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槐乡五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精选5篇)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6 08:21:15 作者:LZ文人槐乡五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

在教学《槐乡五月》第2自然段之前,我向同科目的老师请教这个自然段理想的教法。她们认为据课文逐层去理解,学生较易接受。可一走进教室,我就忍不住想尝试另一种教法。

我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同学们,五月,洋槐开花了,大家想不想去槐乡旅游?”“想!”学生异口同声。“那好,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槐乡。请自由读《槐乡五月》第2自然段,然后告诉大家:去到槐乡,你最想干什么?”这问题一经提出,班里就像炸开了锅,很快小手林立。“老师,我最想吃槐花饭!”一学生迫不及待。“我也想吃槐花饭!”“我也是!”学生争先恐后。“哟!这么多人对槐花饭情有独钟!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大饱口福吧!我这也有一大碗槐花饭,”我拿起一个盒子,“请一个同学到讲台来,给大家说说他是怎么吃槐花饭的。”班里一反常态,非常踊跃。我请了曾超波。他到了讲台上,随手拿起桌上的一个矿泉水瓶,“我喜欢吃辣的。我可以在槐花饭上面浇麻油蒜泥、陈醋。”

呵,这样子,好像早就彩排过的演员!讲台下面情不自禁地送给了掌声。我内心一阵欣喜。看着下面跃跃欲试的学生,我不忍就此打住,就再让两个学生来表演,且边演边解说吃法。龙子佳的表演尤其让我感到意外,那可真的像电视节目中介绍风味小吃的主持人。

“槐乡的人除了勤劳能干,还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临走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一学生照搬课文原话。“你手中的槐花多有重?要钱吗?从这你感受到了这儿的人怎样?”“热情大方!”台下齐唰唰地回答。“除了吃槐花饭,你还想干什么?”“我想躺在槐树下傻乎乎地睡。”那憨厚老实的韦尚贤站起来说.“你可真会享受!”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然后作陶醉样,“躺在槐树下,既可以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又可以欣赏那美丽洁白如瑞雪的槐花。这是多么幸福的感觉啊!”

……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到了槐乡自己最想干什么,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想学的内容。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立即兴趣盎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再如:“吃着如此美味的槐花饭,你想到了什么!”“槐乡的人们除了具有勤劳能干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从槐乡孩子送礼,你感受到了什么?”以上诸多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去感悟槐乡不但景美,而且人更美。常言道:教无定法。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尝试不同的教法,未必见得不是好事。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二

初读《槐乡五月》,深受其吸引。那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整篇课文展现了槐花盛开的美丽,香气的迷人,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淳朴可爱。毫不犹豫地我便选择了它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真巧,随着开课时间的临近,我们家乡的槐树也相继开花了。课前我采摘了一些将教室稍稍布置了一下,整间教室都沉浸在槐花的清香里。我想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室读这篇课文更能感受槐花的美,槐花的香以及槐乡孩子的快乐。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于是教学一开始我便设计了以小黑板出示这句话,让学生自由朗读。紧接着抛出问题:“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做到抓一句而带动全篇。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我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美,继而去表现美。一方面,我结合文章特点设计自由读、比赛读、男女生读、齐读、角色体验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结合课文中插图,教室的环境布置,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读,以达到读中感悟的目的。

例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去描绘槐花的形态美,我在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理解作者语言之后,设计问题:“小朋友,你们眼中的槐花像什么呢?”进而丰富学生对槐花形态的想象,用心去欣赏槐花。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读课文,对课文的理解就跳出文字本身了。

再如:“嗡嗡嗡”、“啪啪啪”,读读这些拟声词,它们使文章语言更富形象性的同时,也如同一个通道将课堂中的学生与蜜蜂、槐乡孩子相连接。让学生去猜小蜜蜂说的话,像槐乡孩子一样跑一跑,改变身份,融入文字才能感受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意境。

在教第三自然段时,我逐渐放开。请事先化装好的几个小姑娘和小伙子来到讲台前,头上戴满槐花的小姑娘,笑容满面。袋中塞满槐花的小伙子美滋滋地吃着槐花。无需我多讲,孩子们便心领神会。

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情绪方面有所欠缺。这次教学也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地教好语文,教活语文!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三

槐乡五月教学结束后,你是否有很多的感想想表达呢?为此语文教学分析频道小编为您整理了槐乡五月教学反思,希望可以与您一起分享!

