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高原教学反思与评价(汇总5篇)

高原教学反思与评价(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20:57:37 作者:ZS文王高原教学反思与评价(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像地理、历史这样所谓的副科,上起课来就是手到擒来,非常简单。实际上,两年的地理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地理课要想上得精彩,精心备课同样不可缺少。下面,以《黄土高原》这节课为例,简单谈几点想法。

一、备课必须备学生

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既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更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定。《黄土高原》是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环境与发展》的第五节,之前的四节分别学习了北京市、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省的相关情况。他们与本节课的区别是:之前的四节课都是具体的省区、直辖市,而本节是一个区域,而且它不像其它几节文字内容那样多,并且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以区域发展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将重点定为:1、结合图8-65,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势特征、河流等基本概况、2、掌握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为黄土高原距离学生比较遥远,所以我将教学难点定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二、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课堂上给学生看书的时间应该充分,而不应该是走过场。所以本节课简单导入以后,我便投影出示具体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带着问题去读书,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这样,大概十分钟,学生基本上就能够扎实地掌握本节的基础内容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任务就是在班里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看着学生课本上密密的'批注和脸上喜悦的笑容,我体会到了收获的甜蜜。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要急着去引导学生,更不要忙着去代劳,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而不能仅仅看结果。教师要敢于放手,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课本是学习的范本,一定要让学生将课本内容看透、看懂,如果教师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三、可以灵活调整内容的顺序

这一节共有三部分内容: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在备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是当调整了顺序,我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了自然地理概况、然后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再后列表让学生对比黄土高原上生活方式的转变、最后结合104页活动题2让学生具体感受黄土高原的发展对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这样,课堂内容衔接很自然,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掌握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当然,这节课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但正是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的能力才得到了提升。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和黄土高原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是按照“提出问题(用黄土高原的图片进行导入)—学生自主预习—分组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展示—巩固训练—小结”这一思路设计的,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为主体,教师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自学、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校领导听了本节课给了高度评价:符合现在西县自主教育改革模式,课件制作也很不错,结合了现在的白板教学,是值得学习的等等。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后,我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点和重点: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地貌景观,以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总体来说,知识贯穿到位,衔接自然,结构清晰,也有优点,但也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优点一:用黄土高原的图片进行导入,这样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学校兴趣。

优点二:教师提问,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眼中的黄土高原是怎样的?2. 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有那些?问题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

不足之处:

1、有关固果关系的讨论,放得不够。在推导“风成说”的结论后黄土高原土层的稀松,雨水的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特点如果让学生自由讨论,适时引导则特征会更突出,学生记忆就会转为理解记忆,效果会更好。

2、结合教材不够,在课堂上我把课本上理解成自己的话进行讲解,听课领导说,这样做是不好的,在以后教学中注意细节、注意结合教材。

高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黄土高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土高原什么样?黄土高原今天为什么是这个面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些问题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讲是很难想象,很难理解的。

第一次在八1班上课时,我只是凭借了书中的插图向学生作了介绍,结果使得很多同学没有理解。有的孩子问:“为什么植被遭到了破坏,其后就变得干旱了,土地沙化了呢?”。我知道这节课我没有成功,这个最根本原因我没有帮助孩子弄清楚。怎样才能清晰,易于理解而且又最具说服力呢?所以我在第二次八2班上课时,给同学们做了试验:从操场上取来一小块草皮,再找来一块没长草的泥巴,然后用清水冲,让学生看,长草的泥巴用水冲刷后水较清,说明带走的泥沙少;没长草的泥巴用水冲刷后,水很混浊,说明带走的泥土多。这时有个学生说,我明白了黄河水为什么含沙量这么大,因为它流过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上的植被很少,同时也认识到要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就必须植树种草。这样创设情景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验,这样做要比传统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高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黄土高原,那是四岁前的我的家。

而如今,那里成了我的故乡。

每每感到现代生活的杂乱,匆忙时就不由得想起粗犷而神秘的故乡。

放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山,是由一条一条曲线编制的优美的弧。让人想深深地吸一口气的广阔。站在坡头,只有偶尔的几声犬吠和老蛙的悲啼,再什么也听不到。听不到外面世界的热闹,惊天动地,听不到世界颠倒黑白,怨声喋喋。那是多么寂静得让人静不下来的土地啊!耐不住寂寞的人会走出去,毕竟这里太静了。

