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实用10篇)

2023年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实用10篇)

时间:2023-10-03 07:40:06 作者:影墨2023年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实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篇一

长亭送别.

哈市高中新课改教学大赛参赛.教案

科目语文课题

教师韩冰学校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课型讲读课年级高二日期2003年9月20日

教龄8年年龄31岁职称中教一级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

境界;

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

学习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本文

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

《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

“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

“重功名,轻爱情”

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

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举案齐眉的渴望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轻名利(板书)

明确: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把功名利益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是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同的一种观点,崔莺莺却反其道而行,这显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绝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有那观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正因为如此,崔莺莺的形象在文学史中才那么光辉耀目。

关心――旅途风霜

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我为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无法自主的愁苦反礼教(板书)

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

观念总是先于制度产生的,在变革中伴随着阵痛。崔张的爱情发生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有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们满怀愁绪。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儿女情长。

5、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探讨

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

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

三、结束语:《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

板书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举案齐眉的渴望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轻名利

无法自主的愁苦反礼教

[1]

长亭送别.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篇二

长亭送别.

哈市高中新课改教学大赛参赛.教案

科目语文课题

教师韩冰学校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课型讲读课年级高二日期9月20日

教龄8年年龄31岁职称中教一级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

境界;

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

学习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本文

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

《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

“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

“重功名,轻爱情”

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

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举案齐眉的渴望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轻名利(板书)

明确: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把功名利益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是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同的一种观点,崔莺莺却反其道而行,这显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绝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有那观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正因为如此,崔莺莺的形象在文学史中才那么光辉耀目。

关心――旅途风霜

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我为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无法自主的愁苦反礼教(板书)

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

观念总是先于制度产生的,在变革中伴随着阵痛。崔张的爱情发生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有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们满怀愁绪。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儿女情长。

5、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探讨

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

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

三、结束语:《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

板书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举案齐眉的渴望重爱情

一往情深的坚贞轻名利

无法自主的愁苦反礼教

[1]

长亭送别.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篇三

雁阵南飞,谱奏一曲离殇

黯然销魂,唯有别时

柳丝纤长,却无法系住载你远行的马儿

疏影斜林,亦挂不住徐徐下落的红日

想那秦淮河畔,最是成双成对

看如今衰柳长堤,萋萋满别情

我恨,恨达达的马蹄声踏碎这一世情缘

我怨,怨天人不得相守共婵娟

闻君“珍重”,人比黄花瘦

明日,谁烧高烛照红妆

锦绣仕途,金榜题名,不过虚妄

只愿与君比翼连枝互诉衷肠

人生路漫漫,花容为君减

只恐君离去,拆泪成两行

胭脂泪,留人醉

几时能与君重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呈贡一中高三:何淑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篇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四)美育渗透点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用两支曲子,写出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选择几支曲子,反复诵读,了解所用的修辞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可把几支描写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集中起来读,然后作两种比较:一是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对比,看看所选取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将这三支曲子描写的景象对比,看看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气氛有何不同。

(一)重点、难点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解决办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2课时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梳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的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大致了解剧作及课文节选的这一折戏。

2.重点赏读[端正好]、[一煞]、[收尾]和[叨叨令]等几支曲词,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抒情美。

(二)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长亭送别》也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哪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欣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梳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据此可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l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曲子句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写得极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人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时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惘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人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四)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典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典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进一步赏读其余曲词。

(五)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一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至[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与前一课时的内容相结合,本课时重点赏析课文二、三部分的曲词,进一步把握曲词的艺术特色,并对莺莺这一形象作分析评价。

(二)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课堂讨论。

(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做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景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1、[快活三]、[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四)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华美典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中的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了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形成与坚守。)

(五)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改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书笔记。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篇五

是你让我们明白知识是改变我们生活的希望,是你让我们理解,是你帮我们打造遍地书香四溢,只要同心协力,小小的村落也能丰富的世界。

——题记

宁德,屏南县的一个大山中。是深冬,它肃杀凋零,如天鹅绒般的残雪随着刺骨的寒风刮得生疼,却给人一种深沉素雅的视觉。翩然起舞的残雪落在挺拔的松树枝叶上,松树后有坐落着一排排毫不起眼的红墙瓦房,这是一所乡村的中学。

犹曾记得刚从福师大毕业后小庄老师,毅然选择来到这偏僻的村落支教。当他风尘仆仆的赶到这小小的村落,看到每一张都带着纯真面孔的微笑,即便是支教有在多的苦难,他都能够咬咬牙坚持下去。

在这人烟稀少的村落里,每每烟雾袅袅,有一抹慈祥中带着威严的伟岸身影站在瓦房门口,那就是他小庄老师。他脖子上裹着一条早已看不出颜色的围巾,穿着勉强合身的羽绒服站在学校门口招呼着来校的学生。比猫头鹰晚睡,比鸟儿早起的他,仍是一大清早带着微笑来授课。