5月12日,我进行了《槐乡五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这次的教学过程让我难忘。因为这次我参加了新教师的全封闭式汇报课。这次的汇报课让我感受颇深,既有独立备课时的种种困扰,更有教学之后的种种遗憾。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全文通过写槐乡开满槐花,沉浸在香海中,更写出了槐乡的孩子们热情好客,活泼可爱,与槐花的身后情谊。我这次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我把主要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会本课的10个会读会写的生字和9个只识不写的'生字,并且能够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同时使学生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但是等到教学结束之后,我感觉我的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显得衔接不够,有些脱节,如果在第一课时能够让学生初步感受槐乡的美,槐乡孩子的美那就能够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更加水到渠成。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融入情境,在开始的时候,我特别设计了带孩子们游玩五月的槐乡的情境,让孩子们有兴趣去读课文,并在学习中把自己放入文中,去亲身体会这槐乡的美。考虑到这一课的课文阅读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孩子们可能接触文章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我采用了先范读的形式,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降低难度,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在充分初读了课文之后,我集中出示了本课的生字词语,让孩子们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在之后的朗读课文中,边读课文,边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语的意思,或者是注意生字的字形,我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进行结合。但是教学完之后,我始终感觉对生字词语的理解太过生硬,并没有完全为理解课文服务,有些为了理解词语而理解的感觉。虽然我尽量做到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以读促思。

在之后反思的时候,我感觉如果我把生字的字形教学可以放在集中识字这一部分,而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生字词语都要理解,需要理解的是一些有助于理解槐乡之美的词语。

同时在梳理文章的条理时,我缺少了总结,使孩子们在了解了文章的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之后,却没有对整个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总的来说,我对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看法都太孤立的,将两者的功能分离开来,却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两者之间的承接关系,没有考虑到第一课时是为第二课时服务的这一层关系。所以在初步感受文章的整体基调上造成了很大的遗憾。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四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它以诗一般的语言,童话般的意境,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中长短句的错落有致,叠词、拟声词的恰当运用,使文章琅琅上口,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充满着生活情趣。如何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到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是我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初步感受了槐乡优美的景色。所以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就以“五月的槐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开场,既是对上一课的复习,又是对这一课的导入,并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你对槐乡五月的总体印象。引出整篇文章的灵魂和基调:“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全文正是以槐花飘香的美景和孩子们的欢乐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因此,整个教学我就设计了围绕这句话来展开,引导学生感受“飘香的季节”,领悟“孩子的季节”。

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向前台,而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我课前设计的一个主导思想。可这堂课中当我发现对时间掌控不住了,就失去了那份坦然,显得有点儿急燥了。如果说前半节课我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对话,后半节课我就把属于学生的舞台给夺了过来,拉着学生匆匆跑过课文。下课了,也许有的学生还没赶上来。以至于本文的难点,领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只是草草带过,本来设计通过品读请吃槐花饭、送槐花干和槐花蜜,来体会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通过体验槐乡小姑娘和小小子的表现,来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和淳朴。最后,让学生用课文当中的语句,分别来说明“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和“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借助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搭起说话练习的平台,既帮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对全文的内容作一个总结,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使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但由于时间仓促,缺少给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提供铺垫,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指导朗读和体验感受也由于时间关系而感到不到位。

