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最新文学本科论文一般多少字 文学赏析心得体会(大全7篇)

最新文学本科论文一般多少字 文学赏析心得体会(大全7篇)

时间:2023-09-28 17:48:21 作者:文轩最新文学本科论文一般多少字 文学赏析心得体会(大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文学本科论文一般多少字篇一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掌握了一些文学赏析的技巧和心得,进一步提高了我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所学到的一些文学赏析的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文学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文学是通过文字来传达一种思想、情感或者生活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和时代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进而提升自己的视野和修养。因此,在文学赏析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单纯地关注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第二段,文学作品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赏析。文学作品中通常蕴含着多层深意和意象,因此,在赏析作品时,我们要关注作品中的不同维度。例如,我们可以从文学形式、主题、背景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去理解和分析作品。更具体的,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和情绪,以及作品中的形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从而全面理解和咀嚼文学作品。

第三段,文学作品需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通过语言的运用,作者可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文学赏析中,我们需要注意作者的语言运用方式,如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以及这些语言技巧对作品的表达产生的影响。通过对语言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技巧。

第四段,文学阅读需要沉浸式体验。文学作品往往需要带给读者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使读者身临其境,彷彿亲眼目睹了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因此,在文学赏析中,我们需要放下过多的预设心态,耐心地从作品中去体验和感受;不去主观臆断或有所偏见,而是要尽量像作者一样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文学世界,也才能真正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和主题。

第五段,文学赏析需要持续的实践和积累。文学创作需要作者细腻的思考和反思,而文学欣赏同样需要读者的细心观察和思考。因此,文学赏析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持续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赏析能力和视野。同时,我们可以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多尝试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和经验。总之,文学欣赏是一种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渴望学习和进步的心态。

在文学赏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触动,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巧。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一定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进而更好地体验文学带给我们的魅力和力量。

文学本科论文一般多少字篇二

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文学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接触文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它的魅力,也从中汲取了许多灵感和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文学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第二段:文学对人类的影响

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它还具有深远的社会和历史影响。读经典文学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明的脉络,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同时,文学也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和想象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现象,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高远的境地。

第三段:文学的独特之处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文学作品通常是通过文字来表现情感和思想,而文字恰恰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关键。文字的精妙运用和组合,可以带来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让读者沉浸其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启示。总之,文学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段:如何阅读文学

阅读文学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放松自己,更是一种深入思考和领悟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阅读文学作品,我们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类型和风格。在阅读时,我们需要耐心和专注,沉浸到作品中去,思考主题和情感,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内涵。

第五段:结语

文学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人类普遍的文化需求。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的魅力和独特之处,从而磨炼我们的心灵和智慧。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文学的作用,认真阅读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魅力和智慧,开拓自己的文化眼界,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化人。

文学本科论文一般多少字篇三

凡咱们设的文学奖项,

几乎都存在着猫腻。

这是当前的实际情况,

并非我的观点偏激。

不信举一项来证明,

无论省市还是国家级。

什么原故会弄成这样?

皆因原则被元宝击溃。

“甭管合法还是非法”,

当邪教取代了我们的正义。

如果诺贝尔奖设在咱们这儿,

必将被暗箱操作得失去权威。

评出来的文学作品,

凝聚着浓浓的钱权气味?

别说读者不屑一顾,

就连作者自己也没有再读的勇气!

文学本科论文一般多少字篇四

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几种签赏基本方法。

有人指出,当代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向之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这是现代化进程向人们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优秀公民,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有人担心,在重理轻文十分严重的中学课堂上,进行文学鉴赏教学,是否有点拔苗助长之嫌,其实认真考察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序列,就不难理解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的可能性。

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1)认知性阅读;(2)理解性阅读;(3)鉴赏性阅读;(4)研究性阅读。由此构成阅读能力发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个层面,尽管具有质的不同,却又是先后相连,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阅读要以认知性阅读为基础性前提,同时,它又成了鉴赏性阅读的基础。它们之间构成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序列关系。一般地说,认知性阅读大体相当于小学初年级的阅读水平,理解性阅读基本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水平,鉴赏性阅读则大概相当于高中及大学低年级的水准,而研究性阅读由于已经进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则与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程度相适应。

