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三国演义读书感悟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优质7篇)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优质7篇)

时间:2023-10-02 10:17:03 作者:纸韵三国演义读书感悟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优质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感悟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一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简单的开头,却引导我进入魏蜀吴三国当时的百年纠纷。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关羽的大义,张飞的鲁莽,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自我认为,在《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人物便是它的灵魂,故事便是它的肉体。灵魂与肉体相互交织,在故事中体现人物,在人物的基础上讲述故事,二者密不可分。

说起我最喜爱的人物,是被明间不断神化的智者——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以独特的见解,和对时事的深刻认识,又为人谨慎,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综观历史长河,君与臣之间似乎总是存在微妙的权力薄膜存在,多少忠臣将士,不得善终。君怕,功高盖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超越君臣,肝胆相照。例如,当刘备病重时,唤诸葛亮到白帝城,曾对他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顶可以安定国家,成就北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若是他不争气,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又告谈他的儿子“你与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相如父亲一样。”保君一生,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几人?而他并没有乘人之危,没有枉费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他权利辅佐刘禅,而刘禅也恪守父训,视诸葛亮如父,蜀国军政大小事务,咸决于亮。诸葛亮对刘禅的全力辅佐,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君臣之间的任用诸葛亮对刘禅是对已故朋友的一分责任和报答,这分责任感和完全信任留为美谈。

我从来都是喜欢重情重义之人,像张昭这种贪生怕死的臣子,虽不厌恶,但不经意间会有蔑视的态度。

说道重情重义,我不得不提的便是身为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他虽大意失荆州,但对刘备是百分百的忠心。

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对周瑜并不喜爱,认为它心胸狭窄,不可为大器。但之后才发现,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猛将。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其它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周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我之后的了解中发现,赤壁之战,指挥者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取西川的计划,但却被周瑜抢在了前面。按真实的历史推断,周瑜会有更大的作为。

《三国演义》中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为我们展现了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分分合合。它是我的挚爱,在阅读的同时,我可以贪婪的查阅着每一名旷世英雄的雄伟形象。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二

从小学三年级起,我特别喜欢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它讲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我看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我知道无论是什么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刘备就不会有强大的势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会杀掉刘备;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也难以以少胜多;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诸葛亮也不能把他的”克星“给活活气死……在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相反,一个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会有很多益处。

同时,我也认识到嫉妒别人的危害。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他在世时,曾经说过:既生瑜,何生亮。”结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使得一个有用之才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在这个方面,我也有一些亲身体会,那是四年级时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试中一个同学的成绩超过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她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结果我在班级上的朋友也渐渐少了,成绩也在“原地踏步”。自从看了这本是后,我改掉了这个毛病。从此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来,成绩好了许多。

还有一点,我意识到没有一真诚的心和坦率得人态度是难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国演义》中,正是因为刘备的坦率,才收到了张飞和关羽这两位大将。正是因为刘备的真诚,诸葛亮才会帮助刘备争夺天下,要是没有这三位难得的人才,刘备哪会有当时的强大?现在也是如此,一个人有真诚的心,坦率的态度,就会有很多的朋友,就会进步。

智慧是最重要的,嫉妒别人是不好的,要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这就是我读《三国演义》的感受。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三

刘备死后,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他又辅佐刘禅和魏、吴对峙;他鞠躬尽瘁,凡是处罚20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审理,不丝毫怠慢,公平对待军中所有士官,对待他们亲如一家,由此蜀国的军队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战斗力强。到后来,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盖等老将们都一一去世后,诸葛亮也操劳过度。但基于先帝托孤,蜀国国力下降,他便更加日夜操劳,发明了木牛流马、连弩等先进武器,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在他第六次出祁山攻打魏国时,终因操劳过度而病逝。临终前,他留下了一条计谋,如果魏军追来,就把诸葛亮的雕像放在战车上吓走司马懿。

最后,蜀军按计吓退了司马懿,安全撤回。关羽也是一位让我佩服的英雄豪杰,他忠义豪爽,英勇善战。例如: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刮骨疗伤、水淹七军、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大战黄忠。虽然曹操对他很好,很欣赏他,想收他为将军,但他却对刘备忠心无二,护着二位嫂嫂投奔刘备。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可以杀掉曹操,但他念及曹操曾对他的旧情,放走了曹操。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英雄豪杰让人敬佩,如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心耿耿的赵子龙、富有献身精神的黄盖等。也有一些人物让人叹息,如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英年早逝,未能成就大业的孙坚、孙策等。(三国演义)是一篇史学巨著,记载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四

就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周瑜这个人物其实是很完美的,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却来烘托了诸葛亮,让诸葛亮占去了一个闪耀的舞台。

周瑜的音乐天赋也是极高的,他的《广陵散》也是赫赫有名的,并称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可见周瑜是有多么的才智啊!

