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评价课的评语(通用5篇)

评价课的评语(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17:51:55 作者:笔舞评价课的评语(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评价课的评语篇一

作文的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查欲望的强劲动力。如何评价作文将直接影响学生习作的兴趣。孔子施教,一向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同一个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在智力、已有的学力、性格、学习适应性方面都是有差异的,教育评价的标准因人而定。我们决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出一流的文章,对于不同的学生,“高分”的分量也是不同的,但同样都能给学生一种兴奋的好心情和“我能行!”的自信,这就是我门追求的作文教学。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谓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作文评价中激励手段的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评价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得到进步。

我班孩子的试卷作文上能看到+2分,+5分甚至+10分,这是对学生精彩语句的和外奖励。哪怕作文写得不太好的孩子,也有机会得到这样的奖励。每当孩子们看到这样的分数都会欣喜若狂。优秀生如虎添翼,写劲更足,后进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哪怕用上了一个恰当的好词语,都会在加分数上有所体现。我会给他们标出好词好句,写出简短的改进意见。

学生看到这样的评价免不了沾沾自喜,甚至相互炫耀,在以后的作文中尽可能地多使用一些成语,努力将文章写得具体一些,将句子写得更生动一些。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同一个主题的文章思考的角度不同,写出的文章自然不同。个性化的灵感写作才真正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他们会主动调取素材库中的素材,也会在积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新的语言,写出的文章自然而然达到通顺、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等要求。而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因此在进行作文评价时,就要充分看到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作文评改上要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有所区别,侧重对待。优秀生应以“评”为主,这是因为一则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锦上添花。教师应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方面提高要求,给予指导。二则优秀生的习作也可作为范文在全班起到示范的'作用。

如每次讲评作文都可以挑选一两篇较好的作文,加以讲评、鼓励。开始可以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目的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一般来说,受过评讲的同学,作文态度都会比以前认真,希望自己的作文再一次获评。之后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每次讲评都增换新的学生名单,逐渐扩大优秀面。为了持久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可组织他们开展相关的作文课外活动,如办作文园地,开展作文竞赛,编优秀作文选,编作文小报,给报刊投稿等。这一批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会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其他中等生、后进生努力写好作文。

面评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最有效,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全面发现习作中的优劣,为学生修改作文提供依据。但因为现实中班级学生人数较多,要想做到全班同学逐一面批是很困难的,也没必要。而后进生独立作文、修改都有困难,是最适合面评面改的。

后进生生作文差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积累足够的语言,而这种不足非一日形成,久而久之,产生了“怕作文、作文难”的心理状态。要想提高后进生作文水平,激发兴趣、克服畏惧心理是前提,其次是给他们具体帮助。面批时,应在最基础的选材、把句子写通顺,把细节写具体等方面多给予帮助,使他们走出作文困境。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格,逐字逐句,从不放过;二是热爱,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耐心。面批面改后作文不妨说上几句“祝贺你作文进步了!”“你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之类热情鼓励的话。寥寥数语,往往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

小学生写完自己的作文,常常不太会仔细修改,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总喜欢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喜欢挑剔同学的毛病。除去罩在作文批改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亲自参与批改活动,体验一下批改作文的各种滋味,从自身的角度评判文章优劣,增强其写作的责任感,激发其写作的兴趣,继而提高写作水平。

根据孩子们喜欢与同学互相评价作文,可经常安排学生互评习作。引导他们从别人的习作中吸取优点,来完善自己的作文,还可以帮助他改正不恰当的地方,并且告诉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决不犯同样的错误。一篇文章,或许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同学做小老师,听听同学是怎么想的,真正让评价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可以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文,随时标出好的地方,需要修改的地方。这样的评价人人参与,发现问题都可以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针对写的好的地方,夸上几句。好的作文一同分享,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大家出谋划策。同学们在听、看、思中评价,在快乐中、在争议中成长。

评价课的评语篇二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鱼能活着抵达港口,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但多年来只有一艘渔船能成功地带着活鱼回来。该船船长一直严守成功的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在打开他渔船上的鱼槽时,才发现鱼槽里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鲇鱼。原来当鲇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沙丁鱼受到刺激,也不断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了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鲇鱼效应”。如果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比喻成沙丁鱼的话,创设一系列相关联的情境,将整节课链接起来,就像在沙丁鱼中放入鲇鱼,无疑会大大增加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活力。

有人说,儿童是感性的“王子”、理性的“睡眠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着一双双富有灵气的眼睛,我们既要尊崇儿童的感性,也要唤醒儿童的理性。创设情境教学,恰好在这两方面都满足了儿童发展的需要,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的而且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且广阔的空间。

