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最新博士开题报告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6篇)

最新博士开题报告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6篇)

时间:2023-09-23 23:34:10 作者:QJ墨客最新博士开题报告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6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博士开题报告篇一

经济学中的效率理论的构成繁杂,体系庞大,这里从几个侧面对相关的基本观点(因为这些观点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不一一罗列相关着作)进行概括:

效率的经济定义及其演绎

这里的归纳并不完全,但是有代表性。效率(efficiency)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上指的就是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经济学上讲“有效率”是指用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满足。同样,当讲一个人花钱“很值”时,即花费较少的成本,取得了较大效用,也可以讲这种经济行为很有“效率”。依据考察主体的不同,效率分析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经济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同时也是较少争议的效率定义就是帕累托效率。这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市场机制形成的效率。这一概念的使用主要是就整个社会经济而言的。“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揭示的是全部生产资源与所有人的总经济福利之间的对比关系,主要研究的问题在于资源是否在不同生产目的之间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最大部分人们的各种需要。

经济学家法瑞尔(farrell,m.j.)把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两部分。从 1957 年技术效率一词被正式提出,学者们分别从投入、产出等各种角度诠释这一概念,并集中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理论方面主要是对技术效率的测算方法进行研究;经验研究则集中于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行业和区域进行微观和中观层面上的技术效率测算、进而分析差异并提出政策建议。所以对技术效率的研究是伴随着对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研究和测算出现的。

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roberstain, h.)提出 x 效率的定义。这一理论把组织效率同配置效率分割开来,以个人工作(努力)选择的心理和行为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组织的低效率,认为由于人有选择的理性,个人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情感的支配,其进行理性选择和不断调整的结果是努力水平最终将停落在“惰性区域”。

如果没有来自企业内、外的压力,或者特别有诱惑力的补偿收益,个人就会停留在常规努力水平,其与可达到努力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产生 x 效率的源泉。

诺思提出了“制度效率”(institutional efficiency)。诺思论述的制度效率,是指在一种约束机制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产出的增加;而无效率则是指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不能导致产出的增长。制度效率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制度能够提供一组有关权利、责任和利益的规则,为人们制定一套行为的规范,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让生产与消费获得帕累托原则下的最优交换比率。制度效率也可定义为由于采取某项制度而增加的收益与该制度运行所花费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制度效率分为某项制度安排的效率和制度结构的效率两方面。

实际上,各种效率定义其实都是强调了效率本质含义中的一个侧面,而有了特定研究对象(本文中即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则需要回归效率的本质意义,似乎每个侧面都不可偏废,否则研究的目的就难以达成。

博士开题报告篇二

坡耕地利用的特色农业可拓研究——以陕北地区坡耕地为例

我国现有的18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3.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得不到休养,加上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坡耕地不仅产量低而且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耕地资源,而且威胁到国家生态与粮食安全。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末,全国坡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毁坏掉的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当地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坡地,造成地表植被更大程度的破坏。坡耕地在造成山丘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导致了群众生活更加贫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淤积了江、湖、河、水库,直接威胁防洪安全,加剧了水土污染,造成对水资源的破坏。耕地中的化肥和农药也随着水土流失带进河流和水库,造成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在坡耕地治理基础上的特色产业的发展涉及社会、经济、产业、资源与环境等众多因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单一学科的专门化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深入进展,需要借助各门类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本文在坡耕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思想下,以国内外系统学、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坡耕地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找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实现坡耕地的有效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客观意义上的支持。

“可拓学”是以蔡文教授为首的我国学者创立的新学科,它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处理矛盾问题。论文利用可拓理论中的基元理论和可拓集理论对区域特色产业系统进行整体描述,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基元的可拓性和变换方法以及与特色产业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元模型。通过研究建立区域产业发展的可拓决策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

我国现有的18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3.6亿亩,占耕地总量的20%。坡耕地的合理利用,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坡耕地利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得不到休养,坡耕地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产量低,经济效益低,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却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加上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影响下,坡耕地的利用水平非常低下,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下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这种情况下,合理进行坡耕地的利用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并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本质上有利于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多数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坡耕地合理利用是大面积生态建设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坡耕地的改造,增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数量,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生态重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观念的改善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习惯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农四村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克服农民发展经济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

