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汇总6篇)

2023年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汇总6篇)

时间:2023-09-25 10:04:23 作者:碧墨2023年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汇总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篇一

《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受益良多。

首先,刚接触到教材的时候,我认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为止,盘古开天地已经成功了。但是反复读教材,思考教材之后,我发现,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盘古开天地不仅是说他劈开或者分开天地,还应该包括创造宇宙万物。那么就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变成宇宙万物。考虑到是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过朗读体会盘古开天的不易,体会盘古的伟大。把这段话的重中之重"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反复体味,说话与朗读相结合,进入师生与文本共鸣的佳境。

其次,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做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导入课文,我用的是一段生动的动画,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网络上的图片,起到加深理解,升华情感的作用。切入诗歌"盘古开天地,拼将巨斧残。神躯生万物,唯愿好人寰",既小结了这节课,又使学生对下节课产生了兴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预设"是美好的,"生成"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没有一堂是会不出现意外的。比如在使用课文插图,感受盘古使劲头顶着天,脚蹬着地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图上为什么会有青蛙,火鸟我一下子惊呆了,我只能说:"当时世界一片混沌,这时并没有青蛙等。"其实学生的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这是课文的插图,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大的知识性错误的。当时我的脑中闪过的念头只是:盘古开天地之前,还没有地,水,空气等,那么世界上还不可能有那些生物的呀!可是课文中的`插图又为什么画上这一些呢这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疑惑。是不是象盘古一样的,那时候在那混沌的宇宙中还有一些生物呢比如神鸟,神蛙等。还是课文画错了我希望能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解决这个疑问。

在这意外中,我收获了更多,我知道了以后不管是上哪篇课文,都应该了解清楚它的相关知识。是科普文,我们了解它的科学性;是地理篇,了解它的位置的同时,更要了解它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了解了这方方面面,才能从容地走进课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节课中,我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课件作用,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留下了许多遗憾。下课后,我坐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发现在课前备课环节中,花了大力气去备教材,钻研教材。可是却没有考虑到是借班上课,忽视了备学生这个重要环节。"预设"应该充分考量到了文本,学生,教师这些因素,才能使学生在一种"浑然不知"的状态下受到教育,生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篇二

上星期五主任告诉我,校长下个星期要听我课,当时我懵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我上了一年的课,来到了松山湖中心小学已经有两个月了,也学习了不少,但想到第一次要在新的环境中给领导上课,心里难免有几分的焦虑。我赶紧翻开三年级的语文书,琢磨琢磨我该上那一节课呢?老师们现在已经上完了第四单元的课文了,那我必须按照教学进度,得去讲第五单元的课文。就《孔子拜师》吧,我马上和小琳姐商量起来,因为我心里想着,上年我在莞城的制度化学研中,我学习了不少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以朗读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吧。在这时候小琳姐差异第望着我,说:“你真的决定上《孔子拜师》啊?上《赵州桥》吧!这一课简单,况且说明文好讲!我思考了半刻,不,我还是不想上说明文。我在座位上又仔细地琢磨着这个单元的编排,分析了一下三年级学生的状况,我把第五单元的课文整体地浏览了一遍,后来我终于决定了《盘古开天地》一课。当我值日回来的时候,小琳姐问我:“决定上那一课没?”我说:“就定了《盘古开天地》,我这个星期把教案整理出来,星期一就试教!”星期五我走得特别晚,我把课文看了一遍又一遍,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上一节好课,除了钻研教材就是钻研教材“这个几个星期我看了崔峦老师对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的阅读教学观摩的点评,他在会议上强调了了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指出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当时我受益匪浅,我也开始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到底什么叫语文?在语文课上到底让学生学些什么?如何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口头语文和书面语文.”口头语言就是听和说,书面语言就是读和写。新课程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在它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吉春亚老师指出语文的实质就是言语形式与言语能力。言语形式就是要辨清每一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比如说明文和童话,他们的言语形式就是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上我们应该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言语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应该要经历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第八届语文阅读观摩刚刚过去,我们的教育者又不禁地思考,阅读教学的方向已经把握了,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课程中,发现年段目标不明的现象。这不禁地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三年级阶段,应该定位在词句篇的教学,初步学习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初步能概括主要内容等。那么中年级的字词教学是逐渐放轻,但不是说放手。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尤为重要。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星期五晚上,我根据文章的文路,编路,课后练习的要求,年段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在读写中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星期一早上,我在三年级三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感觉学生的状态还是很好的,年级组的老师给了我多意见,当时回到办公室彩虹姐、小琳姐和我讨论起一些细节的问题,我们主要围绕课文的第四段的教学,因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要重点研读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好这段文字显得尤为重要,我当时的设计就是先引导学生读了句子,进行拓展,能展开想象,想象画面,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学会了方法自主说说。然而学生似乎没有理解我的一起,感觉学生说不好。在出示画面配乐读的这个片段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总结他们给我的意见就是:读的形式多样,先单个读,范读,接着齐读等。就省略想象画面的部分,因为学生说不出画面来,最后要加上背诵的环节。晚上我一直在修改自己设计,在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积淀语言。

