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初中英语阅读教案英文(实用5篇)

最新初中英语阅读教案英文(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08:59:03 作者:雨中梧最新初中英语阅读教案英文(实用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英语阅读教案英文篇一

摘要: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在整合课文内容,考虑学生的整体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具有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来组织课堂,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本文试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谈谈对主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主问题实践

现如今,在新课改步伐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已逐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如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便愈发突出,为了改变过去课堂上出现的“过多、过浅、过碎”的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提高课堂效率,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一、主问题的内涵

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主问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1.高度的概括性。主问题是教师研究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概括的结果,也是教师对课文个性化理解与反复思考的结晶。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

2.可探究性。主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并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3.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教师精心构思和合理安排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的出现,符合文章本身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二、主问题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师的问题非常多,有人对一节语文名师的一堂公开课做过统计,发现每分钟高达两个问题。这样频繁的提问,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问题轮番轰炸似的提问,使大多数同学精神高度紧张,扼杀了自由的创造性思维。再次,这种频繁的零碎的问题抓不住教学的重点,使该探究的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讨论。针对这一情况,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认真设计具有全局作用的主问题。如果一节课,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影响了课堂效率。如果一节课中,教师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就不再需要其他的琐碎提问,将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探究性,内在的`逻辑性。是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概括。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课堂生成,师生对话的展开。

一是能大量减少的无效提问、无谓提问和无用提间,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弊端,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主问题下面要解决的小问题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必然是能一步步推动教学的进展。二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由于主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主问题必须涉及到其它相关的若干小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小问题是需要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上的,这样每回答一个相关小问题就会对课文品读一遍,直到把主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差不多了。三是主问题的设计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可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感受文章的美点。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会有效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并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从而可以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何设计主问题

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可见主问题在整个课堂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根据初中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设计主问题:

2.从关键词句切入。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在教学中如果紧扣这些句子设计主问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句子包括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例如《羚羊木雕》一文,结尾处写到“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们只要抓住“全怪”二字,发问:在羚羊木雕事件中,哪些人有怎样的可怪之处?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爸爸妈妈、“我”和万方的形象特点,逐步体会出在今后的类似事件中我们和家人、朋友该怎么做了。

3.从文章的内容入手。这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的角度。尤其适合在“初读感知”阶段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比如在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学的开始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同,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学生们自由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相互交流看法,进行性化的发言。以下是部分同学的答案:课文中写了一个对“我”生活上慈祥的母亲,对“我”学习上严格的母亲,对我影响很大的母亲,一位忍辱负重的母亲……这样就充分显示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的理解。还有在教《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们自读课文并思考“我”从(语句)中读到了(特点)的安塞腰鼓。这样学生就会从不同层面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

4.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入手。我们知道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面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如欲扬先抑、对比映衬、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设计主问题。比如八年级下册鲁迅的《雪》就是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笔者根据它的这个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组:“文中写了两种什么样的雪?比较起来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为什么?”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很是简洁明了,可是却可以巧妙的将“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倾向以及作者写“江南雪”的作用一一涵盖,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设计的主问题比按部就班地依次提问起到的效果好多了。

总之,主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先导性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加以提炼。在贯穿子问题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以生成新的知识生长点。

四、设计主问题要注意的问题

主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路,在课堂中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能力。但是,它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仍有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和个人设想。要能有效地设计主问题,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和对学情的准确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把握住文本的关键,设计出精准、精美的主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并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的时间。

其次,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再次,主问题的设计者不一定是教师,可放权给学生。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旁逸斜枝或许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的效果。

秦莉

初中英语阅读教案英文篇二

目前在课改精神的推动下,不少语文教师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但是对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式的没计方法,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望大家指正。

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设计阅读问题: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又如《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你能说说理由吗?以此来引导启发学生理解多件事情顺序安排的方式和结构特点,体悟多件事情写作思路的方法。

二、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设计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三、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孤独之旅》一文的.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

“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四、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设计。

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英语阅读教案英文篇三

孟令全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阅读教学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返回本页页首

