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条据书信>最新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模板7篇)

最新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模板7篇)

时间:2023-09-28 17:04:16 作者:梦幻泡最新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一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6-8分钟)

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

1笔贝再现。(略)

2弊髡呒蚩觯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币淮奇书--《明夷待访录》。(略)

三、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

1钡1段(4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2钡2段(6分钟)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文言实词虚词:然所曾为然则

文言句式:传之子孙孰与仲多

3钡3段(5分钟)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文言实词虚词:寇雠稽私

4钡4段(5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缄若虽易

四、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教师请大家用归纳提纲、列举图表等方法,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人物--禹;行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为君之职分。(8分钟)

示例:

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许由、务光去而不入

尧、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为君之职分

汉高帝利“产业”沾沾自喜

明太祖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失“产业”凄凄惶惶

桀、纣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妄传言为虎作伥以天下为莫

大之产业不明为君之职分

五、整理写作特点。(5分钟)

(见“课文说明”)

六、自由论坛。(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以及文言文有关知识等各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七、布置作业。

“理解鉴赏”一至五题。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二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焉支隘口蹲踞槐树蝉翼

荒莽山巅焚起敕

2、形近字组词

谣隘踞焚悄微冀禅槐

摇溢据梵宵徽翼蝉愧

3、解释词语

隘口荒莽

山巅

三学海拾贝

1作者简介席慕容:作家,蒙古族女诗人

2听录音,整体感知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3讲授第一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讲析第二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讲析第三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

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纪弦:当代诗人

三赏析诗歌

1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诗句写得精彩?说说精彩的理由

6、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7、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布置作业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王老师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三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3、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4、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绿 囚 国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四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词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柳永词两首》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

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

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苏轼词两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赤壁”的雄奇景色入手,赞扬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痛感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有苦闷消极的愁绪,但是作者渗透更多的是特有的豪放旷达的精神。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情调

首先表现在描写赤壁景物上。词作开篇“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奔腾的气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景思人,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思维开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和壮阔景象,用词刚劲,笔墨雄健。其次,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小乔初嫁了”,表现了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英姿飒爽的形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了周瑜从容淡定,沉着应战的儒将风采。最后,表现在对与感情的抒发上。收笔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流露了消极苍凉的思绪,也有祭洒江天的豪放旷达的一面。

3.《定**》的象征手法

辛弃疾词两首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1084~约1155)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

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

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

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可以想像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确又像打在作者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地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圆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灵修之浩荡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

······(古今异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词类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

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找出本诗中有关比喻和象征的句子,运用数据统计看看到底有多少个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之分,比喻的喻体为虚,象征物为实际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纠缠于此。)

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蕴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比喻诗人高尚的德行。

众女嫉余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许多小人;高尚德行。(比喻)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比喻准则、准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比喻诗人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象征: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体会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强烈的形象感染力;比兴象征传统的继承;与直抒胸臆的句子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反映荆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结之情;文人高雅的贵族气韵。(比较与《诗经》当中比兴手法的不同。)

5、诵读课文之后,进行情境对话:

明确: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贞于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陶渊明:全身保生,质性自然,独善其身,超然世外。

苏轼:旷达自适,顺逆泰然,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6、批判性思维培养:

明确: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拟女性”的写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和自然。使人们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拟女性”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的不少“闺怨诗”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进行创作的,他们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来抒发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蕴深远。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消极的。他的以“男女”对应“刚柔”的观点,是一种封建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到后来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别观念。并且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将夫妻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臣子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影响下无条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关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学生质疑:

8、整本书阅读:推荐读整本《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9、拓展活动:湖南汨罗拟于2019年端午节前,开展面向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联大赛,请从屈原忠贞于国、以身殉国、坚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风流、泽被楚地等角度来撰写一幅褒扬、凭吊和感怀的对联。

10、教学反思:

疏通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更需要加强。要找准契合点点燃学生学习《离骚》的热情,如比较阅读。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六

23、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而、虽、之、以、食、是、见、等、安、策、临、其。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感受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重、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教师课上检查。

2、阅读课文,查字典,查资料,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42),字退子,南阳(现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板书)。

3、解题。

《马说》是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乐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面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宵。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三、正课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理解全文大意。

1、学习课文第1段。

(1)学习课文第1段。

(2)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字义: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既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3)学生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面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指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外见():见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

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4、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小结

1、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吃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吃一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鞭子执策而临之