星期二下午我去了三五班试教,很不容易请了苏老师给我指导,苏老师给了我一些宝贵的意见:如何让一节课听出起伏,就是把哪一段作为倾斜点。回来以后,我觉得没有第一次上得那么好,又因为第四段的问题,我该怎么办呢?我如何取舍课文呢?我觉得每一段的文字都写的很好,我都想引着学生去读,然而时间有限,学生的注意力有限,我必须取舍。中午回到寝室,袁锐又鼓励了我,给了我很多指导,我收益不少。她提到了一些细节问题:别带着书本上课,多点与学生交流。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致,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表扬学生。评价的语言要变化多样,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等等。我都把老师们的意见记在心里,虽然改来改去,但是我充满了干劲,我觉得学习的感觉真好。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感到了如此的快乐的!

星期三早上,我重新打印了一份自己修改好了的教案,开始预设各种问题了。星期三下午我一个下午呆在办公室,我看了很多别人的教学实录,我开始思考自己如何指导到学生读好第四段,让整个流程显得有效果,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积淀语言,运用语言。下午三点的时候,我阔然开朗,我突然间迸发了新的思路。我把第四段的设计的顺序变了一下,我就在一句句指导朗读上去下功夫,先指明学生一句句读,读不好的时候,我进行指导。教师描述画面范读,再让学生学着读,齐读。先让学生收获了方法,读好第一句。学生的信心好了,请一些读的好的同学起来读,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的信心越来越强,脑海里有了画面了,有了感受了,越来越想读了,越读越好。在指导朗读的第一环节,形式多样:个别读,合作读,男生读,齐读,赛读。经过一步步预设,一步步指导,学生学会了朗读,脑海里有了想象,积累了语言,这时候我出示画面,引起了视觉的冲击,效果得到了强化。在师生合作读当中,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记忆下来了,学生开始读朗读有了兴趣。趁着这个时候,我让学生练习背诵,在同桌的合作中,学生很轻松第把语言文字记下来了。

重点学习第四段,感悟盘古盘古的献身精神。

盘古倒下后,他把身体都奉献给了人类,用他的身体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

1.重点指导个别朗读

谁愿意起来读第一句,我们认真听,倾听是一种美德。

谁来读第一句。指导读的不好的:白云悠悠,飘读得更轻一点。(再次读,慢点,师读身体部分,你读后面部分。(生齐读本句)

往下,谁读第二句。(指名女生读)指名读,雷声太温柔了,谁再来读一读?全体男孩子读!

谁接着往下读第三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辽阔的大地一望无际,,读长一点,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起!(生齐读本句)

接下去一句,谁读。

他的血液---------生: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啊!不要把他读成“潺潺流动”的小溪。谁读这句话?你读。师:你仿佛看到江河水滔滔向前,一起读!(学生齐读本句)

下面两句请一个女生,一个男生读,带上感受赛读。

2.师生合作读。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老师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你们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3.你们同桌也练习一下吧,一个读前面一句,一个读后面一句。看尝试着背一背。

4.现在我们把盘古创造的美丽的宇宙记忆下来吧!(一起背诵)

今天充满了期待,因为校长要来听课。办公室的老师给了我很多支持,在上课铃声打响的片刻,小琳姐握住我的手,不断给我鼓励,此时我感到无比的温暖。今天老师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听课的老师说我进步很大。今天小琳姐偷偷地告诉我:“校长说你还上的不错!”虽然校长很忙,听了一会儿就走了,但我十分高兴。下午时候,我乐了很久。我该感谢办公室的老师们,我要感谢我的王老师,我要感谢我的室友兼老师-袁锐,他们的无私指导,让我进步,今天我躺在袁锐的床上,袁锐对我说:“你的进步让我有点想象不到,改正得很快!”我当时很激动第说:“是啊,袁锐,你别那么快走吧,你是我老师,你看很多东西是你精心指导我出来的!”袁锐说:“真的?”我说:“是啊!”此时我看到了袁锐的脸上露出了几分成就感,特别高兴。是啊,是很普通的一课,我实实在在地去设计,去修改,去请教,去倾听,我实实在在地进步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篇三

