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 李清照心得体会(精选9篇)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 李清照心得体会(精选9篇)

时间:2023-09-25 08:20:06 作者:曼珠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 李清照心得体会(精选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篇一

李清照,北宋著名女词人,被誉为“浊骨英灵”。作为一位女性词人,她的作品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情感。通过研读李清照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痛苦的独特表达方式。在我个人的体会中,李清照的作品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是蕴含着一种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洞察力,这让我深受启迪。

首先,李清照的作品展示了她对于生活的真实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她像一个独立而敏锐的观察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感受,将生活中的点滴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武陵春·春晚》这首词,她用鲜明的对比描绘了春天的盛景和自己凄凉的心情。这种对于生活的观察力,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细节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反思我们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是否粗浅,是否有意识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痛苦。

其次,李清照的作品表达了她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她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无尽的情感矛盾。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中,她描述了自己的心情如同溪水般汹涌,又如同晚霞般忧伤。她通过诗意的语言,传递出对于人性的痛苦和对于真实感情的渴望。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矛盾,以及人们在追求真实与虚幻之间的挣扎。李清照的作品,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纷繁。

此外,李清照的作品还展示了她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赞美。她善于利用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与外部世界相融合。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中,她形容了薄雾浓云下万物的凄凉和悲伤。她让我不禁想到了自然界的广阔和神秘,让我意识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通过她对自然的描绘,我体会到了对于宇宙和生命的赞美和敬畏。

最后,李清照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启示。她的词作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伤痛和矛盾,帮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读她的作品过程中,我收获了对于生活的深层体验和对于人性的感悟。我意识到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痛苦和矛盾。通过修炼内心和拥抱自己的情感,我们才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李清照的作品并不只是一个女性词人个人情感的宣泄,更蕴含着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她的作品在情感表达的同时,让我们反思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对于人性的理解。通过研读她的作品,我们能够获得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人生的启示。李清照的作品真正地触动了我,让我更加珍惜生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篇二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数人心目中的女词人楷模,她的词作善于抒发女性的感情和哀怨之情。读完李清照的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她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震撼力。她的词作通常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深沉的思念之情,让人不禁沉浸其中,引发无尽思考。这种情感震撼力正是李清照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

第二段:李清照作品的文学才华之突出

李清照作品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感动,离不开她卓越的文学才华。她的作品中,不仅情感深沉,而且语言优美,形象真切。例如《如梦令》这首词,字字句句都像是千百年来凝固的泪水,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极为纯粹的思念之情。通过李清照作品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李清照不仅是情感丰富的女子,更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

第三段:李清照作品中的女性情感

李清照作品中的女性情感,是我认为她作品魅力的重要方面之一。她作品中的女性情感表达了一个普通女性内心深处的柔情和苦闷。这种女性情感不仅有宛如水做的柔韧和温柔,还有隐含的深沉和哀愁。李清照的作品神秘而真实地展示了女性思绪的多样性,让人感受到女性在古代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束缚。

第四段:李清照的抒情之道

李清照的作品以抒情见长,她善于通过字句表达出内心的感伤和愁苦,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心情。这种抒情之道自然流露,情感真实,使人们产生共鸣。例如《如梦令》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句句打动人心,将作者内心的矛盾情感展露无疑。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抒情之道,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第五段:李清照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尽管李清照的作品多以抒发情感为主,但其中也融入了许多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思考。她对女性境遇的关注,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都透露出她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思。通过阅读李清照的作品,我深深感受到她对女性地位的关注,以及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这使我意识到,李清照作品并非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时代和生活的回应。

总结:

李清照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震撼力、她独特的文学才华、女性情感的表达和抒情方式以及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都让李清照的作品在我心中燃起了阅读的热情。通过阅读她的作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更加敬佩她作为一位杰出女词人的才华和气质。李清照的作品不仅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现代文学中绽放出光芒。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篇三