基本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这种对偶性,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突出特点。如,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等。范畴之间的这种对偶关系,构成了基本范畴“实体”,使两个范畴之间所具有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形式化了。进而,使它们成为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现实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要素与外在表现方式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人们通常对内容下的定义是构成事物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或者说是指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诸要素的结构或表现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语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语言。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居于决定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形式虽然受制于内容,但对内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内容不相适应,就会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返回本页页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内容就是构成文章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在的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具体讲,文章的内容是指作者所描写的,并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社会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观因素,又包括了主观因素,主客观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机统一。

文章的内容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要与相应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内容的显现。具体说,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这一点,从作者的写作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作者写作的第一步,要确定内容。内容的确定要通过素材的积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实现。第二步,要固定体裁。有了一定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体裁将其固定下来。第三步,组织内容。比如层次结构的安排,主、详略的考虑,开头、过渡、结尾、展开、高潮等的设计。最后还要根据内容确定语言的调,一字一句推敲语言。以期用恰当的语言把内容具体地描写出来。由此可见,离开了一定的体裁,层次结构和语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内容就无法显现。

其实,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仅能在理论上把它们加以区分,而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根本无法割裂,要想把形式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形式。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返回本页页首

在这里讲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和语文教学、特别是和阅读教学的关系太密切了。阅读教学无非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里强调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想说明,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的统一。因为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确实存在着比例失调的问题。强调一方,偏废一方,实际上都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学习阅读,显然和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一般地来说,读者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了。比如学生阅读数学、化学、历史等教科书,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至于课文的形式则不必过问。学习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小学生读课文,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然后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但是,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担负着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因此,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全过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过程。学生在经历了这一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这样的过程是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过程发展而来“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过程。简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不断地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启发,从而学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

因此,可以这样讲,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学,最多只能说完成了教学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说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返回本页页首

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写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内容,然后再行文,再由意去“逮”文,根据内容择形式。没有内容,形式也就变成了空洞的、毫无价值的容器。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首先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形式。因此,理解内容是理解形式的前提。当然,理解内容和理解形式并非如理论上讲得这样泾渭分明,特别是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两个过程常带有同步交叉进行的现象,如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形式。但是不管怎么说,理解形式是以理解内容为基础、为前提的,不理解内容,就谈不上对形式的理解。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步,则应该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经过一个由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次的分析、综合过程,并通过这样分析、综合的过程,舍弃原先生动、具体、感性的材料,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以正确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为标志的。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这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任,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对是非美丑的鉴别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和发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对一篇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其实,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当然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第一位的。因此,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虽然在理解内容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应该对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的提法产生怀疑。我们应该纠正的是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错误倾向和错误的作法,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推翻之。

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大体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程式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变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教学程式的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变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学的中、高年级更为严重。教学一篇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更改的模式和过程。是不是篇篇课文都要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呢?这要因文而异,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方法。因为无论分段、归纳段意还是概括中心思想,无非都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都是为全面、深刻、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都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在教学的某一阶段,这样的训练应该做为当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但是,如果在整个语文教学的长河中,篇篇课文都要这样,教学就必然陷入了僵死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泥潭。有些课文的段落很明显,段意也很容易归纳,则没必要按部就班地去分段、去归纳段意。有些课文的中心思想很不明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比如《挑山工》、《鱼游到了纸上》,这些富有哲理的课文,则有必要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中心。

2.抽象概括多于具体形象

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无一不是寓于语言文字之中。对文章的内容全面、深入、正确的理解,只能来自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性上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必须具体、形象地理解语言文字。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多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多数情况下是凭直觉,而不是凭借概念、定义。抽象、概括的理解往往产生在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起码也是产生在与具体、形象分析的同时或交叉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进行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抽象与概括。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超越这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阶段,直接便进入理性认识的过程。对课文的理性认识,一般都体现了理解的结果,我们更应该重视理解的过程。而阅读过程,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理解上。这一过程最具语文教学的特点。最精彩的,最生动活泼的,最名副其实的教学主要则应体现在这一过程中。高超的语文教师往往会在这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语文教学。

