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科技调研报告(实用7篇)

科技调研报告(实用7篇)

时间:2023-09-24 06:00:11 作者:笔砚科技调研报告(实用7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科技调研报告篇一

1、我区36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报表及时20xx年xx月xx日前全部报完。

2、经核实,项目表中来源于政府的项目经费与活动表中的政府资金基本匹配。

3、企业研发项目的最主要技术经济目标有开发全新产品、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经济目标是“为了科技原理的探索、发现以及技术原理的研究”的项目3.1%。

4、经过多方核实排查,部分高等院校有科技活动,进入非工业名录库。

1、我区研发费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这两家龙头企业占全区比重90%。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2家,其中189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万元。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规模小而散,研发团队力量不足,资金短缺且使用分散,导致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3、企业财务报表中研发经费计算方法存在出入。会计报表中工业研发经费包括两类:

(1)内部研究开发投入额,其中:人员人工费、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设计费、设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其他费用。

(2)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投入额。其中用于科技活动的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很难界定,除大中型企业外,大部分小企业将其计入生产成本,而未计入研发经费。

1、加大政府的资助和调控力度,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研发活动过程具有不可分割性,一个企业往往不可能独立承担全部的研究工作,需要政府的资助和调控,研发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研发活动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存在着失败的风险,研发活动的进行着也无法控制新技术知识的扩散,面临着竞争者抢先占领市场的风险,这些都表明企业的研发活动需要来自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力支持企业研发活动还是政府实现就业和经济成长目标的投效途径。相对小型企业,尤其加大对我区龙头企业的.资助和调控力度,这些龙头企业研发活动成功率高,回报率也高。

我区研发活动主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首先,不断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包括政策、销售、信息等服务,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筹措资金,提供生活设施,保护科技企业家,为他们排忧解难。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并在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政策和法规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其次,进一步完善封闭管理、开放运作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具有较强聚散能力的科技市场,解决科技信息不灵、成果流通不畅的问题。大力扶持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以促进全市技术创新链条的形成。鼓励创办并大力扶持科技咨询机构的发展,不断拓展科技咨询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服务。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的改革,把科研工作纳入到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轨道上来。

2、加快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才资源,没有雄厚的人才资源作保证,就不可能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应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支能力强的现代科技企业家队伍、造诣深的科技人才队伍和素质高的科技产业工作队伍。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训、开发、引进工作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对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科技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培育、造就一支具有风险决策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既懂高新技术又通现代企业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应结合我区人才战略,重点引进一批归国留学人员,通过建立海外学子创业园等途径为归国学子提供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从国外带来的先进技术、科技项目、管理方法等得以运用、拓展和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造传统产业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只能建立在自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引进消化吸收固然重要,但经验表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不能通过引进获取的,引进式创新和模仿式创新可能形成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我区工业企业目前已经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相当的物质财富积累,要尽快摆脱技术依赖模式,向技术自主创新转型,提高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科技调研报告篇二

寻求合作空间---应用外语系组织教师赴西安开展校

企合作市场调研

引言

7月15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来到西安皇城玉印运营中心,西安皇城玉印运营中心总经理陈世勇对调研组教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先介绍了皇城玉印运营中心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皇城玉印的投资背景、运行模式和建设规格,阐述如何使外语专业办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对于外语办学,陈经理提出:英语教育必须服务于特色专业,发挥行业特色。建议我们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去考虑“如何培养懂专业的、在行业里有话语权的学生”。调研组对陈经理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情况和此行目的,双方就高职外语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内地高职办学侧重点、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下午,陈经理带大家参观了皇城玉印蓝田生产研发基地。

7月16日上午,曾在我院外语系就职的张玉英总经理带领调研组到西安信尔卫星通讯有限公司参观。西安信尔卫星通讯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大中型天线系统和整机系统集成的研究所下属公司。主要从事于地球站卫星天线的研发及国际市场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分别用于卫星测控、飞船及多种飞行器测控、卫星有效载荷、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数据传输、散射通信、遥感与遥测信息接收、遥控信号发射、卫星电视上行、卫星电视接收、天体物理研究和深空探测等领域。西安信尔卫星通讯有限公司张玉英总经理曾是我院应用外语系教师,后来辞职与其老公薛西峰总经理一起创办公司,多年未见,张经理格外激动和热情,表示有机会一定回母校看看。薛西峰总经理是陕西网商会的会长,在校企合作方面,薛总坦言:企业需要专业教育与人文修养兼得的人才,希望学生在大学里能有个清晰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干什么。其次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最重要的他提到高职院校若要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必须先培养与企业接轨的师资。座谈后,双方就后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下午2时,张玉英带调研组一行到另一家规模外贸企业西安赛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参观。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研制和生产了上百种植物提取物产品,涵盖了各类功能食品、健康食品、功能性饮料、天然植物化妆品、色素等。产品已经销住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公司经理党中华是留英博士,其所学专业是国贸及物流管理,党总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外语学生只守住专业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开拓创新,接受新东西。此外他告诉我们市场所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专业扎实,还要学习其他知识。在公司里要学会主动地与他人与领导沟通。

7月17日上午,调研组教师在西安鼎力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看望了本系11级顶岗实习的14位同学,参观了培训场地,实地查看了同学们的住宿情况。外语系负责人在员工培训室勉励同学们一定要勤学苦练,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准确自我定位,不要一味看重工资待遇,而是要注重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空间。拥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用人单位对我院教师能主动上门看望学生很感兴趣,认为对企业的考察和对毕业生的回访工作,是学校负责任的表现,他们表示继续愿意与我系签订合作协议,希望以后相互之间加强合作。随后,西安鼎力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调研组教师参观了西安五洲讯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培训基地,该公司主要经营::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网络工程安装(专项审批除外);信息采集、信息系统集成;计算机系统集成、计算机软硬件及配件、办公设备的销售;软件的开发、商业流程外包服务。(以上经营范围凡涉及国家有专项专营规定的从其规定)等产品。调研组教师仔细了解企业规模、学生待遇和用人需求,把外语系基本情况、专业办学情况、毕业生资源等向企业详细介绍。最后,校企双方都表示要加强联系,今后在用人选人上密切合作。