课后,有老师对我说:“来不及的话,你干脆就不要上下去了。”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是啊,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应该是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了上完整一堂课,即便是评优课也是一样的'。看来,三尺讲台,虽已站了好多年了,可一旦处于领导和同事们的众目睽睽之下,还是缺少一份自然与老练,缺少一份灵活应对的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确实,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超出我的预料,走上“岔路”时,就有点慌,总想着把他拉回来。备课时认为自己的设计应该是很顺当的,但上完课后发现,设计还不够细致周到,考虑比较多的是学生理所当然的答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教师如何灵活地面对课堂上的“生成”,如何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精心细致的预设,才能在上课时随机应变,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所以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我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师特别要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随机处理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语文评优课虽已告一段落,但给我们语文老师却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我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五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本文时,我将重点定位在从美入手,以读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槐乡景色的美以及孩子心灵的美,并引导学生将这种美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嗡嗡翁……’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句话文字优美,节奏感强,相同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象声词的运用让我们感觉出蜜蜂采蜜的热闹与孩子们跑动时的欢快,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想象槐乡五月的热闹情景,我设计了一个品读语言文字的环节:

(出示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又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句子的句式是一样的。

师:具体说说?

生:前一句中的“嗡嗡翁……”和后一句中的“啪啪啪……”相对

生:第一句中“采走了香的粉”和“酿出了甜的蜜”句式是一样的。

生:第二句中“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和“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也是一样的。

生:“嗡嗡翁……”写出了小蜜蜂采蜜时的热闹,“啪啪啪……”写出了小朋友跑得很高兴。

师:瞧,就这么几个字,把这么热闹得场面写出来了,把槐乡孩子们兴奋激动得心情写出来了,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语言文字的鉴赏早在《云房子》一课中,我就强调过,记得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唧唧喳喳唧唧喳,你到我的房子里来做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关于这句话的节奏与教学,高林生老师和薛法根老师都曾谈到,不再叙述。但从中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出,苏教版的语言文字是美的,引导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喜爱我国的语言文字也正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意图。

在本句的教学中,我曾考虑让学生在品读了语言文字后,再及时运用,但一时没有好的点子,又怕影响了教学进度,最终作罢。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读解文,以情促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

“请大家细细地阅读课文,想一想,你是否也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同样觉得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体会到了槐乡五月遍地花开,美丽的花,甜甜的香,清香、醇香、浓香的槐花饭,小姑娘戴着槐花四处留香……真可谓处处有槐花,时时闻花香。在自主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展示了拟写的对联——“遍地槐花遮望眼,漫天花香迎宾朋”,学生读来抑扬顿挫,似有亲临之感,并从中感受到了槐乡的美丽与好客。

课文除了介绍了槐乡独特的风韵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槐乡浓厚的槐花文化。在引导学生体会“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一句的含义时,我以游客的身份导入课文,并以一问统领全篇:“走进槐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之后,学生将自己在朗读中发现的最有意思的镜头作了交流:槐乡孩子在花开的时候兴奋地采花做饭;游客来到槐树底下,被槐花香味熏醉,流连忘返;槐乡孩子热情好客地拉小伙伴到家里吃槐花饭;槐乡小姑娘将槐花戴在头上,槐乡小小子大大咧咧地生吃槐花等槐乡特有的情趣被同学们描绘得淋漓尽致,个性化的阅读与交流让课堂分外融洽,充满诗情。

当孩子们对槐乡的美景流连忘返,对槐乡的文化情有独衷时,为槐乡设计槐花节的活动也水到渠成了。

“同学们,又是五月,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又将迎来新一届的槐花节,当我们领略了槐乡美景,品尝了槐花香饭时,我们是否也该为这个槐花节作出自己的努力呢?你有什么创意呢?”

有了个性化的阅读,有了老师的对联作铺垫,学生的创意十分精彩:

生:我要画一副巨型海报,展示槐乡槐花的美

生:我要写一篇文章,介绍槐乡的故事

生:我想做一回导游,介绍我们书上的内容

生:我要办一家饭店,让游客们免费品尝槐花美餐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