一、导入激情

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场白,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开头,能否吸引人,就看这开场白能不能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这就为教师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触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之中获得知识。如教学《雾凇》这篇课文,由于雾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景象,学生对它的了解很少,要使学生快速地融入课文,首先就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吉林那银色的世界,欣赏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当看到学生们好奇的目光时,我知道这一番优美的描述已将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又紧接着问:“你们想看看这美丽的雾凇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我播放了课前搜集制作好的雾凇视频,并配以生动的描述。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绪就跟着教师走进了美丽的吉林。可见,创设情境的导入能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二、品读动情

教师通过课文所要传输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做人的道理等。创设恰当的情境对学生品读、体味课文的深层内涵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只要能敏锐地捕捉到情感的浪花在学生的心中涌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就能使涌起的情感浪花得到深化而盛开。如教学《桂花雨》第5小节时,理解母亲说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于是,我先出示原文中描写桂花的一段文字,接着,我问学生:“这是怎样的桂花呢?”学生有的说是“香气扑鼻的桂花”,有的说是“美丽迷人的桂花”……从孩子们的回答中能够看出,他们和作者一样都被这杭州的桂花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时,我连忙出示母亲说的那句话,问道:“连我们都被这清香扑鼻的桂花迷住了,可为什么母亲却觉得‘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是不是家乡的金桂有什么特别之处?”(相机出示课本上的桂花图。)学生这时也百思不得其解了。因为我们班的孩子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几乎一年只回一趟老家,有的孩子甚至几年都没回去了。借助这个条件,我接着引导:“你们也都好久没有回老家了,老家的哪些东西让你们特别怀念?”学生们的思乡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最怀念老家门口的那棵树。”有的说:“我最怀念奶奶做的饺子,可香了!”“那你们在这里有没有吃过好吃的饺子呢?”我连忙面向全体学生问道。“有,我吃过‘大娘水饺’!”“龙凤牌的水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是啊,这些水饺就是因为好吃才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认可,打响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品牌。难道它们真的就不如你奶奶做的饺子好吃吗?”我又问那个孩子。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忽然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说:“他觉得好吃是因为那是他奶奶亲手做的,那饺子饱含着奶奶对孙子的爱。”“是这样吗?”我又问那个孩子。他想了想,点点头。我连忙把孩子们的思绪领回课文,这时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我想文中的母亲是因为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深的爱。”此时此刻,孩子们已完全体会到了母亲说这番话的心情了,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延伸移情

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努力使儿童的情感更丰富,体验更精彩。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注重课外的延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学完《九色鹿》一课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进行了表演,学生通过表演,对文中人物的鲜明特征印象更加深刻了。学完《秋天》一课后,我带孩子们去校园寻找秋天的足迹,并举办了“我爱秋天”展览会,学生将他们各自找到的“秋天”以图片、实物或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兴致颇高。在学习了《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这几篇写景的课文后,我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去游览一下家乡的有名景点,拍一些照片,再结合拍摄的照片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文章,最后,在班会课上开展了“南河――我的家”的美文朗诵会。

由此可见,课堂上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同步的发展,让小学语文课堂因情境而精彩。

评价课的评语篇三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些,成了某些孩子的口头禅。笔者以为: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有时候为了赶进度,简单地读几篇好作文,批评几篇有缺点的作文就草草过场。结果,经常被夸奖的学生,会越写越好,而其他的学生,要么还是原地踏步,要么依旧糟糕。那如何以评价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呢?笔者抓住以下几个转变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变“务实评价”为“激励点评”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多多发现孩子文章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准确,一个句子写得生动,一个地方有新意,都应该指出来为他喝彩,让孩子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激励他写出更精彩的习作。多一些鼓励、赏识、启发、热情,少一些批评、挑剔、责难、应付。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赏识与激励,这是每个人最期待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在讲评作文时,要在班上鼓励和表扬大多数认真写作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哪怕一些差生写得不怎么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他们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学生一定会继续自己精彩的写作。

变“独揽评价”为“百家争鸣”

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并非拥有教学评价的专利,这样的权利应该与学生共享。正所谓变“一言堂”为“众议院”。在校内,学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评价同学,甚至可以评价老师,评价教材,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和个性的健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在习作教学中,充分关注评价的多元思考。

