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2023年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2023年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时间:2023-09-26 11:29:43 作者:XY字客2023年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篇一

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课题的研究开题报告,希望你会喜欢!

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真正从人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的高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及教师希望用准确的语言影响学生,用优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用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 影响 教育 培养 基本上都是外力的作用,我们却忽略了教育是儿童自身内部的活动,学生自身内部会发展自己,完成学习活动。儿童是有生命的、完整的人,不像布料、牙齿那样可以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不容易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真实地位。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际,而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使我们迟早都要说破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说破的目的是改变。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转变,是带有体系意义、根本意义的转变。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我们学习了生本教育的有关理论,并亲自参与听课,亲身感受了生本教育的无限的生命活力。发现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全身心的投入,那种积极、欢乐、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以及他们优秀的考试成绩,都使我们十分振奋。无论是他们的学习状态,还是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或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语文素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精彩展现,都使许多听课者、听报告者激动不已。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索,我们把生本课堂课题研究作为我校的龙头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真正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课堂教育方式方法。必须强调的是,生本课堂改革既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改革。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 师本教育 向 生本教育 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 纤夫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 不见自我 ,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 灵魂与线索 ,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做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合作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生本教育提倡减少学习成长期的频繁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课任老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 为而不争 。到了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1、 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但将此理论用于课堂教学也尚在探索中,如杜威提出 儿童中心说 并引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自19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验,已形成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极为轻松的课堂教学,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非常不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自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教学改革,如 愉快教学 情境教学 等都体现了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实验在广州率先开展以来,目前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导教育者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人之生命创造力的神奇和美好。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产生快乐,产生素质,产生成绩,使素质教育取得了可运行的良好动力机制,破解了困扰多年的难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成功之路。

3、素质教育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21世纪教科文研究组织的专家们提出: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并且激活起来。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兴趣,而不只是完成现成学科知识的传播,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力争培养新时代的 好才、高才和尖才 。

4、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所长也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把当前的师本教育体系转变为生本教育体系,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去发展、去创新,并努力使教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上,顺应教育特征,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前进,从中获取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本教育的新观念,如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教师观:教师应是学生生命的 牧者 ,而不是拉动学生的 纤夫 。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观: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本能力量的调动,能够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德育观:以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作为德育教育的真正基础,学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是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实现的。

5、本项目研究将充分发挥我校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多媒体网络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协作化和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项目研究不仅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而且包括了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品等所有学科,其改革面之广、其研究的深入也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

本课题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广东教科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为依据,立足于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着眼于为未来培养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创造能力的人才。本课题立足生本教育理论,将生本教育理论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力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克服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对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对小学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具体理解与认识:

(2)在对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上构建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对构建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通过 小组合作、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适合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及自信地参与、主动学习的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持续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取实例教学法、观察及情景法、合作讨论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过渡。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张随鄂

副组长: 闫红莲 李荣华

(二)子课题组织机构

每个教研组要在学校总课题的基础上申报子课题,以各教研组的子课题为基础,进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与总结。

具体子课题组织机构如下:

语文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黄伟锋 ;副组长:韩旭辉;组员:全体语文教师

数学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郑如红;副组长:张俊生;组员:全体数学教师

英语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韩俊丽;组员:全体英语教师

综合学科子课题组:组长:刘伟;副组长:张楠;组员:全体综合学科教师

(备注: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选择一门学科参与课题研究)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 20xx年9月)。

1.课题的申报立项。

2.负责人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4.明确课题研究规范和课题组成员各自的任务。

5.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6.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电脑、信息网的设置与准备。

(二)实施阶段(20xx年10月 20xx年12月)

1. 构建生本理念下的教师群体,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

2.加强实践指导,组织课例研讨,引导实验。

3.观测学生主体意识、个性特点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做好阶段性的调查统计。

4.撰写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不断调整策略,深化提高。

(三)总结阶段(20xx年1月 20xx年7月)

1.撰写并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归类整理。

3.上报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估。

1.文本类成果:

