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计划>数学单元有哪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计划(模板10篇)

数学单元有哪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6 15:14:16 作者:笔砚数学单元有哪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计划(模板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单元有哪些篇一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任教的二年(1)班有学生34人,二年(2)班有学生37人,两个班各有插班生3人。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学生作业字迹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上学期期末检测中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培养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

解学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学生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数学单元有哪些篇二

一、填空:

1、常用的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有()、米、()、厘米、()。

2、常用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千克、()。

3、一盒牛奶重500克,()盒牛奶重1千克。

4、小明骑自行车绕操场行一圈是400米,每天早晨骑2圈,他每天早晨行()米;再行()米就是1千米。

5、填一填,算一算:

5厘米=()毫米30分米=()米400厘米=()米

6000米=()千米7分米=()厘米4千克=()克

9吨=()千克8000千克=()吨

37厘米+13厘米=()分米1吨―400千克=()千克

6、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本数学书的.厚度是5()。

(2)小红的体重约是35()

(3)一个乒乓球重6()。

(4)一辆卡车载重量是5()。

二、选择:

(1)1千克和1千米比较()。

a、1千克大b、1千米大c、无法比较

(2)青藏铁路全长()。

a、1956米b、1956千米c、1956分米

(3)一艘远洋货轮可载货()。

a、3000克b、3000千克c、3000吨

三、判断:

1、1吨铁比1000千克棉花重。()

2、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3、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长约2313米。()

4、因为4004,所以400米4千米。()

四、按照要求排排队:

(1)30吨40千克3040千克30吨400千克3004千克

()()()()

(2)9米3毫米9米3分米9千米3米9米3厘米

()()()()

五、解决问题:

1、一本数学书的厚度为5毫米。8本这样的数学书厚多少厘米?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3、6头大象重24吨,8头大象重多少吨?

数学单元有哪些篇三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点: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两个活动构成。“整理房间”主要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房间内物品的整理过程,感受到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一起来分类”,一方面,巩固分类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另一方面,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4.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2数位的意义。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写法,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数数和理解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知道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是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第七单元找规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本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自主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颜色、摆学具等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经历寻找规律过程中,体验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

数学单元有哪些篇四

6.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外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8.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学习丈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肯定算法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20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儿童生活,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丰富课堂活动,体现序法,利学利导。注重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推进课改。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图形;三位数的加减法;千米、毫米;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三位数的加减法,难点是掌握读数的方法以及加减计算中的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探索规律以及解决问题。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继一年级数的认识的又一拓展,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三位数加减法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多位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三位数加减在整个加减法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多位数中乘除法计算的重要基础。认识图形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法的基础。时分秒将对钟面做更进一步的认识。统计初步接触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全册教科书体现了数学知识结构内部的逻辑性,还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机结合的整体反映。

(二)班级情况简析

二年级一班、二班共有学生118人。由于学生小,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师分析

本人有牢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能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数学中,指导教学。能树立现代数学课程观,让数学学科面向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须的数学;不同的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总之,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真正让每位学生喜欢数学、爱数学,从而自觉学习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更好教学为新一轮的课改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万以内数,能认、读、写;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数的大小,感受较大数的意义,能估计;能计算三位数加减法;认识图形以及拼组图形;会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理解有余数除法的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认识钟表,结合具体情境计算简单经过的时间;学习最简单的整理方法,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2.数学思考: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比较。

3.解决问题: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克服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测量、统计、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三位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难点

1.读写数中涉及“0”的读写。

2.加减法中的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

3.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

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数学单元有哪些篇五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时安排:

1.用字母表示数3课时

2.解简易方程12课时

数学单元有哪些篇六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2016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三)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数学单元有哪些篇七

