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实用6篇)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实用6篇)

时间:2023-10-03 10:17:44 作者:曼珠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实用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1课时

一、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

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之久。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

在他生前,《草叶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变动,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诗383首。1865年,诗人还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续集,内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1882年,诗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远景》一文。《草叶集》中最长的《自己之歌》,表达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草叶”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普通的人。

诗的背景是纽约的街道和长岛的海滩,反映了劳动阶层人民的生活。诗采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人的肉体、灵魂和宇宙间关系的认识。他的泛神论思想,他对无罪的肉体的歌颂,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而他的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以及像大海波涛一样气势豪迈的诗歌节奏,都是对传统诗体的创新。

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诗人胸襟开阔、勇于进取的个性。除《自己之歌》外,《草叶集》还收录了《通向印度之路》、《从永不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等佳作。惠特罗为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诗人惠特曼为纪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农奴。他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反动势力雇用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许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诗文赏析。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废奴战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2)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

明确:普希金把自己的诗作称作“自由的歌声”,并不是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在本诗中诗人用“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是为了突出林肯悲壮的死,胜利的钟声响起,而带领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船长却死去了,这就突出了悲痛的气氛,同时表明了诗人对领袖的憧憬怀念之情。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致西伯利亚囚徒》写给受难的战友格调高昂,豪迈奔放。充满对战友的鼓励。《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在胜利到来之际悼念死去的伟大领袖,充满了悲痛之情。

(3)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

明确:在第1节中,诗人呼告“我的船长哟”,用的是第三人称“他”(“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而第2节中在呼告“我的船长哟”后,用的却是第二人称“你”(“号角为你长鸣”),在第2节中,反复出现的“你”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悲伤,既为胜利而欢呼,同时又为船长的倒下而悲痛,时而叙述,时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伤。第l、第3节用第三人称,而第2小节换为第二人称,在人称的转换中,诗人纵情地倾吐了自己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

问题探讨:

1、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对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林肯的崇敬和赞颂)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的手法“国家—航船,林肯—船长,南北战争—可怕的航程,港口—胜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人物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到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

(运用场面的对比。航船即将到达港口的时刻,万众欢腾喜庆胜利,而为搏击风浪而顽强奋斗的船长却在此时到下了。这种场面的对比,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反差,也更能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感受。)

3、诗歌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反复的咏叹中加剧了悲剧气氛。)

4、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人民对林肯的崇敬,“船长,亲爱的父亲”,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

5、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悲壮的基调,表达出对总统的崇敬和赞颂)

6、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两位诗人都是有正义感的战士。诗人都抒发了英雄的敬重之情,他们的诗歌都在赞颂高尚的人格。《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了乐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悼亡,基调是悲壮而忧伤的。

7、谈谈你对“燃烧的心”的理解

(既指诗歌中所写人物的心,也指作者的燃烧的心)

四、小结

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了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腾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着两首诗歌。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练习。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一、设计理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引领学生带着问题潜心会文,在阅读交流中,抓住重点词语,以疑促读,以品促思,品读感悟,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说出课文梗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把遇险和船长第一次指挥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扣住重点词语,读中感悟人物品质。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扣住重点词语,读中感悟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1)阅读作者卡片

(2)通过查字典读准不认识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通课

文,了解课文梗概。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上第3自然段内容。

五、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注:上课伊始,开门见山,揭示学习内容。)

二、检查预习,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么地点?经过结果怎样?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一定有所了解。谁来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议:说得怎么样?好好在哪里,说清了什么?不好不好在哪?怎样补充,改正?)

师相机板书

遇险——自救——牺牲

预设:学生划分的意见可能不一致,师则相机引领学生读相关内容,合并归类,说理由,作出正确判断。

3、在这个故事中,船长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吗?

(注: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有布置,有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预习的良好习惯;概括主要内容,是学生的一个难点,通过训练,使每个学生经历怎么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过程。

三、引发生疑,提出本课学习的目标。

1、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脉络,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船长有了一些认识,那么课文学到这里是否可以了?接下去,你想从这一课中学些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说得比较碎琐,浅显。师则引领学生,归类,归纳,提炼。简单的问题当场由师生共同交流。有难度,有价值的留待学习课文时解决。

2、刚在我们一起归纳提炼出了这两个问题:

(1)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指挥自救工作的?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向我们展示哈尔威的优秀品质的?

