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小班幼儿社会性观察报告(模板5篇)

小班幼儿社会性观察报告(模板5篇)

时间:2023-09-25 21:44:00 作者:纸韵小班幼儿社会性观察报告(模板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班幼儿社会性观察报告篇一

场景一:中午吃面。缘的桌上洒出了几根,“老师,是恬的弄清的!”缘和恬坐在一组,中间隔了一位瑾。“怎么回事?”两人嘟着嘴,满脸的气愤,互不相让,决没有道谦的想法。了解后得知:缘说让欣不要与恬好,恬气急之下去动缘的调羹,几根面就这样掉了出来。

场景二:吃完午饭,大家把小椅子搬到两边,他们喜欢和朋友放一起,各自的小群体。缘先吃完,放在了鱼缸旁观察着鱼儿。恬吃完后把椅子搬到了缘的附近,然后对她说:“我不是来和你坐一起的,我是来跟你说对不起的!”缘看着恬,不说话,但接受了她的道歉,把自己的椅子挪了一下,接着恬把椅子放在附近,两人一起看起了鱼儿。

教育反思:

从矛盾的出现到矛盾的消失,只是孩子的一小段生活片段。我想把它记录下来,因为从这一瞬间看到了孩子的成长片段,他们的真实想法。

这从案例上看,这个矛盾的起源是孩子间的一句话,仅仅是一句话怎能让一个孩子如此气愤?这要说到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人有成人的群体,孩子也同样有自己群体,也就是他们的朋友。于是坐在一组的孩子就成为一个小小的群体。上课时,他们相互讨论;做游戏时,他们互分角色;空余时开始聊天、说热闹。虽说,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也常常会把这话挂嘴边,但孩子的好朋友还是有一定界线的。恬想嬴得朋友的爱,欣就坐在恬的旁边,要是真不和自己好了,那多没趣。为此她为缘的话而生气,停不了缘的嘴,只能另想办法对付,于是场景一的画面就出现了。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发是:孩子之间能自己解决矛盾。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帮助分清是非然后让他们相互道谦,孩子是口服心不服,师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其实不然。恬的道歉是自发,她想与缘在一起,也知道刚才的做法不太好会影响她们的关系,于是很自然的道谦,之后两人又成了密友。原来,孩子的矛盾里也有学问。

小班幼儿社会性观察报告篇二

教师:张老师

观察地点:自然角

观察对象:全班幼儿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观察实录:

最近,老师在自然角为幼儿准备了新的小种子让幼儿观察,老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小种子,(小麦、荷兰豆、萝卜苗)并一一介绍小种子的名称,问问小种子都长得一样么,我们还一起将小种子种在了班级的小温室里,和小朋友说:“看看我们的小种子种在这个小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出小种子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阳光的照顾它们才会长大。孩子们也迫不及待的说着:“那什么时候他们才会长大呢”。孩子们一个个的都用期待的眼神等着它长大。每次到户外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会经过自然角,会时不时的去看一看小种子有没有发芽。

几天过去了,经过幼儿和老师的细心观察和照顾,小朋友有了新奇的发现,小种子长出小芽了。于是,我把小种子拿到幼儿面前进行分组观察,思诺小朋友发现就说:“老师,怎么就有几个长出来了啊!然后,又看看下面的小种子又说:“老师,为什么下面的种子还没有长出来呢?我说:是啊!小种子和小朋友一样要慢慢长大啊!有的小种子长得快,有的小种子长得慢啊!于是,在一天早饭过后,琪琪小朋友第一个吃完饭,我就让他帮老师在小水壶里打点水,于是,他就大声的叫道:老师,老师。快看,小种子长出叶子了。我就赶紧过去看看果真小种子长出小绿叶子了。这时候,有几个孩子纷纷过来围观。活动区玩完后,我就又一次和小朋友观察小种子,这时候,菲菲小朋友说:“老师,这个种子的叶子怎么有点像蝴蝶呢”。接着,石头小朋友又说:“这个叶子像小鸡的爪子一样,真好玩”。经过一个漫长的等待,我们种的三种小种子都已经成熟了,孩子们又看到了不一样的变化。孩子们说“他们长出来的叶子都是不一样的”。