可见,在高中阶段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高中文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文学阅读训练,它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不是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学点必要的文学知识,也是为了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就整个训练来说,应该把培养鉴赏能力放在首位。

培养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根据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具体作家作品的独特风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达,见同见异,身临其境,神会其中。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代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诸体,尤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现以散文为例说说应该在教学中抓住哪些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鉴赏。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动下发展的,它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和人民性传统。从鲁迅始,凡进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从横向看,它还吸取了世界散文创作营养――主要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时代精神,特别是通过一批文通古今、学贯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创作,在短时期内便取得了丰厚的实绩,达到了很高成就。

[1][2][3][4]

文学本科论文一般多少字篇五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这既包括环境的污染和资源枯竭等自然环境问题,也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衡等精神生态问题。

本文立足于当下全球生态危机的大背景,通过生态文学视角分析女词人李清照具有广义生态文学价值的作品,给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寻求生态和谐以重要启迪。

关键词:生态文学李清照自然环境社会和谐

一、生态主义的中国渊源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蒸汽机、电力等科学技术的发明,人类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然而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的精神方面同样面临生态危机,过度膨胀的占有欲、个人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下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都侵蚀着人类的理性思想,并由此滋生出社会道德沦落、信仰缺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是全人类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主义的出现以1858年美国作家梭罗发表的《瓦尔登湖》和188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尔克出版的《生物体普遍形态学》为标志。

他们在著作中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特征。

此后,生态主义不断被引入到各个领域,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文学、生态伦理学等都成为新的研究视角。

但生态主义的内涵并不是西方首创和独有的,童庆炳先生在《漫议绿色文学》一文中提道:“这里,我们想到陶渊明,想到孟浩然,想到王维,想到李白,想到苏轼,想到历代的山水诗和花鸟画作者,他们在创作时不可能有什么‘环保’意识,但他们笔下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外物的真情,对生命的赞美,对天人合一的理想,无不带着‘绿意’。

我敢说,他们是绿色文学,绿色艺术的先驱。”{1}这里的绿色文学也就是广义的生态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不乏先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对整个宇宙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本文通过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人生经历及其诗词文作品的生态视角下的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人作家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与理想。

二、自然美的生态追求

李清照的词作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诗意画,她在词作中抒发了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大量的咏梅词,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2}“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等都直接写出了少女对梅花的喜爱。

又如“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念奴娇・春情》)等描写了大自然的风光无限好以及自身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

其词作《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更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动态图。

词中描写妙龄少女酒后沉醉,误入了藕花深处迷失路径,刹那被惊,瞬间酒醒,用力摆渡,滩上鸥鹭受惊飞起,画境优美,人与自然景物完全融为和谐的一体。

正如前文中童庆炳先生所说,古代文人们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与描写无不具有绿意。

即使诗人们居高临下地把自然景物赋予人一样的感官来衬托自身情感变化,那也是一种热爱,李清照的诗词中也包含着这样的作品,如“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赋予鸥鹭幽恨的情感来表现自身的思愁闺怨。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蹴罢秋千》)又以青梅反衬情窦初开的娇羞。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则以凄寒秋景表现无奈与相思之情。

这些都是将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和情感变化相互融合渗透。

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诗人,易安居士的一大进步在于在某种无意识的形态下,将自然置于与人平等的'地位,承认大自然的生命特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赋予自然情感,词作名篇《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便向我们展示了她的这种思想:“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作中作者并不以自然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情感,而是认为景物自身具有形态的生命体征变化。

例外,认为梅花有人所不具有的本领:“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红梅》)梅花能够制造香气,可以如人一般思考。

易安居士对自然的喜爱与描写以及对大自然的尊重正体现着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

三、精神生态的和谐追求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还有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李清照对人与人关系和谐的追求,主要反映在她的两段婚姻上。

《女论语》事夫章第七记载:“‘居家相侍,敬重如宾’‘退身相让,忍气低声。’”{3}可见古代封建女性对丈夫是顺从、委曲求全的。

但在与赵明诚的第一段婚姻中,李清照享受着爱情带给她的欢与愁,享受着婚姻中的自由平等。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后序》){4}从这段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二人夫妻关系的自然平等,这就是一种人与人关系生态和谐的展现。