国外关于坡耕地的研究在当前阶段,国外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国内坡耕地利用研究进展我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同样起步较早,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实际上,我国在坡耕地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量的专家学者投身于这一事业中来,为我国坡耕地的改良和完善提供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支持。

我国坡耕地的开发利用领域的研究,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1)坡耕地利用与治理的技术措施研究坡耕地的利用和开发技术始终是对坡耕地开发利用相关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2)坡耕地利用模式研究坡耕地利用模式的探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区域坡耕地利用研究林昌虎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收集和整理了贵州山区坡耕地的基本开发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坡耕地的开发必须重视林粮间作、坡地改梯田、坡耕地免耕技术的应用。

(1)国外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探索关于此领域的发展问题。

(2)国内特色农业研究进展我国学者对特色产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采取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地采取新的农业发展形式,提供具有发展力的产品,进而促进特色农产品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

我国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特色农业基本概念和内涵。

伍建平、谷树忠对特色农业的涵义进行了阐述:农户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收入,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形成具有规范农业形式,具备典型的区域性,并且在市场中能够有较强的生命力,形成的一种农业形式。

2)、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刘志民等通过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认真总结,认为当前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多种理论的应用上保证特色农业取得预期经济收益的重要保证条件,同时,在不同的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有针对性的理论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我国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3)、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4)、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特色农业的发展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是在发展目标的确定上要结合当地情况,实事求是地结合市场确定;第二是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政府要提供大力支持;第三是将产业链进行充分延长,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第四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过程进行管理,保证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五是农户是特色农业的主要参与者,要提高农民工作的积极性。

5)、区域特色农业评价研究。

程炯分别从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了农业生产模式,提出了进行规划和分析闽东南农业的章程。

本文针对在坡耕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的问题,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和坡耕地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视角,找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实现有效的坡耕地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围绕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这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论文所涉及的坡耕地治理、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国内外研究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这是论文的研究基础部分。主要对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与特征,组成要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这是论文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三章在第二章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构建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不相容问题的物元模型,建立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拓决策模型和特色种植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第四章以陕北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五章将坡耕地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重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动态仿真模型,并以陕北地区米脂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六章分析特色农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构建动态博弈模型,探讨政府、农户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提出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四部分(第七章):这是论文研究的结论部分。归纳总结论文各章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并给出后续研究展望。

本文在对与论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计与预测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坡耕地特色农业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其次,通过基元理论分析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不相容问题,运用共轭分析和拓展分析方法对各种影响基元的拓展性和变换进行分析,并用关联函数确定特色农业发展的和谐度;建立了特色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确定特色农业最有种植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坡耕地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宏观政策、粮食安全、人口因素及经济发展的系统动态因果反馈关系,构建特色农业的动态仿真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

另外,利用动态博弈的方法对坡耕地特色农业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对特色农业的进一步细分,有利于其更好的把握目标市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现状

1.3.1坡耕地利用研究现状

1.3.2特色农业的研究现状

1.4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主要研究内容

1.4.2研究思路与方法

2.1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

2.1.1特色农业

2.1.2坡耕地

2.1.3坡耕地特色农业

2.2坡耕地特色农业的系统分析

2.2.1坡耕地特色农业的要素

2.2.2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分析

2.2.3坡耕地特色农业的目标分析

3.1可拓方法概述

3.2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可拓分析

3.2.1不相容问题的确定

3.2.2坡耕地系统的共轭分析

3.2.3坡耕地系统的相关分析

3.2.4坡耕地系统的蕴含分析

3.3坡耕地特色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3.3.1模型的建立

3.3.2模型的求解

4.1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可拓分析

4.1.1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农业现状

4.1.2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优势分析

4.1.3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劣势分析

4.1.4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主要产业分析

4.1.5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拓分析

4.1.6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拓决策模型的构建

4.1.7榆林市特色产品种植的可拓决策

4.2横山县坡耕地种植结构的实证分析

5.1坡耕地特色农业sd模型

5.1.1sd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5.1.2sd模型的构建

5.1.3模型检验

5.2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动态仿真

5.2.1米脂县基本情况

5.2.2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sd模型

5.2.3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动态仿真

6.1坡耕地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及行为分析

6.1.1坡耕地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6.1.2坡耕地特色农业主要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6.2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博弈分析

