流有疑问的地方,随学生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照片起名“秋之生命”、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为什么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同时根据学生的疑问,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然后统计后发现,全班学生对于第2个问题“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普遍读不懂,所以先引领学生再次走入文中,默读,找一找枫叶和生命有什么联系?枫叶的生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为进一步理解枫叶生命的过程,让学生拿出笔,用“——”划出课文中做批注。有些学生圈点出重点词语;有的学生划下句子并写了自己的理解。随后,我期待着学生的多元感悟,学生们在读读——说说——感悟中收获着自己的思维火花,有的学生抓住了“蝉鸣蛙噪、暴风骤雨、郁闷、炽热”这些词语,体会到夏天枫叶生长环境的重重考验。而我就怀着欣喜的心情感悟着学生的感悟,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感。

学生们尽情感悟交流之后,我播放优美的季节画面,让学生欣赏绿的世界、丹的天地,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配合钢琴曲,我朗读了2-5自然段,学生看的投入,我的情绪也由此迅速地传染给了给他们,画面结束后,学生们的阅读热情高涨,纷纷诵读。此刻学生读说的训练环节已经对人与自然的相通之处有了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学生质疑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学生感悟人生与自然,我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由什么事情得到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从而进入下一部分课文的学习之中。这一部分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面对“挂满一树、铺满一地”的红艳艳的美丽的枫树,却迟迟不肯拍照,总是觉得缺少了什么,而且在作者眼中,枫树就像一个“凄苦的老人在垂头无语”。我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恍然明白,原来年近六十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候,已经把枫树看成自己,他认为自己已经走如生命的秋天,所以心情如此凄凉和悲伤。这个教学难点解决之后,我又随即抓住作者拍照时的变化,也就是小姑娘莉贝卡的出现的一刹那,让学生细读十一自然段,找到描写莉贝卡动作的“蹦”、“跑”、“检”、“跳跃”、“哼”词语,体会到莉贝卡的活泼和生动,也就是如此快的一瞬间,莉贝卡如同一片新生的绿叶,出现在作者的镜头之中,让作者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仿佛生命得到了延续,秋天新的生命诞生了。由此,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秋之生命”的深刻含义。又一个难点得到解决。

学到此时,品味关键的十三自然段:“也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说得不错,体会得也好,说明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借此时,我再读课题,问学生“丹”还仅仅指红色吗?学生体会到丹是成熟的颜色,是长久的生命力。只有经受挫折,经受考验的境界,才能成熟,成熟的美是最美的。这样以评价代讲的方式省去了繁琐的讲解与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发展了语言和思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

最后,谈一谈自己的反思,语文真的是一门很美的学科,语文的阅读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大量的自由读、默读、静思的培养是语文的素养,没有足够多的阅读做基础,再多的师生对话也是勉强而为的,也无法达到进入文本感悟理解的状态。对于教师而言,更要达到将课文记于心的程度,将自己与课文融合一起,才能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最真实、最亲切的对话。此外,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质疑,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知道怎么样的学法他们最容易掌握,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他们最容易接受。当学生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学生走。这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更多的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如在品味第一部分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对“暴风骤雨”的理解只限于“雨很大”,作为教师没有当即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个词语,有的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作为教师也应及时肯定并用精彩的评价给予鼓励。

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课堂教学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还应该加强互动,多交流,使得教学设计更为完善生动。

教学研究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探索着,研究着、收获着,喜悦着。我们的教学活动仍在延续,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日益丰富的经验,与我的学生们一起体验语言文字的快乐。

谢谢大家。

枫叶如丹的读后感篇三

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重庆路第三小学的五年级语文教师刘小露。

感谢教研室领导为我提供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代表我校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向各校老师介绍第四单元“韵味”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的教学设计,希望抛砖引玉,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第四单元“韵味”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语言优美、简练、含义深刻,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之情和深刻感悟,包蕴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不必深挖细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作者思想感情,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文中所述道理有自己的感悟。