7月18日,调研组教师一行先后对西安新长澎软件有限公司、陕西清华科技园和西安英浩国际教育集团进行了调研。在与各位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研讨中,外语系教师就涉外工程翻译、应用英语(石化方向)、商务英语3个专业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向企业进行了解释与说明,企业专家们也详细地介绍了企业的基本情况、产品及运营模式,结合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从业者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从员工个人的长期发展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并就企业持续用人计划、人才要求及如何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和交流。

总之,通过此次调研,调研组看到西安外贸企业和培训机构企业的发展潜力和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外语系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交流合作,增进了友谊,拓展了就业市场,对进一步做好外语系教学、就业等相关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调研,也促使教师转变视角,开展校企合作,重新审视和思考专业发展中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为下一步外语系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拓展思路。全程共完成校企发展合作协议5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外语系开拓西安就业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技调研报告篇三

按照区政协工作安排,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营造我区自主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自 月初至 月中旬,利用 个月的时间,镇组织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小组对我镇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切实做好调研活动,调研组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区有关精神和文件,调研组先后听取了镇科技科协、经委、农技站、林业站、畜牧站及部分企业的情况汇报,邀请了部分企业、部门、村负责同志进行座谈。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几年来,我镇经济发展较快,科技创新工作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镇科技创新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意识逐步加强,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我镇通过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已逐渐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了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镇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使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科技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加大,几年以来,镇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达万余元,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加,全镇各类企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万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保障。

1为代表的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实交税金万元。

3、科技创新使传统优势产业焕发了生机,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指定生产的专业生产厂家。公司主导产品被列为计划项目,荣获国家奖的系列产品,在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年生产能力,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产品被评为。

4、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镇十分重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和提升。镇农技推广除了原有的农资销售等经营外,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的开展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全镇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以上。几年来,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项,引进培育农业良种多项,先后发展速生杨万株,推广面积亩。成立了 协会,注册了“ ”牌,发展了 行业协会,成立了 协会,走出了一条“市场连协会,协会连农户”的发展路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镇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尽管我镇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还一直存在着项目规模小、产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促使其迅速发展、壮大。

2、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变。近年来,我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镇的经济增长仍处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根本扭转,经济增长还停留在依靠粗放投资拉动,或者说部分甚至还停留在依靠增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阶段上。

3、科技创新人才总量少、结构差的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我镇科技人才的总量很少,农业技术初、中级人才人,十分缺乏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等领域专业人才。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我镇的科技进步,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随着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淡化,再加上宏观调控以及资源要素的制约,新一轮的竞争必将转移到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将势在必行,同时也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难题,真正做到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2、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竞争力。要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健全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针对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集中有限资金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3、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继续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引导企业走“升级型”的技术改造之路,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领域的科技进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以支持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为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政协办公室

科技调研报告篇四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下,科技服务业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和调结构、促发展的关键一环。为此,我们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投入产出调查资料,在全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中开展了专项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科技服务业的界定

目前,理论界对科技服务业的界定并没有完全统一的看法。从产业基础看,科技服务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从产业链看,科技服务业涉及技术定向开发到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整个技术流通过程。从区域经济看,科技服务业是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和机构的综合。综合而言,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产业。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3个方面首次对科技服务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从政策导向的角度对科技服务业的范围进行了明确。

2015年,国家统计局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发布了《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简称《分类(2015)》),从统计标准的角度对科技服务业统计进行了规范。这是本文进行数据分析的主要依据。

《分类(2015)》将科技服务业的范围确定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七大类,共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89个行业小类,其中有53个小类中仅部分活动属于科技服务业,用“*”标记。

按是否标记“*”分。未标记的36个行业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代码65)、研究和试验发展(代码73)、专业技术服务业(代码74)、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代码75)等大类,属于利用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提供服务的行业,是科技服务业中的核心领域,反映了科技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标记的53个行业则集中在金融、财务、法律、出版、科普宣传、政府管理等行业,属于为科技活动提供支持的相关领域,反映了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行业为科技活动提供支持的能力。标记“*”的目的在于区别企业提供服务的对象是科技活动还是其他活动。

二、市场主体分布“五个集中”

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截至2013年,全市属于科技服务业行业范围的法人单位共有1.33万个,从业人员58.88万人,在行业、区域、所有制等方面呈现“五个集中”的特点。

向核心领域集中。从总数看,核心领域有法人单位0.58万个,从业人员22.26万人,分别占43.9%和38.0%。相关领域有法人单位0.75万个,从业人员36.52万人,分别占56.1%和62.0%。但考虑到相关领域中只有与科技活动相关的业务活动和单位应属于科技服务业,核心领域的实际占比将达到半数或者更多,初步呈现向核心领域集中的趋势,且在规模以上单位中表现更为明显。

注:规模以上单位是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法人单位。

行业分布向专业技术服务集中。从科技服务业7个大类看,西安科技服务业主要分布在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3个大类。根据普查资料,专业化技术服务单位占15.9%,从业人员占20.3%,主要是勘察设计、工程设计单位。科技信息服务单位占21.9%,从业人员占26.4%,主要是各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单位,反映了西安软件业服务外包行业的实力。综合科技服务单位占比近半数,是单位数最多的大类,但由于该大类以市场咨询、商务调查、中介、广告等支持性行业为主,全部为标*行业,若根据业务活动进行剔除,占比将有所下降。

