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介绍宁夏枸杞 介绍宁夏须弥山的导游词(实用5篇)

介绍宁夏枸杞 介绍宁夏须弥山的导游词(实用5篇)

时间:2023-09-25 05:07:03 作者:灵魂曲介绍宁夏枸杞 介绍宁夏须弥山的导游词(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介绍宁夏枸杞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国家首批5a级景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景区”——沙坡头,接下来将由我带您走进沙坡头,了解近半个世纪的治沙历程,欣赏雄奇的腾格里大漠风光。

“风卷黄沙弥漫天,寸步开外看不见,沙丘移动埋村庄,黄沙万里无人烟”。您很难想象,这就是50年以前的沙坡头,被称为“天上不飞一只鸟,地上不长一棵草的死亡之海”。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这里修建了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跌路,为了保护这条西北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无阻,治沙工作者和中卫人民顶烈日、抗严寒,用汗水、青春甚至是生命探索出了以“麦草方格”为核心的“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小小的麦草方格破解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治沙难题而赢得了世界的关注,成功实现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壮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94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代表到这里参观考察,当他们亲眼目睹了我们的治沙成果后不由的称赞:“中国人真了不起!只有中国人绣花的手才能编织出如此美丽的画卷”。从此,沙坡头便屹立于世界治沙、生态和环保三大科学高峰。1984年,国务院将沙坡头列入“中国第一个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评为中国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被世界环保组织评为全球环保500佳单位。

如果没有到过沙漠,您就无法理解生命的珍贵;如果不能深入到沙漠腹地,您就无法领会到茫茫沙海的雄浑和壮美。腾格里沙漠以沙峰大、沙粒细、颜色黄、湖盆多著称。这里有沙漠湖泊和绿洲180多处,各种沙漠植被400余种,其特色主要集中在沙坡头地区。再加上沙坡头开发了许多参与性极强的特色旅游项目。

骑上沙漠之舟骆驼穿行于高大起伏浩瀚的沙海中,聆听着驼铃叮咚的响声,远离城市的喧嚣,悠然自得;回首丝绸之路、驼盐古道,毛主席笔下的“天高云淡”就在眼前。再去乘坐沙漠冲浪车遨游沙海,会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像个孩子般的放松,完全地与腾格里融为一体。

除此之外,还有沙漠越野车、沙滩摩托车、沙漠勇士车、沙漠真人cs野战游戏等参与性极强的特色项目,形成了集吃、住、玩、乐为一体的沙漠休闲度假区。

经过半个世纪的科技治沙和近三十年的旅游开发,沙坡头形成了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相融汇的多文化景观。我们在与沙漠不断抗争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利用沙漠,改造沙漠,向沙漠要效益,发展了休闲沙漠旅游业。达到以沙产业提升沙漠治理水平和保障沙漠治理成果。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奇迹!沙坡头给我们以启迪: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也会牢记保护生态环境,发扬治沙精神,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朋友们,您想深入沙漠腹地住帐篷、燃篝火吗?您想晨观沙海日出,暮赏明月星辰吗?您想全方位,多层次地领略沙漠旅游资源的奥妙吗?小张期待与您再次相会沙坡头!

介绍宁夏枸杞篇二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宁夏湿地博物馆。此馆位于沙湖旅游景区内,建筑面积4520平方米,以沙湖苇、鸟、水、沙为设计元素,于20___年10月29日正式开馆。各位请看大厅,那是以鸟巢为视觉元素,周围以沙丘为主造型,表现出沙湖“塞上奇湖”的形象。博物馆的主体采用沙土色调,整体造型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周围伴以起伏自然的沙丘造型,使博物馆和大漠风光有机结合起来,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馆内分为湿地与鸟类知识介绍、人鸟同乐表演、鸟类生态行为观察、4d科普教育电影厅、旅游餐饮与购物服务等六个功能区。博物馆的功能设计、结构布局和外观形态等方面,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理念。

介绍宁夏枸杞篇三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须弥山欣赏石窟艺术。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城北55千米处六盘山支脉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峰上。须弥山中的“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须弥山山基由紫色砂岩、砂砾岩及页岩组成,海拔米。这里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异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续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经营,成为中国古代长安至关外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历时已有1500多年。须弥山现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连绵2千米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有: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8区。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1982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定为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须弥山人口处的大佛楼(第五窟),请大家看窟内,高达20.6米的弥勒大坐佛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我们如果要拍照请到下面的观景台上去拍,那里拍到的大佛像的效果很好,只见在朝阳照耀下的大佛身披袈裟、头梳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更加神奇的是大佛散发着金光,看起来更加雄伟、壮观。这座大佛比云冈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较大的造像之一。将长焦镜头拉近观察,只见弥勒佛祖高大魁梧,仅耳朵就有两个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佛虽大,但雕刻却十分的精致。专家说,这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雕像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髙超技艺和雄伟气魄。据说,在明朝前曾建有三层楼阁对大佛进行保护,楼阁建筑的气势宏伟、壮观,故称大佛楼,后来毁于19海原8.5级地震中,现在仅能看到原来阁楼的木构洞眼儿。除大佛楼外,北魏石窟集中于子孙宫,以第14、24、32、33窟为代表,多是14.5米见方的中心塔柱式窟,也都值得大家细细欣赏。