袁鹰先生年过花甲时写了此篇叙事散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自然一分为二,结构非常清晰。我们初读课文时,感觉语言美,描写的自然景色也美,尤其第一部分,充溢着自然和人生都要经历挫折、经受考验的深刻哲理,让人陶醉。再读课文,发现作者的由开头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到最后调转笔锋对人生的感悟,对真正成熟、真正美的赞叹,跨度特别大,学生难以理解。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走入文本,在反复研读中充分去感受作者“试了又试”的心情,那“一刹那间”的喜悦和“在经历中孕育着新生命”的崇高境界。不难看出,最初诱发作者创作动机的,是那株“红艳艳的树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的枫树,它以其鲜艳的色彩,令作者怦然心动,于是回屋取相机。但几次调试镜头后,又感到美中不足,“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小莉贝卡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蹦”、“跑”、“检”、“跳跃”、“哼”,一系列动词,活现出小姑娘的天真、朝气、活力,正是小莉贝卡,使枫树内在的“神”获得圆满的外在显现,使作者对这张照片“很满意”。显然,作者满意这张照片的,既不单纯是枫树,也不单纯是小姑娘,而是两者组合所构成的意境。因此,大自然与人世间的和谐在此体现。所以,接下来在文中便看到“恍然明白”的一段人与自然结合的议论。但作者的思绪并未结束,它沿着既有轨迹前行:“红枫”是自然之物,即“自然”;“女孩”是人类成员之一,即“人”。由此,作者实现了认识上的深化--由个别过渡到一般。一旦达成这样的认识,面前便豁然开朗起来。从时令上看,红枫出现于秋季,体现着“自然之秋”,它历经春夏的“撒种,发芽,吐叶,开花”而进入“结实”的季节。从年龄上看,作者正处于“人生之秋”,他历经人生之春夏的“孕育,诞生,长大,挫折”而进至“成熟”的阶段。两相对照,一为自然的发展规律,一为人生的必然旅程,可见,“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并且,从这一角度看待自然,就不会因为秋风萧瑟而伤感,相反,却有收获的喜悦;从这一角度看待人生,就不会因为年老而沮丧,相反,却有成熟的自豪。

文章含有两条主线,一条明线是以枫叶为切入口,揭示自然界和人世间和谐长久的生命力。由此又引出一条暗线,也就是揭示了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新的生命也是在成熟中孕育的。这是循环往复的自然的充满考验和挫折的过程。

至此,文章的前因后果,作者的运思过程,已大致分明。较之作家深厚的文化背景,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创作时丰富复杂的心理情感活动,这里的解读未免显得过于粗陋,所以我制定了3个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实际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拍照经过,及作者由此带来的感悟,体会天地与人世相通之处。    3.培养学生积累佳句、片段、体会语言的韵味。鼓励背诵优美段落。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有了如下教学结构:激发兴趣——质疑导向——探究体验——感悟理解 ——拓展延伸。 经过实践,发现通过本课文学习,对学生是颇为受益的。

课一开始我亲切与学生谈话交流引入秋天的环境,在谈话中,老师为大家请来秋的使者,出示枫叶照片,请学生交流积累的描写枫叶的古诗。随即,问学生“读了这些诗句,仿佛让你看到什么?”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主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板书课题后,我再点题,让学生初步知道“丹”指枫叶的红色。

解题后,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边读边感悟,自己初读课文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并把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到学生都读得那么投入。随之,进行初读的感知交流,学生们纷纷表示体会到语言的优美,借此进行板书“美”。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全班同学交流有疑问的地方,随学生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照片起名“秋之生命”、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为什么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同时根据学生的疑问,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然后统计后发现,全班学生对于第2个问题 “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普遍读不懂,所以先引领学生再次走入文中,默读,找一找枫叶和生命有什么联系?枫叶的生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为进一步理解枫叶生命的过程,让学生拿出笔,用“——”划出课文中做批注。有些学生圈点出重点词语;有的学生划下句子并写了自己的理解。随后,我期待着学生的多元感悟,学生们在读读——说说——感悟中收获着自己的思维火花,有的学生抓住了“蝉鸣蛙噪、暴风骤雨、郁闷、炽热”这些词语,体会到夏天枫叶生长环境的重重考验。而我就怀着欣喜的心情感悟着学生的感悟,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感。

学生们尽情感悟交流之后,我播放优美的季节画面,让学生欣赏绿的世界、丹的天地,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配合钢琴曲,我朗读了2-5自然段,学生看的投入,我的情绪也由此迅速地传染给了给他们,画面结束后,学生们的阅读热情高涨,纷纷诵读。此刻学生读说的训练环节已经对人与自然的相通之处有了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学生质疑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学生感悟人生与自然,我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由什么事情得到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从而进入下一部分课文的学习之中。这一部分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面对“挂满一树、铺满一地”的红艳艳的美丽的枫树,却迟迟不肯拍照,总是觉得缺少了什么,而且在作者眼中,枫树就像一个“凄苦的老人在垂头无语”。我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恍然明白,原来年近六十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候,已经把枫树看成自己,他认为自己已经走如生命的秋天,所以心情如此凄凉和悲伤。这个教学难点解决之后,我又随即抓住作者拍照时的变化,也就是小姑娘莉贝卡的出现的一刹那,让学生细读十一自然段,找到描写莉贝卡动作的“蹦”、 “跑”、“检”、“跳跃”、“哼”词语,体会到莉贝卡的活泼和生动,也就是如此快的一瞬间,莉贝卡如同一片新生的绿叶,出现在作者的镜头之中,让作者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仿佛生命得到了延续,秋天新的生命诞生了。由此,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秋之生命”的深刻含义。又一个难点得到解决。