机构类型向企业集中。随着科研机构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企业逐渐成为科技服务业中主要的市场主体,占全市科技服务业法人的80%以上。核心领域中,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企业机构的比重已经超过90%,市场化程度较高。相关领域中,由于有部分行业涉及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单位,企业机构的占比相对较低,但也已接近八成。

所有制向非公领域集中。从控股情况看,目前西安科技服务业中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单位数占比尚且不到10%,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和其他控股类型的企业占比达到了92%以上。其中,私人控股企业的单位数最多,有超过1万家企业。但从规模看,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人数、收入、资产三项分别占全部企业的54.7%、74.2%和79.8%。紧随其后的私人控股企业,虽然单位数占比接近90%,但人数、收入和资产的占比仅为36.8%、19.3%和16.6%,规模优势仍然不足。

区域分布向开发区集中。根据普查资料,目前全市“五区一港两基地”共有科技服务业单位近5000家,单位数和人数都占全市的30%以上,企业营业收入更是占全市的半数以上,成为西安科技服务业集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中,西安高新区的科技服务业集中优势最为明显,区内共有科技服务业单位近3000家,从业人员近18万人,远高于位列第二的经开区,龙头地位显著。

三、企业经济效益“喜忧参半”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形式,也是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载体。从统计数据看,全市科技服务业在经济效益实现的过程中喜忧参半,同时面临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

经济总量规模较大但下行压力同样加大。2013年,全市属于科技服务业行业范畴的法人单位中,有企业1.12万个,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077.32亿元,拥有资产总计10425.97亿元,总体规模较大。平均每户企业吸纳就业39人,拥有资产0.93亿元,年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从业务量看,2014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共实现营业收入940.03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平均户均实现营业收入2.26亿元,比上年减少0.87亿元。从经营成果看,2014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共实现营业利润109.29亿元,同比减少3.4%,与上年20.4%的增速比,经营形势较为严峻。

规模以上单位数量增加较快但平均规模有所缩小。从经济普查数据看,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虽然数量不多,但从业人员数、资产总计、年营业收入占科技服务业企业的比重均超过20%,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417个,比上年增加155个,新增单位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新增单位的44.5%,增长较快。从平均规模看,2014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户均拥有从业人员306人,年实现营业收入2.26亿元、营业利润0.26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69.7%、72.1%和65.3%,企业规模显著缩小。

核心领域成长性好但相关领域经营形势严峻。2014年,属于核心领域的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0%,虽然比上年同期下降7.9个百分点,但仍比相关领域和全部单位高出12.9个百分点和7.0个百分点,成长性较好。与此同时,2014年相关领域的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营业收入同比仅微增0.1%,营业利润同比减少5.7%,与上年的营业收入增长13.4%、营业利润增长24.6%相比,经营形势非常严峻。其中,收入下滑最为明显的是科普宣传、中介服务、广告会展等领域。

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双高。基于科技含量高、人才智力密集的特点,科技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按营业收入计算,2014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人均产出73.64万元,是其他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的2.1倍;其中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劳动生产率最高,人均营业收入达到266万元。高劳动生产率也带来了较高的人工成本。2014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人均应付薪酬12.54万元,是其他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的2倍,是2014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2倍。

四、核心领域竞争力突出

在科技服务业中,核心领域是利用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通过科技活动提供服务的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中心环节,反映了一个区域内科技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在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对核心领域重点了解企业的研发投入、科技实力、创新活动等内容。从调查情况看,除了前述的单位数量集中、成长性好等特点外,当前科技服务业核心领域还表现出如下特点:

科技综合实力较强。在核心领域,共收回有效问卷222份。其中,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73个,占32.9%,认定时间自2000年至2015年不等。从人员结构看,核心领域企业员工中8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学历层次普遍较高;有62个企业拥有具备海外学习经历的员工,有159个企业拥有具备高级职称的员工,分别占企业数的27.9%和71.6%,具有相应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准。从核心技术看,有114个企业独立拥有各类知识产权5000余件,调查期间正在申请的各类知识产权350余件,专业竞争力强。

研究开发意识较强。核心领域中,有84个企业专门设置了负责研发的机构或部分,专职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超过6000人,约占企业员工数的五分之一。另外,还有部分企业采取项目组形式,按项目从不同部门间抽调人员开展研发活动。除了独立开展研发活动,有近30%的调查对象与其他机构开展了科技合作。基于西安丰富的科教优势,与省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最多,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学科优势强大的高校是企业合作的首选。

图1:科技服务企业主要研发合作形式

研发经费投入较高。从调查看,核心领域企业中有58家在近三年的财务数据中能够明确核算科技经费投入情况,且科技经费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在18%左右。其中科技经费投入最高的企业甚至超过了同期营业收入。

注:本表根据近三年能够明确核算科技经费的企业数据测算。

科技成果类型集中。从知识产权形式看,西安科技服务企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各类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两大类。调查企业目前拥有各类专利2630项,其中,发明专利1209项、实用新型专利1365项、外观设计专利56项;拥有软件著作权1789项。正在申请的知识产权中,各类专利占80%,软件著作权占20%。

科技实力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从统计数据看,调查单位2014年的经营成果直接反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收回问卷的222家企业2014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44.21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73个,实现营业收入221.27亿元,增长7.3%;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96个,实现营业收入243.22亿元,增长4.4%;近三年有科技经费投入的企业94个,实现营业收入237.79亿元,增长8.8%。科技活动带动企业规模扩大,成长加速。