3.偏重于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忽视对形式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如从文章学角度看,记叙文居多数。这些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也有不少写景状物的,还有少部分说明文和韵文。极少议论文。ソ滩闹兴选的记叙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写人记事的,内容就必然要涉及具体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背景等;写景状物的,就必然涉及具体的景和物;说明文的内容则要涉及到所要说明的事理或某些专业的科普知识。同时,这些文章还体现着作者的一定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背景环境、事件的经过或故事的情节、所要说明的事理、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让学生加以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知写了什么内容,不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岂非咄咄怪事。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首先意识到的是内容,至于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所使用的精辟语言,结构层次的安排等,往往被忽略或忘记了,他们被生动的、具体的内容所吸引,陷入其中而跳不出来。教师在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地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后,则应该适时地把学生从中引导出来,即结合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形式。语文课不是故事会,没有必要对故事的情节做出过多的分析和评价。语文课也不是科普课,没必要把某些科学知识讲得那么专业和深入。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这样的层次结构来表达。特别是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则更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单纯地、喋喋不休地分析故事的情节,大讲特讲某些自然常识,单纯地灌输思想教育等现象。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文,有些属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就内容而言,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低中年级的课文复杂多了。课文的篇幅明显见长。教学这样的课文,如果陷在具体的内容中,纠缠于细枝末节,过细地分析故事情节,过多地讲解历史背景,过分地评价其中的人物,恐怕所有的语文教学时间供分析课文内容也不够用。在阅读教学中,过细地分析课文内容,是对教学时间极大的浪费,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语文能力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思想内容;二是它的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形式。忧国忧民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在当时却并非什么新鲜思想。正是它在形式上有独到之处,比表达类似思想内容的语言高出一筹,才使它独领风骚,千古不朽,成为语言中的经典。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让学生理解了它的思想内容,或脱离句中的词语,仅对其内容做出评价,而忽略或取消理解这句话的形式,那实在是糟蹋了这句话的真正价值。

者运用写信的形式有关。

举以上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视或取消对形式的理解,实际上是阅读教学上的一种主观上不正常的分裂。许多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非太困难,但是,有的阅读教学往往在这不太复杂的内容上绕来绕去,对那些精美的语言形式,那些别致的,对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法却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阅读教学的完整性,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种挫伤。

阅读在经历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阅读的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杨梅树怎么会“贪婪”,怎么会“吮吸”,怎么会“伸展”和“欢笑”呢?这些原本就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啊!但是如果读者知道作者在这里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与树相混淆的错误,就会更形象地感受到杨梅树是那样美好和可爱。再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讲志愿军战士隐蔽的地方离敌人的前沿阵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花费这样多的笔墨,写战士隐蔽之处和敌人前沿阵地很近呢?无非是用一个“近”字,突出一个“险”字。如果读者只看到了“近”,没有看到“险”,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的英雄行为了。由“近”想到“险”,就是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理解文章外在形式的联系,往往会使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第二,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就是从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出发,看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怎样布局谋篇,以及怎样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叙事、状物、抒情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就是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写作方法和知识,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形成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比如《再见了,亲人》,作者为什么采用志愿军的口吻,来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显然,这样写和直接叙述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它就给人一种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情谊有着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感觉。第二,用战士的口吻讲,叙事和抒情可以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当时送别的情景与过去的生死与共结合起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课文哪些地方是在叙事,哪些地方是在抒发感情,情与事是怎样结合的,并使学生知道,情与事之所以结合这样紧密,恰恰是因为作者采用“志愿军的口吻”的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是会理解的,也会感兴趣的。课文中选编了大量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课文。如《挑山工》、《峨眉道上》、《画杨桃》等。这些课文,作者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选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这当然比单纯地或空讲道理要胜出十倍。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为什么不能教给学生一些立意的方法呢?如果只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将事例与道理巧妙结合的写作方法,岂不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至少也失去了一半。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于节奏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练的一语破的,那充满韵律美、工整的对仗,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和修饰文字的,体会到这些语言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

当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全越好。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读写实际出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确定所要讲的内容。有些如果不符合学生当前的接受水平,尽管它是课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或极具典型意义的写作方法,也不宜去讲;有些虽然属于一般的表现形式,但适合学生的需要,就应该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

形式问题是个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在要求小学生理解形式时,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就显得犹为重要。一篇课文的形式,从语言到篇章结构,其表现手法细究起来千头万绪;讲起来,如不分清主次、难易、深浅,或面面俱到,就有可能使阅读教学脱离小学生的实际,偏离小学语文教学的轨道。