学到此时,品味关键的十三自然段:“也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说得不错,体会得也好,说明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借此时,我再读课题,问学生“丹”还仅仅指红色吗?学生体会到丹是成熟的颜色,是长久的生命力。只有经受挫折,经受考验的境界,才能成熟,成熟的美是最美的。这样以评价代讲的方式省去了繁琐的讲解与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发展了语言和思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

最后,谈一谈自己的反思,语文真的是一门很美的学科,语文的阅读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大量的自由读、默读、静思的培养是语文的素养,没有足够多的阅读做基础,再多的师生对话也是勉强而为的,也无法达到进入文本感悟理解的状态。对于教师而言,更要达到将课文记于心的程度,将自己与课文融合一起,才能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最真实、最亲切的对话。此外,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质疑,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知道怎么样的学法他们最容易掌握,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他们最容易接受。当学生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学生走。这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更多的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如在品味第一部分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对“暴风骤雨”的理解只限于“雨很大”,作为教师没有当即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个词语,有的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作为教师也应及时肯定并用精彩的评价给予鼓励。

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课堂教学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还应该加强互动,多交流,使得教学设计更为完善生动。

教学研究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探索着,研究着、收获着,喜悦着。我们的教学活动仍在延续,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日益丰富的经验,与我的学生们一起体验语言文字的快乐。

谢谢大家。

枫叶如丹的读后感篇四

《枫叶如丹》是袁鹰写的一篇散文,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满着诗情画意。《枫叶如丹》就具体的上特点,我十分喜欢它。

《枫叶如丹》这篇文章大自然的景色描写,写出了从绿到丹的孕育,写出了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每一个都需要遇到困难,才能健康成长。

“不经风霜,红叶就没有光泽和精神。”枫叶如丹,正是它同风霜搏斗的战绩,正是它的斑斑血痕。每个人都要接受这么一个过程: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所以我们只有克服困难,不要遇到一点儿挫折就退缩,掉眼泪,才能有真正的美,成熟的心理与稳当地做事。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随着一阵内心的歌声有感而发,我已经明白了经历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傲霜斗雪的腊梅,它的精神不正好和枫树一样吗?我要学习枫叶,学习腊梅,面对挫折要勇敢地跨越,使自己快快地真正成长!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孕育、诞生、长大、挫每个人的一身都会经历孕育折才会成熟   儿挫折其实就是人生中的调味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今天我读了《枫叶如丹》这篇课文,它就印证了上面这一段话。我喜欢枫叶,我更喜欢它那艳艳的红那红多么耀眼,多么夺目,是它见证了枫叶在这世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那铺天盖地的红给深秋带来了暖暖的生机。

人生不也是这样的吗?你知道贝多芬吗?你听过〈〈命运交响曲吗〉〉?你知道贝多芬的命运多么坎坷吗?贝多芬从小就开始苦练小提琴和钢琴,12岁便入宫成为了钢琴师,可随之而来的便是种种不幸“母亲的去世,耳朵的失聪``````”但这些挫折并没有使他畏缩不前,他以他对音乐无限的热爱,创作了大量珍贵的乐曲,为人类留下了无价之宝。贝多芬战胜了命运,他的作品是不朽的。

枫叶如丹的读后感篇五

《枫叶如丹》一文将静穆的自然和弥散着生命力的人,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将自然之理与人生之理巧妙的融为一体进行哲理思考。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哲理性语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学生特点和课标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几文中关键语句的作用。

2.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有正确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成熟的美、正确的美”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并使学生在自读自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课后引导学生完成习作,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利用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善于积累格言警句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古人用“霜叶红于二月花”来表达对枫叶的喜爱。那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

现代作家袁鹰又对枫叶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呢?

(教师出示古诗《山行》及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感知文意

2.自由读文,划分层次并勾画疑难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对课文有个初步的认识指出文章使用的修辞手法)

(三)、质疑问难研读赏析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指一名学生读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汇报成果教师小结)

2、第二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再师生齐读段)

4、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感受文章的哲理性语言特点)

5、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话。

2、用一段富有文采的话写出你读文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袁鹰

自然

人生    经风雨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突出本课重点)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