对相关领域服务需求旺盛。随着科技服务企业的成长发展,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们请调查对象选出当前最需要的3项服务,选中频率最高的前三项依次是人才培训(21.9%)、市场推广(13.6%)和法律服务(12.4%)。这与企业反映的当前经营中存在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缺乏;企业有技术、有产品但推广营销渠道狭窄、平台少;各类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棘手等问题直接呼应。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在信息传输(5.9%)、数据处理与存储(7.0%)等方面的需求也相对较多。

企业创新活动活跃。调查单位中,有超过半数企业在2014年开展了各类创新活动。其中,69家企业有产品或服务创新且半数以上具有市场新颖性;有61家企业为推出新产品或服务而采用了新的技术、设备或软件;有80家企业在经营模式、组织结构或处理与其他企业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有44家企业在营销模式上进行了改变。另外,有20家企业在上述四个方面均进行了尝试。

五、相关领域有效服务不足

科技服务业的相关领域,是产业链上下游围绕核心活动提供咨询、中介、推广、金融、法律、财务、人才、公共管理等各方面服务的行业,其规模与实力反映了区域内为科技活动提供支持服务的能力。从具体市场主体来看,不同企业间、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实际发生的与科技活动有关的业务量各不相同,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相对较弱。因此,对相关领域的调查重点在于了解企业对科技服务的认识、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的意愿和实际业务量。下文所说的科技活动相关业务,指企业为核心领域科技企业提供的各类服务。

企业对科技服务业认识不足。虽然科技服务业的价值与成长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大多数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认识依然停留在空泛的概念阶段,不能与实际经营活动相结合。特别是在相关领域的调查中,问卷中已明确说明各相关行业为科技活动提供的服务都属于科技服务业范畴,但仍有约90%的调查对象认为科技服务业与自身无关,只有约10%的调查对象能够明确界定本企业科技相关活动的业务量。虽然不排除部分企业有科技活动相关业务但在财务数据中不能区分的现象,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认识仍明显不足。

科技活动相关业务量不足。一是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调查中能够明确界定本企业科技活动业务量的企业有15家,2014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90亿元,单位数和收入分别占全部调查单位的12.8%和2.4%。二是科技活动相关业务量占比不高,15家单位2014年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中,与科技活动相关业务量占比分别为14.3%和12.1%,均相对较低。另外,从司法部门了解到的数据显示,西安市公证处全年公证业务量超过5万件,其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公证项目仅百余件,占比不到1%。

科技活动相关业务效益预期不足。从调查看,前述15家企业201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高于其他调查对象6.8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显著较好。但从企业的主观感受看,全部调查对象中只有32家认为科技活动相关业务的经济效益将优于其他业务,15家企业中只有4家认为科技活动相关业务的经济效益优于其他业务,分别占27.4%和26.7%,大部分企业对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预期不高,特别是还有10%左右的企业认为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差。

未来业务拓展意愿不足。就企业未来3-5年科技活动相关业务调整方向的问题,有49.6%的调查对象表示“原来没有相关业务,未来也不会拓展”,还有个别企业表示“原来有相关业务,未来准备收缩”。不愿意拓展相关业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服务对象是否为科技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差异,在选择客户时不会专门进行甄别,属于“可有可无型”。二是科技活动相关业务对专业水准、执业资质要求更高,部分服务需取得政府指定资格,业务承接难度大,属于“被动淘汰型”。三是基于自身特点、市场定位、企业集团整体规划等因素而不考虑开展相关业务的,属于“主动规避型”。

图2:科技服务相关领域企业近期业务调整方向

满足核心领域需求能力不足。与前述科技企业相关服务需求比较,当前相关领域的服务能力仍略显不足。2013年,全市法律服务单位236家,其中达到规模标准的仅1家;广告业法人单位近2000家,达到规模标准的仅13家;会计、审计、税务、市场调查等咨询与调查业法人单位近千家,没有达到规模标准的单位。虽然上述行业的规模以上单位在2014年分别增加到2家、22家和12家,但总体服务能力仍显不足。

六、科技服务的产业关联与影响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要素间投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这里采用2012年西安市最新的投入产出模型,对西安科技服务的产业关联与影响进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是以产品为对象,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若干个产品组成一个产品部门,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略有不同,与前述科技服务业分类标准也不相同。经过筛选比对,选取相似度和科技服务比重都较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两个产品部门(或称行业门类)为代表,采用2012年42个产品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

(一)消耗系数分析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两个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或直接依赖程度。这里按社会产品和服务在不同部门间流动的方向进行分析。

科技服务对其他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消耗:从部门投入结构看,2012年科技服务对中间产品的消耗主要集中在化学产品、仪器仪表、通信及电子设备、金属制品、租赁和商务服务等领域。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对化学产品的中间消耗最多,其每提供价值10000元的服务,就要消耗化学产品1593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对租赁和商务服务的中间消耗最多,其每提供价值10000元的服务,就要消耗租赁和商务服务1337元。

结合科技服务业产业链看,化学产品、仪器仪表、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为科技活动提供了相应的原材料,是科技活动重要的产品来源。租赁和商务服务则覆盖了企业管理、法律服务、财务咨询、广告推广、人力资源、会展等众多科技服务相关领域,是科技活动重要的服务来源。

其他部门对科技服务的消耗:42个产品部门中,对科技服务消耗较多的主要有金属和非金属的采选、纺织品生产等各类制造业,燃气和水的生产,建筑,以及科技活动本身。其中,对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消耗最多的是金属矿采选,每生产价值10000元的产品,需要消耗信息服务2070元;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消耗最多的是其本身,第二位是水的生产与供应,即每生产和供应价值10000元的水产品,需要消耗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166元。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在反映部门间直接联系的同时,还反映了各部门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并通过线性关系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与最终使用联系在一起,反映了某个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全部联系。

