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过河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吃西瓜教学反思(优质5篇)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过河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吃西瓜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5 01:55:17 作者:温柔雨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过河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吃西瓜教学反思(优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过河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所教学的是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学习,教材中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基本的计算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

在教学时我始终以教材中小熊一家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素材。

如在证明2/8+3/8是否等于5/8的环节里,我让学生在纸卡片上“摆一摆”“想一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把学习分数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我在课堂开始就创设小熊、大熊吃西瓜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灌输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而言,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从课堂效果上来看,还是不错的。

然而在本节课中我错失了一次可以精彩的机会。在课堂证明2/8+3/8=5/8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小组内完成了证明过程,但在集中讲解时我没有交给学生来完成,我只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让学生到前面来一边动手摆一边讲解她证明过程。在这个环节没有完全相信学生的能力,没有放手。课后,我想了想,发现这个处理不够妥当。自主高效的课堂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把这个提高他们表述能力的机会浪费掉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渐的去相信学生的能力,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更大的锻炼。

课堂就是个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发挥高效课堂的最大潜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过河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中,我采用了归纳法,练习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30×2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过河教学反思篇三

课题练习课课时五(3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

2、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面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

2、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前巩固知识

1、什么样的数是分数?举例说明。

2、读出下列分数,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1/23/41/72/44/5

3、写出下列分数:四分之一、七分之三、四分之三、五分之二、三分之二、九分之八。

一、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1题。

师引导,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应该怎么做?

集体订正,读一读分数,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说以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先尝试完成第一幅图,结合3/4,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其余的几个分数。

三教材58页“练一练”第2题。

师读题,问问学生是怎样理解的。强调“按分数涂色”,分子是几就涂几份。(结合图形说分数意义)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四、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3题。

集体读题,理解题意:

强调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没有”平均分“分数就无从谈起。

一、教材第58页练一连第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每一个图形的1/2是多少,再回答题中的问题.

六、课程总结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指名回答其他人评价、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汇报:如第一幅图表示的分数是5/8,5表示分子,8是分母,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涂色的部分是其中的5份.

学生用彩笔涂色,同桌交流各自作业。

独立完成,仔细检查。

汇报:3/4的分母是4,我发现正方形正好平均分成了4份,分子是3,所以应涂其中的3份.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查.

先让学生说以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明白每个图形的1/2是多少

回答题中的问题

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练习,绝大多数学生自愿发言都能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并练习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课题吃西瓜课时五(31)

教学目标: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道分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引导探索

1、认真观察“吃西瓜”的情境图,说一说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它已知什么,求什么。

2、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学生尝试列算式。

三、拓展应用。

1、

2、

3、

3、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3、探索“28+38=”怎么算。

(1)学生独立画图表示分数。

(2)拼图看应该得出什么结果。

(3)回到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解释这个结果是否合理。

4、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交流结果。

5、学生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全班交流如何把“1”变成可以与58相减的分数。

2、19+4957-271-15

58+2834-341-37

板书设计

28+38=5/8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有趣的大小熊吃西瓜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图片的辅助,学生自己能探索出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过河教学反思篇四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运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作是旋转现象。看似简单的两种运动现象,其实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从孩子们起初的作业情况中很快反映出来了。分析原因,主要有这几点:

有的孩子对一些物体的运动形式不了解;

孩子们对诸如汽车行驶、门的运动等现象存在争议;

格子图上画物体平移后的图时,孩子们在审题上不够仔细,有的孩子数格子的方式不科学。

针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我在相应的练习课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实例,让孩子们小组内说一说、演一演这些实物是怎么运动的,再通过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掌握这两种运动现象各自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其他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孩子们积极寻找,但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比如:有孩子说“门的运动是旋转现象”,马上有孩子反驳“是平移现象”,前者列举的是教室的门,后者列举了校门口的移动门。在讨论与争议中,一些有争议的现象反而给孩子们多了份思考,孩子们表示,在描述平移现象或者旋转现象的时候,要把物体的运动说清楚,比如:飞机飞行是平移现象,但飞机上的螺旋桨在做旋转运动。这也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在格子图上数和画的环节中,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再集体讨论、纠错,一些学生很快归纳出,先在原图找点,再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对应点,接着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隔多少距离。在画图时,更是交流了绘画的技巧:先找点,再移点,最后将平移后的点连起来。但也有部分学生数格子的方式不对,我就一一辅导。

《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由于我高估了孩子们对这两种现象的判断力,效果不如人意,但在之后的练习课中,结合实例,有动有静的展示,以及不断地讨论与争论中,判断平移与旋转的关键点孩子们基本掌握了,不少孩子课间还会来和我讨论某种现象,判断这是平移还是旋转,很是有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过河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以“吃西瓜”这个有趣的教学情景为主线,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首先,学生要明确:

(1)“小熊吃了这个西瓜的23,大熊吃了这个西瓜的”是什么意思?

(2)小熊吃的多还是大熊吃的多?这就是必须具备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分数比大小的基础知识。

其次根据教学情景,要求学生提出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1)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在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求学生拿出圆形卡片,与同桌相互讨论,寻求答案。然后我再利用课件展示,这时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仔细观察演示过程。最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并解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从而揭示它的运算规律,最终摆脱对图形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通过对单位“1”的认识,就能很顺利地将“1”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而言,学生掌握比较顺利。从课堂效果上看,课堂气氛活跃。然而在本节课的处理中,有学生用纸片平均分成了16份,涂出其中的4份242表示,我虽肯定了他的做法,但并没有抓住机会向学生展示为什么“?”

错失了让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的认识的机会。另外设计的题型中“???”

只强调了写法,并没有单独地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等于0,让学生加深印象。鉴于以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自己要不断地学习,经常反思教学得失,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