“小孩子吃鸡爪,字会写的很难看的”每次看到桌子上有鸡爪,我便会想起奶奶说过的话,想着想着就扑哧一下笑了出来。

记得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那天是哥哥每星期回来一次的日子,奶奶烧了鸡爪,每次哥哥都吃得很开心,我却从来都没有吃过。今天中午我见了鸡爪,开心不已,随手就想抓起一个吃,幸好奶奶机灵,怕我会偷吃,一看到我在吃,便叫住了我:“唉,别吃,这个啊要等哥哥回来才能吃,而且啊,奶奶告诉你一个秘密,小孩子吃鸡爪,字会写得很难看的,你哥哥吃了没事,你吃了啊就会想奶奶刚才说的那样哦!”我听了立马收回了手,在心底庆幸自己没有偷吃,“逃”回了我的房间中。

回到房间后,我回想起了奶奶警告我的话和桌上那盘香气诱人的鸡爪,心中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忍着等到哥哥来吃饭了。只见哥哥像往常一样,坐下来,津津有味的吃起了鸡爪,我见了哥哥狼吞虎咽地吃着鸡爪,心中仍是很想吃,于是,我踮着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了桌子边,趁哥哥在接电话时,手里抓了几个鸡爪,开心地跑回了房间,津津有味地吃起了鸡爪。

可吃完之后我便后悔了:“唉,都怪我,那么爱吃,可现在吃了,字就会写得很难看了,爸爸肯定得骂我了,早知道就不吃这鸡爪了,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一个下午我都提心吊胆的,字都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写清楚,还受到了爸爸的表扬,可我心中的恐惧却丝毫没有减退,仍旧担心着自己写出来的字会不会很难看,吃饭也吃得不安心,要不就是筷子夹的东倒西歪,要不就是把菜夹到桌子上,把壳夹到碗里。

爸爸看出了我的奇怪之处,问道:“女儿,你今天是怎么了,一整天都提心吊胆魂不守舍的?”我只好将中午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爸爸听了之后,一下子笑个不停,而我却在旁边丈二摸不着头脑。原来,这只是奶奶的一个谎言,劝我少吃一些,免得待会儿肚子胀着,吃不下中饭,下午会饿。

善意的谎言1000字

据说这家医院最近在闹鬼。小薇坐在病床上,看着听着走廊上的人们煞有其事地谈论着。

小薇不信这一套。她在这里住了两星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她也不信她父母的话,如果真只是小病,为什么这么久他们都不来看看她?连护士也像是把她忘了一样,对她视若无睹。

小薇望着窗外发呆,从这里可以看到医院的大门。每天那儿人潮来往,像一大群慌不择路的蚂蚁昏头昏脑地来回奔走,然而那多人里却找不到她朝思暮想着的两个人。今天,吸引她的却不是窗外的风景,靠窗的病床上,不知何时来了个从来未见过的女孩。

苍白又过分瘦削的脸,一双澄澈的眼睛下缀着乌黑的眼袋,那女孩也茫然地望向窗外。

你知道这家医院有闹鬼的传闻吗?鬼使神差地开口,小薇听到自己清晰又隐约颤抖的声音。

那女孩似乎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猛地回头,眼睛里流露出惊恐不安。小薇有点纳闷她激烈的反应,但仍然微笑着同她攀谈。聊了一会儿,女孩渐渐放松下来,话也多了不少,一时气氛变得融洽起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薇并未揭发艾莲的身份,相反,她乐于获得一个别人看不见的幽灵朋友。也许她并不想被我当成怪物才装作普通人吧,小薇这样想,而且配合她隐瞒了这个秘密。望着艾莲洋溢着快乐的笑脸,她也觉得心底柔软的某处发出了一声轻叹,有点开心又模模糊糊地疼痛。

她很喜欢艾莲这个朋友,本来因孤独而被凝固的时光像被解冻的溪流歌唱着流去,转瞬汇入过去的海洋。半个月了,谁也没有来看她。

看着不像往日般滔滔不绝,而沉默失落的她,艾莲有些手足无措。无论是安慰,是鼓励,还是刻意的出洋相,都不能让小薇黯淡的双眼重现光彩。最终,艾莲轻轻地告诉她:“我有办法让你见到他们。”可眼神无比哀伤。