从数据看,完全消耗系数表所反映出的产品在部门间消耗的趋势与直接消耗系数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特别的,与直接消耗系数比,我们研究的两个部门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的完全消耗系数均大幅提高,且在42个部门中的排位均有所提高,说明在“互联网+”的趋势下,科技服务对于信息及电子设备的日趋倚重,不仅直接消耗多,且经过其他部门的间接消耗也较多。同时,两个部门对其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比直接消耗系数提高的幅度并不大,且在42个部门中的排位均明显后移,说明两部门对其自身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主要来自直接消耗,间接消耗较少。

(二)产业波及效果

这里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科技服务的波及效果。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和拉动程度,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需求越大、拉动作用越强。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需求都增加一个单位时,某一部门由此收到的需求感应程度,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最终需求的反应越大,发展受其他部门的制约越大。从计算结果看,目前科技服务对于西安经济的波及效果较强。

影响力方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5和2.5,即两个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将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增加1.5个和2.5个单位的产品,在42个部门中分列第8位和第4位,影响程度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感应度方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感应度系数为3.1,仅比排在第一位的化学产品生产感应度系数低0.8,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需求都增加1个单位,将对信息传输相关服务产生3.1个单位的产品需求。受科学研究理论性较强的影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感应度系数相对较低,仅为0.3,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在42个部门中列29位,科技活动与其他部门互动较少、成果转化环节略有不足。

表7:2012年西安42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七、发展提升方向与建议

(一)核心领域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

基于强大的科技基础实力,西安科技服务业呈现向核心领域集中的趋势,但从总体看,核心领域企业的综合实力仍有待提升。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中,核心领域企业占比接近70%,但从业人员、年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的占比依次为56.1%、48.7%和33.3%,综合优势并不明显。从户均规模看,核心领域企业户均从业人员249人、年营业收入1.59亿元,分别比相关领域企业少182人和2.12亿元。从科技服务业7个大类看,不管是全部单位还是规模以上单位,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的单位数、人数占比均不足5%,代表科技研发前沿和水平的研发领域占比较低。

前文提到,西安科技服务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以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为主,其他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各类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较少,植物新品种领域空白,且专利中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外观设计专利较少。从市场推广和产业发展来看,参与各类标准的制订发布,反映了企业在区域或行业内的权威地位和领先水平;外观设计专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与文化,特别是文化创意设计领域的融合程度。这两个方面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西安科技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一块短板。

建议:加大对基础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工作者从事基础性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用权威、领先的学科优势为产业发展打造核心实力。鼓励企业等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要开展研发活动,参与区域或行业标准制订,提升影响力。

(二)非公领域主体活力有待提升。

虽然从总体来看,科技服务业单位呈现向非公领域集中的特点,但从规模以上单位看,非公市场主体的规模仍然偏小,非公领域市场主体的活力尚未有效激发。在2014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中,国有和集体控股以外的其他企业256家,虽然单位数占比超过50%,但从业人员和年营业收入仅占33.9%和20.5%,户均规模也远小于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

受科研院所众多的影响,西安科技服务业内资单位占大多数。从经普情况看,全市科技服务业单位中,内资占98.8%,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仅占1.2%。从规模以上单位看,2013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中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有18家,占6.9%;2014年虽然单位数增加到33家,占比7.9%,但总量仍然偏少,影响力仍然偏小。从企业科技合作类型看,调查单位中仅有11家企业与国外企业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有科技合作,占比不足5%。当前,在西安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情况下,发挥西安的科技实力优势,以软件业服务外包的国际影响力为带动,提高外资外贸在全市科技服务业中的影响力非常必要。

建议: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服务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资金、人才、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支持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对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科技“小巨人”给予奖励。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比例,研究设置专门面向民营企业的科技服务采购项目。

(三)科技服务投融资体系建设有待提升

问卷调查反映,流动性紧张是科技服务企业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从资产组成看,科技服务企业的资产往往以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为主,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在银行借款、抵押贷款等传统融资模式下不能提供相当价值的有形抵押物,进而制约了企业的融资活动。从行业特征看,在工程监理、专业设计等典型的科技服务领域,企业在项目投标、工程建设中需要预先垫付相当金额的“保证金”,且垫付资金和项目款回笼较慢,形成资金沉淀,造成企业流动性紧张。从研发活动周期看,在研发前期、中期企业成本费用投入较大,资金占用大而收益微弱,形成阶段性流动资金短缺。

建议:从多角度加强科技服务投融资体系建设。一是在传统货币银行业探索新的抵押、质押方式,拓展完善知识产权质押业务。二是鼓励开发适合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的保险品种,分散项目建设中的风险,减少因支付保证金等原因而产生的资金沉淀,激发流动性。三是在地方财政允许的范围内,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切实减少科技企业税收负担。四是鼓励科技服务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企业上市给予辅导和奖励。

(四)县域经济科技实力有待提升。

受传统科研资源分布影响,全市科技服务业主要向开发区集中,并带动雁塔区、未央区等区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核心区域,但也因此影响远郊区县、特别是县域经济科技实力的提升。从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看,蓝田县没有规模以上单位,阎良区、周至县、户县都仅有1家。特别是阎良区,虽然有航空城美誉,但传统的科研实力尚未有效转化的经济发展动力,且辖区内航空产业基地也没有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

建议:引导和鼓励科技服务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发现机遇,为科技服务开拓市场的同时提升县域经济科技含量。发挥开发区带动作用,提升开发区科技服务增长极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力。

(五)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在科技服务业7个分类中,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科普机构和科技出版单位,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升城市科技内涵的主体,反映了科技公共服务能力。目前西安此类单位的数量尚不到400家,达到规模标准的也仅有20余家,完全从事科技相关展览、出版的单位更少,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全面提升。以出版业为例,仅有个别专业性出版社有明确的科技图书出版计划,还面临市场狭小的困难。调查中有部分出版机构反映,在科普图书出版中存在“科技工作者不善写作,文字工作者不懂科技”的尴尬,出版物的专业性与可读性难以兼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质。