6.2.1发展特色农业的三方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6.2.2农户群体发展特色农业行为分析

6.3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6.3.1构建长效支农投入机制

6.3.2构建特色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6.3.3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7.1主要研究结论

7.2主要创新点

7.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博士开题报告篇三

学位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是博士研究生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修业三到六年的一个总结性文本。不能如期完成论文是博士生超年限培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博士论文质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开题报告阶段作为博士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开题报告的写作与提交,在学位论文写作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较之学士论文与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论题更开阔、更重大、更深刻,能够体现作者达到的学术深度与精神境界。一部博士论文的完成、答辩与出版,对于它所涉及到的学科之建设与发展,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重大的作用。

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必要环节之一,对于博士生的成长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博士教育是一种高学历的教育,博士论文是一种高规格的学术论文。第二,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先导;第三,为博士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方向。由此看来,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实质上就是博士生对自己论文的选题之价值性与可行性进行初步的论证,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自己的辩护文本进行论证。另外,开题报告和我们日后的博士论文关系密切。首先,开题报告明确了我们博士论文研究的方向,把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提了出来。其次,开题报告的主体内容也就是我们博士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开题报告就是要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进行全方位的、全息相的、全系统的论证。第三,开题报告的观念、方法和提纲式决定博士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关系是互相牵制,互相发展的。由此可见,开题报告会对于博士论文的写作,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与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开题报告本身是不是具有合理性、逻辑性与科学性,则是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成与败的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20xx 级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上,有 9 位博士生进行了开题报告,此次九位博士生所提交的开题报告,从总体看,选题广泛,论题新颖,问题突出,观点鲜明,研究方法有所创新,形成了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选题的合理性。博士论文的选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现成的判断、众人的解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挑战,并且要有理论上的创见。前人已经研究很充分并且得出结论的,就没有必要再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第二,选题的可行性。

一个不恰当、不可行的选题,足以影响学位论文写作的成败。此次开题的九位博士生所研究的对象,涉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等文体,涉及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别文学。他们研究的对象在文化身份上具有多样性,有日裔英国作家、印裔英国作家,作家与他们的作品都具有一种跨文化的背景,因此它们多半存在重要的特点与重要的问题,经过导师们的论证,认为这些选题都是具有重要性的。第三,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九位博士论文的论题在研究方法上都比较明确,他们分别使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和文本审美批评方法等来研究具体的作家与作品。第四,问题的尖锐性。在此次开题报告会上,导师们在讨论每一位同学博士论文提纲的时候,往往提出一些很尖锐的问题,让当事者有所警醒、有所反思。有的论文研究问题涉及多个层面,最终没有回到文学而迷失了自己,有的涉及面太广而没有个性与深度,有的涉及问题太多而没有突出自己的问题。特别有的论文没有把文学当文学、没有把文学当艺术,认为这样的研究对于文学与美学研究没有很大的意义。第五,学术探讨气氛浓厚。以上五个方面,可以说明华中师大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与优秀的学术品质,足以让我们受到强烈的感染、诸多的获得教益与深厚的启示。

此次开题报告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提纲结构不够合理。从此次开题报告的提纲中可以看出,有的论文结构不太合理:研究莫尔诗歌关于“形式”与“伦理”对话,就表现出某种非逻辑性,因为形式与伦理之间是一种非对等的结构关系。论文应该以伦理为中轴和逻辑主线,将诗人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诗歌形式来进行阐释,要说明的是一个艺术审美特点的问题;可是,作者不仅只提出了概念而没有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其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待商榷。研究哈代小说地理景观的论文,也存在某种“人与景观的对视”内容,于是就存在一种不对等与不统一的问题。谷崎润一郎早期 20 篇短篇小说模仿痕迹较重,为何只研究早期小说而不研究后期小说,只研究小说而不研究他其他的作品,也缺少必要的逻辑说明,同时,此位作家一生迷恋于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在其小说作品中一直存在,只是关注其早期短篇小说,不足以说明中国元素的形态与成因。