李清照南渡投奔其弟李后,改嫁张汝舟。

易安最终决定改嫁的原因在《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一开篇便表明:“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

既而仓皇,因成造次。

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一是被张汝舟的花言巧语所蒙骗,二是“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晚年时孑身一人、疾病未愈、无依无靠的李清照,仅依靠做删定书小官的弟弟接济。

因而虽无感情,为了老来有所依靠,犹豫不决中,又被蒙骗,遂改嫁张汝舟。

有的文章指出李清照大胆改嫁,这个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蔑视与挑战。

这不免有些武断,因为在李清照之前,女子多有改嫁者。

易安居士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对人与人关系的生态和谐追求,并不在于改嫁这一行为本身,恰恰是在于她改嫁后认清张汝舟丑恶本质面目后的大胆反抗与控诉。

这是关注女性自身生存状况,自主把握人生的体现,是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是生态女性主义的表现,是对人与人关系平等和谐的大胆追求。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

身既怀臭之嫌,惟求脱去,彼素抱壁之将往,决欲杀之。

遂肆欺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当李清照识破张汝舟的骗婚计谋后,离异态度坚决,抱壁杀之,视死如归。

李清照无法忍受婚姻中的欺骗和不平等,张汝舟以男子凌驾于女性之上的封建思想,对她日日欺凌,李清照绝不为了残喘余生忍受欺凌,成为封建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

因而极力控诉,即便忍受牢狱之灾也要重获自由,捍卫女性尊严。

这种对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反抗,对女性自由与尊严的维护,对生态系统中夫妻关系所应有的和谐追求,是生态女性主义的朦胧觉醒。

在人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方面,李清照追求女性在社会中应有的权利和尊重。

并不因遭受男权的压迫而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依然关注国家兴衰,在作品中对南宋朝廷割地求和的苟且偷安行为予以强烈的讽刺,对历史英雄人物给予高度的赞扬。

凝聚着爱国精神的千古名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传诵至今。

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女性没有资格进入仕途,但李清照以自己的方式博览古今,洞察时事,发出了“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的独到见解,既责备了奸臣弄权误国,又警醒后人客观看待问题,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明妃曲》“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节,易安居士不被封建专制环境压迫而勇于寻求社会平等地位和个人价值,是对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理想追求。

本文以生态文学为视角,分析李清照及其作品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中所反表现出的对和谐生态关系的追求与理想。

启迪着今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和谐进步,鼓励人们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全球生态危机。

{1}童庆炳:《漫议绿色文学》,《森林与人类》第9期。

{2}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第46页,第176页。

(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3}张福清:《女诫――妇女的枷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版。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山东出版社,2005.

[2]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张福清.女诫――妇女的枷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4]王延梯.李清照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5]康怀远.李白亲和自然的哲学与生态学意蕴[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9).

[6]童庆炳.漫议绿色文学[j].森林与人类,2012(9).

[7]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j].北京大学学报,2009(3).

文学本科论文一般多少字篇六

绝关于重建学术规范的呼声一直在当代中国的各门学科的门前徘徊,此一时,彼一时,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人们莫衷一是却又并不死心,当代学术在寻求规范的焦虑之下,艰难地走着自己的路。规范的确立之所以困难,在于规范被打入了革新/守旧,主导/边缘,东方/西方……的楔子。规范并不单纯是学术的体例、范式、秩序、纪律等,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思想趋向和意识形态。学术规范一直就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特殊话语,至少到目前为止,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其实是带着很强的时代意识形态印记。

实际上,关于学术规范的探讨,在“文革”后的当代思想氛围中,至少就进行过三次。第一次是关于“新三论”的方法论讨论。文学理论界(随后是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从自然科学那里寻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来建立理论模型。实际上,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据主导统治地位,学术探讨研究都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来展开研究。长期如此,对于那些马列主义没有学到家的人来说,就显得力不从心,其学术视野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又不能越雷池一步,乖巧的人就想另辟蹊径,借助现代化时代潮流,几乎是病急乱投医般地向“新三论”乞灵,无意中引起强烈反响。那是一个急切寻求变革突破的时代,任何新奇怪异的东西都会引起轰动。“新三论”热闹一时,并未在当代学术中扎下根,单纯的方法论,而且没有一整套的知识渗透,当然不可能引起当代理论与批评的深刻变革。

