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2023年造假案例感后感悟 蓝田造假案例启示心得体会(通用5篇)

2023年造假案例感后感悟 蓝田造假案例启示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3-09-29 12:36:26 作者:飞雪2023年造假案例感后感悟 蓝田造假案例启示心得体会(通用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造假案例感后感悟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背后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人们的贪婪和不择手段。蓝田造假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自身的行为,警钟长鸣。以下是对于蓝田造假案例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蓝田造假案例揭示出了缺乏诚信的问题。蓝田公司是一家以生产薯片为主的食品公司,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了不择手段的方式,将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劣质原材料进行了篡改,并对外宣称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也是对社会的背叛。诚信是商业世界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任何企业都应该保持真实、公正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蓝田造假案例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的生命健康,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将食品安全摆在首位。然而,蓝田公司却为了追求利润,漠视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这样的行为是对每一个消费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个案例中,蓝田公司的造假行为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整个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于食品企业而言,保障食品安全应该成为最基本的底线,只有在这基础上,企业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进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再次,蓝田造假案例指出了监管不力的问题。在这一事件中,蓝田公司的造假行为一直未被发现,直到有消费者对其产品进行了检测,才揭露了真相。这暴露了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不到位。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检查和监督,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发生。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待食品的警惕性,主动参与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督,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最后,蓝田造假案例也告诉我们品牌的名誉是不可替代的。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的体现。然而,蓝田公司的造假行为一度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了质疑,给品牌声誉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一个企业如果丧失了信誉,很难再重振旗鼓。因此,企业应该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总之,蓝田造假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商业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诚信的品质,追求真实、公正的行为;重视食品安全,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置于首位;加强监管,在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发生;注重品牌的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起一个公平、公正、诚信的商业社会。

造假案例感后感悟篇二

近年来,蓝田造假案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这些案例揭示了我们社会中不道德的行为,并提醒我们保持诚信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对于广大公众来说,蓝田造假案例带来了一系列关于诚信、信任和责任的心得体会。

首先,蓝田造假案例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蓝田公司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却通过伪造产品质量检测结果来蒙骗消费者和监管部门。这种虚假宣传理所当然地破坏了公司的信誉,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实际损失。诚信是企业发展和社会信任的基石,没有诚信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健康的社会关系。蓝田造假案例提醒我们,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始终坚持诚信原则,做真实、可信、负责任的事情。

其次,蓝田造假案例让人们重新审视了监管机构的责任。在这起案件中,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蓝田公司的违法行为,导致了事态的恶化和严重后果。监管机构的职责是保护公众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他们应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市场环境。

再次,蓝田造假案例也让人们反思了消费者的责任。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倚重于品牌和宣传,而忽视了对产品的核实和质量检查。这种盲目的消费观念使得企业可以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消费者应该学会自觉选择、认清产地和生产过程,对商品质量进行客观评估。只有当消费者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意识时,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权益,防止成为造假企业的受害者。

最后,蓝田造假案例还提醒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公众的关注和曝光是打击造假行为的重要手段。社会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传播信息、揭露不法行为。只有当公众与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共同监督企业行为,才有可能防止和惩治造假现象。

综上所述,蓝田造假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关于诚信、信任和责任的心得体会。这个案例提醒我们重视诚信的重要性,审视监管机构和消费者的责任,同时也呼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建设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造假案例感后感悟篇三

本人是xx-x有限公司的新员工,在上岗之前,本人自愿遵守以下规定:

1、认真阅读公司《员工手册》,接受公司制度、技能、安全等培训。

2、遵守公司《人事管理制度》,服从公司任何工作调遣与指令。

3、愿按公司规定,自录用日起接受前___月为试用期,试用期间必经考核合格,始得正式任用。

4、试用期不符合公司要求,接到公司停止试用通知后愿意立即离职,决不提任何离职条件和要求任何经济补偿。

5、试用期满正式录用后,经培训的.新员工为公司服务月/年,如在服务期内,新员工提出离职,则应赔偿公司对其的相关技能培训费。

承诺人:身份证编号

承诺时间:

造假案例感后感悟篇四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其中蓝田造假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食品监管不力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面对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通过分析蓝田造假案例,我体会到了几点重要的启示和体会。

首先,蓝田造假案例告诉我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妥协。在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企业和政府应该坚守底线,严把质量关。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规操作,伪造检验报告,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在消费者的权益和生命健康面前,我们不能退缩,绝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安全为代价。只有严把食品质量关,加强监督执法,才能对食品行业起到警示作用,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其次,蓝田造假案例也暴露了食品监管系统的不完善。在这个案例中,监管部门没有发现问题,或是没有及时予以查处。这一点令人担忧,因为它暴露了监管部门缺乏高效、严格的监管体系。要确保食品安全,必须加强监管体制建设,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部门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大行业自律力度,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支持。只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再者,蓝田造假案例也彰显了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存在缺失。在很多人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仍然薄弱。即使是在这个案例爆发之后,一些消费者仍然被侵害。这一点让人感到痛心,也让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产生了怀疑。要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需要加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提高维权渠道的畅通程度。同时,也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更加严格的惩罚机制。只有真正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才能更好地保护食品安全。