各位游客朋友,须弥山石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须弥山佛教石窟艺术兴盛与古丝绸之路关系密切。须弥山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二是须弥山石窟的分布格局与众不同,国内大多数石窟都开凿在一座石崖上,而须弥山石窟开凿在鸿沟相隔的八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各沟之间都已架梯搭桥,以方便游览。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须弥山博物馆参观。该馆位于宁夏固原市,建筑面积5558平方米,陈展面积4500平方米。博物馆由序厅和尾厅加上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丝路开通”。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始,通过场景复原、文物陈列手段展示了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给固原带来的文化经济繁荣。第二单元“佛教东传”运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佛教从印度诞生并东传进入中原大地的历史进程。第三单元“须弥之光”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古原州商贾如流、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r展示了须弥山从石窟初凿、兴盛、高峰期到衰落几个部分,反映了须弥山石窟发展的全过程。第四单元“佛国众生”运用图版、石窟雕像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演示等手段系统介绍了佛国世界各类形象,是专题的佛教知识单元。第五单元“佛窟集萃”用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印度阿旅陀、阿富汗巴米扬和中国各具特色的18处著名石窟。陈展中运用科技媒介、艺术创作、文化象征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将游客带进了全景式的探秘丝绸之路、欣赏佛教石窟艺术的殿堂。

介绍宁夏枸杞篇四

游客们,沙湖地处银川以及石嘴山二市之间,位于姚西公路与包兰铁路的.交叉点上,距银川市56千米。我们的旅游车从银川出收,大约1小时就可抵达景区。趁此机会,我去介绍一下沙湖的概况。

沙湖是一处新兴的旅游胜地,因景区北面的万顷沙漠以及南面的千亩仄湖相陪相生而得名。它以制作景点为依赖,游湖戏沙为内乱争容,形成了融观赏性以及参与性于一体的塞上旅游独有作风,吸引了大批海内乱争外宾客前去参观旅游。沙湖总面积为4510仄方千米,此中湖泊面积为82仄方千米,流动沙丘面积为1274仄方千米,湿地沼泽面积为2416仄方千米。

或许有的游客要问:沙湖是怎样形成的?沙湖本是银川仄本西大滩的一处蝶形凹地。早在公元4此地就有屯垦戍边的记录。新中国成立后,沙湖划归前入农场。1958年秋季山洪爆收,导致排水沟决心,沟水大量排人凹地,形成面积达1万多亩的湖泊,因湖泊外形很像一只大元宝,故名元宝湖。

年9月,其时的宁夏自乱区主席利剑立忱到前入农场视察,为这里的湖光“沙色”所吸引,提出了合收元宝湖修立旅游区的假想。1990年,利剑立忱再次去到这里,他以该景区特有的二大资源――湖(泊)以及沙(丘)为主题,欣然将元宝湖更名为沙湖。今后,沙湖旅游区的修设便拉合了序幕。从此在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一系列行为中,沙湖与广西的桂林山水、海北的天涯海角、湖北的张家界等著名的景区一块女被推向海外旅游市场,成了齐国首批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两。

介绍宁夏枸杞篇五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__,我会带领你们一起去游玩这个景点的。

在宁夏固原市须弥山南麓,有一百多处石窟,总称“须弥山石窟”,“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坐落在宁夏固原西北的须弥山南麓,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继续营造修缮,长期以来是自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有着“宁夏敦煌”之称.

据史料记载,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至4,兴盛于北周和唐代,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其艺术成就可与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石窟造像媲美。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造像长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国内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北周石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须弥山石窟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

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以上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

在这些石窟当中,标码为五十一窟的北周时期所凿的高达6米的一个一佛二菩萨造像,装饰华丽,高大雄伟,实属全国北周造像中罕见的雕塑精品。

唐代是须弥山石窟艺术的繁荣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塑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

须弥山石窟最著名的造像,就是景区入口处的弥勒大座佛造像。这是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大佛仪态端庄而安详,为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凿。佛像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两人高,一只眼睛足有一人长。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柔。大佛造型比山西云冈第19窟大坐佛还高7米多,也比河南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高,是全国最大的石窟造像之一。

唐代须弥山造像风格,已明显地表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即以丰满为美,以雍荣华贵为美。无论佛还是菩萨,弟子、天王还是力士,都雕凿得丰满圆润,栩栩如生,内着僧衣,衣薄透体,自然流畅。

菩萨上身袒露,斜披络涎,下着贴腿裙,腰间系带并折出大裙一角,显得体透轻纱,多姿多彩。力土袒露上身,下着短裙,采取束扎带,光脚,攒拳怒目,表现了男子的健康之美。天王身着铠甲,下着战袍,手执兵器,脚踩夜叉,显得十分威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