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行政法课程论文 行政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精选5篇)

2023年行政法课程论文 行政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23-09-25 12:41:50 作者:紫衣梦2023年行政法课程论文 行政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行政法课程论文篇一

摘要:系统解剖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属于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且现代护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理念,将人本主义融入到系统解剖学教学改革中来。

关键词:人本主义;系统解剖学;教学改革

一、系统解剖学中融入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一种必然趋势人本主义是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而人本主义教育观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哲学。医患关系融洽是医学模式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现代医学模式正处于不断变化中,医患关系出现的矛盾层出不穷,在这种矛盾日益激化的驱使下,现如今的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而是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过去护士的工作仅是单纯的发药、打针及单一的执行医嘱,现今围绕疾病展开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临床实践中逐渐地实施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现代护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以人为本,而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则必然要求护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各门课程中提前融入人本主义教育观。只有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系统解剖学这门基础课程,完备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将专业课程中的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标准化掌握。

二、高职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目标和方法不明确

高职院校在不断扩招的大形势下,面临着质量与生存、招生与生源、环境与政策等的生存危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主要有四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三校生,三是通过“2+3”或“3+2”招收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四是通过学校单独招生考试招收的考生。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他们在高中或者中职阶段习惯于老师督促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而在进入大学后却转变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转变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很迷茫,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较好的学习方法,不利于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学科性

系统解剖学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即信息量大、课时短、知识点碎、逻辑性不强、枯燥无味、难记忆。课程的特有性质决定了该课程不如专业课程直观有趣,因此,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是会出现脱离的状态,导致教师疲于教学,迷茫于教学,而学生缺少主体意识,学习兴趣不高,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差。

(三)校内实训室不能满足系统解

剖学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提高取决于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两个方面,实验标本类型和数量较少,只能满足于课本知识内的操作,匮乏的标本对于学生课外知识拓展和知识内化作用都稍显不足,且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职业要求还相差甚远。

(四)理论和实验相脱节

传统的教学顺序是先讲授理论课,再讲授实验课。理论课主要以讲授为主,讲授大量的知识点,学生只能听,仅靠ppt和书上的图作为参考帮助学习和记忆知识点,缺乏直面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课主要以观察标本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观察标本,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就会出现偷懒耍滑的现象,对标本的观察兴趣不高,不愿意观察。这种理论和实验的脱节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五)系统解剖学的实际教学效果评估不全面

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它只能检测学生对于书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对于实验教学的效果则无法评估。而现代护理模式发展却恰恰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准确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基本职业素养。

(六)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适用于护理专业的教材大多具有通用性,缺乏针对性,适用于护理的同时,也适用于临床、药学、检验等专业,这就必然导致知识专业特色不突出,这种泛而不专的教材远远不能满足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生源类型的不同,我们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班,分为文化基础强和弱两类班级,针对这两类班级分别设计课程体系。对于知识差的学生,先强化他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再提升其业务水平;对于文化基础相对厚实的学生,则着重其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着重引导和培养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法;对于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教学内容

现代护理模式发展要求护士具有夯实的理论知识和准确的操作能力,不要求护士掌握太高、太精、太深的医学知识。因此,根据护理职业的需要,以实用、够用为衡量标准,我们对系统解剖学知识要进行大胆的取舍。例如,静脉留置针穿刺、静脉/动脉采集血标本、插导尿管、插胃管等基本护理操作所用到的应用解剖学知识,我们对这些章节知识的讲授比重加大,而对动手能力培养无关的'一些知识点讲授比重相对减少。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先进行理论课再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新型教学模式,彻底改变理论和实验相脱节的情况。“理实一体”即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到一起进行,将理论课搬到实验室进行,虽然理论讲授非常重要,必不可少,但讲授理论课的时候,教师若能够配以ppt、挂图、标本、视频、日常生活案例等多种多媒体手段讲授各知识点,给课堂注入活力,学生在听老师讲授的同时,可以随时观看ppt、挂图或者手里的标本模型,学生的手、耳、眼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避免了机械性记忆,教学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建立课外学堂

