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六尺巷的论文 读六尺巷有感(模板5篇)

最新六尺巷的论文 读六尺巷有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3 19:36:05 作者:FS文字使者最新六尺巷的论文 读六尺巷有感(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六尺巷的论文篇一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爱国主义书本讲述了许多中华民族精神的励志故事,其中《六尺巷》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难以忘怀。今年春晚,我本家“表姑”赵薇,也是我们的安徽老乡,重新演艺了这精典故事,仿佛又唤醒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忆!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朝时,安徽省桐城有一条巷子,巷子一边住的是吴家,另一边住的是张家。这两家人为争夺地界打起了官司。因为张家要盖房子,吴家呢,他们要张家留一条道路便于出入,但是张家却觉得应该两家都让几尺,两家互不相让,事情越闹越大,张家写信告诉在北京为官的张英。张英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家人认为这下让吴家搬个家可能都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当张英收到信,仔细读了之后,给张家回来封信,信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令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张英的信,觉得张英的话很有道理,立刻让出三尺空地。吴家感到羞愧,也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才有这万古流芳的“六尺巷”故事。

这个故事道出了中华民族谦逊礼让的传统美德,小小的三尺,不仅体现出自己的君子风度,也让对方深感惭愧;小小的谦让,化解了矛盾,成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

当然,在现代生活中,这种事情早已习以为常,那一声“对不起”,那一句“你能原谅我吗?”都告诉了我们生活要学会宽容和礼让!这也让我联想到了我的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每次到哥哥家去玩,二姨总是让哥哥拿我喜欢的玩具给我。其实哥哥就比我大两岁,但他总是很大方得把自己也很喜欢的玩具给我玩。而哥哥到我家玩的时候,我从来都是像“母鸡护小鸡”一样守着自己心爱的玩具,不让哥哥玩着玩那的,稍稍有点不如意我就大哭大闹,面对爸爸妈妈多次劝阻我都无动于衷。哦!还有一次哥哥不小心把我的尺子弄不见了,我找了三天三夜没找着,哥哥o了我几块钱,说让我重新买一个。现在我要告诉你们真相:那天我们玩尺子,哥哥把尺子当飞机一飞就飞到了阳台,我过去捡尺子,故意把尺子放进衣服口袋里,想跟哥哥开个玩笑的,后来连我都忘了尺子的去向,可我那个亲爱的哥哥却当真了,坚决要给我钱。当时我也没动动脑筋,“理所当然”地收下了。如今我才明白,那不叫自己的'钱,那是我说谎骗来的钱。现在我长大了,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想想以前那个“小气鬼”,再看看张大宰相,真是太惭愧了。在这里,我还要对我哥说声,“iamsorry!”我以前不该那么调皮,弄坏了很多你漂亮又好玩的玩具;当初我也不应该因为我小而打你,可你是哥哥,连我一根头发都没动。现在我才知道,那滋味可不好受呀!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大大方方的小男子汉!

六尺巷的论文篇二

在安徽安庆,有个地方叫桐城,古城“文都”。那里文风盛行,除了很多名人,比如张廷玉、张英父子俩。提到张英,不得不提到桐城的六尺巷。

六尺巷乍一看,只是一条不起眼的肖像,宽只容两人并行通过,长只有一百米左右。小巷的入口有个大牌坊,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礼让。小巷两边是徽派建筑的墙,青色的砖,灰白相间的檐。右边墙上还有块汉白玉做的“六尺巷”三个字。走在青石板铺的小路上,让你有一种幽深的感觉。在这条小巷里,还有一个流传百年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京城做官。他的父母打算把自家院子砌起来。可墙刚砌好,邻居吴家闹意见,认为张家把墙砌到他们家的地盘了。张家听了不信,说着说着两家吵起来了,到县官拿去,县官也劝不了他们。张家于是传信给张英,想靠他的官位摆平吴家。张英收到信,笑了笑,写道:“千里传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收到回信,看到儿子让他们退让,非常扫兴,但这也是让两家和好的唯一办法,只好把墙后退了三尺。吴家见张家让了三尺,非常感动,于是自己也让出三尺。

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六尺巷,也有了一条礼让的人心大道。

六尺巷的论文篇三

今天,我读了六尺巷这篇文章,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街宰相府遗址北侧,两堵青砖墙,黛瓦压顶,全长约百米,宽六尺,地面全部由鹅卵石铺砌而成。六尺巷两头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懿德流芳”“礼让”几个大字,显得庄重肃穆。

说起六尺巷,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个宰相叫张英,吴家盖房占地越了界,发生争执,于是,张家人写信给张英,张英在信后面写上“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说:写一封信来只为了院墙这样的小事,那么让他三尺又算得了什么呢?万里长城至今还耸立在峻岭之间,而号令修理长城的秦始皇却早已不在人间了。吴家感动了,也让了三尺宽,形成了六尺宽的巷子,叫六尺巷,六尺巷的名字由此得来。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六尺巷是文都桐城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更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我要学习宰相张英那宽广的胸怀,宏扬传播“礼让”精神。使六尺巷名声大振,四方流传,始终不忘自身的道德修养,我也要学习那种礼让的`精神。

