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汇总5篇)

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汇总5篇)

时间:2023-09-26 15:30:30 作者:薇儿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篇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现父母之爱的。

根据本组文章的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我通过文章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来分隔文章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重点学习“了不起的父亲”,抓住文章的文眼第12自然段的两句话,通过12自然段学习辐射到其他部分,将文章进行了重组,变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在整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数字,将这些数字罗列起来不难发现,可以归纳为5组,第一组一、30、4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组七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第三组8、12、24、36是故事的经过;剩下的38、14、50正是故事的结果。让学生找数字,看着数字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有条理的概括故事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在前两次试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找数字,然后出示数字,直接让学生看着数字概括主要内容。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可是对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说不清楚,甚至直接大段大段的读带有数字的段落。这样一来,既起不到概括的目的,也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给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研课时,我为借数字概括主要内容的环节又增添了一个步骤:就是由学生来说几个数字组成的一组,老师说一个数字的一组,先一组一组的串起来讲,然后再让学生把所有的数字串起来说。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对这些数字充满了兴趣。教师所说部分,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适时的引导。让把握主要内容的这一环节充满了新意与乐趣。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的,在对人物语言环节的学习上,我重点通过读的形式进行的。

读的方式有很多,在之前的试教中,尝试安排过多种形式的读。有采访式的一句一句的品读,大组合作读,师生交流读。在这些读的方式中都存在着问题。采访式的品读,是在出示对话后让学生一句一句的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这种精细化的运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的主角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老师一直引导着学生往预设的方向读,失去了朗读原有的生命与活力。大组合作读相比较采访式的品读而言简单了许多,却也觉得过于简单,朗读本来是独居个性化的活动,是学生对文本理解之后的反应,而将这个个性化活动放在整组的范围进行集体活动,读不出味道,更剥夺了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权利。

因此,在教研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二人小组对读的形式,一个人读劝阻的话,一个人读父亲的回答。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揣摩,尽情发挥。然后教师针对三次劝阻的对话分别请三组同学进行朗读,相机进行指导,最后师生合作读,读出三次阻挡中的劝阻、阻拦、安慰这三个不同目的。让学生在自由读中思考,在合作读中展示。

文章的第12自然段中出现的外貌描写很简略,却抓住细节很形象的展现了一位狼狈不堪的父亲。从父亲的狼狈不堪中不难发现父亲的坚持不懈、遵守诺言。这样简略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拓展说话的好机会。

为了深化学生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我在学习父亲长时间挖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关注父亲的动作,还让学生想象父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外貌上会出现什么变化。这样的想象为之后的拓展说话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在最后拓展说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合理想象,这样丰富了学生心目中的父亲的形象。最后让学生想象这位就是“你自己的父亲”,当年看到父亲为了救你而变成了这幅模样,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读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感受。

整个过程通过想外貌、说外貌、读外貌这三个步骤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拓展,拓展中悟,悟中读。读与悟,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个教研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遗憾:

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的语言过于强势,教师高亢的热情压制了学生的热情。这样一来让整个课堂的氛围显的过于紧张。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教师用温情循循善诱尊尊教导,作为新教师的我,似乎只是一味的忙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忘却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只有温情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展示的机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发现,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研课中,我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课题的这个环节的时候,一味的想让学生顺着我的思路,先重读“地震”二字,突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当学生第一次没有按照我的要求重读“地震”这两个字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让其他的学生再来尝试读,读到符合我的要求为止。现在想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每个学生对如何读都有自己的理解,当出现类似情况时可以相机进行教学,不必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篇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激情导入: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多么地的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视野放宽了,我想不仅让学生能感知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动,并由引发思考。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父亲洗脚,看看父亲的脚与自己的脚有什么不同?拥抱父亲三分钟,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辛苦与劳累,受到心灵的震撼。

总之,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真心实意地爱语文,扎扎实实地学习好语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所以上课伊始播放地震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走进课题。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无论在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本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并出示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去寻找有关的语句并写下走进的感受。我觉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品味会比远超过老师给予。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去读去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从父亲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最后,在小练笔中得到提升,让学生走进现实去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使得心灵间萌生互动。

1、学生感悟的不够,自己的教学激情不够强烈,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

2、对于文本的挖掘还要在深刻些,学生对于父亲的爱,这种坚定地寻找中去感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篇四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设计好了导学案和展示课教案,本打算用两节课的时间学完,可自发下导学案至今天已经是第三节课了还没进行完。

导学案的内容很多,共分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堂检测。除去课余时间学生又用了一节课才完成。发导学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入读课文,深入思考,为展示课做好充分准备。以前我都是围绕导学案让孩子们一方面一方面的回答,类似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导致内容太细而且浪费时间。

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直接把导学案抛给了学生,让他们或独立或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上学生按照导学案学习时我仅做了监督者。尽管给了他们很长的时间,仍然有几个处在小组后两名的孩子没能全完成。也罢,不能无原则的等他们。我鼓励孩子们把导学案做好并在课下自行准备熟练,争取展示课上一展风采。