(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好学深思的习惯与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学案。)

四、深入研读,感悟人物优秀品质。

1、现在,我们就按照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要求来学习。哈尔

威船长是怎样指挥自救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给同桌听听,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谁来告诉大家,一开始船长哈尔威是怎样指挥的?相机出示小黑板。)

(1)谁来读?2人,相机评议。

(2)同学们注意“吼”这个字吗?船长为什么“吼”?

(3)交流。引领学生初步感受“诺曼底”号突然遇险,乘客恐惧

万分,慌不择路,现场一片混乱。

3、那么课文哪个自然段就写了这场灾难?

(1)谁来读第2自然段?相机评议。

(2)想自己读一读吗?轻声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有什么感受。

(3)交流,相机板书,大口子、涌进。

预设:学生一般都会体会到“诺曼底”号非常危险。师则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感悟。

4、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危险的呢?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突然冒出”、“阴森森”、“大口子”、“涌进”、等词语来通过个人读、集体读、赛读、评读等方式感受到“诺曼底”号的岌岌可危。

5、是啊!“诺曼底”号危在旦夕,太可怕了,如果你就在险情现场,你会怎样做?

6、交流。

7、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谁来读?

8、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当时的表现吗?相机板书、惊恐万状、惊慌失措。

9、能通过你的读把人们当时的表现展现出来吗?相机评读。

10、船上的口子越来越大,船里的海水越来越多,乘客们惊慌万状、慌不择路,使得险情更严重了。所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船长不得不吼着指挥自救了。我们用心来读读船长的话。谁来当一回船长吼一吼?2—3人,相机评读。

(1)你听懂船长的命令了吗?他的命令中包含几个要点?

a、先放小艇b、按顺序撤离c、必须全部救出

(2)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3)交流,相机在小黑板上圈出重点词,引导学生扣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评议小组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船长沉着果断、关心妇女、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等优秀品质。相机板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预设:在品读交流中,如果学生忽视了“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和第4自然段:“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师则质疑:船上明明有61人,船长为什么只命令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逃生可是人的本能啊!引领学生通过品读。进而体会船长哈尔威心中装满了船上所有的人,惟独不为自己考虑的优秀品质。

11、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船长哈尔威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高贵的品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来读第3、4自然段。(全体起立。)

(注:满足上课伊始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引领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扣住重点词语感受船长哈尔威关心弱小、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五、探究作者的表达方法。

2、交流。引领学生根据板书体会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和对比、衬托等来突出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注:满足学生需求,探究上课伊始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高年级的语文阅读,不仅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为“读写结合”打开一扇窗户。)

六畅谈收获。

引领学生从内容的理解、人物品质的感悟、表达方法的体会等方面畅谈。

(注:升华提升、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更好地学习作好铺垫。)

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第一第二题。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这篇课文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小说体裁的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借助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揭示人物性格,传达思想感情。

本文以“船长”为题,着力描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撞击后即将沉没的危急时刻,沉着镇定地指挥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自己则坚守岗位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可贵品格和高尚精神。因此,本篇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一点突破法”中的“尾部突破”:

1、诵读末段,由“忠于职守”的理解,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为理解全篇开路。

2、由对应句子中“控制”一词的含义导向“诺曼底”号遇险、救人的紧张过程,突出哈尔威船长“指挥”、“控制”、“领导”的作为,归结到“忠于职守”。

3、回到末段,展现哈尔威船长的庄严神态,赞颂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可贵品格和崇高精神。

如此教学,由尾部反顾全篇,再回到尾部,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学生会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1、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一、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