我院护理系已经建立了三维数字课程与教学辅助系统,该系统模拟真实的实验室,其中系统解剖学实验室陈列有很多电子标本,学生进入该系统如同进入一个真实的房间,左右两边都陈列有各种类型的标本,这些电子标本可以放大和缩小,还可以360旋转观察,且学生可以无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这种多媒体计算机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闭卷考试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理实一体”的基础上,我们考试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操作占50%,理论考试占50%。增大了实验操作的标本识别,将实验操作由原来的40%提升到50%,理论考试由原来的60%降低到50%。该评价体系使学生明白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菁玲.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2).

[2]陈素艳.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9(8).

[3]范双莉.高职院校生源特征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2).

行政法课程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研究生招生数量的突飞猛进以及新形势下社会需求人才的发展变化等,再加之原有的研究生教学存在的弊端,这些都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研究生教学改革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结合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供广大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一线管理人员及教师参考。

论文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因材施教;学有所得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是重中之重,从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来看,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肩负着改变学生多年养成的学习、思维习惯的重任。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其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研究生招生数量的突飞猛进,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课程设置上以授课教师为中心

在课程设置上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是教师能讲哪门课,那么就开哪门课。而且课程设置都由培养方案规定,而培养方案一般都是长期不变,这就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相对滞后。课程设置调整节奏跟不上社会形势以及科学发展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会出现诸多问题: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有很多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容有重复;课程当中前沿知识涉及较少等等。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般以教材为中心

在研究生的课堂上经常是教师在讲解自己主编的书,分析得很是透彻。但是这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研究所得,学生以其为基础来进行整个系统的学习,就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教材出版往往都是滞后的,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就不是最前沿的知识,尤其是现代知识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做专业研究的还不能站在最前沿,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对于基础知识怎么学?建议学习原著,学习在那种知识背景下,这个理论是怎样诞生的,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习了方法。

三、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研究生的课堂大部分是讲授式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前一段时间大力倡导多媒体教学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制作了课件,许多推导结论直接得出来,上课时动动手指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低,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就行,学生在课堂上只要跟着教师就可以了,有时侯还可以开开小差,因为有些推导结论直接做好呈现在面前,想都不用想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桎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抹杀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是与目前大力推行的创新型教育背道而驰的。

四、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在很多学校里都是优先将教学资源提供给本科学生,造成研究生上课地点、上课时间等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这样一来研究生自身就形成了不受重视的心理,产生了学习惰性。再加之课程考核很少有不能通过的情形,教师的讲授枯燥无味等原因,使学生对课程教学愈加不重视。而从教师的角度讲,很多学校只有针对本科教学的教学督导中心而没有研究生教学督导中心,教师的授课压力也不大,经常出现串课、听课、不认真备课的现象。

五、关于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研究生课程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选择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在选择时,既能反映当前知识发展的前沿状况,又要适应研究生的实际水平,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尽量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使学生理解理论的诞生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同时要及时将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材料复印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满足学生掌握知识前沿性的需要。为夯实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把课程设置层级提高,以基础性、实用性、宽广性为原则,按一级学科设置基础课程。重视设置一些和本学科有关的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现研究生课程创新性、研究性、综合性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尊重实际情况、扩展知识基础、紧跟时代前沿的原则。