风来了,天是黄的,地也是黄的,一片混沌,黄土在风里回旋,没有人可以征服它,它发怒地嚎叫着,若用画面来描绘它,那只是寥寥的两笔,粗犷。就像厚重的帆布,用手摸,都会粗糙得使指尖发红。人们在窑洞里窃窃地抱怨它的无常。

静得出奇,而动得发狂,这就是它的性格。

在这样的山上,你会想大喊上几声,让一切的无奈、悲伤、幸福、快乐都化作声音,让它去听,让他把一个个的音符积蓄起来,等待爆发的那一刻。

这时你会惊讶,惊讶它的粗犷,把你的心抹成了白色,你会惊讶它的神秘,把你的身体融人了漫天漫地的黄土。你被瓦解了。

我也喜欢傍晚的'它,在金色的余晖下,几缕淡淡的炊烟,几个扛着农具回家的人,使得它温暖、和谐、美好。这时在石碾上总坐着一群背着花格子布书包的学童,在一起玩耍、打闹。偶尔的几声大笑,回荡在空旷的山间,一波又一波,让一天又悄悄地过去了。

这里的早晨,不需要闹铃,几声洪亮的鸡鸣让家家户户忙了起来。大山里的人都起得很早,他们用井水洗刷掉昨天的一切,新的黎明又要来了。它也耐不住黑暗的长夜,躁动了起来。麻雀在几只酸枣树头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几个上了中学的孩子在坡上背着课文,老农们操起了家伙去山上,在它的身上劳作,让种子发芽成长。可这一点点绿再怎样也掩不住那黄。没人能征服它,这也是他的性格。

我的故乡,黄土高原,我的家。

《黄土高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高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本周的教学内容是北方地区的重要地形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导入自然,通过播放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貌景观,人文特点,比如传统民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受到这片古老的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引入主题,随即让学生观察,地形图,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区域的位置范围,所跨的行政区划和重要的边界线。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尝试着让学生说说,黄土高原和黄河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悠久的历史,造就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并结合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了解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究竟从哪里来的?通过学生自学阅读材料,黄土“风成说”,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并且能运用黄土“风成说”这个最受广泛支持的假说,解释地理现象,给出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风成黄土的理解,因黄土土质的性质,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经过天长日久,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形成了塬,梁,峁,川的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并简要评价它们在成因上的联系。看到黄土地貌景观与我们一般的高原景观差异很大,这样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景观是因为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明确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让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以此为例,讨论造成水土流失的一般自然要素和人为因素,让学会分析的方法。由于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多地少,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了长期的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处于一个恶性循环过程中。为此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介绍当地水土保持的一些成功经验,例如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和正确的人地观念。

高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黄土高原”内容繁多,地貌独特,生态环境脆弱。如何上好这一课?关键在于让学生建立黄土高原的形成概念,突破这一层,黄土高原沟纵横的特点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就不言而喻了。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认识则水到渠成,鉴于特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按下列思路组织教学:

课本中对黄土层厚度的叙述有这样一句:“一般厚度超过100米”为什么黄土层厚度均匀?引起学生对形成原固的探讨,通过对形成原固的几种假说的推断,达到认识“风成说”的主张。这样层层深入,道理透彻。

从课文中的图先出发,让学生客观地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地地貌特点并从这一特点中探究:千沟万的形成的因素,直接感知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特殊的生寸背景,恶劣的自然条件对黄土高原的人名生活带来的影响,呼唤学生建立征服改造黄土高原的理念信心,自然引出下一问题。

由于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对人的生活影响,能够理解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治理好黄土高原的环境,至于治理方法,则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从而达到了突破难点掌握知识的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调查了解:本节的知识点和重点:(黄土高原的特点)学生掌握较好,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脆弱也知道,总起来说,知识贯穿到位,组也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1、缺少必要的辅助性和建学手段,以致于课堂教学显得单调,如:有关黄土高原补充图先的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形成之演示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有这些材料的补充,让学生看材料抓要害,理特征,则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会感到身心快乐,能达到课堂气氛和谐,激发认识潜能的目的。

2、有关固果关系的讨论,放得不够。在推导“风成说”的结论后黄土高原土层的稀松,雨水的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的特点如果让学生自由讨论,适时引导则特征会更突出,学生记忆就会转为理解记忆,效果会更好。

3、对于自然环境中的要素和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方法注重不够。如果根据黄土高原土层推积特征和流水冲刷严重这方面综合起来,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才能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减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怎样才能改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特点呢?学生自然会提出建议,然后择其合理的适用的归纳起来,文以达到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培养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无止境,教无定规,古每教一课总结得失则能做到教得轻松,学得快乐,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