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高一语文教材目录 新教材高一语文教案(通用5篇)

2023年高一语文教材目录 新教材高一语文教案(通用5篇)

时间:2023-09-28 01:40:07 作者:GZ才子2023年高一语文教材目录 新教材高一语文教案(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教材目录篇一

1、高一是大量阅读名著的好时机,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时间,多读多看,拓展能力,不要浪费了这一宝贵的黄金时期。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辅导工具书是你的书桌上应有的书具之一。成语,字词,拼音等都要自己去自学积累,老师是很少再像初中那样点着一个一个词的教的。所以,这些书都是非常重要的。

2、态度决定高度,要有良好的对待语文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因为高一的语文,不再是单纯的背诵与默写,而是涵盖了许多包括文言文基础知识,课外阅读综合能力,甚至生活中的细节等知识面。这就要求我们多观察生活,积累自己的语文视觉。

3、多看古文与古诗。因为在高一的语文考试中,不再是课内学习的古文阅读与古诗鉴赏,而注重的是把课内知识的迁移到课外的能力。例如,给一段你没学过的古文阅读或古诗,要你自己去分析文章的内容与主旨等。刚开始会觉得很难,可是当你接触多了。自然就熟悉了。

高一语文教材目录篇二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高一语文教材目录篇三

教学目的:

(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听写字词

检查词语含义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导入:在我国文学,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2、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背景资料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_,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_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_,执政府卫队竟用_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_帝国主义”“_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_。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_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二)、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至此形成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训练重点:理清思路

一、写作缘起(1-2)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三)、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高一语文教材目录篇四

1、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2、积累文中的美词佳句。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难点突破策略:采用多种方法诵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感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灯笼捉萤火虫,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了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过渡语:清晨,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起床后,又像往常一样出门观察昆虫,他的妻子拦住他,说家里有客人来,一会儿,客人来了,法布尔穿着一件破了洞的衣服去迎接,他的妻子笑着说:“你只顾昆虫,不顾衣着!”下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时代,去感受他热爱动物的的情感吧!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困,靠业余自学,花12年时间,先后取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学教书20多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时间对昆虫及植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并将大量亲身观察所得写成了《昆虫记》,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和帝国教育部的奖励。

(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成的《昆虫记》,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还会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这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奇迹的创造者,我们在课外要阅读他的著作。)

作者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生观照虫性来反映社会人生,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而这部书成为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管巨制。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绿色蝈蝈的一些习性,学会概括文章要点,理清说明的顺序,并学会观察,用流畅的语言描写观察所得。

过渡语:本文的生字新词尤其多,为了扫清这些障碍,请你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把它理解清楚,以便顺利地弄懂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

喧嚣()喑()哑静谧()篡()夺螽()斯

理解词义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犹豫:拿不定主意。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垃或权力)

妒忌:忌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惊慌失措:因害性慌张而没有了办法

庞然大物:外表上强大的东西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过渡语:整体感知文章,是把握文章脉络,梳理结构,扣准文章主旨的关键,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思路去了解昆虫吧。

梳理结构

观察昆虫,引出蝈蝈

夜间歌唱,声音柔和观察细致

绿色蝈蝈外形漂亮,嫩绿苗条

以蝉为主,水果昆虫尊重生命

食物习性贪吃同伴,和睦共居

主旨概括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声音和食物习性,告诉人们要拥有一颗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心。

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只平凡的蝈蝈,在法布尔的笔下是鲜活的,是可爱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用坦诚之心去合作、交流吧。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哪方面的习性?

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食物习性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味

3、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暗哑而连绵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则是伴唱。

赏析:本段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写蝈蝈“善鸣”的特点,充满喜爱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赏析:用鹰作比较,鹰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而蝈蝈是以小胜大,表明作者的赞美之情,说明蝈蝈捕蝉为食的特性。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熟悉的昆虫。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法布尔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优美

捕蝉为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高一语文教材目录篇五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朗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类活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末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

2.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锐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

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当中流”呢?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人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一问:“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第二问: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5.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6.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第二问: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第三问: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7.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的呢?

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六、布置作业

相关范文推荐
  • 09-28 高一下学期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表(汇总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
  • 09-28 最新网上培训总结教师培训(精选5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
  • 09-28 2023年开学典礼主持词(模板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 09-28 教育会议纪要(汇总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
  • 09-28 最新客服实习生个人总结(优秀5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
  • 09-28 最新春节家庭聚会祝酒词(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 09-28 最新高三班主任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大全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
  • 09-28 会计转正工作总结报告 会计转正工作总结(通用5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会计转正
  • 09-28 2023年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
  • 09-28 最新新年家庭聚会祝酒词(通用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