(三)在教学方式上由传授式向研讨式转变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该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深人地开展互动式教学。要用科学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不仅掌握、运用知识,更要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育学生科研创新精神。目前的状况是大部分研究生还是习惯于以前的学习习惯,不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讲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没有质疑的科学精神。研讨式教学方法是经过实践验证的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在国外大学的研究生教学中比较通行的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在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激发了研究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有利于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合作。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可以在课堂布置上下工夫,比如将课桌排成圆弧型,教师和学生们坐在一起讨论。这样可使学生们的精神状态比较放松,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展的重要原因在于,研究生的人数要远远少于本科生,这是研讨式教学进行得更深入、更彻底的先决条件。在研讨式教学中要避免出现“走题”情况。研讨式教学的核心部分是研究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和组织,就会使课堂杂乱无序,偏离了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在出现“走题”时,及时把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方向引导回来。同时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预想好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好应对策略,避免出现“走题”情况。在研讨式教学中还要避免出现“偷懒”情况。一是防止教师偷懒,有的的教师借着研讨式教学的幌子,在课前根本不备课,在课堂上只是任由学生讨论,遇到自己熟悉的就点拔两句。应该说研讨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门课的知识,而且要对在讨论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并具备掌控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防止学生“偷懒”,研讨式教学对研究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要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观点走进课堂。防止偷懒就是要防止个别学生不做准备,讨论时不发言。教师要在主持和引导讨论的过程中兼顾到每个学生。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监督和评价是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要实现校、院、生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督管理方式。学校成立研究生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学院也配备相应的组织机构,督导组要经常深入课堂,了解实际教学情况。要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并将来自不同角度的评价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于及时改正和进步。

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常见的考核方式为两种:考试和论文。考试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讲具备一定的优势,学生可以比较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但是却很难充分反映学生的能力。论文这种考核方式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但是也有弊病,那就是容易出现抄袭的现象,同时也可能出现并非本人所完成的冒名顶替现象。如果采用论文这种考核方式,就要求授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工作,详细审查学生的论文质量。

总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生教育中势在必行的工作之一。它对授课教师和学生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者都提出严峻的挑战。

行政法课程论文篇三

西方音乐史主要是以西方历史和文化背景作为基础,对西方音乐的发展、流派、特点等进行介绍,从而进一步对西方音乐发展研究中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分析和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的音乐素质等具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西方音乐史一直都是各大艺术院校、音乐院校及普通综合类高校音乐系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现在大多高校的西方音乐史课程包括其他一些音乐类基础理论课程都存在着授课方式单一、授课效率低下的情况。

一、西方音乐史在高校中的教学现状

(一)课时受限,难以精细授课

高校课程时间大都比较固定,课时也都比较少,但是西方音乐史的内容又比较复杂,很难在短短十几周的课程中进行精准授课,所以这门课大多是以公共课教学的形式来进行,导致在授课时难免有很多内容没有办法很清楚地跟学生讲授,对不是太重要的内容往往一笔带过。

(二)授课形式太过单一化、枯燥无聊

由于部分教师经验不足或者对课程内容了解不够充分,导致在授课时不够生动,也没有办法进行拓展延伸,授课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读课件,学生跟教师之间得不到良好的沟通。或者部分教师已经养成了自己的授课习惯,很难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对课堂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变革,课堂往往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内容死板,难以记忆

西方音乐史涉及大量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而且大多是时间、人名等难以连贯记忆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时对于这些也很难做到让学生充分理解或者通过别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印象,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很难记忆,因而产生对这门课程的抵触心理。

二、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

(一)注重理解性教学

学生对课程内容难以理解,造成记忆困难,从而排斥课堂,是西方音乐史这一科目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对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进行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单一的授课方式转变为理解性教学,使学生从死记硬背变成理解性记忆[1]。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使课本也跟着生动起来,这样学生自然会对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同时将期末考试的形式从单纯按照书本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方式改为将课程中的理解内容也加入其中,提高课堂理解的比重,使学生更加重视课堂听讲。

(二)丰富授课形式

西方音乐史这门课不同于别的课程,它具有很多音乐特有的难以用语言进行具体描述的地方,因而必须使学生亲耳欣赏对应音乐内容,从而对该音乐产生真正的理解和记忆。而采用视频放映、音乐欣赏等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得到适当的放松。通常情况下,进行欣赏的确是一种好的调节方式,但当这种方式用的次数太多时,学生就难免会产生厌倦。所以适当地在课堂中让学生去进行对应类型音乐的视唱,可以极大程度地加深学生对于对应音乐类型的理解[2]。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放映欣赏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再经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作家及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内涵。