(1)实验结题报告;

(2)教师研究论文集、教师案例集;

(3)学生作品文集等。

2.音像制品类成果:

(1)生本课课例光盘;

(2)生本教育活动图片;

3.学生发展类成果:

(1)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2)学生发展表现的物化成果。

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篇二

一、课题的名称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一般从三个方面阐述:

教育科研目标,阐述要探索、研究、总结什么科学规律;

育人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工作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整体工作的促进作用。

(2)意义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实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a、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总体范围和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

b、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要下比较明确的定义,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合理性。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七、课题研究程序

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九、保障措施

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篇三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方向有极其中要的作用。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概括、和应用是顺理成章的。而化归思想又是数学思想的一大主梁,也是必须要受到重视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到处蕴涵着化归思想,教师要很好地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转化因素,让学生体验运用化归思想能够使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使学生初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以为以后的学生的中学数学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是要了解什么是化归思想?及化归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方法?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及问题来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及运用化归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作为数学思想的一大 主梁 体现在整个数学的教学及学习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化归思想方法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但如何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选择正确的化归思想方法则就是一个难点问题。

论文提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以及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数学化,因为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所以在现代进行的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思想的教育是急迫的,更是必须的。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化归思想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我的论文会绕着下面的几点来展开对化归思想的探究:

(1) 先介绍化归思想的概念,并进一步的讨论其实质及转化过程。

(2) 讨论运用化归思想的意义及其作用

(3) 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探讨分析及运用化归思想,

(4) 通过对化归思想的探讨研究进一步运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1]张奠宙 过伯祥 《数学方法论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o.2

[2]曾峥 杨之 《 化归 刍论》 数学教育学报20xx.10(4)

[3]杨世明 《转化与化归》 郑州 大象出版社2ooo

[4]g.波利亚 《数学与猜想 》 科学出版社1984

[5]m.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6]沈文选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谢廷桢.初中效学应渗透的效学思想和方法[j].山东教育(中学版).1996.(2~4) 49 50.

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篇四

《初中语文课的策略研究》

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因为条件的制约,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在农村中学较难以开展,通过查阅相关并经过一轮“课改”的实践与探索,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更激发了研究的兴趣。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本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综合性学习课的内容和形式,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式,测评综合性学习课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理论意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不无裨益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发挥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实践意义:活动课上,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综合性学习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将“课改”有机地内化于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主体综合学习之中,从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平台,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外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它们独特的国情之上,对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来说,可以借鉴的成分不多。国内这方面的内容刚起步,如《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蔡明著)、《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材使用策略》(颜国仁著)、《谈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徐丽艳著)等等,这些研究成果适合应用在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不太适合于农村学校,而且,这些研究针对的是课外或校外进行综合性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全方位整合性活动的探索少。本课题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综合性学习课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

总目标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阶段: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阶段: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关心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3、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化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等。

1、开始研究的方式:课例研究法;问题研究法。

2、收集资料的方式:数据法和问卷调查法。

3、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逻辑法。

4、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课件等。

课题研究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目标体系的确立、操作体系的实施、评价体系的应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第二阶段: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三阶段:综合性语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阶段成果、最终成果形式:撰写阶段报告和结题论文、课件等。

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本课题参加人员为本校初中语文组教师。

李秀坚-本课题负责人-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李清云-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陈志东-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谢玉进-中学一级教师

陈海水-中学一级教师

李水生-中学一级教师

康有志-中学一级教师

徐雅娇-中学一级教师

张素娟-中学二级教师

戴永杰-中学二级教师

洪秀霞-中学二级教师

张梅端-见习教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李秀坚(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李清云、陈志东-辅助负责人进行策划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陈海水、谢玉进-负责选择课外读物;组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洪秀霞、张素娟-负责开展“结合家庭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徐雅娇-负责开展“结合学校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张梅端-负责开展“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戴永杰、李水生、康有志-负责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一阶段所达到的目标。

经费估算:

1、外出培训学习(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等):6000元

2、资料书籍费、上网查资料的费用、文印资料费等:4000元。

3、成果汇编(成果鉴定费、印刷费等):4000元

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篇五

初中语文字词学习策略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语文字词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探索和提高学生学习字词实效性的现代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手段,优化学习习惯,优化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评估标准,使评估从“重教”转向“重学”,力求实现评估手段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七到九年级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初中生学习语文对字词的需求量大,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知识面窄,课堂教学字词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中考对字词的考察所占比重极小,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将字词教学一带而过,故出现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少,轻视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对已掌握的字词记忆不牢固的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积累习惯,并在实际学习中有意识地巩固训练。教师还要随时抓住词语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字词教学不能脱离实用意义,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到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掌握、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必然得以增强。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检查学生学习语文词语的情况,以及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自信心。

此次科研课题针对课题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字词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2. 研究字词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

3. 研究字词学习的规律与基本策略。

在此基础上,自己利用平时加强学生的阅读,特别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感性认识;还要勤于思考,勤于运用。

(一)实验假设

在语文字词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以期待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角度

1.激发兴趣,丰富学生对字词的多感官接触,提高课堂效率。

2.激活旧知,感知新词,促进知识的迁移。

3.结合具体词语,在语言情境中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4.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三)研究目的

1.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词汇库。

2.能全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运用。

3.能灵活应用掌握的字词、短语等进行语言交流。

(四)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6—20xx.9)

1、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xx.10—20xx.1)

1、各组员依照整体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自己的实施方案,并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开展研究。

2、课题组定期举行例会,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3、定期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的评比活动。

4、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存档等工作。

第三阶段(20xx.2—20xx.8)总结、推广课题成果。

由我承担课题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员的分工、落实,课题的具体操作、分析和总结;组内其他老师负责词汇研究的资料准备工作。

由本人负责,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确立制度,制定课题管理程序,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 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课题实施方案;

积累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论文等成果,汇编成册;

承办一次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篇六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前年已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许多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且大多是在中学以上的学段进行,在小学阶段进行校本开发研究的我校尚属少数。美国1789年为感谢印地安人的救助英国移民度过难关,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正式确立为感恩节,至今延续,节日前后各种感恩活动较多,主要是商家赚钱的需要,真正懂得感恩的尚少,许多华人认为“养儿防老”的心态在美国是行不通的,孩子一旦成年就杳无音信,偶尔打个电话问侯都很少。这就说明了当前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感恩教育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需要。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研究价值: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学校往往是天天说德育,天天抓德育,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校从反思小学德育现状入手,执著地探索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积极创建凝聚我校特色有着极高实践价值的校本德育课程。

(1)力争通过开发和实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途径与资源方面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通过构建课程的“校本化”“课程化”“体系化”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使教师在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开发出以德育实践为主体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同时使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增强校本课程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在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形成现代校本课程实施理念。

(3)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感恩教育课程,实践“知行统一”的德育灵魂,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2、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发射。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教育是让学生一学会品味这种美好的感情,让学生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3、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本课题对“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界定:它是德育校本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校本课程通常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所建立的,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德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于:不是刻意去落实多少知识与能力,而是如何将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德育课程是一种大课程的概念。是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使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有目的、有步骤甚至有评价的教育行为。德育课程体系化的目的在于克服“盲点”,整合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德育。德育课程体系庞大科目众多,本课题的研究则力求通过整合国家课程标准、上一级部门下达的工作要求以及多方位的教育资源,将感恩教育融入我校德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以创新主题与内容、创新过程与方法、创新体验与收获三大渠道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建立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回到学校生活中去,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使德育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课题研究计划分“感恩亲情、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四大主题来开发感恩教育课程,培养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文素养与美德,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通过亲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3、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5、以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开发课程,形成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格局。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对小学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并有效地开发利用,研究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正是试图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德育校本化、德育课程化。我校德育课程的研发要的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归纳。让学校德育课程汇聚集体的合力,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主要进行学生感恩教育专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挂钩,全面带动学校少先队工作,以“围绕感恩育德”为指导,努力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将以“唤醒真情、回归生活、关注细节”为策略,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影响学生文化心理的策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一方面,学校成立“感恩教育”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策略,在全面孕育“感恩情感”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学会回报”这一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步进行,努力形成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拟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科研方法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来进行的行动研究。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水准。