2、秋已绝,日犹长,仲宣怀遥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李清照

3、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李清照

4、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李清照

5、瑞脑香消魂梦中断,辟冷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李清照

6、遥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李清照

7、寻寻觅觅,寒寒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李清照

9、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李清照

10、今年天涯海角,萧萧两鬓生华。望取晚来风势,故应丢脸梅花。——李清照

12、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冷无。——李清照

14、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李清照

15、何堪长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李清照

16、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

1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

20、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看中断回来路。——李清照

2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22、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往,几点催花雨。——李清照

2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

25、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李清照

26、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

28、中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李清照

2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30、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骚。——李清照

32、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李清照

3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34、倚门回顾回头,却把青梅嗅。——李清照

35、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

36、酒栏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李清照

3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39、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李清照

4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4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42、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望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李清照

43、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李清照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篇四

《夏日绝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如梦令》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武陵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一剪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声声慢》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醉花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玉楼春·红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译文】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赏梅的矛盾心态。

《渔家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译文】

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清平乐·年年雪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忆秦娥·临高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

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译文】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之前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翻译】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偶成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翻译】

十五年前的花前月下,我们相伴游园,并作赏花的诗。如今的花还是与往年的一样,怎么我的心情却与往年不一样了。

《念奴娇·萧条庭院》出自宋词三百首,作者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翻译】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永遇乐·落日熔金》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翻译】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浪花泪,心儿醉。隔转空头花容悴。思君如流水,长空细细马蹄碎。君若见,梦中定相会。滚滚长江水,浪淘英雄泪。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篇五

昨天是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一吃完晚饭,就迫不及待地拿着魔棒花灯,和妈妈一起到楼下玩。

到楼下广场,我向四周一看,已经有许多小朋友跟着大人出来玩。他们也像我一样,个个挑着花灯。那些花灯形态各异,有汽车花灯,有纸兔花灯,有啦啦棒花灯……其中有个小女孩可有趣:头上戴着一对“牛角”,她只要一按按钮,那对“牛角”就亮起来,还不停地唱着歌,十分引人注目。

我们走出大门,看到一群人正围着什么东西,我们十分好奇,便凑过去,一看,原来他们在买花炮。那些五颜六色的花炮令人眼花缭乱。我买一盒响炮和一捆手摇烟花,又到超市买个打火机。我和妈妈来到花坛旁,点燃一根手摇烟花。我拿着手摇烟花甩来甩去。它一会儿变成红色,一会儿变成黄色,一会儿变成紫色,一会儿变成绿色,美丽极。我想,这烟花应该叫变色烟花才对。放会儿手摇烟花,我又去放响炮,妈妈接着继续放手摇烟花。我把响炮在擦纸上擦一下,然后把它扔出去。只听“砰”的一声,响炮炸开,我和妈妈都吓一跳。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回家的时间到,我恋恋不舍地跟妈妈回家。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篇六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下面是《金刚经》细说,一起看看吧。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一本学佛必读、妇孺皆知的大经。大般若经在四处,讲了十六会,共有六百卷,这经是第九会所说,译成中文共有5837个字。念诵的很多,但知义的较少。世亲菩萨著《金刚经论》用二十七疑来破除疑惑,阐明经旨。现在按照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大略讲解其要义。在三十二分中,第一分是序分,第二至三十一分半是正宗分,半分是流通分。学习般若法门,先须了解三种般若,即由文字般若下手,引起观照般若,而达到实相般若。“般若”是梵语,是五种不翻之一(1、秘密不翻;2、含多义不翻,如薄伽梵;3、我国所无,如阎浮树;4、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生善不翻。)“般若”是生善不翻,因不学佛法,不能领悟“般若境界”。

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要即文字离文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与般若相应。金刚是坚固、透明、锐利,用来比喻般若的体、相、用,所以此经是以“法”、“喻”为名。(佛经取名有七种:即单的三种,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经》;单“法”,如《涅槃经》;单“喻”,如《梵网经》。复的三种,“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法、喻”,如《妙法莲华经》;“人、喻”,如《如来狮子吼品》。还有一种人、法、喻都具足的,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波罗密译汉语为“彼岸到”,意即“到彼岸”。实际上,此岸、彼岸都是比喻。具足烦恼即名此岸;解脱自在,即名彼岸。“金刚般若波罗密”是别名,“经”是通名,也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名的含义是:以金刚般的智慧,转化烦恼妄想,到达解脱的彼岸。另外,此经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破我灭罪为用,以至极圆顿为教相。这是此经“五重玄义”的提要。