建议:加强科技服务公共设施建设,充实各类科技馆、博物馆的馆藏量,丰富布展方式,提升科普宣传服务能力。鼓励新闻、出版单位探索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市场好评度高的科普出版物。培养挖掘文字功底好的科技从业者和具备相当科技专业素养的文字编辑,提升科普宣传产品质量。

科技调研报告篇五

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化建设是“三项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基层公安交警大队前所未有的全新工程。

深入推进基层公安交警大队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是适应新形势下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需要意义十分重大。

近年来基层公安交警大队在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集中精力、财力、物力狠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狠抓民警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采取各种措施强力推进信息化的应用逐步健全了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管理机制推动了基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笔者结合基层公安交警大队的实际情况谈几点看法。

按照上级公安部门的要求**年月大队已建成了分指挥中心和视频会议室并与支队指挥中心的监控数据、语音、图像网络技术对接支队可以通过指挥中心点名、查看大队工作动态、下达指令。

大队分指挥中心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查看交通流量了解民警上岗作为情况交通违法状况提高了快速指挥、调度能力。

通过视频网络可以收看、收听上级公安机关下达的指令召开的各种会议精神快速了解当前的工作重点工作动态主攻方向提高了现代化管理交通的水平。、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积极推广信息系统的应用。

大队拥有计算机台人平台计算机网络已覆盖到大队所属中队和各个部门交通违法处理系统、机动车、驾驶人管理系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系统、大中队信息平台、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五个业务系统和网上办案网上审批已广泛应用。

过去的“纸质信息”、“口袋信息”、“脑袋信息”已转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储量多、查询也方便既快捷又准确已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化。

尤其是近年来交警支队采取刚性措施实行月考核、月量化评分、月排名、月通报、季考核、季量化评分、季排名、季通报等措施强力推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形成了“落后就要挨打”、“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有力地加快了各基层大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强化信息技能培训增强了民警科技意识和技能。

一些基层大队领导已意识到了:“不抓信息化建设是失职抓不好信息化建设是没有尽职只有认真抓信息化建设才是称职。

”为了抓好信息化建设大队采取组织民警进夜校举办扫除“电脑盲”、“科盲”的培训班、提高班一帮一、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方式抓培训提高民警科技应用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上班必开机开机必上网上网必查询”已形成了制度互教互学网络信息应用技术已形成了风气。

极少数同志对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的关系认识有偏差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是公安机关的战略任务是创新管理的切入点认识不到位面对人、车、路不断增加执法环境日益复杂警力严重不足依靠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不能走出困境的现状认识不足个别同志认为“前几年不搞网络信息照样把工作搞好了。

”因而对信息化建设存在“四化”:思想僵化、观念老化、信息淡化、创新弱化习惯用陈旧的简单的传统方式抓管理。

还有的人认为:“抓信息化建设是内勤民警的事有几个人操作就行了。

”缺乏信息主导警务的意识缺乏主动抓信息化建设的观念。、学习应用的氛围不浓信息技术应用随意性大。

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民警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较差操作效率也低不主动操作训练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现场操作应用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如果不采取强硬手段有的就不参加学习培训也不应用。

即使有的民警信息技术掌握较好也不主动把信息技术应用与交通管理融为一体来统筹考虑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信息技术应用时用时停没有连续性。、信息技术设备闲置功能发挥不好。

分指挥中心建成后由于电子监控设备点位较少抓拍清晰度不高看不清违法车辆的车牌号因而指挥中心视频有时处于闲置状态。

民警的警务通、数码摩、警用车辆gps定位系统使用也不好导致一些信息化建设的设备闲置一些信息资源没有及时采集应用系统的功能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应用水平不高浪费了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主动性差为完成任务而应用的情况较突出。

少数民警满足于检查、考核完成数字证书使用量信息查询量。

而不是主动把信息技术应用和查询与业务工作联系起来应用与业务工作脱节。

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来指导警务引领警务为管理服务未形成思路和导路更谈不上以信息主导警务。

有的是为完成查询量、访问量的任务而使用网络办公。、技术力量不足设备落后。

基层公安交警大队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客观上造成信息化建设工作被动实际应用水平不高离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

加之相应的设备少、不配套设备的精密度、清晰度不高、质量差、网络中断、网络故障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发展不平衡工作未进入常态化。

有的业务信息系统信息采集、录入、应用较好有的较差各种数据比率出现差错有的时好时差工作还未进入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系统化。

现在部分民警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还需要引导民警认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树立信息化主导警务支撑交通管理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意识要引导民警站在战略的高度创新管理的高度认识只有依托信息化才能提高交警执法管理能力实战能力、工作效率。

只有把信息化引入道路交通管理领域完善交通管理各个业务信息系统并应用这些系统为交通管理服务才能收到实战的效果。、建立和完善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大队主管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配合抓部门领导要具体抓。

要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完善考核考评机制。

对信息系统应用差各种数据、比率滞后出现错报、漏报信息的实行问责制要念“紧箍咒”该打板子的要打板子。

同时也要要求大队领导、中队领导从我做起带头学习信息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会上网、会录入、会查询、会收发邮件、会比对“五会”的基础上提高熟练程度既当指挥员也当战斗员要主动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应用者、指挥者、推动者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和领头人。、突出信息化的应用提高应用技能。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实战应用只有通过实战应用才能产生较好的效益才能对民警有吸引力信息化建设才会有生命力。

从目前看基层公安交警大队还有部分民警应用技能较差熟练程度较差还有的“不会用、不愿用、不能用”针对这些症结还需要采取分类培训、短期培训结对帮教等多种形式的练兵活动继续抓好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培训。