《盘古开天地》是鲁人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这一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品读第四部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一物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想象”也是有法可循的,应该是合理的。为下面学生的练笔——想象“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做了一个铺垫,暗示了想象的思路。从学生后来的发言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设计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想象既大胆又合理,而且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谈对盘古精神的体会时,我没想到学生会谈的那样动情,那样到位,那样美!看的出来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复述是中年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技能。对于初次接触复述的学生,如何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本篇课文的复述呢?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是下了功夫。应该说我所设计的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为最后的复述做铺垫的,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对重点词语的'关注;对最能展现学生自由精神的模仿想象等,我都做了相应的处理,结果表明:学生在第一轮“对照板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中就很好的完成了复述任务,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课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布置学生把课文读两遍,我就是想做个实验:看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到底怎样,看我这样设计效果如何。最后,我把板书的内容擦掉,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对照图片,就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应该说,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了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我觉的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不尽人意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照图片联系复述课文。怎么说呢?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在这一环节配上音乐,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前一天也没接到讲课的通知,所以没有音乐,只有5个学生干巴巴的复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一直集中,显的统筹不够合理。

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篇四

?盘古开天地》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想象力是创造一切的源泉。怎样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精妙,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浩如瀚海的人类文明面前是那么渺小。尽管如此,我也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古代文明在学生的心中熠熠生辉。

说实话,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于是,我多方查找资料,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适合我教学特点的教案。接下来我将各个教学环节熟记于心之后就走马上阵了。

上完课后,细想各个教学环节,觉得整个教学过程还算得心应手,但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平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讲课时,有一道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题是这样的:盘古不停地为人类做奉献,想象他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学生的答案很丰富:有的说,他的筋脉变成了大路;有的说,他的左脚变成了月潭,他的右脚变成了日潭;还有个孩子说,他的细胞变成了儿童……多丰富的想象!可语言又是多么的贫乏!只有个别同学在我的引导下将句子变成了极富感情色彩的倒装句。例如,“大地上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我知道,那是盘古的细胞。”如果是这样,盘古看见这些孩子一定会欣慰地笑了。这些孩子会让盘古含笑在整个宇宙!我要让这样的精彩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就要在平常教学中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那样,我的教学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关键的是我的学生将会受益终生,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让他们在干一般工作时游刃有余。

二继续加强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中孩子们读课文时还可以抑扬顿挫,可回答问题时就差远了。以后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比如看见“温暖”就感觉舒服,看见“冷酷”就不寒而栗等等。再者要言传身教,多给孩子范读课文,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范读课文以前,学生必须扫除生字障碍,对课文内容要熟悉一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听范读时注意老师的表情变化,感受声音的变化和面目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当然,在范读以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试读,有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反复练习,直到完美!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读的处理等等。

总之,我要多学习,内翔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语文素养好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篇五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开课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十余个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于是,课堂上学生十分积极地读书,学习兴趣比较高涨。

一、备课过程中,它使我明白备课不单单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更应该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刚接触到教材的时候,我认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为止,盘古开天地已经成功了。但是反复读教材,思考教材之后,我发现,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盘古开天地不仅是说他劈开或者分开天地,还应该包括创造宇宙万物。那么就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变成宇宙万物。因此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过朗读体会盘古开天的不易,体会盘古的伟大。把这段话的重中之重“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与课文插图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换位思考,让学生体味盘古的伟大,了不起,说话与朗读相结合,进入师生与文本共鸣的佳境。

二、想象学习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句式整齐,就像列队的士兵。因此我先让学生找出天地发生的巨大,然后师生合作读排比句。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同学,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通过合作朗读,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其间,结合着学生的朗读,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意境。

接着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盘古的身体上还有什么?分别会变成什么呢?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作家。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仿佛触摸到了盘古的肌肤,听到了他的呼吸,任想象自由驰骋,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同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仰望天地,观察万物,用()是盘古的()反写刚才的句子。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学生对盘古的伟大体会得更深刻。

四、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尤其是个人读,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读不出感觉,读不到老师希望的水平。今后应加大学生朗读的指导,让他们敢读书、会读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篇六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从学习课文伊始,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一、二自然段,想象自己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可以说整个课文的学习都是让学生在想象画面下完成的。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对课文的理解没有教师的过多讲解,几乎都是由学生自己朗读而理解感悟的。如:在理解“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时,仅仅运用了男女分角色读的方式就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天地的明显区别就是通过这些反义词写出来的。这样的设计完全把课堂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与中的人物直接对话,直接交流,从而变为自己情感体验,是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

本课的教学正是以课文为载体从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如:找中心句—缩句—浓缩成一个词,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句式写句子等。

课堂不是教师怎么教的课堂,而应该是学生怎么学的课堂。在这一节课里,时时刻刻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把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好教透,培养出语文素养高和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