现在简略地讲一下译经的法师。鸠摩罗什大师,译为“童寿”,是一位有名的译经大师,《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佛说阿弥陀经》等,都是他翻译的。七岁便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在姚秦也即后秦时代,由姚兴在长安集中八百多人,译出经论98部。临终火化,舌根不坏,证实所译经典没有错误。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从“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六种根据,也即六种成就。“如是我闻”意思说:这些内容是我亲自闻到的,这是一般的解释。真“如”之理,决定“是”而不错,这是较深的解释。这里包括“信”和“闻”两个成就。“一时”即在说法的一个时间里,因各国历数有所差别,所以不用具体年、月、日,以“一时”说明之。这是“时”成就。“佛在舍卫国”,舍卫国是波斯匿王的京都,译为丰德——物产“丰”富,道“德”高尚,名闻全国。“祗树给孤独园”是太子祗陀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这园是给孤独长者向祗陀太子用“黄金铺地“买下的。这就是说法“主”成就和“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六种成就中最后一种“众”成就。他们是常常随佛听法的。“比丘”是梵语,译为“怖魔”、“乞士”和“破恶”三义;“大比丘”即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众”即僧众,也即“和合众”,在事相上要有六种和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总之,身、口、意、戒、见、利六种都要和合。“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常随弟子有1255人,举大数,叫1250人。其中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先度五比丘;次度了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耶、那提三位迦叶。三人学外道,名气很大,弟子也很多。佛就用火光三昧和慈心三昧,制服了口吐毒气的毒龙,这就折服了优楼频螺的骄傲,师徒共500人,皈依了佛陀;其他二人师徒亦有500人也同时皈依。舍利弗和目犍连本来也是外道,佛的威德感召,也弃邪归正。另有耶舍长者及同学50人,受度归佛。这样,实际上是1255人常在一起。以上是通序,也叫证信序。以下再讲别序,各经有所不同,故叫“别”。当中午、即日不过中,吃饭的时候,世尊依照规定,穿了僧伽黎大衣,即25条的袈裟,手持应量器——钵,入舍卫城中去次第乞食。“次第乞”也是一条戒规。过去迦叶尊者乞贫不乞富,为了让贫穷的人多培些福报;而须菩提却是专化富人,恐怕他们福报享完,要他们继续行布施。佛知道后就定下“次第乞”的规矩,平等利人。现在东南亚的泰国,还实行托钵乞食。“还至本处”以后,佛在吃好饭,收好衣钵,洗了足之后,展开座具,结跏趺而坐。上面这些动作,正是般若放光,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体现了世尊不开口的说法。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以下是正宗分,正式开始讲这部《金刚经》。

“善现”是须菩提的译语。在佛的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原是青龙陀如来再来。他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都是印度的礼节,表示恭敬,也就是“三业虔诚”。

然后须菩提赞叹世尊。“希有世尊”是说佛陀大慈大悲,一举一动无不加护怀念诸菩萨,无不付与、叮嘱诸菩萨。一切从有利于菩萨出发。须菩提随即请问如来: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应怎样使心安住,应怎样降伏其心。这里必须注意,所谓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一般的善良之人,而是指已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大乘根性的菩萨。佛当时允许了须菩提的请求,“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须菩提也欣然应诺,“愿乐欲闻”。

