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大学地理报告小组互评评语(汇总5篇)

2023年大学地理报告小组互评评语(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20:12:56 作者:笔尘2023年大学地理报告小组互评评语(汇总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大学地理报告小组互评评语篇一

在当下社会,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1.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大学地理报告小组互评评语篇二

实习目的:了解学校后山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情况,植被特点,进而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实践能力。

报告内容:

这次实习胡亮老师一共涉及了29种(类)植物,形态各异,有中国原产植物,亦有入侵植物,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的兴趣。29种植物如下:

植物界

蕨类植物门 真蕨亚门

薄囊蕨纲 真蕨目 乌毛蕨科

乌毛蕨属

乌毛蕨: 植株高0.5-2米。根状茎直立,粗短,木质,黑褐色,先端及叶 柄下部密被鳞片。

水龙骨目

里白科

芒萁属 芒萁:根状茎细长横走,叶片疏生,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间有一个密被绒毛的休眠芽,并有一对叶状苞片。末回羽片披针形,蓖齿状羽裂几达羽轴。叶片下面多少呈灰白色或灰蓝色。

种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亚门

松柏纲

松柏目

松科

松属

马尾松:常绿乔木,高达45m,胸径1m,树冠在壮年期呈狭圆锥形,老年期内则开张如伞状;干皮红褐色,呈不规则裂片;一年生小枝淡黄褐色,轮生;冬芽圆柱形,端褐色叶2针1束,亦有3针1束,质软,叶缘有细锯齿;树脂脂道4~8,边生。

苏铁纲

苏铁目

苏铁科

苏铁属 苏铁:苏铁雌雄异株,花形各异,雄花长椭圆形,挺立于青绿的羽叶之中,黄褐色;雌花扁圆形,浅黄色,紧贴于茎顶。花期6~8月。种子卵圆形,微扁,熟时红色。

被子植物亚门

单子叶植物纲

棕榈目

棕榈科

槟榔亚科

王棕属

禾本科

竹亚科: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又称竹类或竹子。有低矮似草,又有高如大树。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为多年生植物。而竹一旦开花,则预示着竹子生命的结束。

狼尾草属

象草:又名紫狼尾草。原产于非洲,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一种多年生高产牧草。可用作大象的饲料。

双子叶植物纲

菊亚纲 龙胆目 夹竹桃科

羊角坳属

羊角坳:灌木,高达2米,全株无毛,上部枝条蔓延,小枝圆柱形,棕褐色或暗紫色,密被灰白色圆形的皮孔。叶薄纸质,椭圆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5-5厘米,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或有时略带微波状,叶面深绿色,叶背浅绿色,两面无毛。

瓶子草目 猪笼草科

猪笼草属:能够捕食昆虫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约有67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大洋洲北部。我国产1种,为猪笼草,分布于广东西南部及其沿海岛屿。猪笼草为地生植物,是攀援状的亚灌木。猪笼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囊,捕虫囊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笼草。其捕虫囊的特殊结构可以防止雨水的进入,进而避免稀释其中的消化液。

蔷薇亚纲

蔷薇目

桑科

榕属

高山榕:常绿大乔木,少数气根,幼嫩部分被微毛,顶芽被银白色毛。树皮暗褐色,比较平滑。大叶榕:。大叶榕。乔木。叶互生,纸质或薄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15厘米,宽2~7.5厘米,顶端短尖或钝短淅尖,基部通常钝或圆形,少数为狭与或浅心形。

小叶榕:叶椭圆至倒卵形,长1~4厘米,先端顿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浅波状,羽状脉,侧脉5~6对,革质,无毛。

豆目 豆科

含羞草亚科

金合欢属

台湾相思:常绿乔木,原产菲律宾,高达15米,胸径在40-60厘米,树干灰色有横纹,枝灰色无剌,叶退化,叶柄呈叶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叶腋生,花期5月份。

含羞草属

含羞草:含羞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由于叶子会对热和光产生反应,受到外力触碰会立即闭合,所以得名含羞草。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对土壤要求不严。花为粉红色,形状似绒球,讨喜可人。开花后结荚果,果实呈扁圆形。叶为羽毛状复叶互生,呈掌状排列。

羊蹄甲属

红花羊蹄甲:常绿乔木,树高6~10米。叶革质,圆形或阔心形,长10~13厘米,宽略超过长,顶端二裂,状如羊蹄。花大如掌,10~12厘米;花瓣5,其中4瓣分列两侧,两两相对,而另一瓣则翘首于上方,形如兰花状。红花羊蹄甲又称洋紫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上的也就是红花羊蹄甲,而不是紫荆花。

无患子目 无患子科

荔枝属

荔枝:常绿乔木,高约10米。果皮肯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

漆树科

杧果属:乔木;叶互生,革质,全缘;花小,杂性,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萼4-5裂;花瓣4-5,分离或与花盘合生;雄蕊1-5枚,通常仅1-2枚发育;子房1室而有侧生的花柱;胚珠单生;核果大,肉质;种子压扁,有纤维。