词法、语法、章法主要讲的是词汇、句子、文章形式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讲词汇、句子、文章的形式,不能从概念出发,也不能出现术语,更不能讲系统的理论。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感性上,初步认识词汇、句子、文章的某些最简单的形式,这种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表面性。比如,讲到词类,就名词而言,既不讲名词的概念,也不从理论上阐述名词的语法功能,仅把比较典型的名词归在一起,让学生知道这类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就可以了。在写作方法上,也只是要求学生能做到用词准确,能把句子写通顺、完整、连贯,要有中心,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有重点,能表达真情实感。这些方法是最一般、最基本、最简单的写作方法。当然,也不排斥给学生分析那些与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能够接受得了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形式,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有益处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最忌形式主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动辄就给句子与句子,段落与落段之间的联系冠以这种“式”、那种“式”的名称,什么“总分式”,什么“因果式”,什么“并列式”……当然,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确实存在着某些固定格式,但这些固定格式仅是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并非语言的普遍现象。用这种以偏概全的格式套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是违背规律的,常常会闹出许多笑话。另外,讲形式,不能由教师列出几条现成的结论,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综合,自然地得出某一特点的结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我在这里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

初中英语阅读教案英文篇四

孟令全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阅读教学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返回本页页首

基本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这种对偶性,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突出特点。如,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等。范畴之间的这种对偶关系,构成了基本范畴“实体”,使两个范畴之间所具有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形式化了。进而,使它们成为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现实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要素与外在表现方式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人们通常对内容下的定义是构成事物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或者说是指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诸要素的结构或表现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语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语言。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居于决定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形式虽然受制于内容,但对内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内容不相适应,就会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返回本页页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内容就是构成文章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在的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具体讲,文章的内容是指作者所描写的,并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社会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观因素,又包括了主观因素,主客观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机统一。

文章的内容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要与相应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内容的显现。具体说,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这一点,从作者的写作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作者写作的第一步,要确定内容。内容的确定要通过素材的积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实现。第二步,要固定体裁。有了一定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体裁将其固定下来。第三步,组织内容。比如层次结构的安排,主、详略的考虑,开头、过渡、结尾、展开、高潮等的设计。最后还要根据内容确定语言的调,一字一句推敲语言。以期用恰当的语言把内容具体地描写出来。由此可见,离开了一定的体裁,层次结构和语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内容就无法显现。

其实,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仅能在理论上把它们加以区分,而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根本无法割裂,要想把形式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形式。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返回本页页首

在这里讲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和语文教学、特别是和阅读教学的关系太密切了。阅读教学无非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里强调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想说明,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的统一。因为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确实存在着比例失调的问题。强调一方,偏废一方,实际上都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学习阅读,显然和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一般地来说,读者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了。比如学生阅读数学、化学、历史等教科书,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至于课文的形式则不必过问。学习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小学生读课文,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然后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但是,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担负着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因此,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全过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过程。学生在经历了这一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这样的过程是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过程发展而来“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过程。简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不断地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启发,从而学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

因此,可以这样讲,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学,最多只能说完成了教学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说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返回本页页首

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写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内容,然后再行文,再由意去“逮”文,根据内容择形式。没有内容,形式也就变成了空洞的、毫无价值的容器。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首先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形式。因此,理解内容是理解形式的前提。当然,理解内容和理解形式并非如理论上讲得这样泾渭分明,特别是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两个过程常带有同步交叉进行的现象,如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形式。但是不管怎么说,理解形式是以理解内容为基础、为前提的,不理解内容,就谈不上对形式的理解。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步,则应该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经过一个由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次的分析、综合过程,并通过这样分析、综合的过程,舍弃原先生动、具体、感性的材料,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以正确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为标志的。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这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任,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对是非美丑的鉴别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和发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对一篇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其实,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当然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第一位的。因此,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虽然在理解内容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应该对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的提法产生怀疑。我们应该纠正的是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错误倾向和错误的作法,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推翻之。