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

在他生前,《草叶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变动,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诗383首。1865年,诗人还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续集,内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1882年,诗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远景》一文。《草叶集》中最长的《自己之歌》,表达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除《自己之歌》外,《草叶集》还收录了《通向印度之路》、《从永不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等佳作。惠特曼为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诗人惠特曼为纪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农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农奴。在他和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反动势力雇用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许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习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锦标”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废奴战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2、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对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林肯的崇敬和赞颂)

3、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的手法“国家—航船,林肯—船长,南北战争—可怕的航程,港口—胜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人物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

(运用场面的对比。航船即将到达港口的时刻,万众欢腾喜庆胜利,而为搏击风浪而顽强奋斗的船长却在此时倒下了。这种场面的对比,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反差,也更能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感受。)

4、诗歌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反复的咏叹中加剧了悲剧气氛。)

5、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人民对林肯的.崇敬,“船长,亲爱的父亲”,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

6、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悲壮的基调,表达出对总统的崇敬和赞颂)

四、小结

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了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腾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1、知识目标:掌握这两首诗歌所表现的内容。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所表现的意象、技巧等。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普希金和惠特曼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掌握诗歌所表现的意象、技巧等。

体会普希金和惠特曼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用自己所总结的诗歌学法进行渗透教学。

一、导入并简介作者

1、由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导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俄)普希金

赏析:在逆境中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信念。感情上不要悲伤,情绪上不要急躁,要有乐观的态度,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即使有了正确的态度和信念,忧郁也是难免的,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今天的磨难将是宝贵的财富,将成为今后的美好的回忆。

2、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历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了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由于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1月29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名言: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

二、赏析诗歌《致西伯利亚囚徒》一诗

1、诗作背景

1825年12月,轰轰烈烈的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了。这次起义是俄国贵族革命者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领导起义的贵族革命者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抛弃了财产地位和家庭,奋不顾身地为俄国劳苦大众谋幸福,被俄国人民视为英雄。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起义,绞死了起义的五位领导者,并对十二月党人残酷迫害,将百余名起义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在这些被流放的囚徒中,有普希金的许多同学和朋友。想到朋友们正在西伯利亚服苦役,诗人写下这首诗托人捎给他们。

2、赏析

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的关系密切,他虽然没有参加他们的秘密组织,但在政治和思想上与他们是完全一致的。1825年起义发生时,普希金正被幽禁在流放地,起义失败后,有五位领袖被处死,一百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在审讯过程中,几乎从每个起义者的家里,都搜出了普希金的政治诗,实际上他也是一个缺席的受审者。诗人从流放地回来后,十分关心这些苦役犯的命运。1827年初,十二月党人尼·穆拉维约夫的妻子去西伯利亚探望丈夫,普希金就托她带去了这首献诗,它于1856年才在伦敦的《北极星》杂志上首次公开发表。

这首赠诗首先对十二党人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指出他们的革命事业没有落空。它向在残酷的环境里受难的革命者送去了诗人的忠诚的友谊、必胜的信念、热情的鼓励和崇高的敬意。诗写得言简意赅,情深义重,格调激昂,充满着乐观精神,它使在西伯利亚受难的同志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十二月党人诗人奥陀耶夫斯基代表囚徒们和了一首诗。诗中表示,他们仍然坚信革命,将把自由之火重新燃起,“星星之火必将燃成熊熊的烈焰”。这两首革命的颂歌一同广为流传,鼓舞着一代代的革命者。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这个名称,就取自奥陀耶夫斯基的上述诗句。

(1)、在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明确:因为诗人知道,在矿井深处服苦役,犹如在地狱里挣扎,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支撑,肉体的折磨决不能是高贵的灵魂屈服。

(2)、“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明确:解放农奴,推翻沙皇暴政。

(3)、“希望”对于“西伯利亚囚徒"和诗人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找出相关诗句说明)

明确:对于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而言,“希望”就是爱和友情,只要爱和友情仍在,他们就能战胜苦难,实现理想。在用希望激励战友的同时,诗人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向沙皇暴政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覆亡。

(4)、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剑”而不是“鲜花”?

明确:因为这是写给战士的诗。

(5)、第二段末尾一句最后的词“临降”,意思是“降临”,为什么说成“临降”?