第一步,写好初稿之后,自己大声读自己的习作,在自己觉得精彩的句段边画上一个可爱的笑脸。读完了自己的习作,还要作自我整体评价。

第二步,在合作小组内互相评价修改。引导学生找出伙伴习作中精彩的词句,并且对不合适的'地方进行讨论,看看是不是有更好的写法。这样,学生就会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第三步,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精彩之处加以肯定,对需要再次修改的地方进行引导修改。这种多元性的评价更体现人性化、个性化,更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

变“定格印象”为“发展评价”

文章不厌百回改,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习作是越改越精彩。因此,“发展”便成了学生习作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平时的教学中,总会有部分学生习作很糟糕,必须重写。假如处理不周到,就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比如一次写读后感的练习,在批阅草稿的时候,我发现有5个学生的习作全篇几乎没有什么“感”的部分,都是在叙说故事的内容。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选择了其中的一篇,引导这位同学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了为止。上课的时候,我先读了读第一稿,读完以后,让大家评价写得怎么样。然后再读修改过的习作,并让学生前后比较哪一篇写得好,结果很显然。当我告诉大家这两篇习作是出自一个人的笔下时,大家都非常惊讶。这时候,我告诉学生,不管是谁,只要努力,都能写出精彩的作文,只要我们认真修改。

变“统一标准”为“合理尺度”

评价的尺度需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我们都是成年人,在评价学生的习作的时候,往往会不自然地提高习作的评价尺度,所以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合理的有尺度的评价。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要求评价必须要有尺度,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

在弹性的评价中引导每一个学生完成习作。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写作技巧、前后呼应、主题渲染等要求是针对一些优秀学生的。而对于一些后进生,字、词、句、段、点等方面的问题,便成了对这类学生习作进行评价的要素。再也不能以简单的“优”“良”“及格”和“不及格”作为小学生评价的终端了。我们应该认真备好“习作评价”这一课,让有效的评价助推学生习作训练,为学生习作导航。

评价课的评语篇四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手段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报道、分析、解剖,表明电视媒体观点和立场的一种新闻评论方式。相对于其他形态的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有着如下显著特征:

1.浅显性

电视新闻评论不以理论分析见长,它把证论的过程交给画面,把事物的因果联系、正确与错误的评判标准及过程展示给观众,有些电视评论甚至不作出明确的结论,多通过画面、记者的提问、对话与节目中的人物来直接回答,形象化地解读深层次的思考。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事物做出判断。

2.多符号

电视新闻评论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有时还运用多种表意符号(如音乐、舞蹈、各种象征性的物体等)来传递思想。这种形态使电视评论具有立体感,且能够把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3.真实感

电视新闻评论的真实感来源于现场的再现。无论是专栏还是编前编后,它都是依托于对现场新闻事件的记录,使观众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受。通过对现场的再现,把人物的言行举止、面部表情,事件的发展过程,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管观众的理论素质、文化水平如何,都可以根据画面和声音来完成评论的过程。

4.亲和力

传统的评论总喜欢摆出一副讲大道理、教训人的姿态。而电视新闻评论则不然,无论是主持人、嘉宾、记者、事件当事人,上了镜头,就是面对面的交流。参与人员很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角色定位――普通的社会成员,从讲话的措词、语态都注意保持平常人的心态。这在无形中拉近了新闻评论与观众的距离。电视新闻评论的亲和力还体现在对人性真善美的展示上。央视的几档评论专栏――《焦点访谈》、《面对面》、《新闻调查》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弱者的同情,对大众的挚爱。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不足

1.选题范围较窄

电视新闻评论一般针对重大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评论,而将一些鲜活的、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排斥在外。加之记者和编辑对政策把握不准,深入生活不足,选取的题材难免范围狭小,片面单一。甚至有些节目所选取的题材根本没有可评论的焦点,只好以述代评,与新闻专题节目雷同。

2.模式单一

《焦点访谈》是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样板。各地方台此类节目的形式如出一辙,都是主持人在演播室以编前的形式作为铺垫引出事件,记者的采访报道展开事件的来龙去脉,大量运用同期声,采访当事人和相关领导,众人的议论穿插其中,最后再以主持人评点的方式结束节目。这使得此类节目单一、刻板,如果再加上评论的空泛、题材的平淡,更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

3.新闻性不强

电视新闻评论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闻性,体现在所报道事件的时效性和新鲜性上。在地方台的某些新闻评论类节目中,一个事件发生一段时间之后,相关的新闻评论才与观众见面,大大削弱了节目的可视性和吸引力。这首先与题材有关。非事件性报道本身的新闻性不强,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就会使节目新闻性不强的缺憾一目了然;另外,也与前期采访不能确定的时间因素及后期制作所需的过程有关,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尤其如此。

