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最新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调查报告(大全10篇)

最新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调查报告(大全10篇)

时间:2023-10-01 18:20:50 作者:翰墨最新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调查报告(大全10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一

所有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观点式标题,

3、正文:为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包括活动情况、经验体会、理性思考、存在问题等内容。

4、结语:可以写出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或建议。

5、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团队名称,报告完成的时间。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必须是经过实地考查,实事采集,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撰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1、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的获取

(1)必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

(2)在调查报告中,应提供材料的来源,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2、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须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

4、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字数在3000—5000字左右。(团队5000,个人3000)

1、内容

必须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四个部分;如有引用他人文章的还要加注参考文献,具体顺序如下:

(1)标题

(2)摘要

(3)关键词

(4)正文

(5)参考文献

2、版式要求

(1)纸张:a4纸

(2)字号及字体:姓名用4号仿宋;院系、年级、专业、学号及电话号码小4号宋体;标题部分2号宋体字;摘要部分小4号楷体字,摘要黑体字;正文部分一级目录小4号黑体,其他部分小4号宋体字;引文小4号宋体字。

(3)行间距:行距为19磅固定值,字间距为标准值。

(4)页边距:上3.0cm,下2.5cm,左2.8cm,右2.8cm,页脚1.5cm。

1、交稿的时间定于下学期开学后第一周晚点名。

2、以班级为单位,由班长统一收齐后交实践部。交稿时须清点报告份数,并登记。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二

春节过后,你准备找工作吗?13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xx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周,全国范围内求职市场平均24人竞争一个岗位;全国34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为税前7754元。

上述报告显示,20xx年2月3日至2月9日之间,全国人才供需竞争指数(供需竞争指数=收到的简历投递量/发布的职位数量)为23.9,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平均24人竞争一个岗位。通过与20xx年第一季度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春节假期后第一周的竞争指数略有下降。

据了解,这份调查是基于全国34个主要城市的在线招聘的监测数据。

报告显示,从不同城市的'竞争指数来看,在智联招聘监测的全国34个主要城市中,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求职期北京的竞争指数依然稳居第一,为44.8。

在一线城市当中,广州的竞争指数排名跌落前10。除此之外,成都,沈阳,深圳等城市的竞争指数也名列前茅。

报告显示,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对人才的需求量最多的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次是基金/证券/期货/投资行业以及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这和去年第四季度相比,春节假期后第一周需求最多的十大行业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报告还显示,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全国求职者投递简历数量最多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和计算机软件。这与去年冬季求职期相比,排名基本一致。

报告显示,通过汇总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企业发布的在线职位信息显示,全国34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招聘薪酬为税前7754元,相对于20xx年第一季度全国7018元的平均招聘薪酬,略有上涨。

从各个城市的企业招聘数据来看,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北京的企业平均招聘薪酬为9958元,位居第一。

此外,上海、深圳、广州的冬季企业平均招聘薪酬分别为9845元、8662元和7937元。其他企业招聘薪酬水平进入全国前十的城市,基本为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

报告显示,从不同职业的招聘薪酬数据来看,20xx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周求职期薪酬水平排名前十的职业中,高级管理以远远高出其他职业的19916元平均招聘月薪稳居第一名,it管理/项目协调的招聘薪酬位列第二名。

那么,哪些行业的招聘薪酬最高?报告显示,招聘薪酬排名前十的行业中,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以9953元的水平保持第一。基金/证券/期货/投资业行业,以9664元排名第二位。其次为能源/矿产/采掘/冶炼行业,为9108元。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高高地挂上红灯笼、贴上红对联、吃团圆饭、放爆竹……其中逛庙会和放爆竹是老北京人过春节主要的文化娱乐。

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人们都要去逛庙会,大家也一定都去过热闹的庙会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庙会的由来吧。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庙会在北京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为什么说庙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庙会上有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传统节目:舞龙、舞狮、吹糖人儿、拉洋片、捏泥人……庙会上不但有许多精彩的传统节目,还有一些美食:香喷喷的羊肉串、年糕、糖葫芦……真好吃呀!

放爆竹是小孩子春节时最喜欢的娱乐,每当放爆竹时,看着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家知道放爆竹的来历吗?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从此,放爆竹就成为了一个过年的习俗一直传到今天。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四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和各种桔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反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

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那么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表达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送,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根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假设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桔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桔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五

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活动目的:

了解春节的习俗,了解春节的各地民族习惯。

活动形式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各地民族春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六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传承与发扬。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对春节的态度却日渐轻慢。在我所接触到的很多人都普遍表示过年没意思,对新年少了儿时的那种期盼。尽管还有一些孩子对“年”依旧保存有较大的兴趣,却也只是因为过年时可以尽情的玩,并不了解“过年”的真正含义所在。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难理解上述现象。我对春节向来都有着很深的感情,感觉过年关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一件神圣的事。我深知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的态度的轻慢势必会造成全社会春节意识的淡薄,以致到头来这样国宝级的节日趋于消亡-------这是我所不愿看见的。处于当代大学生该负有的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责任感与好奇心的驱动,我特利用年后的空余时间做了这个社会调查,以求更加全面的认识现今社会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春节的态度。