艾莲带着小薇跑出医院,坐在公园的僻静角落。小薇的心里很乱,作为幽灵的艾莲,也许真的有办法帮忙,但她那么悲伤的表情让她心情沉重,难道艾莲会因此受到伤害或者灰飞烟灭?小薇不知道该怎么办,她不愿放弃父母和好朋友中的任何一方。

不久,耳边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一对神色憔悴的夫妇出现在小薇眼前,他们的确是她的父母。可是,为什么短短时间未见,他们就苍老了这么多?藏不住的白发和皱纹刺得小薇的眼睛生疼。

女人哭着抱住小薇,男人也走近她,都一脸遮不住的哀痛。一时间,悲伤和压抑如潮水般淹没了小薇,让她难以呼吸。

一直安静旁观的艾莲也红了眼睛,哽咽着告诉她:“对不起,我一直没跟你说――其实我从小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小薇恍然想起了一切。

原来是这样啊。原来自己才是幽灵。一月前的重病早已夺去了自己的生命。

回抱住自己的父母,小薇微笑着,眼泪却止不住流淌,现在自己真的该走了,泪眼朦胧中她看了艾莲一眼。

谢谢你……谢谢你的谎言。还有,再见了。

[六上第三单元作文]

数学单元有哪些篇八

这单元主要是考口算题。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例.直接口算:28÷48÷8

2、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数学单元有哪些篇九

1.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2.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3.根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

例: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

晴天

雨天

阴天

天数

(2)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的天数最多,()的天数最少。

(3)这个月中阴天有()天。

(4)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天。

(5)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天。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数学单元有哪些篇十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3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小结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社戏》(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课前学习情况检查汇报成果

2指导语: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自读

3组织交流、检测检测、发表见解

5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6、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发表见解

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想像优美画面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4巡视、参与、讨论小小组交流、讨论、绘画

5组织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第3课时《社戏》(二)

学习目标:1、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感受;

课前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秀美画面,评价城乡乐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组织学生阅读划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点拨和评价阅读并阐述理由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将学生按城乡分成两组交流趣事

4组织辩论:正方:城里的生活更有趣反方:乡下的生活更有趣开展辩论

5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第4课时《社戏》(三)

学习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完成上堂课的思考问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小结人物性格小组代表发言,补充、评价

3指导语:你较喜欢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组织交流,鼓励、评价发表见解,谈感受

第二块:拓展质疑,领会作者的写作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讨论:豆和戏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讨论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

3设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作者的经历吗?思考、写作

4指导语:对文章本身还有可质疑的地方吗?思考、质疑

5解疑、小结自我小结

教学反思

第5课时《端午日》

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

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3、开展一次探讨端午习俗的研究活动,了解更多的端午习俗;

课前学习:1、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查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检查课前学习情况,熟悉作者自我检测

3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第二块:语文活动模拟记者采访,呈现湘西端午习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文中是怎样介绍端午日赛龙舟和捉鸭子的场面的。再次阅读,圈点勾画

3组织模拟记者采访男女生角色扮演

4鼓励、评价自评、互评

第三块::拓展延伸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文中赛龙舟场面的描写,作者采取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

3指导语: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扩写捉鸭子的场景。(巡视)思考、写作

4组织交流、评价推荐交流,自评、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到网上浏览各地的端午习俗,向父母或亲属了解当地的端午习俗,并加以比较。

2、将获得的信息整理,汇总成探究报告

课后学习推荐资源

图书资源《沈从文传》(作者:凌宇)《沈從文文集》(十二卷本)(作者:沈从文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广东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

第6课时《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准确疏通文意。

2、能够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文化内涵。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巡视、参与、指导阅读、小组合作学习

3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

第二块:今昔比较,加深对过年习俗寓意的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指导语:你是如何评价旧时过年习俗和现在过年习俗的小组交流

3组织交流、评价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块:展开联想和想像,推想未来的年将有的习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价畅想、互评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