这里所谓“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十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所谓“如来”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指应身如来。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法身如来。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以下开始谈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古德把经分为信、解、行、证四方面,第二至第八分,是开示无住以生信;第九至第十六分是推广无住以开解;第十七至二十四分,深观无住以进修;第二十五分至三十一分半是圆满无住以成证。脉络分明,层次井然,经中都有语句可作证。所谓“菩萨摩诃萨”,翻为大菩萨,也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大乘心的觉有情的人。佛教导说,一切大菩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包括卵、胎、湿、化。其中依水湿而生的叫湿生,有些小虫,也是依湿而生。诸天与地狱是无而忽有是化生。蚊子由小虫脱皮而生,也属化生。此外,也包括“若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众生。“若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也指灭色归空的空无边处天众生。“若有想”,指以识想为命的识无边处天众生。“若无想”,指伏住六、七两识的无所有处天众生。“若非有想非无想”,指八识似转未转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众生。佛告须菩提,所有这十大类众生,我都叫他们入于无明已断,迷惑已尽,二种生死(分段和变易生死)已了的“无余涅槃”。但虽然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际上我没有灭度他们,因为离相度生,并不执著于能度所度;而且众生本具佛性,实际上是自性自度。这是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如果有能度的“我相”,有所度的“人相”,有很多差别的“众生相”,有执著不舍的“寿者相”,就不成为菩萨了。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还有,须菩提,菩萨修行布施时,对于六尘诸法,应无所住著;也就是说不住著于色、声、香、味、触、法上去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这样不住相布施。为什麽呢?菩萨能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你以为怎样,东方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说:不可思量的.呀!佛又说,那麽南、西、北方及思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亦说,不可思量的呀!佛说,菩萨布施而不住于相,福德广大亦象这样不可思量!佛告诫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此离相布施,无住生心,如我所教,把真心安住下来。经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不正是四维空间的描述吗?现在科学家,叫虚空的长、宽、高,叫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坐标上,加上时间,时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空间连续区”,空间维数愈高,境界愈不可思议。《金刚经》到这里,已把离相度生、无住行施的道理讲清楚,故佛说:“如所教住”,就可以了。以下是详细发挥离相、无住的妙旨。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样,是否可以把众生身相就认为是法身如来呢?须菩提说,那是不可以的,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是众生身相,并非法身、实相。佛便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条件具备就产生了“缘起”现象;既是“缘起”,还是生灭的。但在缘起事物上,知其“非相”、本空,就能见到法身如来。这样迷时性相不同,悟时性相不二。如镜显人影时,镜即是影,影即是镜。所以《楞严经》说:色身、虚空、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对佛说,可曾有众生,听到这样言说、章句,生起真实信心吗?佛就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涅槃以后,“后五百岁”(即末法一万年中的最初五百年),还有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所说离相度生、无住行施、非相见佛的章句能生深信,以此为实。我们知道,戒是定慧基础,福是修行资粮,持戒修福都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如果听到这些章句,乃至能生一念清净心的,如来能以五眼六通,尽知尽见,能得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麽呢?因为这些众生,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慧彻三空,功圆诸行。如果这些众生,取执“我相”,就著“我执四相”;如果取执“法相”,就著“法执四相”;如果取著“非法相”,就著“空执四相”。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因此不应取著“我、法二相”,到了我、法两空以后,也不应取著“非法相”。正因为远离“四相”,自心才能清净。所以我常说,比丘们知我说法,比如借筏渡河,到岸即舍,惑业若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空。这里“法”即是有为法,“非法”是无为法,两边不著,正是朗然大觉呀!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上面讲到一切皆不应取,为什麽如来还得要说法呢?为了防止这个疑问,佛就设问,如来是否得无上菩提,是否有所说法?须菩提说:根据我的理解,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是个对待的假名,是无有定法的;而且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也无有一定的法则可说.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法,本来不可取著,也不可言说,非有非空。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圣贤都依止“无为法”修心,究竟无智亦无所得,但境界却有高低的差别。如按别教说:有的入于十信、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有的证入十地的十圣位;从圆教说,一修等于一切修,一证等于一切证,是初后不二,解行俱顿的。但从破惑来说,圆教是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破四十二品无明而成妙觉。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是第一次较量持经的功德。所谓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四大部洲,有一个太阳和月亮,合起来成为一个“小世界”,大略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一千个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据现代天文学说明,我们所看到的银河系,有各种类型的恒星1,000亿颗以上,宇宙中还有许多超级银河系。真是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佛对须菩提说,用充满三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福德可否算多呢?须菩提回答:那是很多啊!为什麽呢?我是按照福德事相说的,不是依照福德的理性说的。但福德相有限,而福德性无量,按福德事相说,所以如来说福德多。佛说,如果有人乃至受持实践经中“四句偈”,且能为他人讲说,其福德能胜过七宝布施。为什麽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从此经所出。所谓此经,不仅是指的文字般若,因为可由文字起观照,而达实相,更主要的是领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妙理!这里所谓“四句偈”并不限定指哪四句,只要出自《金刚经》,能正确解释它,都可算是“四句偈”。