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大体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程式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变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教学程式的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变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学的中、高年级更为严重。教学一篇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更改的模式和过程。是不是篇篇课文都要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呢?这要因文而异,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方法。因为无论分段、归纳段意还是概括中心思想,无非都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都是为全面、深刻、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都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在教学的某一阶段,这样的训练应该做为当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但是,如果在整个语文教学的长河中,篇篇课文都要这样,教学就必然陷入了僵死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泥潭。有些课文的段落很明显,段意也很容易归纳,则没必要按部就班地去分段、去归纳段意。有些课文的中心思想很不明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比如《挑山工》、《鱼游到了纸上》,这些富有哲理的课文,则有必要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中心。

2.抽象概括多于具体形象

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无一不是寓于语言文字之中。对文章的内容全面、深入、正确的理解,只能来自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性上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必须具体、形象地理解语言文字。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多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多数情况下是凭直觉,而不是凭借概念、定义。抽象、概括的理解往往产生在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起码也是产生在与具体、形象分析的同时或交叉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进行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抽象与概括。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超越这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阶段,直接便进入理性认识的过程。对课文的理性认识,一般都体现了理解的结果,我们更应该重视理解的过程。而阅读过程,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理解上。这一过程最具语文教学的特点。最精彩的,最生动活泼的,最名副其实的教学主要则应体现在这一过程中。高超的语文教师往往会在这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语文教学。

3.偏重于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忽视对形式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如从文章学角度看,记叙文居多数。这些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也有不少写景状物的,还有少部分说明文和韵文。极少议论文。ソ滩闹兴选的记叙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写人记事的,内容就必然要涉及具体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背景等;写景状物的,就必然涉及具体的景和物;说明文的内容则要涉及到所要说明的事理或某些专业的科普知识。同时,这些文章还体现着作者的一定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背景环境、事件的经过或故事的情节、所要说明的事理、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让学生加以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知写了什么内容,不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岂非咄咄怪事。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首先意识到的是内容,至于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所使用的精辟语言,结构层次的安排等,往往被忽略或忘记了,他们被生动的、具体的内容所吸引,陷入其中而跳不出来。教师在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地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后,则应该适时地把学生从中引导出来,即结合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形式。语文课不是故事会,没有必要对故事的情节做出过多的分析和评价。语文课也不是科普课,没必要把某些科学知识讲得那么专业和深入。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这样的层次结构来表达。特别是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则更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单纯地、喋喋不休地分析故事的情节,大讲特讲某些自然常识,单纯地灌输思想教育等现象。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文,有些属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就内容而言,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低中年级的课文复杂多了。课文的篇幅明显见长。教学这样的课文,如果陷在具体的内容中,纠缠于细枝末节,过细地分析故事情节,过多地讲解历史背景,过分地评价其中的人物,恐怕所有的语文教学时间供分析课文内容也不够用。在阅读教学中,过细地分析课文内容,是对教学时间极大的浪费,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语文能力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思想内容;二是它的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形式。忧国忧民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在当时却并非什么新鲜思想。正是它在形式上有独到之处,比表达类似思想内容的语言高出一筹,才使它独领风骚,千古不朽,成为语言中的经典。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让学生理解了它的思想内容,或脱离句中的词语,仅对其内容做出评价,而忽略或取消理解这句话的形式,那实在是糟蹋了这句话的真正价值。

者运用写信的形式有关。

举以上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视或取消对形式的理解,实际上是阅读教学上的一种主观上不正常的分裂。许多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非太困难,但是,有的阅读教学往往在这不太复杂的内容上绕来绕去,对那些精美的语言形式,那些别致的,对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法却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阅读教学的完整性,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种挫伤。