年(二十六岁到四十五岁)、老年(四十六岁以上)等四个年龄段,并作分别面对面的调查。下面就按这四个年龄段的结果做分别介绍:

说到儿童,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余年有关的难忘的记忆----或美好或忧伤----我自然也不会例外。因而在介绍调查结果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我自己的有关童年中年的记忆。

六岁之前我的记忆是空白的,这也是在划分年龄段时从六岁开始记的原因。记得六岁到十二岁这段时间里,我对过年时充满了期待与喜爱的。尽管那时候并不能理解“年”的真正含义,但我知道过年这几天可以见到很多平时见不到的长辈、兄弟姐妹,可以拿到来自父母长辈的压岁钱,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好东西,可以尽情的玩尽情地吃,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变得宽松许多。当然还有许多说不清原因的由于孩子的天性产生的原因。十几年过去了,通过本次的调查,我发现如今孩子们对春节的态度与我儿时的记忆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原因都是一样的!以下是结果。

本次共对六个行政村的123名六岁到十二岁的儿童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其中有22人只发笑摇头而拒绝回答问题,实际应答率为82.1%。在接受问答并作出合格答案的101名儿童中,有81名明确表示自己盼望过年的意愿。另外20名的回答模棱两可,大意是不知春节是怎么回事,没有什么具体的感受。又分别针对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对这两类人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有明确意愿的81个孩子的原因相对比较统一,回答“过年的时

候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的有75人,这部分人双亲中至少有一人常年陪伴身边,生活无忧无虑。另有7人回答过年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爸妈会给他们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这部分人,属于纯粹的留守儿童,双亲皆外出打工,平时难得见到父母。回答模棱两可的20人,都是年龄10---12岁之间的。

这正好是我现在的这个年龄段,但调查结果让我自己大吃一惊,从结果中我发现,我似乎与同龄人有些格格不入。

这一年龄段中 共有151个受访者,其中有2个托词说忙而拒绝回答问题应答率为98.7%.除去四份不合格的问卷,共得到145份有效答案。

对春节的态度:应答的145名青少年中,有93名明确表示“对春节失去了兴趣,没有了而是那种期待的感觉”。这部分人完全理解春节的含义,也知道如果这个节日消失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个损失。但尽管如此他们依旧不会因此而更加重视这项文化。对他们而言,挣钱或学习挣钱的本事才是正经的事。像类似这样的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事,与他们无关。消失了他们会遗憾,保住了他们也会高兴,但不会为此贡献力量。

另外的52人表示对春节没有了期待,但依旧对过年充满了兴趣。这部分人大多是20岁左右的外出务工的人。他们说春节的时候能够放下一切压力尽情的玩、可以见到平时没机会见到的老朋友、老同学。但同时他们也表示春节时无法避免的饮酒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此年龄段的答案分歧比较大:

此年龄段共有274名受访者,无人拒绝回答,应答率100%,且全部合格。这其中有126人是外出打工的,余下的148人是在家务农的。为了区别两类人,将访问结果分类介绍。

(一)、外出打工的部分。

这一部分的受访人数为126,全部表示渴望过年,他们的共同原因是春节的时候可以回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其中61人认为春节尽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已经过时了,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另外的65人的认识有所不同,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这个传统节日依旧保持者浓厚感情,如果这个节日就此消失,与他们个人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

(二)、在家务农的部分。

这部分的受访人数为148,其中70人认为春节与平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承上启下的一天。这部分人一般为常年的自家土地上耕作的农村劳动力,几乎全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每到春节,他们依旧相当重视,像履行义务一样维护着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余的78人多数为家庭主妇,她不但不渴望过年,而且还有些讨厌过年。因为和那些男人们一样每到春节他们就像履行责任一样将过年几天要用的、要吃的都给准备好。这些事虽说并不难办,但零碎的活多了,也着实的累人!

从总体上看,这个年龄段的人大约有一半的人渴望过年,另外一

半不渴望甚至厌恶过年;在这这两部分人中又个有一半的人认为有必要弘扬中华民族的这个传统节日,各有一半的人认为这个节日不值得传承。

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人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他们对春节几乎都是既盼又怕、都认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春节很值得传承与发扬。

这一年龄段的受访者人数为187,除有两个言语上有些糊涂答案不可信外,其余185人皆作出可信的有效答案。在有效答案中有179人认为春节是值得保留的传统节日并很盼望春节的到来。但由于老年人怕老的通病,这部分人又都害怕春节的来临,因为一过春节就预示着他们又老了一岁。其余6个老人,还或许是由于年事已高的缘故吧!他们对春节没有了盼,只剩下了怕。当然,他们也是认为春节时个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节日的。