第二次的学术规范讨论稍微改变了一下形式,这是80年代后期关于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倡议。1985年第5期的《文学评论》发表了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合写的长篇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引起学界强烈反响,这篇文章显然是对现存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叙述规范展开质疑和批判,期望建立一个全新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叙述模型。随后不久,1988年,陈思和与王晓明在《上海文论》开辟专栏,提出“重写文学史”的纲领,对现当代文学领域产生强烈冲击。这些观念和愿望无疑都是寻求新的学术规范,摆脱原有的受意识形态严格束缚的思想体系,把文学叙述转到文学自身的审美规律上来。在这些理论召唤之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并未见出有多少惊人的成果,根本原因还在于,规范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观念和知识的更为深入全面的更新。

第三次的学术规范讨论只是虚有其表,它看上去像是一代人深思熟虑大彻大悟的结果,其实则是迷惘、彷徨中的应急举措。在90年代初的特殊的历史氛围中,青年一代的学人反思80年代学风,认为某种历史情势的造成,是因为80年代西风太盛,浮躁、激进的学风所致。反思的结果却是要将对思想的狂热转向冷静的学术史梳理,于是对近现代学术大师(如陈寅恪、熊十力、冯友兰、张君劢等)行膜拜之礼。有关的论述登载在由汪晖和陈平原主编的《学人》杂志第2、3期上。事实上,关于这一次的学术规范讨论汪晖并没有作更多的表述,但他后来的改弦更张却显得顺理成章。

历史发展到21世纪初,形势似乎显得严峻。这一次虽然没有人站出来疾呼规范之类的问题,实际则是规范真正受到挑战之日。这种挑战来自两方面:其一是“新左派”学人的造势;其二是文化研究开始盛行。

“新左派”学人虽然队伍并不庞大,但影响日盛,追随者甚众。不管汪晖本人是否承认他是“新左派”,但学界普遍认为领军人物非他莫属。汪晖无疑是90年代以来出现的最优秀的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汪晖在梳理现代文学那些深层次问题时,转向了现代学术史,由此进入了近代学术史。看上去像是承接了90年代初反思的那种立场,实际上,汪晖的学术史研究压抑不住他的思想史热情。在那些繁杂得无边无际的概念清理中,汪晖实际卷入了近现代思想史的起源与转折的艰难辨析。汪晖离文学越来越远,影响却越来越大。这两者是巧合,还是说本该如此?汪晖最后干脆涉猎到政治经济学领域,他的思想显示出中国学者少有的博大精深。摆脱了文学的汪晖就像行空的天马一样,这对于年轻一代的文学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美妙动人的比喻。死守文学界的人们再痴呆也会意识到,文学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要使自己变得更有作为,惟一的方式就是像摆脱一个丑婆娘一样摆脱文学。尽管汪晖的选择是他个人学术轨迹的有序延伸,但历史却把他造就成榜样式的人物。被潮流放大的不只是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姿态和方式。