明确:这样做足为了压韵——形式为内容服务,翻译时比较好地再现了原诗音韵上的和谐优美。

(6)、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革命的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同时用希望、爱情和友谊去鼓舞战友的顽强斗志,只要爱情和友谊仍在,战友们就能实现理想,也以此来激励自己。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们的真挚的感情。

(7)、诗人通过哪些句子、词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明确:“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她(希望)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大家期望的时辰不久将会来临。”“爱情和友谊会来到你们的身旁,正像我的自由的歌声,会传进你们苦役的洞窟一样。”‘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等等。

3、朗读并概括出普希金抒情诗的特点。(特点不会一下子全找出,每读一遍,找出些特点)

讨论明确:感情真挚,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明确:(十二月党人简介):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绝无衣食之虞,但是他们是最早觉醒的一批人(在这点上他们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们有高尚的品格,为推翻专制的沙皇同志,推翻落后的农奴制,为国家为民众谋利益,不惜抛弃财产地位和家庭义无反顾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到残酷镇压,沙皇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依旧不屈不挠的坚守自己的信念。十二月党人值得尊敬的是他们的起义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而是为了推翻专制暴政。为了这些理想,这些贵族青年宁愿走向刑场,走向流放地,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普希金的诗体现了这种人格理想。

三、介绍惠特曼和《草叶集》

1、惠特曼简介: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生于纽约州长岛,他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2、《草叶集》:1855年《草叶集》的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即后来被称为《自己之歌》的那首诗。共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诗中多次提到了草叶: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的普通人。这薄薄一册划时代的诗集受到了普遍的冷遇,只有爱默生给诗人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惠特曼从这封信中得到巨大的鼓舞。1856年,第2版《草叶集》出版,共收诗32首。《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是诗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此外,《阔斧之歌》、《大路之歌》也是名篇。惠特曼在艺术上进行大胆革新,打破长期以来诗歌因袭的格律,首创后来称为“自由体”的新诗形式,即以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并吸收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语汇和少量外来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他的《草叶集》成为美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典范。

四、赏析《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1、总体评价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美国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就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反动势力雇佣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很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诗歌的基调是悲壮的。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废奴斗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2、思想内容

全诗三节,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长的死而悲恸、痛惜。

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这一节描绘了大船的形象:稳定、威严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船长林肯的伟大功绩。

在这一节里,在抒情方式上,诗人直称林肯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表达了一个士兵,一个水手,抒发对自己的统帅亲切爱戴之情。

2.人民群众为大船凯旋而热情欢呼,钟声军号齐鸣,旗帜飘扬,鲜花飞舞,但船长倒下了,人们是多么悲痛!

这一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通过侧面描述人民群众对林肯的爱戴、敬仰之情,来赞颂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这一节里,诗人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人,这比上节只称林肯为船长感情更近一层。对林肯直接称为“你”,这第二人称与“父亲”的称呼相配合,直接与林肯对话,感情热切而真挚。

3.航船下锚,大功告成,而船长永远倒下了。

这一节诗人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绩,并表达了自己万分悲痛之情。诗人终于从想象(梦境)中回到现实中来,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是死了。在这一节里,诗人把林肯改称为“他”,表明诗人清醒的绝望、极度的悲痛。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林肯这个人物的形象,赞美林肯的业绩,表达对林肯的敬仰与爱慕之情。

3、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

1.反复咏叹。诗中以“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此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2.象征。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庇佑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任务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增添并表现了诗的悲壮情感。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

(二)思路结构

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林肯卓越的功勋的赞颂。

诗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长,把美国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这只大船在船长的指引下,“艰苦航程已经终结”,“渡过了一切风险”,“显得威严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凯旋,借以表现林肯的功业;在第2段中,“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为你,送来了这些花束和花环”,“他们为你欢呼,他们的热情的脸转朝着你”,表现了广大人民对林肯的爱戴、拥护和敬仰;在第3段中,“这只船安安稳稳下了锚”,“大功已经告成”,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对林肯的功勋作出极高的评价。诗人在诗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现林肯的功勋,使人倍感诗人对林肯的推崇之情。