透过旧式的铁窗户望去,小庄老单手托着历史课本,本能的凝视着此刻正倒头大睡的某位同学,双眸中带着些许凌厉。其他的同学都面面相觑,猜测小庄老师或许是发火了。那一刻,周围的空气仿佛都被森冷的寒气直接倾袭而入。他推了推眼镜框,脸上写满了无奈,摊了摊双臂,沉吟道:“当老师不能误人子弟”他总爱用那句口头禅来教育一些叛逆的学生,他来这儿支教用行动、用付出的一切来感化他们。

当天山里的夜晚,寒意逼仄着前往深林里的小庄老师,他仍是惦记着课堂上打瞌睡的那位阿崽同学。据村名口中得知,阿崽的家穿过深林,走到那条巍峨却难以行走的山顶上,那便是阿崽的家。好不容易穿过深林,那弯弯曲曲的山顶却如同九曲回廊般,兜兜转转,脚下却又布满了荆棘。那夜,脚印深深浅浅,落在泥泞的路上,显得这路极为难走。城里的人几乎用不着手电筒儿,然而在黑魆魆夜晚只能有个大概,几乎也是摸索上去的。

刚到山顶,让小庄老师冷不丁的打了个寒颤,这山上的条件太差了。他自顾自得呢喃着。小庄老师敲了敲门,来开门的是阿崽的母亲,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阿崽的母亲是个十足十足的农村女人,客客气气的将小庄老师迎了进去。用土墙砌成的房屋,静静的能聆听出雨水滴答落在滴答落在瓷盆上的家具,无非是些用原是木头拼成的一套桌椅,还有那一张刺眼的旧式木床,便没有多出来的东西了,这是让小庄老师他对于家徒四壁的深切体会。

床之上,一张很薄很厚重棉被裹在一个人身上,根本抵挡不住纸糊窗户迎来的寒风。那瘦小颤抖的身板,深深地刺痛了小庄老师的心底。阿崽的母亲似是看出了他的疑惑,苦笑的告诉他。阿崽生病了,所以才会在课堂上打瞌睡。这不,山里的条件差别说找医生,买个感冒药都难。生姜一般是有的,煮点汤喝下,出出汗,这是这边人常用治感冒方法。怪不得,怪不得阿崽在课堂上打了瞌睡,原来是感冒了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他心底里深深扎跟:教好这些小孩,让他们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去!

离开时,他小心翼翼的将纸条放在阿崽的床头。纸条里的字令醒来后的阿崽,顿时润湿了绵密的睫毛。

村中的十里长亭,那一幕幕赫然印在脑海中,村民们依依不舍含泪将他送到送到那里

已经五年了,那是他曾支教过的地方。

那泥泞的路上,有着他的影子;那窗前一叠叠厚重的书本,有他留下的淡淡书墨香;严寒酷暑的烟云袅袅中,有他永不磨灭的微笑;窗前的几大盆豆芽儿,渐渐的探出了芽孢,那是他亲手种下的蔬菜。他每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痕迹,遍布在我们世界中。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篇六

云天碧碧,黄花纷纷落满地。西风萧瑟,北雁南飞无颜色。老马在长亭咀嚼枯草,它很快就要驮着断肠人离开这令人留恋的地方,踏尽风雪,去独诉愁苦。

十里长亭,夫人安排筵席,尽管桌上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但桌上食物凉十分,却无心食。夫人与长老恭候多时,张生与小姐才无奈来到,只见小姐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形容枯槁,面颜憔悴,她却无意去淡妆浓抹。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亦坐其旁。红娘取酒来,斟满酒杯,尔后拿草喂老马,此时老马咀嚼不仅仅是草,还有是辛酸的离愁别绪。夫人对张生云:"张生,大丈夫志在四方,你上京赴考,待金榜题名时,是我女儿莺莺嫁你之时。"话毕,张生作辑,云:"小生凭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也。"长老起而言:"夫人此言差矣,张生不是落后之人。"几人端起酒杯,一口饮尽,冷酒灌入愁肠,泪水早已酝酿许久。

西风起,黄叶纷飞,寒烟氤氲,衰草萋迷。小姐端起酒杯,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云:"请吃酒!"张生亦端杯,两人对视俄倾,把酒饮尽,双双把头低,长吁气。在一旁的老马知道他们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老马也老泪纵横,它深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说!日渐垂西山,离别更恨此日短,张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恨愁塞满肠胃。

张生推整素罗衣,准备起程。夫人辆起车儿,先离去。张生辞别长老,长老云:"一切尽在无言中,愿君鞍上保重。从今无心诵经,专听君状元及第声。归来后,做亲的茶饭少不了贫僧。"话毕,长老亦离去。