2、方案编制与教材设计。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是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这种规划是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有这些好处:(1)体现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随意的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助于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3)有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4)有利于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5)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议。

3、认真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期间每学期要组织课题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4、制度与管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表,并严格按课题进度组织实施。

5、课程审议。由校长负责,健全组织网络。通过审议发现课程方案中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

(一)我校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20xx年7月参与由市教研室领衔的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校本教研基本特征与模式的研究》,我校被作为安徽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学校,20xx年9月我校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小学校本教研基地接受省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验收。

2、20xx年我校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校本教研特色学校”。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都经历过和正在经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尤其在校本研究方面有过尝试,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本课题将在学校德育工作领域中进行拓展和创新。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的负责人:王晓燕,女,大专学历。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行政校长。曹克俊,女,大专学历并顺利完成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市幼教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大队辅导员。两人均参加过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教师信息素养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研究》。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7岁左右,均为一线骨干教师,教科研实力雄厚。本课题组成员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层次、研究能力都较高,大都是大专、本科毕业。课题成员中有担任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有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级和市级报刊上发表、获奖。他们有创新精神,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有独到之处。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是学校行政校长,研究经费学校能主动承担、大力支持,并为课题的研究订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学校与多家单位鉴定了校外实践基地,健全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将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学校——大队部——班主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到人。并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

另外,我们将请市、区教科所、教研室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一)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讨论稿、课题方案

第三阶段:研究论文、结题报告、课题成果集

(二)最终成果形式

1、形成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

2、研究报告;

本课题从20xx年3月开始启动,研究周期初定为3年,计划在20xx年2月结束,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1、围绕德育、德育课程、德育工作、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由大队部组织全体班主任采用“头脑风暴式”找出我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组,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

3、组织调研,分析学校现有的德育课程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

4、课题组负责人积极组织课题研究申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全面开展课题实验,各项子课题进行开发与利用阶段,要定期做好实验计划,积累材料,记录研究情况,根据进展情况,对课题实施进行评估,并定期举行培训会。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对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时对教材的不当处进行修改。

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篇七

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真正从人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的高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及教师希望用准确的语言影响学生,用优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用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 影响 教育 培养 基本上都是外力的作用,我们却忽略了教育是儿童自身内部的活动,学生自身内部会发展自己,完成学习活动。儿童是有生命的、完整的人,不像布料、牙齿那样可以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不容易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真实地位。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际,而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使我们迟早都要说破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说破的目的是改变。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转变,是带有体系意义、根本意义的转变。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我们学习了生本教育的有关理论,并亲自参与听课,亲身感受了生本教育的无限的生命活力。发现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全身心的投入,那种积极、欢乐、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以及他们优秀的考试成绩,都使我们十分振奋。无论是他们的学习状态,还是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或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语文素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精彩展现,都使许多听课者、听报告者激动不已。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索,我们把生本课堂课题研究作为我校的龙头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真正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课堂教育方式方法。必须强调的是,生本课堂改革既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改革。

二、生本教育理念简介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 师本教育 向 生本教育 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 纤夫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 不见自我 ,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 灵魂与线索 ,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做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合作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生本教育提倡减少学习成长期的频繁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课任老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 为而不争 。到了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 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但将此理论用于课堂教学也尚在探索中,如杜威提出 儿童中心说 并引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自19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验,已形成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极为轻松的课堂教学,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非常不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自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教学改革,如 愉快教学 情境教学 等都体现了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实验在广州率先开展以来,目前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导教育者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人之生命创造力的神奇和美好。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产生快乐,产生素质,产生成绩,使素质教育取得了可运行的良好动力机制,破解了困扰多年的难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成功之路。