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

有的人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

才能虽有千里之能

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

(2)通假字

“食”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见”通“现”,表现才美不外见

“邪”通“耶”语气词,吗其真无马邪

(3)虚词

之表示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代词它策之不以其道

助词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代词它的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他们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

2、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3、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七

执教者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的特色、源流及发展;学习作者对于乡土中国的出色描绘,比较他们笔下农民形象的不同,由此认识社会的变革。

本课学习重点是学习赵树理抓住典型动作和语言塑造人物的方法,学习他出色的讲故事技巧。

《小二黑结婚》成功的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农民中的落后人物形象。赵树理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陈腐,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势在必行。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

《小》吸收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语言风格在艺术性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既适合农民大众,又非常个性化。

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和品味作品语言是我们这堂课学习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情:经过必修六个单元的小说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赏析小说的方法,可以到找到描写人物、环境的词句,并且对其进行赏析。另外在一年多的诱思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拥有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经验,可以很好的适应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熟悉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朗读课文,体会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新课标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

张雄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精髓。

这就是我这堂课的理论依据。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提到,教学是教学生学,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规律,归纳方法,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启而不发”或可能是“诱之不当”造成的。诱思探究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智慧学习,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应再是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要求:变“满堂教”为“满堂学”。基于此,我确定这节课采取的教法是:

(一)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积极思维。

(二)多媒体法——增强知识直观性和兴趣性。

(三)仿写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设计“仿写法”:即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重视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规律。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主动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从而有所收获。

3分钟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请同学们自读课本84、85页,整体了解小说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倡导:实现学生独立性,自学,靠自己学。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使学生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利用课上几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简介,了解小说概况。

5分钟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投影】《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43年,故事发生在山西某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刘家峧,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诸葛给小二黑收了一个童养媳,三仙姑逼小芹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退职军官。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最后四节,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快速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自由发言

新课标提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15分钟

【投影】小说常常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勾画人物描写的语句,独立思考后,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但不可重复。

仍然是依据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意图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阅读,勾画,分析等活动,从而掌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从而有所收获。

5分钟二、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投影】(二)了解作者品味语言

赵树理,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朴素、凝炼,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山药蛋派语言特色的语句,仔细品味,小组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朗读,力争读出人物个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还课堂给学生,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要求变“满堂教”为“满堂学”。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正的自己走进作品,自主了解作者及山药蛋派语言风格,体会小说语言特色。

2分钟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猜一猜

【投影】小说中精彩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语句,猜一猜1、2句写谁,3、4句是谁说的。

1、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2、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小二黑是装病,其实是被小芹勾引住了,可以斗争他一顿。”

4、“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

设计意图:节选了小说其他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分析描写性语言猜人物,练习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观看视频】设计意图:节选了小说其他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分析描写性语言猜人物,练习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5

请以“猜猜他(她)是谁”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50—100字左右。2、写本班你最熟悉的同学。

3、不出现姓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手法,突出人物个性。写完后自由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聆听,猜猜写的是谁。第二部分注重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把学生分析理解人物的能力,落实到写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建构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分钟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盘点课堂收获

1分钟预读《平凡的世界》

板书设计由学生盘点展示

教学反思这堂课我们力求高效,精简问题,长课短讲,争取一课一得。从自读问题,自读文本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无不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改进的主要有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多角度和灵活性;临时借班上课,课堂之初师生互动略显僵硬。

语文是美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美的,语文课上我们的学生应该在美的陶冶中浑然忘我,沉醉不觉,意犹未尽,这也要求语文老师有较高的素质修养,语言也应该精炼,精确,精辟,有着点石成金的效果,在这方面我还远远不够,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相关范文推荐
  • 09-28 2023年幼儿大班国旗下讲话稿消防在我心(优秀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
  • 09-28 感恩教师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汇总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
  • 09-28 最新在学校玩手机的检讨书(精选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 09-28 2023年在学校玩手机检讨书(大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
  • 09-28 2023年小学植树节班会教案设计(模板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
  • 09-28 专业作风建设心得想法和体会(汇总20篇)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和阅读进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改进之处。结合以下范文,我们可以对工作心得的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 09-28 最新仓储实践心得 物流仓储部实习心得(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 09-28 2023年召开工作部署会议通知(模板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
  • 09-28 最新建议书水资源的建议书(优质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
  • 09-28 最新班级凝聚力的班会发言稿 高中班级凝聚力班会(实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