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孟子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孟子心得体会(精选5篇)

时间:2023-10-03 01:56:07 作者:琴心月孟子心得体会(精选5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心得体会篇一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对于塑造和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修身养性、明辨是非。在探索孟子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悟,结合自身的理解,我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孟子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道德的天赋。他认为人心本善,只是被外界的环境所扭曲。只要我们能够激发并发挥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便能达到真正的人性完善。这一观点给予了我对人性的积极的理解。当我们面对一些人们行为不当或纷争时,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良好的品质,并且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我们可以使他们发现和发挥这些潜质。

其次,孟子思想提倡修身养性。孟子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修身是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低的标准。只有通过修身可以达到完善的境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心灵的修炼。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内心强大和修炼,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抵御外界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修身养性,通过读书、思考、与人交流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

再次,孟子思想强调明辨是非。孟子认为,人们有责任去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提出了“允恕”原则,即人们应该用善良的方式对待他人,并且要有勇气正当地批评错误的行为。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然而,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这些信息和价值观念,而是应该充分行使我们的判断能力,辨别真伪,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样做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明智地作出决策,还能够维护自己内心的和谐和道德的安宁。

最后,孟子思想教导人们要关心他人和社会。他提出了“仁爱”的原则,即要以仁爱去待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于竞争和利益的追逐中,往往忽视了他人的需要。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在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和发展。只有通过彼此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人性化的社会。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善良、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关心他人和社会的价值。这些价值观念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自己的修身养性,自觉地实践孟子思想,并将这些理念带入我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中。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实现个人的幸福和成长,同时也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孟子心得体会篇二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____被捕,舜虽不会利用____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____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__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读书心得1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可是,无论他到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君王愿意接受,他们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就回到家乡来教学。

其实,孟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会无家可归。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们都会拥戴这个君王,觉得这个君王是个好君王。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动怒,打架,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而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只会让人们受苦,这些战争灾区的人们是无辜,为什么要他们来承受这一切呢?为什么不能停下战争来谈判呢?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读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孟子》读书心得2

一、正义感跟正义是两回事儿,孟子的正义感很强,但是仍然去做一些不正义的事儿。这一点跟我们很相近。

二、鲁邹交战,邹国失地,邹国百姓冷眼旁观,孟子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们在邹君统治之下毫无民权可言,鲁君打进来,再差也未必会比邹君更差。这就像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百姓趁机拣洋落。民权都没有,争什么主权?外人进来也好,不进来也好,主权都不是你的,而是一小撮专制集团的。有人说先有主权才有民权,嗯,恭喜你洗脑成功。事实是:只要主权背后藏着君权,那么永远都是主权越多,民权越少。帝国大一统,万马喑无声,主权争到手,处处万人坑。

三、朱元璋读《孟子》,读到“如果领袖作恶,就规劝他;如果规劝不听,就杀了他”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勃然大怒,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众所周知,在1957年,毛泽东也说过鲁迅类似的话。

四、朱元璋不喜欢孟子,后来仍然供了孟子,因为孟子早已死掉,供他已无风险,不但没风险,还能博取政治上的好处。今日供鲁迅亦如此。假如鲁迅还活着,在新浪开博客继续写杂文的话,不出俩月,你再去点击他的博客,就会发现四个血淋淋的大字:封杀用户。

五、,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话其实有个前提:允许一部分人先觉悟起来,先悟带动后悟,最后实现共同觉悟。没有共同觉悟,就没有共同富裕。参见《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孟子》读书心得3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地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适当地采用“不屑于教”的方法,可以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不失为一剂“良方”。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个性迥异,兴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们培养为一代英才,就要心怀所有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孟子心得体会篇三

孟子,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至圣先师”。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学习孟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无畏的勇气和与人为善的道德准则。下文将以此为主题,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孟子提醒了我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孟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味着只有通过对真理和善行的追求,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无畏的人。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有很多次我因为面临的困难而感到无助。然而,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我明白到人生中的困难也是成长的机会。只要我们勇于面对挑战,并相信自己的潜力,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其次,学习孟子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孟子认为爱是人性的本能,只要我们激发内在的善良和怜悯之心,我们就能够学会关爱他人。这种关爱不仅仅表现在言语和行动上,还体现在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上。我曾经遇到过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也使我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并真诚地给予帮助。正是由于这种爱的行为,我才能够克服困难,并感觉到生活的真谛。

再次,学习孟子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孟子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意味着要与他人保持平等和尊重,同时也要关心他人的需要。通过与人为善,我们可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爱。学习孟子的思想后,我开始主动与同事、家人和朋友交流,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这种积极的沟通和互动,使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也加强了我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此外,学习孟子还提醒了我坚持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孟子主张要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善美,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很容易因为外界舆论和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然而,学习孟子的思想后,我重新审视并坚守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不被周围环境左右。这让我感到自信和坚定,并帮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之,学习孟子的思想给了我深刻的触动和启示。通过学习他的道德准则和人生哲学,我明白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困难,关心他人,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及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这些体会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孟子的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孟子弟子。

孟子心得体会篇四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习孟子的思想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孟子的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人与事的态度也有了新的认识。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孟子的智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孟子的智慧表现在他对人性的洞察力上。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有所偏离。这种观点使我重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只有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能发挥出最好的一面。同时,孟子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的智慧引导我明白要做一个有品德、有道德的人,并且要尽一份力去改变社会。

其次,孟子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一直强调“仁爱”这个概念,即对人的关爱、同情和善良。他认为,要想解决社会的问题,需要从人性出发,通过仁爱的教育来引导他们。这种关注和关怀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公平和平等的对待。我们应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

再次,孟子对待人与事的态度给了我很多启发。他很重视知行合一的观念,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只有把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地体现其意义和价值。这一观点告诉我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不仅要有理论的思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同时,孟子还强调要以诚待人,诚实守信,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通过学习孟子,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孟子在他的著作中谈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他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这启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让我认识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他人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会积极面对,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处理,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智慧、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待人与事的态度。这些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也帮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孟子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个原因是孟子在乱世中很难实行自己的主张。春秋时期已经很乱了,战国更没有给孟子留下施展的舞台,所以孟子这个时代应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但是在乱世之中,国君必须富国强兵,才能一统天下。不然今天你在这里行仁政,搞王道;明天别国就兵临城下了,我觉得这也是许多君王拒绝采用孟子的主张的原因,诸侯在乱世之中,只能记住一个词:生存。

另外一个原因应该是:孟子做不了实事。当年子贡一使变五国,是孔子为了鲁国而策划的。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自己去呢?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口才不好,应变能力不好。孔子都做不好,何况孟子呢?如果齐宣王让孟子做外交官,孟子肯定不干;就算孟子干了,也可能会弄僵两国的关系,说不定另外一个国君还给他唠叨个半死。对于国君来讲,那些受重用的人都是提出了对国家来讲可以获得实实在在利益的政策并能够加以实施的,孟子的理论是对于他们来说有用的,所以齐宣王只对这个贤者进行供养,并不让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孟子就没有孔子谦虚,孔子“不知为不知”,孟子吧,丢不起面子,非要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才罢。孟子就没有孔子谦逊,没有能像孔子一样这样的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这些原因孟子得不到君主的重用。

这些因素让孟子得不到君王的重用,而只是摆摆架子,也体现了孟子对仁和义的执着,和无法实现的政治主张。这就是孟子这个人和《孟子》这本书中所记载的他的言行举止给我留下的印象。

《孟子》学习心得(精选篇3)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