佛说《金刚经》处处随立随扫,所以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谓佛法”是俗谛,“即非佛法”是指真谛,真俗不二,二谛融通,就是中道第一义谛。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以为怎样?能否作我得须陀洹果之念呢?须菩提说,不可以的。这是因为须陀洹虽断三界见惑尽,入小乘见道位,名为“入”??圣人之“流”,但实际上,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并无所入,不起分别和贪著之念,假名叫须陀洹。佛又问,那末已断欲界前六品思惑的斯陀含,能否作我得斯陀含果之念呢?须菩提也说,不可以的。因为斯陀含虽一来天上,一来人间,在欲界再受一番生死,而实无往来,不执著于往来之相,假名为“一来”。佛又问,那末阿那含能否作我得阿那含果之念呢?须菩提说,也是不可以的。因为阿那含虽已断欲界后三品思惑,称为“不来”,而不执著于不来欲界之相,假名为“不来”。佛又问,那末阿罗汉能否作我得阿罗汉道之念呢?须菩提也说,不可以的。因为阿罗汉虽已断三界见思烦恼,所以译为杀贼、应供和无生。既是无生,还有什麽实在之法可得。若阿罗汉作我得阿罗汉道之念,便著了我执四相。怎麽能得阿罗汉道呢?世尊呀!你说我得无诤三昧,是得无诤三昧人中的第一人。还赞叹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不作“我是离欲阿罗汉”之念。因为我若作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世尊便不说须菩提是乐于寂静的行者。由于实无所得,才叫须菩提是乐于寂静行的。

以上三种果位,都是小乘分位之果,到了四果才算得究竟道法,所以称四果为“阿罗汉道”,也就是近于佛的觉道。“无诤三昧”就是不生诤论,不说是非长短的无诤正定。“离欲”即断除财、色、名、食、睡的五欲,没有一切欲念,不仅是指淫欲的。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你以为怎样,如来昔在燃灯佛处,是否获得了授记成佛之菩提法呢?须菩提明确地回答:“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四相”未空,怎能成佛呢?妄心不住著,就能安住真心。这是授记成佛亦无所住。佛再问:你以为怎样,菩萨是否广修六度万行,来庄严自性佛土呢?不是这样,世尊,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须菩提以三谛道理来回答:“庄严佛土”是俗谛,因有假相,还须任运庄严;“即非庄严”是真谛,不住于庄严之相;“是名庄严”即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所以这三句话,可以用真俗中三谛来融通。这是庄严佛土无所住。一切事物都可以作如是观。佛告诉须菩提,所以大菩萨们应生这样的清净心,不应住著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上生出妄心,应该无所住著,而生清净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经眼、核心,十分重要,包括了佛法主要修证内容。应无所住,就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终日无住,终日生心;终日生心,终日无住。当年惠能在五祖处,三更入室,听五祖说《金刚经》,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惠能言下大悟,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便传顿教及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所以此语我们必须精心体会。如果不出生清净之心,便断灭了佛性,而且既无“妙有”,“真空”也成为顽空。清净之心,是既不偏“空”,也不偏“有”;既不落“常”,也不落“断”。如果执常,就成为“常见”外道邪见;如果执断,就成为“断见”外道邪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邪见,就是以“断”、“常”二见为根本的。须菩提,你以为怎样?譬如有人,报身的大小,象须弥山王,你认为这身大不大呢?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有相之身可以大小来衡量,但佛所说的是非有身相的法身,假名叫大身而已。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是第二次较量福德。佛又问须菩提,如果以一粒沙比作一条恒河,这许多恒河的沙数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恒河尚无数之多,何况所有恒河中的沙数。佛说,我今实言告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得福多吗?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有人,在此经中,乃至受持实践四句偈等,且能为他人说,那末所得的无相福德性,胜过有漏的福德相。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佛又说,须菩提呀,如果你能随缘解说《金刚经》,乃至只说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如法供养,象供养佛塔、佛庙,更何况有人能全部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这个人成就了最上(法身)第一(报身)希有(化身)的法、报、化三身之法,凡经典所在的地方,即是有佛及佛的可尊可重的贤圣弟子,三宝具足,十分殊胜。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时须菩提对佛说,此经应称什麽名字,我们又当怎样去奉行受持呢?佛告诉说,这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密”,你当奉持这个经名。我们必须知道,经名是全经的总持,忆持经名,就是修行的一个妙法;又因为“经”是文字般若,依文字起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由经名就可具足“三般若”。但“般若波罗密”,是假谛,“即非般若波罗密”是空谛;“是名般若波罗密”是中谛,即假即空即中,三谛圆融,不可思议。