在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被称之为批评的黄金时代,传统的文学刊物突然让位于文学批评。这是文学创作枯竭的时代,文学刊物不再对文学作品感兴趣,而是充斥着新派的文学批评。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那里获得法宝的“耶鲁四君子”,把美国的文学批评推到极致,德曼的细致精当,米勒的挥洒自如,哈特曼的酣畅淋漓,布鲁姆的奇崛绚丽,这些都使文学批评变得花样翻新,魅力四射。没有青年学生不受到蛊惑而顶礼膜拜。这一时期的批评家四处开花,一边在美国那些资金雄厚的大学讲坛上踱着方步侃侃而谈,另一边在那些主流刊物上潇洒作文。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赛依德也是虎虎有生气,一边是美国大学的知名教授,另一边当着巴勒斯坦的议员。只有他才敢于声授拉什迪(1988),并对“奥斯陆原则宣言”(1993)大加抨击。80年代的赛依德真是风光,他的思想方法明显来自福科,也从德里达那里汲取养料。虽然他始终对德里达颇有微辞。大量的“左”派人文学者,带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在大学呼风唤雨,他们热辣辣的文风本来就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在社会历史层面上对资本主义现实与历史大打出手,这使他们的知识运作,经常超出文学批评的范围。“左”派的文学批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区区文学(的审美品质)怎么能容得下颠覆资本主义,挖出帝国主义老底的壮志雄心?文学批评加上了“左”派的政治发动机,它必然要向“文化”(这是谦词)领域挺进。只有文化,这个漫无边际的空间,这个超级的领域,这个巨大的无,才能成为美国校园政治的名正言顺延伸的舞台。文学批评之在欧美,特别是美国的七八十年代走红,实在是“左”派激进主义运动的改头换面。在80年代新保守主义当政的年月,用特里・伊格尔顿的话来说,“在撒切尔和里根政府的茫茫黑夜里”――“左”派拿什么来抚慰受伤的心灵呢?拿什么来打发失败的光阴呢?再也没有什么比激扬文字,用花样翻新、随心所欲的文学/文化批评来指点江山更能保持体面。在那该死的冰冷的冷战时期,斯大林的.镇压,古拉格群岛,就是萨特这样的铁嘴钢牙当年也有口难辩,更何况80年代温文尔雅的“左”倾教授呢?还是搞搞文学批评,从这里打开资本主义的缺口。想不到这个缺口向文化研究延伸,使得资本主义的人文学科异常火爆,大学课坛上高朋满座,都是未来资本主义的栋梁之材ceo。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是肯定的。出台后(走向文化研究)的文学肯定有所作为,向帝国的历史、向资本主义的现实、向媒体霸权、向妇女的服饰、向边缘人群、向环保产业、向it网络等进军,文化研究真是可以四面出击,笑傲江湖,何等风光!这与守身如玉,抱残守缺的传统文学研究的落寞状态,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文学在哪里?在这里,我们更加小心一点限定: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哪里?确实,现当代文学最容易倒戈,只要越雷池一步,就可以进入旁门左道,其知识准备和思想方法,搞起文化研究正是得心应手。

这正是我们要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的动因所在。

规则和方法,并不能限定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交互作用。就历史情况而言,并没有一个纯粹的文学学科存在,哲学始终就直接影响文学学科。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就说明文学研究学科的包容性。不用说儒家、道家学说渗透进文学,唐宋文学受佛教影响,文论也脱不了干系。在西方,柏拉图的思想阴影从来就没有离开文学领域,而文学批评更经常出自哲学家手笔。文学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近代的事,更准确地说,是在法国大革命后的大学出现哲学和文学批评教席才成为可能。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看法,英语文学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才走向兴盛的。尽管“新批评”是迄今为止最为纯粹的文学批评,但批评家们并不这么认为,“新批评”首先是宗教(艺术宗教),是诊治混乱现实的济世良方,其次才是文学与审美。中国的现代文学批评更不用说,它确实是政治伴生物。现当代文学学科实际就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变种,现代文学研究在相当长时期内,不过是在充分的政治阐释之后才留有一席之地。当代文学从来就没有摆脱政治附庸的地位。因此,要指望其他门类或学科的知识不要侵入文学学科,既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因为这种状况不是今天才发生。纯粹的文学研究并不存在,也很难指望以后能存在。

现在,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建立严格的学科体系规则也不可能。知识的更新和权威性的丧失,使严格的规范显得异常脆弱。但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在遭遇强劲的挑战中,更是应该以开放的姿态获取新的活力。问题在于从业人员在完成知识更新的同时,保持对文学本身的关注。文化研究也不是天然地就和文学研究矛盾,根本的问题在于最后的落点。

很显然,建立现当代文学研究规范,并不是要杜绝其他学科或门类的知识的运用,而是如何立足于文学本身。如何在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始终回到文学本身,这是保持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尽管说,什么叫做文学研究,什么不叫文学研究已经很难分辨,但是,对文学经验本身的关注依然是基本评判标准。在这个学科已有的历史传统序列中来思考不断变更的文学经验,显然也是一项重要的原则。

但是,也许有一点根本的要义是需要把握的:不管过去人们把文学处置成何种东西,或何种样式,它都是在处置文学。问题的症结和严峻也许在于,现在人们也许根本不处置文学,文学不是因为被改变而失去存在理由,而是因为人们根本就不予理睬,连作为佐证的下角料都无人光顾,那真是文学研究末日。文学是在被抛弃的命运中而荒芜。