桃金娘目 桃金娘科 红千层属

串钱柳: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澳洲,株高约2~5公尺,枝条细长且柔软,下垂如垂柳状。叶互生,披针形或狭线形。花顶生於树枝末梢,圆柱形穗状花序;几乎每个枝条都能够开花,盛开时悬垂满树,色彩非常醒目,花期约在春至秋季。

桉属

桉树:常绿植物,原产于澳洲,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单叶,全缘,革质,有时被有一层薄蜡质。叶子可分为幼态叶、中间叶和成熟叶三类,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较小,心脏形或阔披针形。桉树是一种入侵植物,有“抽水机”,“绿色沙漠”之称,种植需水量大,桉树具有排他性,其树下生态系统单一,由于大量种植,从而严重地破坏了侵入地原有生态系统。

岗松属

岗松:岗松,灌木或小乔木。嫩枝纤细,多分枝。叶小,对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狭线形或线形,长5-10mm,宽约1mm,洗端尖,上面有沟,下面突起,有透明油腺点;中永1条,无侧脉。花小,白色,单产一于叶腋内;苞片早落。

野牡丹科

野牡丹属

野牡丹:灌木,高0.5-1.5m。茎印四棱形或近圆柱形,茎、叶柄密被紧贴的鳞片状糙毛。叶对生;叶柄长5-15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广卵形,长4-10cm,宽2-6cm,先端急尖,基部浅心形或近圆形,全缘,两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基出脉7条。

千屈菜科

紫薇属

紫薇:紫薇,别名入惊儿树、百日红、满堂红、痒痒树。紫薇树姿优美,树干光滑洁净,花色艳丽;开花时正当夏秋少花季节,花期极长,由6月可开至9 月。紫薇树的树干很光滑,用手摩擦,枝叶就“嗖嗖”地响,好似人之胳肢受呵而痒,故别名痒痒树。

木棉科

异木棉属

美丽异木棉:树冠伞形,叶色青翠,成年树树干呈酒瓶状;冬季盛花期满树姹紫,秀色照人。

菊目 菊科

飞蓬属

加拿大飞蓬: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5-60厘米,上部分枝,带紫色,有棱条密生粗毛。叶互生,两面被硬毛,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倒披针形,长1.5-10厘米,宽3-12厘米,全缘或具有少数下尖齿,基部渐狭成叶柄,中部和上部叶披针形,无叶柄,长0.5-8厘米,宽1-8毫米。

薇甘菊:薇甘菊为多年生草质或木质藤本,茎细长,匍匐或攀缘,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无毛。是一种入侵植物,生长迅速,生命力强,繁殖力强,可使植被逆向演替,危害较大。

鬼针草属

金盏银盘:别名毛鬼针草、细毛鬼针草。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呈四棱形,疏生柔毛或无毛。叶对生,1回羽状复叶,长约15厘米或不及;下部的叶有时为单叶。小叶3枚,有时5枚,具柄,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7厘米,有锯齿或分裂。

石竹目

茅膏菜科

茅膏菜属

锦地罗:是一种食虫植物,它常常生长在草地上或者潮湿的岩面,沙土上。锦地罗的叶呈莲座状平铺地面,宽匙状 的叶,边缘长满腺毛,待昆虫落入,腺毛将虫体包围,带粘性的腺体将昆虫粘住,分泌的液体可分解虫体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然后由叶面吸收。

茄目

旋花科

番薯属

小花假番薯:草本;茎缠绕或有时平卧,无毛或散生毛,且主要在节上。叶宽卵形至圆形,长2.5-7厘米,宽2-6厘米,全缘或有粗齿或深3裂,基部心形,两面无毛或散生疏柔毛;叶柄长2.5-6厘米,无毛或有时有小疣。

后山主要有两种植物群落,一种乔木为马尾松,灌木为野牡丹,草本层为乌毛蕨,芒萁。另一种乔木为马尾松,灌木为岗松,草本层为乌毛蕨,芒萁。

(2)动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实习过程中,胡亮老师还在树上抓了一只虫子放在手上,告诉我们那是马陆,属于节肢动物门,倍足纲,又叫千足虫,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不会蜇人。经过观察,我发现虽然马陆有许多只脚,但它行走的时候并不是所有足都运动,而是身体一伸一缩,左右两侧足同时行动,前后足依次前进,密接成波浪式运动,很有节奏。

实习之后我也偶然遇到一只马陆,用手去摸,马陆就蜷缩成一团,做自我保护,很有意思。

(3)花岗岩

后山主要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的一种,是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深成酸性岩浆岩,在地壳上分布最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质地坚硬,强度高,抗风化,是建筑的好材料,但部分花岗岩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会给人带来危害。

(4)风化壳

在路旁经陶贞老师介绍,我们认识了亚热带地区典型的风化壳,即硅铝铁型酸性风化壳,铁铝分离不如热带地区富铝型酸性风化壳显著,硅和铝组成以高岭土类为主的粘土矿物。以花岗岩为母岩的风化壳常形成优质高岭土和稀土元素等风化矿床。以石灰岩为母岩的风化壳则质黏,少硅,多铝,下层含钙质。