在这一部分人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喜欢听戏。同时,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像如今的青少年一样对戏曲也没有什么兴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它,我不能理解这其中的原因。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向年纪比较大地老人请教年轻人为什么对春节失去兴趣的原因时,一位老人说道:“如今的生活水品提高了,家家饭桌上摆放的食品都比他们年轻的时候过年时的饭桌上的还要丰富。天天过的都像过年一般,谁还会渴望着过年啊!”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七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八

问卷调查法

20xx年2月6日至2月15日

xxx

来九寨沟旅游的人

xx年年初四川省灾后重振和危机应对政策初见成效,解脱降落趋势,今年“春节”逐渐有回热征兆。我组于xx年2月5日至2月15日“春节”黄金周期间对游客在九寨沟的旅游情形进行抽样调查,现将所调查的有关内容综合并剖析如下:

四川暗藏着一处桃源仙境――九寨沟。那里有重重的山峦和茂密的森林,;有彩色的湖泊和奔涌的飞瀑;还有各种鸟类和珍禽等。九寨沟的独特和它出色的神话故事如梦如幻,因此人们习惯的将它称之为“神话世界”。在春节黄金周上,节前和节日期间,成都市假日办和相干部分,加大了对重要景区(点)的旅游安全的领导检讨,从源头上确保了节日期间的旅游市场安全有序。春节期间,全市无重大旅游安全义务事故和旅游投诉,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同一”。

1客源市场呈上升趋势

5.12汶川大地震产生,九寨沟有震感,但并没有对景区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服务设施造成损坏。地震过后,九寨沟治理局马上组织全局所有职工对景区各景点、步游栈道、观景台、景区公路、护栏进行拉网式排查,没有发明破坏和安全隐患。九寨沟地域的宾馆、饭店、公路、娱乐、购物等旅游基本设施均完好无损。统计剖析表明地震后愿意来九寨沟旅游的占86.65%,以为地震对九寨沟没有任何影响色游客占59.12%。从此可看出九寨沟已经解脱降落趋势客源开端升温。

“2012中国生态旅游年九寨沟首游式”将于200

9年1月1日在九寨沟景区举办。今年的“生态之旅”包含:“相约世界最艳丽湖泊―五花海”新年祈福、“新年贺礼―走进躲寨”、“九寨画院”成立等各项运动,。这一运动增添了客源量,据工作职员先容:九寨沟景区从12年11月16日到年今年3月31日履行淡季票价80元,观光车票也降至80元;同时还履行二次进沟政策(即假如要二次进沟,只需多买一次观光车票外加20元工费),二次进沟总费用为260元(不含保险),比旺季节俭360元,目前春节期间天天旅游人数已经超过xx人.

2营销力度加强

这次游客基础情形的调查,共计发出调查表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统计剖析表明,在九寨沟旅游游客中按性别构成分,男性游客占47%,女性游客占53%;按年纪构成分,80后和70后游客占92.4%,90后和60后游客占7.6%;按职业分,公司、事业单位职员占53.6%;由上可见,九寨沟游客群中,以80后和70后游客为主,公司及事业单位职员为主。无须多加说明,这样的一个顾客群主体,在假日休闲购物餐饮上,七天大假对购物餐饮、花费市场具有较好的拉动作用,全市重要贸易、餐饮业企业销售额较同期均有必定水平增加。随着九寨沟营销力度的加强,特殊是实行了有效的冬季营销,加强了九寨沟冬季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当天九寨沟招待的进境游客同比增加达345%。游客多了自然收入额就上往了。

3旅游地商品价钱与质量

人们旅游对其旅游地购物动机必定是请求商品档次高、购物环境好、商品德量好和服务好。在统计分析中表明占62.96%的游客以为旅游区购物是个“被宰”的运动,商品价格往往比一般商场高出一倍到数倍以上,而且还可能充满着假冒伪劣商品,所以一些游客为了不在旅游区购物而愿意多付30%以上的旅游团费加入所谓的“纯玩团”,不过他们在九寨沟旅游购物中,彼此对商品价格与质量发表自己的看法,仍然在纵情购物......。

因此,今后的义务还须要在经营商品和服务上再下一番工夫,以更好地逢迎不同的客群,在巩固和发展有必定档次和个性的顾客的同时,争夺精力文明和物资文明的双丰产。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九

1.调查地点:家里

2.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1、调查地点:小姑家

2、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进了屋,妈妈叫我把“年礼”拿出来,送给表弟。弟弟傻笑着,开心地把我拉回房间吃饼干去了。妈妈也和姑姑互报祝福。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1、调查地点:我家

2、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

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春节的调查报告篇十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置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 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节气。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 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 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五,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春节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解决春节文化淡化问题也只能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着手。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必须正视春节年味淡化的问题,通过举办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各种的宣传活动来像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的发展壮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