要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使每个民警都能独立地网上录入、网上查询、网上办公、网上研判收到信息化建设主导警务的实战效果。、抓好信息化设备的运用充分发挥信息设备的功能。

大队的分指挥中心因配套设备差监控点少不能覆盖辖区内的主要路段和执勤点抓拍的违法车辆图像不清证据不能锁定应在重点执勤岗口和重点路段增加一些高清晰的监控设备充分发挥系统功能作用。

同时应作一些刚性规定启用警车gps定位系统在分指挥中心的视频上可以随时掌握执勤车辆的执勤路线、执勤地点、工作状态、掌握交通流量、交通违法状况抓网上考勤考核抓跟踪考核达到指挥调度自如确保勤务工作高效灵敏、快捷。

同时还要硬性规定外勤民警使用警务通数码鹰坚决不允许将信息化建设设备闲置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随时运用手中单警设备采集、查询各种信息为道路交通管理服务。、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激发民警学习应用信息技能的积极性。

要与支队对口把信息化建设纳入目标考核、日常考核坚持对信息化应用月统计、月通报、月点评、月排名制度对民警信息系统的访问量、查询量、发布量、录入量、比对量、审核量等实行月通报建立赏罚分明的工作机制。

对系统应用好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失职失误出现漏采、漏录、漏报、错报、延时录入和不使用信息技术单警设备的民警实行问责追究相关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激励民警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引进专业技术。

依靠科学技术是打好信息化建设攻坚战的一个关键。

一是在现有民警中挑选科技信息技能较强的民警作为骨干并组织这些骨干参加信息技术高层次提高培训。

专业培训后作为教官作为大队的科技带头人指导大队的信息化建设。

二是对专业的网络技术人才也可以采取临时聘用短期聘用的办法解决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力量问题。

三是建议在招警时应招收一些有信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进入交警队伍。

四是组织民警调查了解发现省内外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统领交通管理的我们应走出去学习参观千方百计引进先进的专业技术着力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科技管理水平。

科技调研报告篇六

为全面掌握我市科技创新情况,按照省政府研究室要求,我室会同市科技局共同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科技部门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由发改、经信、科技、财政、人社、农牧、商务、企业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促进了全市科技创新力大幅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指数达到国家二类地区水平,位列全省第3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我市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金川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金昌市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金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金昌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金昌市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意见》、《金昌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对研发投入、创新团队、孵化器、创新载体的扶持力度。从2013年开始,市、县、区财政每年各拨付100万元科技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创新人才。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列支创业创新引导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创新创业。2015年全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5.52亿元,占全年gdp比重达到2.46%。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方面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各方创新合作,采取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同建立合作载体,重点扶持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强化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全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重点试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研发机构9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组建成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农艺研究院1所;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0家、科技孵化及检验检测中心1个,在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1个;与国内7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人才特区”为契机,大力实施镍都百名青年英才开发计划、“3121”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等创新创业人才工程,科技人员组成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96万人(不含中小学教师),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600多人,其中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70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达105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累计31人,“555”创新人才5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7人;科技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占12%,中级职称人员占45.2%,初级职称人员占42.8%。

(三)强化专利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能力日益增强。认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迅速,专利申请量由2013年的519件提高到2015年的646件,专利授权量由2013年的268件提高到 398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8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7件,居全省第2位,金川集团公司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构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接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2013年至2015年,全市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4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5项,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达4100多万元;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13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38%;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2.24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3亿元。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激发。认真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按照“能放则放,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要求,全面清理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和规定,适时调整并跟进出台新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创新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金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金昌市创新型企业培育管理办法》、《金昌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管理办法》等制度,全面推行科技立项课题制和招投标制,修订完善了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励资金分别由8000元、5000元、3000元提高到20000元、10000元、5000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督导考核机制,实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度,把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并将财政投入、平台建设、人才支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及指标完成情况等内容纳入县、区、市直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考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财政列支科研经费不能很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企业r&d投入意识不强,难以开展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攻关研究,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科技事业发展。

二是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除金川集团公司及其他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长远战略眼光,有的企业虽经多年发展,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连一项专利都没有,自身建立的研发平台也只是简单的化验或产品质量检测,企业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缺乏科技合作,停留在自身低水平的科技活动层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偏小,科技创新和研发力量薄弱。近几年,我市尽管借助建设“人才特区”建设引进了不少急需紧缺人才,但总体上看,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依然不足,尤其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型技术和实用型技能人才。部分科技人才的岗位匹配性不强,人才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四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域内缺少独立的科研单位,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担负技术创新传播任务的中介机构门类不全,力量薄弱,服务能力差。五是科技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科技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影响了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初创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方面投融资瓶颈尚未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综合考核指标中科技创新目标考核指标少,权重小。

六是县、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均衡。金川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6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4%,永昌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只有0.45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44%,并且在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激励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我们将围绕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特区”建设,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坚持不求最好、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着力引进一批资深专家、海内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队伍,培养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合作研究、专项技术开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博士后流动站、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提供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研发启动资金,安排住房,提高生活待遇等,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采取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方式,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才尽其用,加快汇聚一支有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是驱动创新的引擎,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进一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效融合、一体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创新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尊重创造、宽容失败、激励“草根”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聚焦产业抓创新,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着力围绕我市主要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做强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循环、高附加值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有色金属、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转变,产品向终端化延伸。立足现有的基础,强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在采矿、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循环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行业聚集发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由增量扩能向提质增效转变。按照集聚化、便利化要求,推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以及文化旅游、信息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三位一体”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道路提供有力支撑。