后山以花岗岩为母岩的风化壳保存的比较完好,可划分为强风化带,中风化带,弱风化带。强风化带氧化作用强,代表性稳定矿物为铁铝氧化物,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土,颜色棕红、有新生块体和铁质化现象。中风化带位于强风化带以下,水呈垂直运动,氧化及淋滤作用较弱,但水解作用强,为高岭土及过渡性粘土矿物组成的夹碎屑黏土层。弱风化带接近母岩并为潜水层,水化和淋滤作用强,粘土矿物以水云母,绿泥石为主,本质上仍属于疏松岩石。

(5)断裂构造

我们在后山也见到了红壤,由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分布于江南丘陵及云贵高原东部的中亚热带,呈酸性。天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而后山多为次生的马尾松和灌丛、芒萁等。红壤分布的位置较低,发育于较深厚的红色风化壳粘土层上,含铁铝较多,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有铁锰结核及多量铁锰胶膜淀积于心土层,底层有杂色交织的网状斑纹。许多地方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7)地表水及地下水

后山上有一条小河,同时建有水坝。水质较好,常年流动。周围遍布植被,对雨水有截留作用,此外一部分雨水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是造成该河流量稳定的重要原因。

我们通过观察相关地区的水的外渗来了解地下水的情况。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及承压水。而按含地下水介质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在后山,地下水的主要形式为裂隙水。陶贞老师告诉我们,附近居民常取从石缝中流出的水作为生活用水,其经过天然过滤,水质优良,适合使用。但其可能残留有花岗岩中的放射性元素氡,进而危害人体。

裂隙水的形成和分布直接受裂隙成因的控制。按裂隙成因,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

风化裂隙水埋藏在风化壳中密集、均匀、相互连通的风化裂隙网络之中,在一定范围内有统一的水力联系、统一的水面。风化裂隙水分布广,埋深不大,一般为10~50米,局部地区为100多米,易于开采,但水量不大,只能作为分散的山区居民生活用水或农业用水。

成岩裂隙水赋存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原生裂隙之中。沉积岩和火成岩中均可形成成岩裂隙。喷发岩中的玄武岩层,一般岩性硬脆,裂隙发育,张开性强。裂隙网络中往往形成强大的潜水流,当被地形切割时,常呈泉群涌出。当具有成岩裂隙的岩层被隔水层覆盖时,成岩裂隙水就成为承压水。

构造裂隙水赋存于岩石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因受力而产生的裂隙之中。构造裂隙水按产状又分层状水和脉状水。层状构造裂隙水因各组裂隙相互切割,形成统一的含水层,一般分布均匀,水量不大。脉状构造裂隙水是埋藏在断层破碎带或接触破碎带中的地下水。这种裂隙水往往汇集周围透水性较差的层状构造裂隙水,水量较大,具有局部承压性质。

实习体会:

两个多小时实习是短暂的,但令我难以忘怀,这是一次快乐的探索性的旅程。实习过程生动活泼,两位带老师尽心尽责,耐心讲解,在巩固我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让我新学了许多知识,更激发了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这次实习,我能够放松心情,去亲密地接触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纷繁复杂。后山的水很清,天很蓝,景很美,完全没有城市的喧嚣。而我们全体师生为了求知而去探秘后山,不也正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吗? 我真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常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求真,求知,求心灵的那一份宁静。如果自己以后从事自然地理的相关职业,在广阔的自然中有所看,有所听,有所思。那时候,我与自然界的交流亦或许成为一道风景吧。

大学地理报告小组互评评语篇三


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机制。此外,这次野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

大学地理报告小组互评评语篇四

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暑期进行了两周实习。通过实习,初步了解了授课的基本流程,相信这次实习为我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一点的经验。现在,对这十来天的实习生活做一个大体的回顾。

一、备课

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如讲到褶皱地貌时,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

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在展示完后,要放到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注意它的数量,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图片,而不重视所讲内容,本末倒置。太少了容易忽略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学生不能更好地熟悉当地人文现象,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三、授课

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课堂授课使一项组织性的工作。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分配时间,对讲解内容有轻有重,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不失适宜地展示一下教学模型、图片、视频等,不仅能缓解一下课堂的紧张气氛,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注意事项:

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上课时要注意那些开小差的学生,适时地提问他们一些问题,使他们的思绪回到教学能容上来。但注意不要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会打击他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对后来课程的听讲。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则要“严加看管”。

四、学习总结

总结是对以前所学能容的重现与再认识。总结做得好,既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还有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掌握。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学习总结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要把知识学活、用活,应用到实践中去。

五、实践体会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掌握了一定学科知识,但是面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无限的想象力,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力不从心。因此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为将来走向教学岗位后,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

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不等于实践,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是课本知识所不能预料的。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大学地理报告小组互评评语篇五

自然地理学大学生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 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