2.诗人对林肯的个人感情。

在第1段中,诗人将林肯称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这时他流露的是战士对统帅、水手对船长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挚地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我的父亲”,表现诗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这样的深入变化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浓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为失去领航人而悲伤,在第2、3段中则是为失去慈父般的亲人而惨痛,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感情上的深入。

3.诗人对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诗人对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观地叙述道:“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诗人在震惊中感情麻木而没有感到过度的悲伤,只是当作一件客观事件来接受,来陈述;在第2段中诗人从震惊中惊醒,悲伤涌上他的心头,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不肯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他呼唤“亲爱的父亲”,他用“手臂把”船长的“头支起”,他宁肯相信这是“在一场梦里”,他对船长仍用“你”来称谓,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在人世间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来”而已;在第3段中,诗人不得不接受这惨痛的现实,他不得不承认船长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长“他已经没有知觉,也没有脉息”,自己支起船长的头呼唤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长,“踏着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来走去”,诗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给自己带来的悲痛。诗人用第三人称“他”称谓船长,表示诗人已经承认船长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间永隔了。

在第2段中诗人还觉得像“梦”,还有一丝希冀,而现在却只有绝望了。整首诗诗人对船长由无人称到第二人称再到第三人称称谓的变化,呈现了诗人悲痛心情的发展过程。

诗人的感情抒发旋律是起伏波动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欢乐的激昂转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欢快的语调,船已经回来了,“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呼”,但是在这两段的下半部,却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伤的气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几行叙述船长的语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样,从“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诗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差,更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欲绝的感受。

五、指导朗诵这两首诗歌。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六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说说你认识的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哈尔威船长面对危险,沉着镇定;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船长!

师:你们的看法的确与众不同。同学们,想一想,船长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吗?

(学生自由争论)

师:好,大家就依据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来辩一辩。正方的观点是:船长能生存;反方的观点是:船长只能牺牲。大家自由组合,作好准备。

正方:我方认为船长这么沉着镇定,指挥救援,他应该有自救的办法。怎么会不救自己呢?

反方:我方认为,哈尔威船长根本没想到自己。他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实际上,船上共有61人,他完全把自己给忘了。在生死关头,他想到的只是乘客和其他船员,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正方:从文中“人们透过阴森可怕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句中的“徐徐”可见船长有逃生的时间,他是能自救的!

反方:请正方同学再思考思考,我方觉得这“徐徐”不是指时间长,而是表达人们对这位舍己救人的伟大船长的敬佩之心,留恋之情,也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悲痛之感。

正方:请反方同学注意,船长这么机智能干,他难道不懂如果不尝试,连生的希望也没有吗?再说即使船沉了,他也可以游离沉船,获得自救呀!

反方:不!请正方同学仔细看书,难道时间允许吗?20分钟内,在船长井然有序地指挥下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乘客和其他船员。书上说:“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这意味着哈尔威船长没有时间自救了!文中写道:“船头先下去了,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当船沉没时,船长已没时间游离沉船,加之沉船时产生的巨大漩涡会在瞬间把他吸入海底。

生:我根据当时的情境,大胆想象,大胆推测。如猜测沉船时会产生巨大的的漩涡,因为电影中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就是这样。

生:我是注意联系了上下文,从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从船长的种种表现来认识他的伟大之处。

生:我抓住文章的词句细细揣摩,特别是主人公的动作和语言。

师:大家讲得太好了。你们今天辩论时运用的思维策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希望大家今后能自觉地运用。

上述片段中,教师尊重个性,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独特的见解与富有个性的语言实为思维和灵智的完美结合。个性因语言而彰显淋漓,语言因个性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文字组合,而变成一个个跃动着的生命音符。教师的随性引导,将学生带入了细致阅读、深度触摸文本的境界,让学生的表现欲望涨至空前,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感悟,激烈争论和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引发深层的思考,智慧之火不断碰撞,在思辨之中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渐清晰,趋于理性,使船长哈尔威舍已救人、忠于职守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得以自然、有效的显现。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