(三)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授课方向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和未来就业方向等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要根据课时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和设计。大学课程的课时都是进行了严格规划的,根据课时的长短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决定了课堂质量和整个课程的张弛度[3]。例如文化艺术管理的学生也需要进行西方音乐史的学习,但这些学生音乐基础要薄弱得多,所以对于这类学生进行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时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和标准。又比如录音专业和演唱专业的学生,同样是音乐类学生但是未来的就业方向完全不同,所以也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授课,才能够真正的满足学生需要。

三、结语

西方音乐史的学习可使学生在进行中式音乐学习之余了解到西方的音乐发展历史和相关流派的主要音乐特点及特殊音乐技巧,采用古今结合、中西合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同时对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的西方音乐史教学方式却过于枯燥、单一,过于注重课本和课件,缺少知识拓展延伸,理论学习过多,不重视学生的理解教育。因此必须对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强理解性教学;使用音乐鉴赏、视唱分析等方法,丰富课堂形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音乐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当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和未来就业方向的差别等进行区别教学,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提高西方音乐史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3]杜亚典.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8):177.

行政法课程论文篇四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重视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实验课和理论课间隔时间长,造成理论与实验的脱节,学习效率低,基本技能的训练欠缺,与普通高校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培养目标相悖,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在实验教学中,采取讲解——提问——讲解的教学方法。即在实验开始前的讲解过程中,就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提问,让他们把问题“带”到实验中,认真对待实验,争取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验,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逐一加以解答。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有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更新课程内容。目前的仪器仪表课程,一部分内容有些陈旧,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在仪器仪表课程的教学中,应尽量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条件允许时可增加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开设与之相关的实验。可以通过几个典型实验来掌握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这种实验应尽量选择与学生专业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对实验内容进行探索和改革。仪器分析不仅是一种测试手段,还应该为实际生产服务。作为测试手段,须能解决实际问题。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多数为验证性实验,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探索和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结合周围环境的实际生产情况,使他们充分认识通过先进的仪器仪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创新精神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仪器仪表课教学质量的保障。对于仪器仪表课来说,大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是纸上谈兵。仪器仪表课程教学必须进行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善于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吧仪器仪表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上去。配合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仪器仪表实验与普通的实验相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还有其特殊的危险性。因此,在开启大型精密仪器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操作不当,也会对仪器造成损害。

三、实验环节中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和规范基本操作同步进行。仪器仪表实践课中使用的基本上是大型精密仪器,自动化程度较高。仪器运行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无事可做。因此,针对学生在实验室里操作技巧较薄弱这一情况,完全有必要在某些实验中,将这部分时间充分利用,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强化实验技能。基本操作的正确与否,是否规范化,是完成实验的前提条件。及时发现操作不规范现象,应该及时纠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补充数据处理在分析中的应用。数据处理是数据分析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仪器仪表实验要求较强的数据处理功能。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仪器仪表,对此不甚了解。因此,在实验的空隙时间内,给学生介绍几种数据处理的方法、教他们如何用数据处理的方法解决一部分问题很有必要。同时,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让学生手动记下来,实验结束后自己分析处理,而不是直接打印仪器软件上得到的结果。努力做到活学活用,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加以巩固。这样他们在做毕业论文时,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就不会觉得陌生,而是可以把数据处理得比较熟练。

四、教学形式与考试机制的改革

实行开放式教学。仪器仪表教学过程中要涉及一些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科技含量较高,需要掌握的知识多。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进行实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验结果的部分数据可能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尊重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中不能编造数据,而是认真查找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在教学中实验室应对学生全面开放,在计划学时内没能完成实验内容或者实验失败的学生,提前同教师联系时间和实验室,鼓励他们参加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品质。同时,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了准备。

以往的考试机制,只适合纸上谈兵,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仪器仪表课程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而且大型精密仪器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因此,一般该实验课没有考试内容。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可考虑引进合理的考试机制。具体操作内容为:考前约一周公布试题,考试分小组进行,提前抽签,学生根据题目可查阅资料,组内共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考核成绩要注重实验过程,将实验过程考核和实验后期工作有机结合,将目标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这样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符合课程的培养要求。这种考核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次考验,对他们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仪器仪表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并加以研究和探索,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行政法课程论文篇五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重点、难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实践应用

