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实用7篇)

2023年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实用7篇)

时间:2023-09-24 20:07:24 作者:文轩2023年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实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课堂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

一、复习导入

(1)(-8)+(-9)(-9)+(-8)

(2)4+(-7)(-7)+4

(3)6+(-2)(-2)+6

(4)[2+(-3)]+(-8)2+[(-3)+(-8)]

(5)10+[(-10)+(-5)][10+(-10)]+(-5)

二、组内探究合作交流

1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2紧跟跟踪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找4号同学去黑板练习,并进行讲解点拨总结规律方法。

1.12+(-8)+11+(-2)+(-12)

2.6.35+(-0.6)+3.25+(-5.4)

3.1+(-2)+3+(-4)+…+20xx+(-20xx)

三、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当堂检测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找同学核对答案。

【达标检测】试一试你能行!

3.若a,b互为相反数,且c的绝对值是1,则c-a-b的值为().

4.计算:

(1)(-7)+(-6.5)+(-3)+6.5;

(2)(-0.8)+1.2+(-0.7)+(-2.1)+0.8+3.5;

(3)(-18.65)+(-6.15)+18.15+6.15.

五、课堂评价:学科班长评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及个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难点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互助交流,师生不断地总结规律和方法,解题技巧,总体来说课堂效果很好。学生都能掌握解题技巧。

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篇二

这次公开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些考虑不全面,没有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班级幼儿出勤不是很好,有的幼儿5的加法已经学会了,有的还没有学到),如果把这词目标制定5以内加法的复习课会给好,另外,自己的心里素质有待于加强,讲课时候有些紧张,把事先预定好的内容由于紧张给忘讲了。

班级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表现都很出色,也很配合老师,上课时候积极表现,大胆发言,在进行过河的游戏的时候幼儿能为同伴去鼓励,加油,让我感觉到孩子们的有爱和善良。

每次公开课,都会有所收获,看到其他老师的公开课,在和自己对比,可以发现他们和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反思大大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将反思后的想法填补到展示活动中,更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还要反思的是:我们平日的教学活动不能总是在一次次试教中进行,没有时间让我们反复的修改活动环节,所以课前反思尤为重要,让我们具有前瞻性,想到活动中的可能性,根据幼儿年龄特征预设提问、有效回应、精炼小结;执教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原备课内容,解决新生成的问题;课后深刻反思,尽量在今后类似的活动中避免重复错误,少走弯路,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篇三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篇四

我把这堂课的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把知识学习作为一种载体,以线—面—整体的观察方法作为设计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从实际出发,层层递进,第一个环节采用的是自主观察的方法,第二个环节采取引导观察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对每个层次的学习都感到十分有趣,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需要。我观察了学生在这堂课中的整个学习过程,发现学生的表现既自主又自我,是积极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实践者。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从位置上站了起来,一个个高举着小手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小组内经常会看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争论。我想这可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应有的学习方式。

重新审视这堂课,发现也有不少败笔之处,比如本堂课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段:当学生从上往下观察时,发现结果分别是1、2、3时,我就急于带领全班小朋友在没有验证的前提下,来齐读后面可能发生的结果4、5、6……这无意中破坏了学生的猜测、验证的过程,用新的课程标准来衡量这就是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表现。

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应该直接介绍加号,加上手势、动作,表示合起来,说一共也可以。最后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说出来加号的意思,表达得也不是特别完整。要让孩子多表达,训练他们完整地说出来。

2.每个环节的时间太紧,还需要多一点过渡,让整个过程更加精彩,完整。

3.语言??嗦,提问不清楚,应该多引导,总结时可以多一些提示。出现几次口误,比如上台的女生说成男生,1加3读错,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4.用“原来有什么,又来了什么”表述加法的过程,最后讲结果的时候没有详细说,要通过数一数的方法。

5.最后一题的练习题有梯度,但是没有利用好,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可以让男生和女生交换位置。

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篇六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1.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班级学情的调查和分析,做好课前的预设。

4.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话语琐碎,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很精准,这个方便需要改进。

5.教师教学的板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本人在执教《小数加法和减法》后一些个人的想法,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篇七

一、导入,《加法结合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复习式的导入,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加法的交换律不是为了交换而交换,而是为了简算,二是让学生回忆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为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印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律、领悟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课上进行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但是他们体会的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渗透。

三、练习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而设计的。通过通过猜测、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创新。这一问题的设计,我认为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