经过一番寻找,周瑜并不是被诸葛亮三气而致死,而是因为大*战,右肋受了伤,又因战*事紧张,没有时间痊愈,最后渐渐地恶化,致使其在行军途中伤口崩裂,死于巴丘,年仅35岁。

周瑜也是英年早逝,但却给我们后人带来如此深刻的印象,周瑜不愧为三国中的“周公瑾”!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五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早有耳闻,但不曾目睹。今年暑假,我终于有幸得到了这本书,真是如获至宝!

首先,我对这本书的作者——罗贯中,有了一些了解。他是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想到我们这里曾出现过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前辈,我真是自豪!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篇章。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智慧,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让我们学习经典名著里英雄人物的大智大勇。从现在起,刻苦学习,为将来美好的明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六

昨天下午课程结束后天空阴云密布,满希望会天降甘霖,消减暑热,但雨终于没有落下。天气依然酷热无比。

上午依然是谭邦和教授的课,讲古典小说和高中语文教学,仍然主要讲古典小说研究,很少涉及高中语文教学的话题。谭教授用三句话概括自己的治学路径:研究古典文学,反思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上午的古典小说主要讲了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解读,下午主要讲了《金瓶梅》的深层意蕴。

刘再复先生曾专著论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从文化的视角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权术阴谋大全,《水浒传》则在快意恩仇中宣扬血腥和暴力,所以,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这两部书则可能引导人性向恶发展,所以他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中国的两大地狱之门。我两年前再读《三国演义》,对里面充斥的权谋和智术也时时生厌恶之感,对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的论断击节赞赏,真是一语中的,见血封喉。

今天谭教授的解读,再次深化了我对《三国演义》的认识。中国民间把诸葛亮视为智胜的传统由来已久,研究者批评诸葛亮为“愚忠”的'说法也并不鲜见。谭教授认为,诸葛亮这个文化偶像是以“忠诚、服从”为特征的专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道具。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段落已经使我们认识到刘备的“伪”,那么三顾茅庐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三顾茅庐的故事历来被人们视为刘备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贤君形象的典型故事,但是认真阅读三顾茅庐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是在走投无路,无处立足之时的无奈之举,诸葛亮是刘备企图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耐心的等待。张飞等得不耐烦,说自己要去房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此时刘备说了一句话:“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也。”也就是说,那正是他所要设计的效果,一顾即遇,反非所盼。近有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于此评刘备之言曰:“这话说出口来,便是小人嘴脸。”真是一针见血。诸葛亮甫一出山就在隆中决对中为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其实质是把纷乱的天下更长久地拖入了战争分裂的深渊。

再来看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所造成的荒谬画面,一个天下最聪明的人跪倒在一个天下最愚蠢的人——刘阿斗面前,俯首称臣。但是这个最聪明的人绝对不耍花样,绝对服从这个最愚蠢的人。后世多少文人学者指着这幅画告诫后人,“这就是中国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者说这就是最高境界的中国道德”。

这样的智慧之人,在这样的“道德”蹂躏之下会有怎样的结局?

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开始“六出祁山”,这六次北伐,是在完全没有胜利希望的情况下展开的,就是为了表现对先主的忠诚,“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在历尽艰辛,即将功成的时候,司马懿使反间计在成都散布流言,说诸葛亮将反,蠢蛋刘禅即刻诏令诸葛亮班师回朝。正是这纸诏令把诸葛亮置于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顾的两难困境:奉命回朝,就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不回去,即是抗命不忠。诸葛亮选择了服从,选择了对君王的忠诚。这是历朝历代君主推崇诸葛亮的一个首要原因,所以武侯祠在全国遍地开花——这背后是君主专制的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对诸葛亮的“忠诚”的宣扬。

可堪哀怜的是,诸葛亮还是“星落秋风五丈原”,他选择了姜维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姜维穿起了诸葛亮的“红舞鞋”继续在刘禅身边狂舞,但相同的命运又落在姜维身上,他又遭曹军离间而被刘禅召回。罗贯中在该章末尾的结诗中写道:“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这两个看似重复的故事,实际上道破了历朝历代的君主和将领关系的本质。

这些中国古典小说中所传达的遗毒还在今天的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占据主流,继续箝制着今天对“诸葛之忠”津津乐道的人们的头脑。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对此尚没有清醒的自觉。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反思精神是一切清醒而智慧的大脑所必须具有的精神。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福柯说:“反思,就是对熟悉的事物再次陌生化。”而这种陌生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认识的飞跃和精神的历险,当然更多的还是发现的神奇,以及思想灵光洞烛幽微后而豁然开朗的欣悦与满足。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诸葛亮说“我自知”,不知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是否大梦已醒,更不知今天阅读古典小说的读者诸君是否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和文化自觉。

晚饭后东边天上又有乌云席卷而来,回到宾馆,终于铺天盖地降下一场大雨来。十余天了,终于看到一场甘霖播洒暑热的江城,一洗酷暑和郁热。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七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著,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去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jiang」、「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