六尺巷的论文篇四

《六尺巷》说的是安徽桐城有个宰相的侄子想建处宅院,请来算命先生找了块风水宝地,可当地的一位富豪也看好那块宝地,于是两家都想把围墙打过些,各不相让。宰相的侄子只好写信求助京城的叔叔,宰相看信迅速提笔写下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侄子见信后惭愧不已,便拿信来到富豪家,结果两家都让出三尺,留下了名扬后世的六尺巷。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是上帝,金钱是万能的,我认为不然。如果你给沙漠中即将渴死的人黄金,你等于给了他一刀。相反,给他一瓶矿泉水,就能救他一命。设想你身处一条触礁的航船,你是愿意丢弃一船财物,还是抱着它们沉入水底?毋庸置疑,生命才是最宝贵的。有了生命,千金散尽还复来。

六尺巷的论文篇五

原创:段容文都墨客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

2月6日,央视官方微博发布了猴年春晚正式节目单,其中皖籍知名艺人赵薇演唱的《六尺巷》在33个节目中位列第25位。

彼时的外地观众,刷到节目单,可能对赵薇的关注度更甚《六尺巷》,或者会想《六尺巷》是一首关于什么的歌曲呢?但六尺巷所在地的桐城人,即使是没有去过六尺巷的桐城人,刷到节目单,对传为佳话的六尺巷故事能上央视,心情必定是期待和激动的。

那时的我,就没有刷到节目单,因为没有手机、没有微博,有的只是大量的作业需要完成。六尺巷上春晚这个消息,是在除夕春晚已进行三分之二时我才得知的。

吃完年夜饭,许久未见、从小玩到大、与我同在读高中的伙伴们来做客,我们在客厅一起磕着瓜子、品着暖茶、看着春晚、闲聊一年来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感,好不惬意!

母亲在客厅一侧与长期在外、只有过年才回家团聚的堂哥闲聊。

聊着聊着,话题就引到正在收看的春晚上来了。其中一个小伙伴说:“六尺巷要上今年的春晚了哦!”

“啊,真的吗?”我和其他的小伙伴一同疑惑地问。

“嗯嗯,是真的.,还是赵薇演唱的呢!”堂哥在一旁证实道。

期待中,优美清扬的旋律响起,《六尺巷》来了。

“看,这就是六尺巷实景”去过六尺巷的小伙伴们同时指向电视异口同声说道。

让我想起读小学时,阅读过一本介绍桐城的书籍,封面是两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六尺巷巷口。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桐城有个六尺巷,至于它的故事、意义一无所知,真正了解到六尺巷典故,是缘于儿时所看的一部关于“六尺巷”的影片。

记忆中,是一个周末的晚上,一起看完中央电视台7:30的天气预报,爷爷正起身准备回卧室休息,见我随手调到了一个关于六尺巷的黄梅戏影片,便又坐了下来,告诉我就看这个。

影片的内容大致是:清朝宰相张英家人翻盖老宅,与邻居发生矛盾,向其求援,其在京城回了一首打油诗,被有心人误传其要修啥长城等云云......直到张宰相那首让墙诗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张、吴两家各让出了三尺地,影片就结束了。

一首《六尺巷》亮相央视春晚,正月初一便掀起了一股六尺巷探访热潮,八方宾朋将六尺宽、百米长的小巷围了个水泄不通。

忙于学习,终在新学期的一个春暖花开的周末,相约上了几个好伙伴,前去探访名扬海内外的六尺巷。

从龙安广场拐进六尺巷,映入眼帘的是徽式汉白玉牌坊下的一对石狮子和牌坊上“懿德流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威风凛凛地守着历史的痕迹。

穿过牌坊,是乌石照壁,正面刻有六尺巷故事人物,背面则是宰相张英的生平介绍。

绕过照壁,可见一块太湖石,“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宰相张英的这首让墙诗便刻在其上。

太湖石与六尺巷之间,还有一小段距离。

走入巷中,你会发现巷子不长也不宽,正如《六尺巷》歌曲所唱的“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那样,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给人一种史书般的厚重。

若脚步飞快,两分钟左右便能穿过小巷。同样会看到巷口有一座徽式汉白玉牌坊,刻的是中华传统美德核心精神之一的“礼让”二字,向人们诠释着六尺巷典故在待人处事方面的真正意义。

日落、星移、月转、风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曾为人们停下前进的脚步,而六尺巷的“礼让”美德,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仍在口口相传。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愿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六尺巷的故事,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谦让,少一点争执;让社会多一点和谐,少一点陋习......

―end―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