4.策划不周全

新闻评论节目的策划尤为重要。从栏目的设定、节目的安排到表现形态、风格特色等进行专门的策划,是保证节目质量和提高水平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在受众定位、栏目样式、栏目宗旨和风格上有明确的'指向,再对节目进行具体的策划,包括选题、播出方式和节目构思。

新闻评论节目缺乏策划和组织,会导致播出的内容互不相关,难以形成宣传合力,节目显得零散而单薄。

三、改进措施

1.强化节目的个性

《锵锵三人行》、《有报天天读》等凤凰卫视的评论节目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有多种方式:评论内容的个性化、节目形式的个性化、主持评论风格的个性化。

2.强化评论的专业化水准

评论涉及专业性强的特殊领域,权威专家和业界知名人士在电视上与观众见面,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3.强化评论的平民化

一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事件具有“三贴近”的内涵;二是以平民角度和平民化的叙述方式进行评论。电视评论更要关注百姓身边的事、与百姓有密切关系的事,并对此进行平民化的评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提炼、见解,来观照生活、反思生活,进而达到电视新闻评论的广泛教化功能。

4.强化评论方式的娱乐化

电视新闻评论的叙述方式多元化,特别是轻松、自然、诙谐的表述方式,更加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评价课的评语篇五

一、放手自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要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我们必须鼓励学生自主。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是学生搞高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1.自主选择主题。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语文知识与综合能力,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放手;只有放手,学生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和发展。我们放手信任学生,应从选择活动主题开始,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利。这个单元的两个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共七则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并不等同于课文,我们教师不一定都要依序教学,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打破教材顺序,整合重组两个以上的材料,并确定某个主题来研讨,如“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与“网上呼救”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可以用“神奇的因特网”为探究题目,进行相关自主探究活动。

2.自主策划活动并制定计划。五年级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三学段学生要“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活动进行讨论和分析,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我们在专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当然应该去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主题,自主去策划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对于网络利弊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可以开展辩论比赛,可以开展演讲活动,也可以仿照电视开展访谈等活动。至于具体怎样开展,确定什么时间、地点、内容,活动分为几个步骤,还要涉及哪些问题,需要谁去落实,如何开展交流展示总结等,都可让学生自主确定,然后形成比较周详的活动方案。

3.自主开展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综合性学习不一定都必须由教师来当主持人,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完成综合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包括学生自己主持活动,自己做活动准备工作,自己做活动总结反思。教师不必担心学生策划的活动质量不高,其实学生自主策划的活动,他们真正参与了,收获和体验是不同的,在其中,他的能力更能得到提升。

4.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虽然强调学生自主,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忽略。鼓励学生自主,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帮助,善于当好参谋,如个别学生不会选择主题时,我们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独立策划活动方案时,可能经验不足,有些因素考虑不到,制定的方案存在不尽完善,不够恰当,不够深入等问题,这时,我们教师可以进行指导,提出建议,让学生再修改,帮助学生拟订更切合实际的活动方案;对于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有的学生可能在教材范例中不能发现调查分析的方法,总结不出恰当的调查报告的写法,这时,也需要教师点拨提示。

二、放手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比较宽泛,本单元就有“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主题。这些主题的探究任务,要由一个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肯定不现实,因此我们必须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综合性学习的合作,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分个小组随便说说了事,应该注意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合作交流互补。一个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认识能力有高有低,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提升。比如,要了解信息传递对生活的影响作用,学生各自去了解,往往从各自生活圈子去寻找,思路难免狭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彼此互补,相互启发,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结论。

2.合作论辩争鸣。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能在讨论过程中形成完全不同或者部分不同的观点,通过组内或班内的争论,可以彼此启发,加深认识理解,最后也许彼此融合调整,也许一方被另一方说服后修改等,这都是一种提升。如对于因特网利弊的认识,多数学生可能只看到好处,部分学生能看到弊端,通过争辩学生会修正自己的看法,从而对因特网有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

3.合作完成任务。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任务较重,往往需要多个学生共同承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整个计划,如为了了解“信息”的价值及传播途径,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某小组确立了“了解‘神舟’飞船系列,感受祖国科技变化”的研究主题,这样的主题研究要一个学生完成会很困难,如果小组进行分工(如下表),小组成员各自负责收集神州一、二号……六号的信息,然后选择可用信息编排剪报,再合作探究“神州”一号到六号的科技进步和超越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便能看到科技在进步,我国在发展,中国国际地位在提升等。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感受了信息的存在和它的价值,实际操作了从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实际锻炼了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