阅读在经历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阅读的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杨梅树怎么会“贪婪”,怎么会“吮吸”,怎么会“伸展”和“欢笑”呢?这些原本就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啊!但是如果读者知道作者在这里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与树相混淆的错误,就会更形象地感受到杨梅树是那样美好和可爱。再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讲志愿军战士隐蔽的地方离敌人的前沿阵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花费这样多的笔墨,写战士隐蔽之处和敌人前沿阵地很近呢?无非是用一个“近”字,突出一个“险”字。如果读者只看到了“近”,没有看到“险”,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的英雄行为了。由“近”想到“险”,就是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理解文章外在形式的联系,往往会使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第二,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就是从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出发,看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怎样布局谋篇,以及怎样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叙事、状物、抒情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就是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写作方法和知识,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形成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比如《再见了,亲人》,作者为什么采用志愿军的口吻,来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显然,这样写和直接叙述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它就给人一种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情谊有着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感觉。第二,用战士的口吻讲,叙事和抒情可以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当时送别的情景与过去的生死与共结合起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课文哪些地方是在叙事,哪些地方是在抒发感情,情与事是怎样结合的,并使学生知道,情与事之所以结合这样紧密,恰恰是因为作者采用“志愿军的口吻”的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是会理解的,也会感兴趣的。课文中选编了大量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课文。如《挑山工》、《峨眉道上》、《画杨桃》等。这些课文,作者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选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这当然比单纯地或空讲道理要胜出十倍。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为什么不能教给学生一些立意的方法呢?如果只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将事例与道理巧妙结合的写作方法,岂不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至少也失去了一半。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于节奏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练的一语破的,那充满韵律美、工整的对仗,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和修饰文字的,体会到这些语言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

当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全越好。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读写实际出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确定所要讲的内容。有些如果不符合学生当前的接受水平,尽管它是课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或极具典型意义的写作方法,也不宜去讲;有些虽然属于一般的表现形式,但适合学生的需要,就应该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

形式问题是个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在要求小学生理解形式时,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就显得犹为重要。一篇课文的形式,从语言到篇章结构,其表现手法细究起来千头万绪;讲起来,如不分清主次、难易、深浅,或面面俱到,就有可能使阅读教学脱离小学生的实际,偏离小学语文教学的轨道。

词法、语法、章法主要讲的是词汇、句子、文章形式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讲词汇、句子、文章的形式,不能从概念出发,也不能出现术语,更不能讲系统的理论。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感性上,初步认识词汇、句子、文章的某些最简单的形式,这种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表面性。比如,讲到词类,就名词而言,既不讲名词的概念,也不从理论上阐述名词的语法功能,仅把比较典型的名词归在一起,让学生知道这类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就可以了。在写作方法上,也只是要求学生能做到用词准确,能把句子写通顺、完整、连贯,要有中心,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有重点,能表达真情实感。这些方法是最一般、最基本、最简单的写作方法。当然,也不排斥给学生分析那些与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能够接受得了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形式,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有益处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最忌形式主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动辄就给句子与句子,段落与落段之间的联系冠以这种“式”、那种“式”的名称,什么“总分式”,什么“因果式”,什么“并列式”……当然,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确实存在着某些固定格式,但这些固定格式仅是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并非语言的普遍现象。用这种以偏概全的格式套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是违背规律的,常常会闹出许多笑话。另外,讲形式,不能由教师列出几条现成的结论,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综合,自然地得出某一特点的结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我在这里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中英语阅读教案英文篇五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和体系的改革,我国教育领域当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翻转课堂的出现转变了传统教学基本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本文从阐述“翻转课堂”内涵及优势的角度着手,对“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并对“翻转课堂”予以深刻反思。此次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翻转课堂的内涵,并以此来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进而提升中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习语法和单词记忆存在差异性,需要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教学活动中。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英语成绩的提升。而翻转课堂的出现改善了这一不良现状,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此次课题的选择对英语教育模式创新而言,具有理论性意义,对当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性意义。

一“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分析

(一)英语阅读课前活动

在课前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英语阅读课程进行预习和了解,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渗透和积累[1]。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将微课应用短视频制作完成,让学生进行观看微课视频。视频的内容应该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能够通过课前阅读活动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教学期间提升知识的掌握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学习任务。

(二)英语阅读课堂沟通

在英语阅读课堂沟通中,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分层次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针对英语阅读的课前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容易相互弥补不足产生思维的碰撞,促使学生自主对阅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沟通之后,让学生推举一位组长阐述学到的内容并提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产生问题[2]。从而展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带着问题的沟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活跃性和课堂的热烈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检查学生对于课前活动的完成度,及时掌握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异性。

