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条据书信>小学数学抽屉原则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的复习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抽屉原则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的复习教案(模板5篇)

时间:2023-09-28 14:05:12 作者:LZ文人小学数学抽屉原则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的复习教案(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抽屉原则问题篇一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作为数学广角,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这节课中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课程的建模过程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学生的.思考。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理解总有与至少的含义。如进行坐椅子游戏,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样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有2个人。又如,4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有2个桃子。3支笔放进2个笔筒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多次操作,分一分,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体会总有与至少的含义,这些知识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建模后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先让学生说说把什么放在什么地方,体会待分物体与抽屉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至少数。

小学数学抽屉原则问题篇二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只是和现在有的经验基础,然后理解更高更深更复杂的知识。数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抽屉原则问题篇三

我的几点看法:

最近我一直正在关注抽屉原理,刚好听了高玉东老师的这节课,我来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我认为高老师的课三言两语直入主题,节省了时间,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有的老师讲课导入部分太长,浪费了时间,我们应该借鉴一下,缩短我们导入新课的时间。

二:过程清晰。高老师吃透了教材,把教学过程呢设计的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是学生易于接受。这凸显了高老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使我感受很深,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我讲一下我的几点看法。我研究了抽屉原则的几个主要方面。

1.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例题讲一下什么是至少,让学生先理解了至少的含义在具体的教学。抽屉原则这类的题我考过其他的成年人,他们刚读题时不理解至少的含义,所以做错了,我认为学生也不好理解,所以讲一下至少的含义再继续往下教学。

小学数学抽屉原则问题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生活中领会“左右”的意义,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用“左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材分析

《左右》是第五单元中继“前后”“上下”之后的第三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和探索中观察、感知“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左右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亲身经历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感知左右,从而体会左右的意义。备课前经过了解,我发现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已经能区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于没有经过刻意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对左、右的反应比较迟缓,大部分学生区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只手会写字,再判断哪边是右边,然后想另外一边是左边。并且,左右的相对性在他们的思维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共50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养之中。由于条件限制,执教时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中4人一排作为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理念

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找自已身上的左右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左右朋友来认识左右,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游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介绍自己左边右边的同学,这是对“左右”知识的延伸,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淘气要去小明家玩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帮淘气和老师解决困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练习巩固了新知,做到了“学以致用”。体验“相对”,确定“左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应该建立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相对性,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1、感知左右手

(1)学生用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老师。请学生说说在鼓掌时用到了我们身上的哪一对好朋友。(左手和右手)

(2)请同学们举起右手,放下,再举起你们的左手,放下。

(3)大家说说,我们平时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呢?左手呢?

2、请学生找出我们身上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4、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课件出示课题并请生齐读)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按老师的要求摆。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说一说。

师生对口令游戏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

尺子的右边是什么?

……

同桌的同学互相对口令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提问两个同学,然后每个人说给自己的同桌听。)

4、找一找。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找一找”挂图。)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想一想。

刚才同学们帮东东解决了困难,现在愿不愿帮老师一个忙。

师: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师举右手。)

有的同学说左手,有的同学说右手,老师举的到底是哪一只手?

(学生七嘴八舌,还是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

同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交流一下意见。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结果。

师转身验证。

体验:同桌左边的同学向右转,右边的同学向左转,同时举右手。

师小结:如果面对着面,你的左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左手。

2、小游戏。

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站着,老师举右手,学生也举右手,老师举左手,学生也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戏。)

3、爬楼梯。

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学生说法不同)

请两位同学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4、练一练。

四、解决问题,增强运用意识

课件出示书p61第3题,其中有几辆顽皮的小汽车就躲在树底下,这里共有几辆车?先听听大客车是怎么说的?(课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几辆车?)小组讨论、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抽屉原则问题篇五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向大家介绍一位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他在数学上的贡献涉及数学的各个方面,他痴迷于数学,关于他有一件趣事: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时,向岳父写的信中只写上了一个式子:2+1=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狄利克雷首先明确提出来的抽屉原理。

齐读课件上的话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抽屉原理

抽屉是做什么用的呢?-----放东西的板书抽屉

有了放东西的,还要有什么?----要放的东西我们就假设要放的东西是苹果板书苹果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往抽屉里放苹果,(1)苹果数抽屉数

师解释:今天我们研究物品数比抽屉数多的情况,比如,7个苹果任意放入6个抽屉……

(2)任意放………任意放是什么意思呢?

生:想怎么放就怎么放。

如果我们来把4个苹果任意放入3个抽屉会有几种放法呢?

学生发言,师点击课件

判断:把4个苹果任意放入3个抽屉,总有抽屉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课件出示)

指明判断并说出理由。(大家听明白他的发言了吗?)

大家看老师把“总有”加圈圈了

“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

师:总有就是肯定存在,抽屉原理就是对存在性的研究板书:存在性

有的同学要说好简单,这就是抽屉原理吗?我告诉你,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的抽屉就是抽屉原理的研究对象.

第一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第二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第三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第四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研究对象我们已经找到了,研究什么呢?请看题.

把4个苹果任意放入3个抽屉,总有抽屉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这个抽屉里至少有()个苹果。(课件出示)

师:“至少有2个苹果是什么意思?”“至少有2个”加圈圈

生:(也可能比2个苹果多)

师:为什么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的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

学生很自然说1、1、2的放法

师:你为什么选择用这种方法说明至少放2个苹果,而不是其他三种呢?

生:其他三种都有空抽屉,做“至少”的结论没有说服力。

同学们,考虑最糟糕的情况这在数学上叫做“最不利原则”板书最不利原则

师:谁能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这种放法呢?

生4÷3=1……1

师板书并问:4表示什么?板书苹果

3表示什么?板书抽屉

1表示什么?

1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其实是在把4个苹果怎样分给3个抽屉?

生: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课件:5个人中至少2人在同一个季节出生的.

这位算命先生算得准吗?为什么?

这个原则可以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5÷4=1……1

师板书并问:5表示什么?板书苹果

4表示什么?板书抽屉

1表示什么?这个1表示什么?

怎样得到至少几人在同一个季节出生?1+1=2

刚才算命先生的判断中什么相当于苹果?什么相当于抽屉?

我给大家介绍抽屉原理时说,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

下面的练习就用鸽子和鸽笼

课件6只鸽子飞回5个笼子,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子。为什么?

什么相当于苹果?

什么相当于抽屉?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6÷5=1……1……

师: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几个苹果与什么有关?

生:与苹果数量和抽屉数量有关

师: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苹果总比抽屉多一个。

那么如果改变苹果总比抽屉多一个的条件,你还能找出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几个苹果吗?下面我们继续研究抽屉原理.

7只鸽子飞回5个笼子,至少有()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子。为什么?

课件演示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7÷5=1……21+1=2

把5本书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本书。这是为什么?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5÷2=2……12+1=3

8只鸽子飞回3个笼子,至少有()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子。为什么?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8÷3=2……22+1=3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呢?

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几个苹果与什么有关?

生:与苹果数量和抽屉数量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课件返回配合演示)

总结:苹果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

板书:商加1

2、要保证有2种不同花色至少抽多少张?

生:5张牌

若不除去大小王,从中随意抽几张牌,总有两张牌是同一花色的?

4、若不除去大小王,要保证有2种不同花色至少抽多少张?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研究:存在性问题

方法:平均分

依据:最不利原则

苹果抽屉至少

4÷3=1……12

5÷4=1……12

6÷5=1……12

7÷5=1……22

5÷2=2……13

8÷3=2……23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