最后,蓝田造假案例让人们认识到,食品安全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大事。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企业和政府,作为每一个普通人,我们也要多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增强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从选择食品的源头开始,了解食品的制作过程,关注食品的质量检测报告,做到理性消费。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将食品安全问题尽可能减少到最低。

综上所述,蓝田造假案例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体会。我们应该坚守底线,严把质量关;加强监管体制建设,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并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问题,做到理性消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确保人们的生命健康得到有效的保护。

造假案例感后感悟篇五

【摘要】从2014年的扇贝集体“跑路”到2017年的扇贝“饿死”,剧情跌宕起伏的獐子岛财务造假谜团在证监会两年的全力调查后终于原形毕露,迎来最终调查结论和顶格罚单。本文以对獐子岛的背景和财务造假手法的介绍为基础,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监管和证券执法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獐子岛违法情节较为严重,不仅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破坏了市场信心,同时也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如今,这颗市场“毒瘤”被根除,表明了监管层从严从重打击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决心。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证监会稽查执法工作将更加智慧、高效、精准,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必将无处遁形。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oneco)始创于1958年,曾先后被誉为“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海底银行”、“海上蓝筹”。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以海水增养殖、海洋食品为主业,集冷链物流、海洋休闲、渔业装备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型海洋企业。

獐子岛于2006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在最初上市的8年间,年报业绩基本均以亿元计数,曾有“海底银行”之称。然而就在2014年后年报净利润呈现“过山车”式剧烈变化。在2014年、2015年已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客观上利用海底库存及采捕情况难调查、难核实的特点,不以实际采捕海域为依据进行成本结转,导致财务报告严重失真;2016年,通过虚减营业成本、营业外支出的方法将利润由亏损披露为盈利;2017年,将以前年度已采捕海域列入核销海域或减值海域,虚增营业成本、资产减值损失逾7000万元,夸大亏损幅度。此外,该集团还涉及《年终盘点报告》披露不真实、不及时披露业绩变化情况等多项违法事实。

獐子岛集团是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我国的水产养殖向来都以出口为主,渔业经济受世界經济影响较大。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市场低迷,外国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骤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公司的出口业务遭遇瓶颈。

该公司的盈利状况堪忧,在2014~2017年的4年里,公司有三年巨额亏损,净亏损达20.66亿元,超过此前十年的净利润总额。2018年獐子岛全年营业收入为27.98亿元,净利润3211万元,同比增长104.44%,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实际上全年利润的九成都来自当年政府补助。2019年该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3.99亿元,同比下降1341.79%。根据《创业板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必须退市。为满足预期,公司管理层不惜铤而走险,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虚增利润,进行财务造假,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

(1)虚减营业成本、营业外支出。獐子岛的2016年年报中以虚减营业成本、虚减营业外支出的方式,虚增利润1.3亿元,虚增利润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58.15%,獐子岛披露的2016年度报告中净利润为7571万元,实际上在2016年的真实利润总额为-4822.23万元,净利润为-5543.31万元。

獐子岛公司2017年年度报告虚减利润2.8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38.57%,追溯调整后,业绩仍为亏损。

(2)虚增资产减值损失。獐子岛未如实反映扇贝核销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客观情况。2018年公司对107.16万亩虾夷贝库存进行核销,对24.30万亩虾夷贝库存进行减值。然而调查显示,核销海域中,2014年、2015年、2016年底播虾夷贝分别有20.85万亩、19.76万亩、3.61万亩已在以往年度采捕,致使虚增营业外支出2.48亿元;减值海域中,2015年、2016年底播虾夷贝分别有6.38万亩、0.13万亩已在以往年度采捕,致使虚增资产减值损失1110.52万元,占减值金额的18.29%。

(3)掩饰交易或事实。通过对年报、相关财务明细、采捕面积测算数据等资料的调查,证监会确认獐子岛没有对其2017年全年业绩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进行及时披露。2017年10月,獐子岛单月亏损1000余万元,2017年10月,獐子岛单月亏损1000余万元,2017年12月公司收到预测数据显示,全年预计亏损528万元。2018年1月初,獐子岛财务总监已知悉公司2017年净利润不超过3000万元,与三季报中全年盈利预测9000万元至1.1亿元相差远超20%,这些本应在情况察觉2日内披露的信息,獐子岛迟至2018年1月30日才予以披露,涉嫌未及时披露信息。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必须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做到“零容忍”。严厉查处重大违法犯罪案件,加快调查、处罚、移送工作,依法从重从快从严惩处;强化民事赔偿和刑事追责力度,依法及时启动“集体诉讼”;深化退市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强化退市监管力度,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常态化退出机制等。

(2)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规范自身治理结构,确保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完善内部控制基本组织框架,保证各部门之间的独立性,使会计人员真实准确地记录公司的财务状况。搭建一个信息化系统平台以确保每个企业成员的职责,使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和制约,确保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秩序,使广大中小投资者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只有外部约束和内部监督同时发力,对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监管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进而推动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庞雪蕾,公司企业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9):141.

作者简介:孙晨(1997-),女,汉族,山东菏泽人,金融硕士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