今天的展示课上得既有得意之处也有不可心的地方。

第一个环节是默写生字所在的词语。本课共有11个一类字,它们在文中所在的词语有10个。我让孩子们默写出这11个生字所在的10个词语,由于掌握的熟练程度不一导致默写的速度也有很大差距。我巡回于各小组检查默写情况,默写快且经检查完全正确的准备下一环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默写出错的改错,所有默写出错的孩子改完错后,统计各小组默写完全正确的人数,按每人2分给小组积分。结果六个八人小组完全写对的平均不到四个人,错字量接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每组平均两人。这个情况足以说明孩子们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和自觉性不够强。下一步学习生字词不能丢给他们学案让他们自己学,应该在让他们自读课文自行解决字词后在小组内轮读,然后当堂练习书写。对于每个班那四五个不会拼音的还要特别监督检查。都到五年级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学习生字词都成了难题,也真让我无语又无奈。低年级的基础教学太重要了!

第二个环节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给孩子们2分钟准备时间之后让他们随意上台展示,脱稿讲加倍记分。两个班孩子们的积极性都挺高,就连我平时并不看好的学习不太爱动脑筋的钟婷婷都能将父亲如何在大地震后跑到学校去救儿子,在废墟上挖了多长时间终于将儿子及其同学救出,赞颂了伟大的父爱和深沉的父子之情说的比较流利了。这很让我欣慰。

第三个环节是品读赏析。马鑫岩领着同学们欣赏了描写父亲为救儿子长时间挖掘后的外貌描写部分,能感悟出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但朗读还不够到位。关于时间数字的朗读不能有效的停顿,写父亲外貌的几个重点词语不能足够重读。我顺势引导孩子们多遍朗读,才有了一定的效果。朗读对我们这里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每个班朗读好点儿的仅四五个人,大多数孩子唱读特别严重,临邑味儿的普通话唱读听着让我特别不舒服。为此,我经常纠正,经常引导。然而,半个多学期了还是难以扭转乾坤。不过,我不会放弃的,一定要将他们的坏习惯纠正过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篇五

教授这一课,我的目标很明确:抓住一条主线(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分成两个板块展开教学。第一板块是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质疑解难来感受父亲的形象。第二板块则在此基础上,学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悟儿子的了不起,然后总结中心句反复出现的用意和好处。最后以学生转换视角,改写课文,来达到语言的转换和写法的模仿。

本课教学的亮点有:

1、扎实进行归纳课文大意的训练,有很好的效果。初读时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归纳文章大意。第二课时,默写词语后,又引导学生运用提供的词语回顾课文大意。这两个环节中,对学生归纳课文大意进行了有效指导,训练面广。

2、读书环节中始终不忘学法指导,随时提醒学生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阅读。如比较句子反复读,联系上下文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提出问题等。

3、小练笔的指导有层次,对学生练写有帮助。课后小练笔是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想些什么?说写什么?我把它与学生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通过一步步地指导,使学生的练写水到渠成。

(1)改写16小节,将阿曼达告诉父亲的话改成直接对同学们说的话。

(2)想象自己就是阿曼达读好这段话。

(3)引导学生想象它们在等待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4)师生合作想象画面,(老师讲遇到的情况,学生想象阿曼达的话和想法。)

(5)转换角度,学习课文写法,以《废墟中的阿曼达》改写课文。

本课教学的遗憾之处有:

1、课堂上的引导还不够机智。比如:当我引导学生质疑时,学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父亲疼吗?累吗?”这样浅显的问题。当时,我明知学生的问题没有提好,但一时不知怎么引导。只好自己直接问学生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这样“质疑问难”的环节就变成了一个过渡,而没有真正起到训练学生学会提问的目的。课后一想,我当时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父亲当然疼,能不累吗?在你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去思考怎样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培养质疑能力才不是一句空话。

2、第一课时围绕第12小节,设计了多次朗读训练。有个别谈感受读,集体读,男女生读,老师引读,直至背诵。目的是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父亲那伟大的形象。但我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所以学生的朗读只是机械的重复,虽然最后能背诵了,但是朗读的感情还是比较平淡。比如:朗读第一小节时,当学生看了录象还是读得比较平淡,我应该引导“能把这种感觉读得再强烈些吗?”让学生再读一遍,以便尽快进入角色。而当学生朗读具体句子还不到位时,我也应该引导学生“怎么读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哪儿该强调”等注意朗读技巧,这样学生能读得更投入,更有感情,而不仅仅是走过场。

对于本课教学的反思:

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效呢?比较两课时的教学,我认为第二课时更有效。首先,第一课时以老师引导为主,学生虽有所悟,但比较被动;而第二课时的教学更加开放,学生学得更加主动。其次,第一课时以朗读感悟为主,但反复的朗读因为指导的不到位显得有些多余;第二课时里学生默词说大意,读文说感想,想象写小练笔,总结写法等,听、说、读、写的实践内容和时间比第一课时多,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比较实在。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还需要一节课的时间。看来,课堂上还要再压缩,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可以使教学更高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