分析:

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会以直接、简单、表面地认识事物。幼儿热爱大自然,好奇心强,兴趣浓厚,幼儿对种下的种子很感兴趣,总是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等等,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植物的种子,知道它们的名称,样子一样不一样。再延伸到保存、种植的活动,通过观察得出直接的实际经验。

随后,我们老师发现小种子已经长大了,但是,我们看不到长出的叶子到底有多高。

措施:

设计一个主题,看看“谁的小苗长得高”,分别把三种不同的种子放在一个大的托盘里,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设计三种卡通动物形象的直尺,并伴有幼儿进行粘贴的小叶子,隔一段时间看看就把小叶子上粘贴上去,这样幼儿就能够清晰的知道小苗到底长得有多高了,哪种小苗长得快了。设计了一个版面,让幼儿猜测:“你认为哪种小苗长得高”,就粘贴一个小叶子。

小班幼儿社会性观察报告篇三

在11月中旬,我们将所有娃娃家里的菜集中起来增设了一个“绿色超市”。超市正常营业了,生意好得不得了。

情况一:娃娃家的妈妈出来买菜,随后爸爸又再出来,到超市里大肆购物,家里的灶台上,餐桌上全堆满了各种蔬菜和水果。

情况二:爸爸和妈妈一起出门,途中不断争抢篮子。孔晨豪爸爸说:“你回家做饭吧,我去买菜,把篮子给我!”朱美芬妈妈:“我是妈妈,我去买菜,你要不要去抱娃娃啦?”两人商量未果,一直争论到超市里。但是,达到超市以后,爸爸妈妈买菜时却能有商有量。

情况三:经过调整以后,爸爸妈妈知道只能有一个人去超市买菜,家里需要留一个人看家和照顾娃娃。王思齐妈妈一个人到超市以后,“买”了大量的蔬菜和水果,可是离开时却没有付钱,而超市营业员只一味地给客人拿东西,自己一个人沉浸在发放材料的乐趣中,根本不记得要收钱。

【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我们小班孩子的角色意识越来越强了,对于游戏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能自发地想起新的游戏内容,并且大胆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兴趣所在,我们的超市也是由此得来。在增设超市以后,我发现孩子们买菜的时候是很起劲的,可是买了菜回家却不知道如何让安置它们,随意乱放。

在情况二中,可以看出爸爸妈妈不会协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新鲜的事物争抢不休。而在情况三中,可以看出,我们小班孩子对于新角色也很有兴趣。其实超市里的材料还是原来娃娃家里的材料,而她却可以以一个新的身份去摆弄材料,这让他很兴奋。然而,角色的里面的职责,她就没有尽到,完全忘记了卖给别人东西时她要向客人收钱这么一回事。

【指导策略】

1.情景回放:小班幼儿对于看自己的照片特别感兴趣,我们就可以将情况一的现象拍摄下来,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全体幼儿看,让孩子们来说一说,哪里不对,应该怎么做。这样把问题还给孩子们自己解决,比老师在一旁苦口婆心地说教更为有效。

2.提示要求: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引导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在出门前要商量好,确保家中有人照顾娃娃。表扬在超市里买菜有商有量的爸爸妈妈,并引导他们可以把在超市商量买什么菜的对话引用在其他方面来。

3.谈话讨论:活动前让孩子们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去超市买东西时,他们看到的营业员都是怎么工作的,客人买了东西要不要付钱。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营业员的职责,明白客人买东西需要给钱的道理。

4.示范教育: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影响,特别喜欢模仿。所以教师在游戏前可适当进行示范教育。

小班幼儿社会性观察报告篇四

观察记录:

