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2023年古诗小池教学反思(模板5篇)

2023年古诗小池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10-03 10:17:46 作者:薇儿2023年古诗小池教学反思(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古诗小池教学反思篇一

古诗《小池》是南宋著名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代表作之一,著名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景色多么美丽,画面感多么强,令人称道。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池子,问学生:老师画的是什么?(小池)那么,小池里面都会有些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a:小池里会有鱼、小虾。

学生b:小池里会有花

学生c:小池里会有青蛙。

学生d:小池里会有水蛇、乌龟

学生e:小池里会有荷花、荷叶。

学生f:小池里会有水草、小鸭子

说过之后,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话。画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后说:“有池水,有荷叶,有蜻蜓,有水草,还有大树。”老师追问:“谁能再说得具体一些?”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a:画面上有一个水池,池水清清的、绿绿的

学生b:荷叶有的圆圆,有的尖尖,都是绿绿的

学生c:蜻蜓在水面上飞舞,其中一只蜻蜓还落在了尖尖的荷叶上

学生d:水草绿绿的,密密的,高高的

学生e:小池边一棵大树,树枝伸向池面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好像都活了一般。这美丽的景色诗人杨万里是怎样描写的呢?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熟以后,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读,表演读等。

接下来,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词语:泉眼、晴柔。同学们相互交流后,老师点拨。且相机学习相关生字词。

老师范读诗句,学生想象画面。学生读诗句,老师语言描述诗意。

指导学生带着美的感觉读背诗句。

积累诗句时,学生总是把“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爱——晴柔”写成“爱情——柔”,无论怎样纠正,那“爱情”在学生的心目中都根深蒂固啊!

古诗小池教学反思篇二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的深刻,意存深远,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精选了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词多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内容、体验作者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吟诵·研读·探究”古诗词三步教学法。

1.吟诵赏读,渐入诗境

古典诗词意境深邃,著名学者郑临川先生就曾指出“词的灵魂大半存乎音韵,而音韵非通过口耳无以传其神。故每吟诵之际,如幽灵附体,不知不觉进入诗人境界,入神之处,几乎感到此词此句是出自本人肺腑,乐在其中矣。”可见诗词非吟诵无以见其妙,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所以教师的第一任务就是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吟诵赏读的兴趣,以便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词。

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师可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形象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创设声形并茂,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这种安排可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为吟诵诗词、渐入诗境奠定基础。

当然,在吟诵赏读前,教师还应适当地给予示范和方法指导,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指导学生低唱慢吟,原则是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赏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并把古诗(词)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边读边想象画面,慢慢融入诗词意境。

2.揣摩研读,初明诗意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挥想象,自己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而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上,所以在吟诵赏读之后,教师应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研读既指对诗词仔细认真的整体感知,如借用工具书消化常识性的语言信息,也指借助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给予的背景性提示或与诗词有关的资料(包括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同一主体不同诗人的作品);教材上的提示和课后习题等,建立起对全诗(词)的初步认识和整体概念。

“诗无达诂”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一首好诗(词),正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教师应鼓励学生冲破束缚,充分发挥主体认知作用,大胆地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自我解读,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当然我们也并不排斥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但切忌一句一句落实,一字一字分析,甚至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因为这种做法只会把诗(词)情诗(词)意诗(词)韵全消解完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感悟能力的提升毫无意义,更谈不上什么审美体验了。

3.质疑探究,学悟诗法

在揣摩研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质疑问难,这将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条件。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着回答,应通过电脑网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集体磋商,当各小组得出不同的答案时,教师也不评价答案的准确与否,而是出示与词意相吻合的音乐图像等音像资料以及与诗词有关的文字资料,然后再组织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引用经典权威性的评价,这样使学生对其人其诗有了正确认识,并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其他诗人与诗作去评论,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当然,对诗意的理解和对感悟诗意的方法的学习,只是本模式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终点。随着问题的被阐释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接踵而至,教师要珍惜这段思维升华的时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新的探究,使单纯的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问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诗词赏析,诗词比较,也可以是诗词改写等,但它开放、独立的特点必须坚持,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和自由,一如继往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提供探究所需的资料。

古诗小池教学反思篇三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赏析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古诗小池教学反思篇四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风景如画的春天过后是什么季节啊?(夏天)对,就是美丽的夏天,夏天你最喜欢干什么呢?在这里引导说完整的话。之所以这样导入,主要是想从的情感入手,为之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喜爱之情做铺垫。

二、多方法,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本首诗识字教学采取随文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的生字有:阴、晴、柔、露。而里面又涵盖了多种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换偏旁、编顺口溜、借助反义词和组词等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根据以前的积累由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孩子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之所以把“惜”作为随文识字,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字放在诗句中理解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诗句,由生活中的“我们要爱惜书本”等引申到本首诗中的“爱惜它的细细的水流”,孩子们会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带句,加深理解

在识字环节过后,就是深入学文。本首诗一行诗描写一个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听朗读找出诗中所描写的四种景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然后逐个景物地学习诗句。先带孩子看泉眼的图片,了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后在图中找树阴在哪里,然后分别抓住“惜、细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适当的理解之后,孩子们体会到了泉眼对泉水的爱惜,体会到了树阴对美景的喜爱,更体会到了诗人对小池景色的喜爱之情,为之后的背诵全诗做了较好的铺垫。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我设计了让孩子们亲自扮演小蜻蜓,说一说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干些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我停在上休息”,有的说“我在和荷叶说悄悄话”,有的说“我在荷叶上看风景”,还有的说“我在和荷叶做游戏”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出的答案充满童趣和喜爱,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为背诵奠定了感情基础。

五、适当拓展,加强识字,激发情感

在整节课的最后带孩子们欣赏了盛夏荷花池图片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诵读两个环节。在看到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图时,孩子们不禁发出一声声的赞叹,不禁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了孩子一次欣赏美景的机会。

但是纵观整节课,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全诗的朗读形式较单一,应该让形式再多样一些。

2、在理解诗句含义的时候,应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通过看图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加深理解,利于背诵。

3、课堂上有一个问题第一讲和第二讲时我是这样问的: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孩子们的回答既准确又快速。在第三讲中,由于我的疏忽,问题变成了这样:诗人描写了那几处景物?孩子们就回答不上来了。看来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尽量的儿童化,提出的问题要精准,使用一年级孩子能够理解的词语进行提问。

古诗小池教学反思篇五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小池》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古诗《小池》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古诗《小池》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古诗《小池》鉴赏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更多经典古诗推荐学习:

1.小池古诗

2.小池的诗意

3.关于春的古诗

4.江南春古诗

5.春日古诗

6.早春古诗

7.春晓古诗

8.励志古诗十首

9.赠汪伦古诗

10.牧童古诗

11.苏轼的古诗《江城子》

12.唐代古诗十九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