下面为了说明般若离相之用,指出说法离相和依报、正报离相。佛问须菩提,你以为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如来无所说”。为什麽呢?说法也是因缘和合,缘生性空,徒有假名;虽佛说法四十九年,并非无所说,但三轮体空,不粘不着,虽有说法之相,而是说即无说,无说而说。这段是说法离相。

佛又问,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多吗?须菩提说:甚多。佛就告诉须菩提,所谓微尘和世界的依报,分散即成微尘,合之即成世界,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所谓微尘和世界,缘起性空,只是假名,并无实法。这段是依报离相。

佛又问:那末可以三十二相正报来见如来法身吗?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为什麽呢?三十二相乃是应身,缘生如幻,非是法身清净之相,不过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这是正报离相。

至此佛又第三次较量功德,告诉须菩提,若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与受持经中乃至四句偈,并为他人说相比较,其福甚多于前者。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从第九到十六分是推广无住以开解——深解义趣,但到十三分本意已定,这里是作个总结。

这时,须菩提闻到佛说此经之后,深深了解义趣,涕泪悲泣对佛说,我昔来已得解空慧眼,但不曾听到这样的微妙经典。如果有听到此经,得清净信心,而生实相,当知这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所谓实相,乃是真实之相,不是虚妄之相,所以说“即是非相”,假名为“实相”而已。世尊,我现在听到这样经典,信解它、受持它,不算很难。可是到佛涅槃后第五个五百岁,也即“后五百岁”,有众生能听到是经,并信、解、受持,这人就是第一希有啊!为什麽呢?这个人已经没有四相。什麽原因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本来是空,何以故呢?“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今世人处处著相求佛,真是离道弥远。佛印可须菩提所说,“如是如是”。若有人闻到此经而能不惊、不怖、不畏,此人很是希有。为什麽呢?如来所说般若是第一波罗密,但不可执著第一波罗密,只不过假名为第一波罗密。如来以离相妙行来降伏其心,的确是十分希有。佛又进一步引证忍辱度的修法,要三轮体空,内无能忍之心,外无所忍之境,中无打骂毁辱之相,即空、即假、即中,圆满成就忍辱度。佛并以事实来证明,我昔日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时,如果心有“四相”便会生嗔恨。又过去曾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那时我也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以菩萨应离一切相,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著于色而生妄心,亦不应住著于声、香、味、触、法上生起妄心。应该心无所住,但灵知不昧,出生清净心,不同于木石,也不同于断灭。如果心住于六尘,便不能安住真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这样行于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本来是空。按二谛说,“一切众生”是俗谛,“即非众生”是真谛。因为众生也是众缘和合,其性本空。佛告诉须菩提,如来是真语不假的,是实语不虚的,是如实而说的,不欺骗,所说也不自相矛盾。如来所得的真如之法,既无实,也无虚。佛又告须菩提,若菩萨心住著于法而行布施,则智慧障塞,如人入暗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则智慧明朗,如人有目,了了彻见。须菩提,未来世中若有人受持读诵此经,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就能佛智悉知佛眼悉见,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以下佛又作第四次较量。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上中下午,以恒河沙等身进行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如果有人听到此经,深心不疑,其福胜过上述布施,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身口意三业恭敬?须菩提,主要说来,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权教大乘心及发实教最上乘心者而说,也是对三贤位及十圣位者而说。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广泛宣说,自利利人,如来悉知悉见,皆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些人就是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肩负无上正等正觉的重任。为什麽呢?乐小法的人,由于着了我等“四见”,就对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也不能为他人解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主要是天、人、阿修罗,应即供养,当知此处即舍利宝塔,都应恭恭敬敬作礼、围绕,并以华香散布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这是作第五次较量。佛又对须菩提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此经,却为他人所轻贱,要知道这人先世所作罪业,按理应堕恶道,由于今世受到别人轻贱,那末先世的罪业,就能消灭,重罪轻报,当来还能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我回忆在然灯佛以前的过去无量大劫中,得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亿)的诸佛,我都供养、承侍,没有空过的。如果后世有人能受持实践、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相比,供养一百分,抵不过受持一分;供养千万亿分甚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有受持、读诵此经,具体说其功德,听到之人,心便狂乱,疑而不信。当知离相、无住的经义,不可思议,所得果报,亦是不可思议啊!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篇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她在寻觅什么?

