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免费(实用5篇)

2023年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免费(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10:07:43 作者:紫衣梦2023年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免费(实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免费篇一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免费篇二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免费篇三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主要内容。(重点)

2、把握说话人的语气,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重点)

3、了解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威武不能屈”的正义之士有哪些,学习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难点)

1、无句逗课文素材(同桌两人一份)

2、课文插图(两张)

3、小黑板(上面写有“考一考”和“写一写”的题目)

4、背景音乐(琵琶曲《十面埋伏》)

5、《中华成语千句文》

一、读一读

老师发给同学们的,是这一篇课文的无句逗素材,请同桌两人共看一份,不要翻看课本先明句逗(也就是断句),两分钟后,我们再分组分段朗读,看谁的文言语感最好。

学生分组分段朗读,教师指出每组明句逗时的主要问题所在。

同学们翻开课本,将课文齐读一遍,请注意刚才读错的地方,并做标记。

二、考一考

现在老师来考考同学们字词基础掌握的情况,小黑板上有四道题,是有关本课词句翻译的重点,请同学们作答。

同学们要明白,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积累基础字词句至关重要。

1、一词多义: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徒以有先生也

(4)以君为长者

2、古今异义词:虽然、跪

(1)虽然,受地于先王

(2)长跪而谢之

3、词性活用:流

流血五步(动词的使动用法)

4、句子: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三、说一说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看谁说得最有逻辑。

安陵·五百里地

不易

不辱使命

安陵君·唐雎·秦王

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两幅插图分别画的是课文里哪一部分的内容?

画得好吗?(有没有把人物的情态画了出来,能不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四、评一评

结合插图,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你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并说说你的依据是什么?看谁评得最中肯。

你可以用以下的句式来回答:

从文中的某个句子(或某个词)可以看出,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学生作答,教师根据文中人物进行归类板书。

同学们找到的词句很精准,评价也很到位。其实,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衬托)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现在,老师根据人物的特点,模仿千句文的句式,出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同学们来对一对。

上联:唐雎义士,正义凛然,不辱使命。

(下联:秦王暴君,前倨后恭,尽扫君威。)

学生自由作答,对得上即可。

其实,中国历史上,像唐雎一样威武不能屈的“士”有很多,谁知道?

对了,使楚的晏子,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舌战群儒的诸葛亮,(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其实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品格,比如,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真正勇敢、有智慧的青少年。

五、演一演

现在,展示你们智慧与勇敢的时刻到了,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旁白、安陵君、唐雎、秦王)合作朗读课文。请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如果能结合表情或动作,那就更好了。看谁读得最有感觉。

(配乐,琵琶曲《十面埋伏》。)

1、四人小组先自由读。

2、请几个小组来读,评选小组内的“最佳诵读者”。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评选上的理由。

3、请“最佳诵读者”们组合起来再来pk。

六、写一写(作业)

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运用对比(衬托)和对话写一次冲突,可以写你与朋友或家人之间的矛盾(里面可以写入第三个人从中调和),也可以是你虚构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免费篇四

1.背诵课文第三节。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建议将以上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免费篇五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1、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本文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作抗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体验与感悟。

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见学案)

三、通读——说内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范读,布置听读任务:

(1)注意感受朗读节奏、人物语气。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分角色展示朗读。(听读任务: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四、说读——说意味。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2、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五、评读——说技巧

1、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各抒已见。师总结:

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

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六、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感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吸取这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有正气的人。

七、拓展思考

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八、作业

1、复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