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汇总10篇)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汇总10篇)

时间:2023-09-28 04:12:19 作者:薇儿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汇总10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篇一

1.掌握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

2.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项数和次数。

3.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概念。

4.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理解多项式,并与单项式进行比较,运用化归思想,让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重点:掌握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

难点:多项式的次数。

学法指导

从实际问题引入多项式的项,项数和次数的概念,通过具体分析所列式子,归纳多项式,注意和单项式的概念进行比较, 帮助学生理解。在掌握单项式和多项式相关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式子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体会在实际问题情景中运用整式的 意义,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符号感。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篇二

知识技能

1.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了解数轴的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过程方法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重点】

1.数轴的概念。

2.能将已知数在 数轴上表示出来,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难点】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的概念。

【情景 引入】

1.小明感冒了,医生用体温计测量了他的体温,并说:“37.8度。”

提疑:医生为什么通过体温计就可以读出任意一个人的体温?

(体温计上的刻度)

2.我们再一起去看看12月时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温度情况(电脑分别显示黑龙江、焦作 、海南三个城市美丽的自然风光,温度分别为-1 0°c,0°c,20°c)

提疑 :那么要测量这种气温所需要的温度计的刻度应该如何安排?需要用到哪些数?

(正数、零、负数)

3.请尝试画出你想像中的温度计,并和其他同学交流,注意交流时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提问:请找出一支温度计从外观上具有哪些不可缺少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总 结出与数轴相对应的特点,如形状是直的、0刻度、单位刻度。(电脑动态演示,将温度计水平放置,抽象得出数轴图形表示有理数-10,0,20的过程)从而引出课题------数轴。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篇三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

2.会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3.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4.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

二、知识回顾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在下面画出一条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

2.在上面的数轴上描出表示5、—2、—5、+2 这四个数的点.

3.观察上图并填空: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2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2、-2;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2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5、-5.

三、新知讲解1.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2.相反数的概念

像2和—2、5和—5、3和—3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把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

四、典例探究

1.相反数的几何意义(相反数的引入)

【例1】如果a是一个正数,那么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即一个表示a,另一个是 ,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边和右边,我们说,这两点关于 .

a和 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a是 的相反数.

总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分别位于原点的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我们也说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练1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距离 .

2.相反数的概念辨析

【例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5是相反数.( )

(2)-5是5的相反数,5不是-5的相反数.( )

(3)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

总结:理解相反数的定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2.是相反数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如 的相反数是 ,反之 的相反数是 ;

3.“只有”指的是仅仅是符号不同,而数字(绝对值)是相同的,如-3和5不是相反数,因为它们的数字不同.

练2辨析:因为向东6米和向西3米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如果规定向东是正方向,向东6米可以记作+6米,向西3米可以记作-3米,所以+6和-3互为相反数.( )

3.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篇四

一个人只有在早晨开始就努力学习,这一天才不会被浪费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应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让他们偷跑掉。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珍惜自己的时间,对你自己是有益的。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篇五

教学目标1、理解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2、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教学重点: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难点:确定组距和组数

教学目标: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的画法,并能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难点: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篇六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 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 情景激趣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 引出新知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篇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在中学阶段,大多数问题是在实数的范围内研究的,它也是进一步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实数是非常重要的。

无理数的引入,数系的扩展充满着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及分类思想,所以这节课不仅仅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感受数美的有效载体,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无理数的引入,经历数系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过程,

培养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了解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数学文化,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实数要求不高,但实数的知识却贯穿中学数学始终,所以我们只能逐步加深学生对实数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平方根、立方根同时也初步接触过等具体的无理数。无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实数与数轴上的一一对应关系都需要一个渐进的理解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与思考,归纳与总结,历经知识发展与运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为了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连续性,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认识数的过程;通过类比归纳法和探究分析法经历实数的认识过程,从而较好地完成实数概念的构建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的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2.学法分析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把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及知道实数与数轴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确定为教学重点;无理数的认识确定为教学难点。课堂上充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观察、类比、分析,让参与到概念的建立,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四、教学媒体

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堂结构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探究新知,引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自学新知,自主探索

第三个环节:探究新知,拓展深化

第四个环节:应用新知,及时反馈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反思新知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六、教学过程

1、探究新知,引入课题

问题1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如果将下列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活动:学生完成分数到小数的换算,观察小数的形式。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对小数点后数字的探究,让学生发现:任意一个分数一定都能写出有限小数或是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整数的研究,让学生得出结论:整数可以看成小数点后是0的小数。

最后总结: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是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篇八

问题2:从面、棱和顶点说一下关于棱柱和圆柱的区别?

问题3:n棱柱有_______个面,_______条棱,_______个顶点.

问题4:n棱锥有_______个面,_______条棱,_______个顶点.

问题5: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呢?

问题6: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几种,你能画出来吗?

问题7:你能找出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中的相对面相邻面吗?请在上一题所画的11种表面展开图中表示出来.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篇九

(第1课时)

1、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但不是很完整,对每一个步骤的作用也不是非常明确.而明确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并明确每一个步骤的作用需要经验的积累,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设计全面调查的方案并实施是难点.

2、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本第135页第十章引言的第一段.

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收集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整理数据,并用统计图直观形象地描述数据,从中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规律,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因 此,统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

创设情景,体会全面调 查的方法思想

活动:如果要了解全班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怎么调查.

问题1 调查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调查的目的了,调查的对象是什么?

师生活动:预案:得到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喜爱人数的百分比,调查的对象是全班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更加明确完成一件任务首先要明确任务最终的目的.

问题2为了得到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喜爱人数的百分比,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

师生活动:学生答一:全班学生举手示意,通过计数,统计出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 喜爱人数的百分比.

学生答二:制作问卷,收集数据并整理,统计出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喜爱人数的百分比.

设计意图:学生设计解决问题方案,体会进行全面调查的一些方法.

问题3用举手示意的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师生活动: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举手示意的方法优点是简便、快捷,缺点是被调查的对象不能太多. 问卷调查的方法优点是程序规范,被调查的对象可以比较多,缺点是被调查对象少时不够简便、快捷.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种全面调查方法的比较,体会在调查过程中方法选择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五章的总结篇十

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

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

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

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三、一些建议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重视学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3.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淡化二次根式的概念。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