她在寻觅安定的国家,昌盛的社稷。她不愿看到那“山河破碎,风飘絮”,不愿看到“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这就是李清照,她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对破碎国家的惋惜,书写着自己的一份豪情!岳飞可以驰骋疆场,浴血奋战;辛弃疾可以上朝参议,话国家政事。而他却只能一个人愁!

她在寻觅什么?

她在寻觅自己的广阔天地,寻觅文学的道路。寻觅“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惬意;寻觅“小院闲窗春色深”的静谧。寻觅着人生价值,寻觅着昔时恋人。

她的词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是白纸遇上墨色所迸发的文学火花!

一人愁,愁在“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篇八

月光如水,悄然浸满窗楣。捧起一本诗词,映入眼帘的是一处人影渐渐踏来。

繁华落尽,一个落寞无情,浅伤数心,花的无奈,她的落寞,以及那漫漫长夜等来的却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凄凉悲景。

伊人盈盈于香凋露冷山径,漫步在菊花凋零散落的心境中。想起因国破从北方流寓江南,而丈夫又已亡故,她便生怀旧悼亡之情,又怎得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心愿与有旧时相识之感。

如果说时间是盏灯,那我可以用那悲愁来形容时日的难熬,她无所事事,内心空虚的想法还是无法沉淀于人海之间。她忍着独自孤苦冷清,而却换回来的是生活之空寂无聊与那愁外愁的牵挂。

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梅的形象篇九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而闻名于世。李清照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她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过人的才华,还透露出她内心深处的忧伤和苦痛。通过读李清照的词作,我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才情和境界,同时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李清照的才情与境界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婉约柔美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她能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文字中透露出的忧伤和痛苦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同时,李清照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显得独具一格。她常常将自然景观和人的情感相结合,赋予了词作更加深远的意境。

第二段:李清照对世事的深刻洞察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中展示了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她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风云变幻,战乱频仍。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清照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看待世界,传达了她的观察和思考。她对于人情冷暖的描绘让人深思,她对于江山如画的感慨让人感叹,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也让人为之动容。

第三段:李清照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苦痛

李清照的词作中流露出她内心深处的忧伤和苦痛。她曾经历过家族的沉浮和个人的挫折,失去了亲人和爱人。这些经历使得她的词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痛苦和对命运的追问。她常常以流泪、断肠等词汇表达自己内心的痛楚,将自己的感受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里。

第四段: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汲取的心得

在阅读李清照的词作过程中,我从中汲取了一些心得。首先,李清照的才情和境界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磨炼。她在词作中展现出的优雅和细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成,而是长时间的研习和琢磨的结果。其次,李清照的词作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自然界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李清照的忧伤和苦痛让人深思,她的坚韧和执着也值得我们学习。她通过词作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借鉴的。

第五段:结尾总结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通过阅读李清照的词作,我体会到了她的才情和境界,并从中汲取了一些心得和体会。李清照的词作不仅展示了她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过人的才华,还透露出她内心深处的忧伤和苦痛。她的词作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艺术之境,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