涵涵抓着书的一半,团团紧紧的抓着书的另一半。两个人都没有松手的意思,边抢嘴里边喊着:“我看!我看!”是谁先拿到的书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在这样抢下去,图书一定就要毁在他们的手里了。我走过去说道:“为什么一定要抢呢?两个人就不能一起看同一本图书了吗?”我还没有说完,团团马上接着说:“分享!”“对,分享,说的真好,也要这样做。”既然孩子有分享的意识,就不需要我再做什么了,于是便走开。但我在暗中悄悄观察着他们。团团很象个大姐姐一样把书给了徐胜凯,搬着小椅子去玩其他玩具。涵涵拿到了书,反而失去了刚才争抢时对书的浓厚兴趣,没看两眼就把图书送回了书架上。

分析:

1、团团这个小朋友已经具有分享的意识,但是在行为中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老师提醒了就能做到,不过通过行为明显把分享和谦让搞混了。

2、涵涵虽然得到了图书,但是却失去了兴趣,说明幼儿对于图书的内容本身没有太大兴趣。也许和小朋友一起看,一起交流会更有快乐。争抢的原因有可能是出于想要得到,或者是逆反心理。

措施:

1、把发生的事情编成小故事讲给孩子听,看看其他孩子的反响,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掌握班上有多少孩子学会了分享。

2、将分享和谦让意义区分,帮助孩子理解。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正确做到谦让和分享。

3、如何将幼儿分享谦让的意识有效的转化为行动,还需要家园的合作,以及平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如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家长的榜样,幼儿的榜样。文学作品感染幼儿,移情训练、正面强化鼓励等等。

小班幼儿社会性观察报告篇五

观察实况一:

前几天我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自己的玩具,依依带了许多玩具,玩的时候有的孩子就想去玩依依的玩具,于是他们就发生冲突。依依一会儿来告状:“老师,他抢我的玩具。”其实我早已观察到,只要是有孩子一靠近依依,依依就会护着自己的玩具,她这样护着自己的玩具的同时,自己也不能玩自己的玩具,于是我告诉其他幼儿,如果想玩依依的玩具,就要和依依商量好。可以说:“我玩你的玩具好吗?”当别的孩子说出来时,我用眼睛看着依依,依依想了想把自己的玩具给了别的孩子,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观察实况二:

今天我刚把积木发给孩子们,一会儿彤彤就哭着来告诉我:“老师依依不给我玩积木。”我一看刚才我发给孩子们的积木,已经被依依收到自己的桌子上,我走过去问依依:“依依你说这些积木是谁的。”“是老师的。”(幼儿园的积木孩子们经常说是老师的)“这些积木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可以玩,如果你把积木放在你这里,那其他的小朋友就没法玩了,是不是啊?”依依点点头,就把积木分给了小朋友,我表扬了依依并且告诉其他的孩子,玩具大家一起玩。

观察分析:

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了解到,依依在家里有时家里人不小心碰到她的东西,她就会大喊大叫,并且谁劝也不听,家里人也拿她没办法。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时时刻刻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所以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有好玩的、好吃的东西不会和别的孩子分享,别的孩子想玩别人玩具的时候也不会说,只是看见喜欢就去拿。小班的孩子很容易发生这样的冲突。

观察指导:

首先,我给孩子们讲故事《大家一起玩》,让孩子们懂得分享,知道只有大家一起玩才会玩得开心。和孩子们进行讨论,让孩子们说一说把自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应该怎样玩?是自己一个人玩还是和其他小朋友共同玩。通过讨论使幼儿懂得有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教孩子如何交往的方法,让幼儿学会说:“我玩玩你的玩具好吗?”或是“我们换着玩好吗?”当孩子们不小心发生冲突时,教育孩子学会说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当孩子们遇到事情时,鼓励他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做,当孩子们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大家时,要及时的表扬。希望家长配合教育,家长在家不能惯着孩子,用“冷处理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任性。当孩子无理取闹时,甚至在地上打滚,妈妈可以用不劝说、不理睬的方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种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你可以和孩子说:“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喜欢懂事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现在的孩子们比起刚来时好多了,知道玩积木时不争也不强,同伴之间发生冲突事件越来越少了。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说:“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