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张生与莺莺两意徘徊,久久不肯离去,任尔天色漆黑。两人却忆起花前月下,人约黄昏后的信誓旦旦、你卿我侬。莺莺云:"张生,此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不可栖迟异乡,怜取意中人,弃掷意中人。"张生对曰:"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小姐此念差矣,吾今生惟怜你一人者。"莺莺嘱托再生,愿张生一路平安,既想让张生早早赶路,又恐今后终不得见。

老马驮着断肠人,无奈地走在秋叶满地的古道,即便老马不愿离去,但走着走着,终被淡烟暮霭相遮蔽,消失在青山疏林中。暮色早已黑,莺莺则刚要离开这无人语的夕阳古道,禾黍秋风偏送来嘶哑的马叫声,牵连着莺莺的心的张生还未走远,莺莺的相思泪早已夺眶而出。

红娘云:"小姐,怕夫人担心,我们归家去。"莺莺登上马车,坐在车厢里,唱:"也么哥,也么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秋风仍旧亵玩着长亭,长亭上的杯盘也被秋风摔得粉碎。枯叶死抱香气缠枝头,却被乌鸦这悲剧的哀嚎者的叫声震落。还有那深浅不一的马啼印也被秋风磨平,似乎要湮灭这次离别的记忆,让人间继续悲欢离合吧。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篇七

叶之落,花之谢。一年年的冬天如往昔一样,搀杂着寒风在飞舞的雪花中扰乱了我的思绪。如今的我已年近二十,但我还是站在长亭的这头看着望不到尽头的那头。

多少次都只能默默的'叹息,看着那些浮华的岁月在动荡的青春中流逝,不觉间白发成为了过去唯一的印记。我为何守着这短短的长亭?又是为何在长亭之中痛苦和悲伤?我无法放手曾经的种种情素,我也无法抛弃过去的所有记忆,所以我只能站在这头而不能走向那头。只有在长亭下守护着那些我所珍藏的美好,让满枝的绿叶化为蝴蝶带着它们传递向远方的朋友。有很多东西都是被时间悄悄的带走,只有这个长亭依旧庇护着我这个失路之人。我无法随着时间前进,只有在这里静静的等着他,她,它的到来和里区。那些曾经的过客现在也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归宿,而对于我这个自我的放逐者,这长亭便是我无法舍弃的壳。我在这个壳中守侯着流逝的光阴,把记忆的碎片拼织之后再次破碎,在回忆和前进中成长。没有人会知道我的长亭为谁而守,也没有知道长亭之中的为身为何人。只有夕阳下那蹒跚的背影才能连接起我的过去和将来,验证我们还有那斩不断的牵连。时间也许会改变,但地点却从未变过,因为我一直守护在这长亭之中。十年如一日,百年如一日,万年如一日,我将永远守侯在这无法醒来的梦中。江南也好,塞上也罢,只为与这从未改变的长亭共守。默默的等待着,默默的等待着……我总是一个人站在长亭之中,看着这花花绿绿的世界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淡漠,我所守侯的只是这长亭深处的宁静与平淡。一口清水,一杯薄茶,一壶烈酒。由有无味到有味再从有味到无味,长亭之中的我慢慢品味着人生的三种味道。青年的激情似火,壮年的成熟深邃,老年的淡看风云。三味过后已是暮鼓晨钟的我以近伴随着长亭。从未离开,也从未如此想过。守侯着朝阳的升起,守侯着夕阳的隐隐落下,此生的一切都在这长亭伴随中成为淡淡过去。时间将记忆风化,把长河断流,让千古的文明掩盖于大漠无尽的黄沙之下,在时间的面的我只是唯一却不是永恒。我无法到达时间开始的地方,也无法跨越万年的时光直到世界的尽头。

可是这长亭却永远的存在着,在无尽的岁月里将所有人的信念与情素寄存,让身为守护着的我们随着它的辉煌与黯淡直到时间的尽头。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篇八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

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篇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三、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四、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五、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收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原文篇十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离别是古老的门槛”,《长亭送别》就是一出关于爱情、关于离别的戏曲。它缠绵悱恻,撩人心弦,又哀愁凄美,催人泪下。能给人如此大的冲击,我觉得其间“情景交融”这种手法的巧用功不可没。因此,我这堂课的定位就是解读文本中以哀景写哀情的经典之处。

《长亭送别》这篇美文中“情景交融”之处很多,我抓住课题中“送”、“别”二字将目光聚焦到【端正好】和【一煞】、【收尾】处,以此将全文“情景交融”教学重点设为“送时之景”与“别时之境”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教学,以教师渲染为主,做成一个可供学生模仿改诗的部分;第二板块以学生活动为主,构建一个能让学生自由发挥、尽情展露的t台。而贯穿两大板块的一根红线就是莺莺的感情。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