一、引言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学习本课程,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和主体设备(构筑物)及工艺设计等基础理论和知识;同时,本课程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实习等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具备从事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从如何提高工程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的重点难点及存在的问题,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强化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给予一些启示。

二、课程重点、难点分析

1.課程重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四大基础化学、环境工程原理和微生物学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将专业知识向工程应用方面进行迁移和转化,以污水水质指标、处理工艺、原理以及相应的工艺技术设计的知识点为基础,在学习中理解并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工程方法,使学生对水处理方法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2.课程难点。该课程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上,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样才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针对废水复杂的水质特点,如何使学生把各种废水处理单元和操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出水时各种水质指标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追踪国际上学科发展的趋势、了解学科前沿、掌握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也是难点之一。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的知识理念更新慢。水处理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核心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教学内容的知识理念更新速度慢,内容存在滞后性,导致课堂教学同实际应用的前沿技术在衔接上出现脱节情况,现有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水处理新技术的发展变化。

2.教学方式落后。在教学方式上,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依靠教师的传授来了解课程内容,导致学生接受性差。虽然高校教师基本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新的教学手段仅是点击播放课件和板书的区别,看似形式更新,实则对学生的实践帮助不大,对于实践和应用性强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学生依旧是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缺乏主动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尽人意。

3.系统性的实践机会少。《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工程性强的课程,应当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对工程案例的了解分析等。但是,目前的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也多偏重于理论,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考核方式不够灵活,应对创造性给予足够重视。该课程在早期多以闭卷为考试形式,时至今日仍没有创新,在考核上仍是试卷成绩加上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来计算最终成绩。这种忽视过程而注重结果的考核方式,难以用来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解决办法

(一)完善教学内容,更新知识体系

1.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上,强化应用部分的教学内容,缩减与基础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增加污水厂的设计实例,强化学生对工艺设计、设备选型与计算、平面与工程布局等方面的能力。

2.更新知识体系。随着水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有必要了解和熟悉最新水污染治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对于一些新兴有机物,包括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内毒素等,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对它们的去除效果怎样,是否影响传统工艺的整体效果和正常运行,国际上有哪些工艺可提高其去除效率等。在教师授课时,根据该领域的技术更新和科技发展来调整课程内容,融合新的工艺和理念,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优化教学方法

1.改变教学方法,让常规教学灵活化。摒弃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将以老师教为主的局面转变为学生主动学的局面,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例如,针对废水中某一污染物的处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处理方法供大家讨论;老师提出工程实例,让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挖掘和思考中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电子产品的作用,将不同的典型案例和科研项目以动画、视频短片的形式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了解工程实际中的典型构筑物的运行模式以及工程设计的初步轮廓。

2.充分利用学校的在线课程及其他高校的慕课等网络资源,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网上学习。比如,将污水看成生活污水、行业废水以及回用水等几个模块,根据模块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定学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网络资源集体讨论,通过制作ppt等方式进行汇报,以随机指定方式确定汇报人,保证人人参与到讨论和学习中。教师根据情况通过微课、网络平台(包括qq、微信、南信大在线教育平台)等进行讲解和答疑。

(三)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2.教学科研相长。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组织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工作,一方面促进学术队伍的搭建和梯队建设,另一方面促进了学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锻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拓宽了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

(四)改革考核方式

1.将平时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及课题汇报真正纳入成绩评价体系。教师量化与细化作业评价指標,完整记录整个班级的作业情况,对作业设置增减分项目,并增加课题汇报的分数权重,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2.改变考试内容和方法。在考试内容中增加数道应用考题,考察学生应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在考试方法中,借助期中考试摸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机会,按比例设置闭卷与开卷的时间,兼顾考察基础知识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五、结束语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上应充分体现工程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化表现,面向实际工程,积极与社会对接,以培养学生应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原理为基础,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素养,达到培养专业化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