3、素质教育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21世纪教科文研究组织的专家们提出: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并且激活起来。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兴趣,而不只是完成现成学科知识的传播,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力争培养新时代的 好才、高才和尖才 。

4、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所长也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把当前的师本教育体系转变为生本教育体系,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去发展、去创新,并努力使教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上,顺应教育特征,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前进,从中获取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本教育的新观念,如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教师观:教师应是学生生命的 牧者 ,而不是拉动学生的 纤夫 。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观: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本能力量的调动,能够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德育观:以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作为德育教育的真正基础,学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是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实现的。

5、本项目研究将充分发挥我校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多媒体网络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协作化和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项目研究不仅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而且包括了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品等所有学科,其改革面之广、其研究的深入也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

四、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广东教科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为依据,立足于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着眼于为未来培养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创造能力的人才。本课题立足生本教育理论,将生本教育理论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力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克服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对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1)对小学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具体理解与认识:

(2)在对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上构建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对构建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六、研究方法

通过 小组合作、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适合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及自信地参与、主动学习的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持续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取实例教学法、观察及情景法、合作讨论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过渡。

七、组织机构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张随鄂

副组长: 闫红莲 李荣华

(二)子课题组织机构

每个教研组要在学校总课题的基础上申报子课题,以各教研组的子课题为基础,进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与总结。

具体子课题组织机构如下:

语文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黄伟锋 ;副组长:韩旭辉;组员:全体语文教师

数学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郑如红;副组长:张俊生;组员:全体数学教师

英语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韩俊丽;组员:全体英语教师

综合学科子课题组:组长:刘伟;副组长:张楠;组员:全体综合学科教师

(备注: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选择一门学科参与课题研究)

八、实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 20xx年9月)。

1.课题的申报立项。

2.负责人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4.明确课题研究规范和课题组成员各自的任务。

5.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6.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电脑、信息网的设置与准备。

(二)实施阶段(20xx年10月 20xx年12月)

1. 构建生本理念下的教师群体,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

2.加强实践指导,组织课例研讨,引导实验。

3.观测学生主体意识、个性特点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做好阶段性的调查统计。

4.撰写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不断调整策略,深化提高。

(三)总结阶段(20xx年1月 20xx年7月)

1.撰写并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归类整理。

3.上报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估。

九、预期成果

1.文本类成果:

(1)实验结题报告;

(2)教师研究论文集、教师案例集;

(3)学生作品文集等。

2.音像制品类成果:

(1)生本课课例光盘;

(2)生本教育活动图片;

3.学生发展类成果:

(1)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2)学生发展表现的物化成果。

高中课题性研究开题报告篇八

在新课改形式下,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还包括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保证。

《变废为宝》这一课题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经过稍微改变或组合变成有实用价值的用具或装饰品。在这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实践活动。如调动学生收集废旧物及相关资料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充分利用这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学习《生活中的垃圾》这一课,学生对生活中的废物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六(1)班的同学通过讨论,制定计划,提出问题:如何把生活的垃圾变废为宝。

1、实验同学主要采用文献法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2、综合其它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等。

该课题以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为实验的对象。

1、收集废旧物的有效途径。(观察法、以收集为主)

2、如何有效进行废旧物的分类(观察法、以对比为主)

3、废旧物品的再创造。(成果展示)

(一)预期达到的目的:

1、促进同学们探究性学习的发展:

2、促进指导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3、展示同学们的动手力和创造力。

(二)成果展示形式

1、如何有效进行废旧物的分类的研究分析报告

2、学生的调查表

3、变废为宝的作品展示

(1)实施的阶段设计

本实验的实施是从20xx年4月到20xx年5月。我们准备分两个阶段,进行本课题研究。

1、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4月)

(1)实施修订后的课题实验方案。

(2)20xx年4月分组同时研究收集废旧物的有效途径以及如何有效进行废旧物的分类,最后,废旧物品的再创造。

2、总结阶段(20xx年5月)

(1)小课题结题申报。

(2)撰写小课题结题报告。

(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