(三)通过教师引导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

引导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理解学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点进行情景教学的设计extensionactivity派出几名学生进行情景问答。在情景问答训练中可以着重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培养。举例来讲:作者在进行关于米奇这一卡通人物英语教学时,首先进行了对米奇这个卡通人物的描写,激发出学生对米老鼠的兴趣。然后在上课时深挖本篇文章的细节与实质内涵,实现对文章内容的重新构建,进而为学生挖掘出米奇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更深层次意义。最后,通过和孩子们进行围绕米奇为教学核心的沟通交流。交流内容如下:whatishelike?didhehaveanyproblems?whatproblemsdidhehave?whatifyouhavetheseproblems?当学生面对该内容无从着手学习的时候,趁着学生对米老鼠这个卡通角色感兴趣的,作者陆续给出提示,让学生观看下列内容:whatdidmickydo?whydidpeoplewanttobelikemickey?doyouwanttobelikemickey?whyorwhynot?具体来讲,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对于本课程中文章的内容具备更深入的了解。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该种方式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有效沟通。2。引导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生词、语法,进而提升学习动力,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程度,了解不同学生之间思维和英语水平的差异性。在接下来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提高其不足的一方面。这篇课文的阅读逐渐将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形象的阅读层次,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学习能力和熟悉程度。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到了很大提高。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为例:首先,作者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喜欢的角色都有哪些,全班学生共提出了conan,lengfeng,headp,peppapig这几个他们熟悉的人物,在作者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对战狼二(wolfwarrior2)这个刚刚上映不久电影里的冷锋这个角色感兴趣,作者之所以引导学生面向这个角色进行引导是因为作者将关于这一角色的内容做了一个分析,其中包括下面图片中对冷锋这一人物分析的思维导图(见图1)。而在关于短视频中冷锋这一角色的课堂提问中,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讨论时积极参与,因为对战狼2这部刚热播的电影非常感兴趣,所以对冷锋这个人物非常熟悉。作者带领学生讨论了吴京和冷锋的人物形象,用英文进行了描述,同时用本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了应用。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之后,学生分析冷锋有内容、有深度,英语语言、词汇运用的很丰富,大大超出了作者想象,可知该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率很高。另外,通过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有了一个精神上的沟通,双方在热烈地讨论中结束了这节课,而师生都感觉沟通意犹未尽。课后作者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写一个人喜欢的角色。多数学生上交的英文作文的结构都比较清晰,语言也足够流畅,分析人物也很到位,全方位展现了这一电影人物的高度、内涵、深度。

(四)课堂教学评价

此次英语阅读教学案例中,应用了翻转课堂这种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有了更深层的认识。通过前文两种案例的讲述,能够明显观察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接受度很高,通过翻转课堂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也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之下更为扎实。与此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节省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从而预留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课堂讨论,继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翻转课堂”深刻反思

翻转课堂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教师有着大量的要求准备,课前录制教学内容资料视频,供给学生进行课前活动,布置任务清单,使学生更准确的了解阅读内容,抓住重点。并在课堂沟通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在英语的学习上指导学生提高自身英语水平,设计情景教学,锻炼学生英语的各方面能力。当然,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现有水平都存在差异,翻转课堂中的相互交流可以分层次交流的。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基础的问题,而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和他们交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共同讨论学习提高。翻转课堂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具有很大的作用,在翻转课堂的课前活动准备中,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精心的准备,这样使得常规的教学准备需要教师花费不少的时间及精力。因此,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在课前针对课程具体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备课,这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结语

在此次的翻转课堂实践研究中得知,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有着极大帮助。本针对翻转课堂的应用提出了两点反思:一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学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3]。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能被广大的教师借鉴,并在其实际应用中得到完善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蕾,周钰婕。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webquest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4(12):118―120。

[2]余忠燕,崔北好,茆莹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21(8):13―14。

[3]潘凌峰。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旬刊,,23(1):153―153。

作者:刘海明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中心初中

相关范文推荐
  • 09-29 2023年教师节班会个人活动方案(通用9篇)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
  • 09-29 2023年幼儿园活动主持搞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主持词开场白(精选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 09-29 竞选大学班干部的发言稿(优秀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 09-29 最新大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汇总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 09-29 最新总经理致辞金句(实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 09-29 2023年个人承诺书样本 个人廉洁从业承诺书样本(精选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
  • 09-29 林肯传读后感(精选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
  • 09-29 最新星云大师经典语录缘(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 09-29 最新农村自建房围墙申请书(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
  • 09-29 2023年幽默的导游欢迎词(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