根本的误区就在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总是被“责任感”所装点,批判性不只是长矛,更是一顶桂冠。这使野心勃勃的人们对文学经验、对审美体验之类的东西不屑一顾。大学文学系已经被改弦更张,除少数老实巴交者还抱残守缺,其他都叫上了响亮的称号,“人文”、“传播”、“文化”等。其实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学文学系已经怀疑向学生传授文学历史和经验的意义。人们信奉那些自以为是的批判,能拯救超渡芸芸众生,能改变世界。在这个日益粗糙平面单向度的时代,真不知道那些空洞、浮夸的批判性是在助长什么东西。实际上,全部历史发展到今天,其混乱与灾难从来就没有在那些自以为是的批判中停息,而是在其中找到最好的生长场所,而人们的心智却在种种的攻讦中异化并变得恶劣。因此,建立现当代文学研究规范――现在也许确实需要建立,目前显然不可能产生完整的方案,但却是可以确认出发点,那就是:顽强回到文学经验本身,回到审美体验本身。在我看来,不管是文化研究,还是后结构主义理论,它们不应该与文学研究相冲突,而是给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更具有学术价值的知识体系和观念方法。在理论、历史与文学文本的阐释中,建构新型的学科范畴体系。这一切的要点,都在于回到文学文本,回到文学的内在品质中。这并不只是建立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规范的需要,而且也是摆脱那些虚假的信念,回到我们更真切的心灵的需要。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会意识到,在历史上的这个时期,保持一种阅读态度、一种情感经验、一种审美感悟,也像保持某个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重要。

在今天,这样一种希冀像是一种可笑的奢望,像是落败者的绝望请求。我知道,我们已经无力发出“建立学术规范”这种呼吁或祈求,人各有志,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选择一种生活,选择一种专业的方式;只是对明显有些荒芜的文学领地,期望有更多的同道者。写下这种文字,并不是要对别人说三道四,也包括对我们自己在内的文学同仁们的警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在潮流之外,没有人能够被幸免,也没有人能够被赦免。正像当年杀死上帝一样,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杀死文学的刽子手,如果现在不放下屠刀的话。

2002.10.10于北京东北郊

文学本科论文一般多少字篇七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每个阅读者的思想情感。许多人读书的初衷是轻松娱乐,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们逐渐会发现文学的内涵更深刻、更具有启示性。在走进文学的过程中,我也有了很多感悟。

第二段:逐渐体悟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最初,我只是抱着读书做为娱乐的态度接触文学,对于一些经典名著中隐含的深层含义不是很关注。渐渐地,我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不仅仅是单一的故事,而是更深刻的探讨人性、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正是这些探讨让读者深受启示。一些平淡无奇的人物形象,在作家的笔下变得奇特动人。如白朗宁《孟浩然》中,孟浩然原本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在作家生动描绘下,他成了一位文学巨匠,对读者的思想视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段: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

文学作品无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文化人士,都有着极深刻的影响。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是作者的心灵输出,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获得共鸣、指导,增加知识,提高思考和判断能力。比如,诗歌《静夜思》不仅仅体现了唐优秀的文学风范,也为读者展示了唐朝社会的人文风情,同时也教会我们怀揣一份寂静来好好思考、思索人生的方方面面。作家鲁迅的作品更是教给我们肩负历史责任和批判精神等等。

第四段:个人读书体验

在走进文学的同时,读者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我而言,读文学不仅仅是纯粹的情感和情绪的交流,更是一个对内在思想和思维的调整和更新。读文学是在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西游记》中孙悟空勇敢无畏、机智过人的形象,给了我勇往直前和不怕挑战的决心,让我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轻易地放弃,而是勇往直前。《三体》中对世界末日和人类未来的思考,让我看到了人类的脆弱和命运注定的一面。

第五段:结语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无穷的力量和魅力,正如北岛所说:“我从你的语言中读到了无尽的可能,它比我以为的生命更加清晰,它比我以为的爱情更加高尚。”走进文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汲取阅读的乐趣,还能够领略多元化、人性化的思想,让自己成为更加有思想、有深度的人。让我们一起把文学当做人生的向导,不断走进其中,感知其中的思想火花和感动。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