(四)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拓宽科技融资渠道。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加大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全社会用于科技研发经费在“十三五”期间达到gdp的3%,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保险业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外汇管理制度,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等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完善科技开放体系。推进开放式创新,在引进和集聚创新要素上下功夫。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等方式,积极引入和运用外部创新资源,促进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不断增强创新优势。强化协同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机构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用紧密关系,鼓励并支持国内外企业和科技机构参与我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公开招标和竞争,创新科技项目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扩大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与国际性合作和交流,引进管理、技术与智力。大力推进高新产业技术发展,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鼓励并支持企业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参与全球竞争。

(六)加快构建科技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开发区现有科技孵化器基础上,加快创建金川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河西堡循环化工产业孵化基地、永昌县中小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孵化基地,形成一区三园孵化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自建或联建专业孵化器,探索孵化器商业运作模式,建立孵化器网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综合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努力打造具有金昌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发展模式。继续积极打造技术转移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中心专家带着技术成果进企业、企业研发人员带着问题进中心的互通机制,拉近高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化距离。以创新服务为重点,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建设科技大市场、众创空间等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科技调研报告篇七

浙江省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43号),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国科发计〔2013〕61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148号)的有关规定,加快建立我省科技报告制度,推动全省科技报告的统一呈交、集中收藏、规范管理和共享使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报告是科技工作者按照标准化规范,对其从事的科研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进行详实记载的重要科技资源。建立我省科技报告制度,将科技报告纳入科研管理程序,进行科研成果的持续积累、档案化集成管理,有利于实现浙江科技自主创新战略性资源的有序保存、共享使用、转化应用,充分展现浙江科技创新实力与成果。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财政资金资助的浙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省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科研项目的科技报告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总体目标

第四条 我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行“协调一致、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省级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将逐步全部纳入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和科技报告系统。

第五条 建立全省统一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科技系统率先试行省级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计划项目按要求呈交科技报告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覆盖省级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条件成熟时,将市、县(市、区)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全部纳入管理体系。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覆盖全省各级、各部门、各类科技计划的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工作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负责全省科技报告工作的总体部署、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会同省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科技报告工作的开展,并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科技报告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规章制度等相关政策制定、科技报告组织体系建设等工作,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科技报告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二)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项目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及绩效考核与信用评价体系,推进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报告资源的开放共享。

(三)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承担科技报告日常管理工作,并给予指导和支持。

第七条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内设相关机构,作为省科技报告管理中心,负责全省科技报告管理和服务工作,主要职责是:

(三)协助开展科技报告宣传培训工作;

(四)开展科技报告资源深度开发和增值服务,服务于我省立项查重、科技项目进展监控、研发产出跟踪、科技发展态势监测等,促进科技成果利用和转化。

第八条 省级科技项目实施管理部门应担负属地省级科技项目的科技报告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二)组织开展本地区的宣传培训工作,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照要求组织撰写科技报告,并统一提交省科技报告管理中心。

第九条 省级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应充分履行法人责任,切实做好本单位的科技报告工作,主要职责是:

(三)负责本单位所承担项目科技报告的形式、内容、密级等审核工作,并及时向省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呈交科技报告。

第十条 省级科技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

(一)在规定时间节点,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及时撰写并提交相应类型的科技报告。科技报告类型应符合合同(任务)书中的要求,包括:项目进展报告、中期报告及最终报告,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实验(试验)报告、调研报告、工程报告、测试报告、评估报告等蕴含科研活动细节及基础数据的专题报告。

(二)对科技报告中所有的研究内容和数据信息真实可靠性负责,如有失实,承担相关责任。

第四章 工作流程

第十一条 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合同(任务)书时,应根据项目的研究性质和资助强度,经签约各方共同审核后,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须呈交的科技报告类型、时间节点和最低数量等有关条款,作为项目实施的考核指标和验收(结题)的必备条件。

第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按照合同(任务)书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组织科研人员撰写、提交科技报告,签署《科技报告承诺书》。

(二)对科技报告延期公开时限超过5年的,或对原定延期公开时限进行延长的,须以书面形式说明理由,报省科技厅批准。

第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按照相关标准,开展科技报告的形式审查、内容审查、密级审查后,通过省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呈交非涉密项目的科技报告。涉密项目的科技报告按照国家、浙江省相关保密规定另行处理。

第十四条 市、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担负属地省级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责任,在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中同步检查科技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第十五条 浙江省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对呈交的科技报告进行审核,对未获通过的报告退回修改,直至审核通过;对通过审核的科技报告进行统一编码、分类编目、主题标引和全文保存,通过“浙江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发布共享,并定期对各计划科技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第五章 开放共享与权益保护

第十六条 省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应根据分级分类原则,通过“浙江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科技报告,提供浏览、检索、分析等在线服务。“公开”和“延期公开”科技报告摘要向社会公众提供检索查询服务;“公开”科技报告全文向实名注册用户提供在线浏览和推送服务;“延期公开”科技报告全文实行专门管理和受控使用。

第十七条 省科技厅和省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应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切实做好科技报告的安全保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科技报告的延期公开时限,实时跟踪科技报告的使用日志,保障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 科技报告用户应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规定,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专著出版等工作中注明参考引用的科技报告,确保科技报告完成人的合法权益。对社会举报的科技报告撰写或使用中涉嫌学术抄袭等科研不端行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章 保障条件

第十九条 科技报告撰写、呈交与管理所需费用统一纳入相应项目经费预算。

第二十条 省科技厅对未按要求完成科技报告任务的科技项目,不予通过验收结题;对科技报告存在抄袭、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纳入科技信用记录;对科技报告撰写和管理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科技报告的共享使用情况将作为对项目承担单位申报成果奖励和后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积极参与科技报告培训,增强科研人员的责任感,提升科技报告的撰写能力和共享交流意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负责解释。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