第二,问题意识不够强烈。年鉴学大师费弗尔说,“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就没有史学。”[2]那么到底什么问题意识呢?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就是“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景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返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地思维,直至问题解决”。[3]对于某一个问题要勇于挑战成见,才会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往往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景观视角研究哈代小说是一种创新,然而如果研究没有回到文学本身,并且以此说明哈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就可能会让我们的研究不是很到位。当然,也有问题意识比较强的提纲,如陈富瑞与张一鸣等。提出问题要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从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并具体确定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一过程对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4]51。如陈富瑞提出的家、家园、家国等问题,张一鸣提出的天体学、景观学和地理学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为曾经被广大研究者认为某些作家或某些领域的研究已经是陷入死胡同的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让人感觉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研究综述比较空泛。在开题报告里,博士研究生一定要考虑到搜集的资料是否全面、权威,综述研究是对研究背景的准确界定的依据,也是博士论文研究的第一步。研究综述并不仅仅是为了陈述信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你的研究是有意义与有价值的,同时也是为了说明你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更是为了说明是什么支配你关注那些问题,又是什么使你放过了另外一些问题?有研究者指出,“针对某个问题所作的相关的文献综述可能会发现这个问题尚未被解答。当发现这个空白之后,文献综述通过分析该问题和相关假想是如何被讨论的,以及发现过去所用的抽样、选址和其他重要背景,可以帮助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及研究的设计和执行方案”。所以,研究综述最后要归结到前人的研究盲点上,那样一些盲点以及你所发现的种种空白、缺失和疏忽,正是需要你大展身手的地方。前人的研究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研究的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知识互相诠释的过程,一种知识的形成总是“通过另一个既是次要的又是重要的、既是隐蔽的又是基本的意义的话语之明确意义重新整理”

博士开题报告篇四

1、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博士开题报告篇五

首先在文献检索和阅读的同时,就要说明已经进入开题报告的写作阶段了。所谓开题报告的实质就是向导师汇报博士论文准备情况,让导师根据自己的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能确定研究目标,并且更容易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和导师的沟通中针对文献和研究方法可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在符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计划等要求后,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这样的引导下,就可以进行选题,已经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这里就可以发现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毕业论文,在内容和要求上更需要体现研究性质的具体内容,并且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开题报告不同于论文答辩,主要任务是汇报研究工作的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根据以往的经验,开题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多和导师保持沟通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开题报告中关于研究内容应该写出要研究的每个方面,要把研究问题,方法,思路框架,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难点等,文字表述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如果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部分就过于复杂是不符合要求的。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内容格式上需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

创新点

文献综述:

在确认选题后,就要开始大量的阅读国内外同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文献,这个过程必须是全面和深刻的,需要完全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情况,这样才能更加明确博士论文的写作方向。文献综述就成为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需要对以往成果进行逻辑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不能仅仅简单罗列他人的观点,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并且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最后需要在他人的基础上探索出待研究的问题,这才能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是必须要列出作者参考过的主要参考文献。。这其中有许多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进行资料搜集时,如出现一些相关不强,对于文章研究作用不大,以及研究成果重复的文献就不需要编入其中。在引用国外时,只要将自己看过的外文资料参考文献编入其中,对于自己不懂的语言出版的文献引用时需要格外注意。另外,在如今网络资源日元丰富,通过网络途径可以轻易的搜索到成千上万篇文献,但是在这些文献中,真正与自己研究相关,并且十分具有参考价的文献并不一定多,因此不要引用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以及对博士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文献也不要勉强引用。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整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所体现的研究内容在整篇博士论文研究中能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研究内容必须是针对本文的文献综述进行展开,作为文献综述中所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过程说明。研究内容可以搭建起整个框架,每一步的研究都是按照此框架逐渐开展的。研究框架的建立一定要贴合实际,并且需要合理安排。为之后的创新点内容做好充足的逻辑前提。

创新点

创新点是博士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在难度上区别于其他毕业论文的体现。创新点就是作者针对他们研究过程中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方法和疑问。对于创新点的阐述可以通过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和完善,发展甚至是突破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解决方案的设计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创新点的提出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得为了强调作者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任意的提升不符合实际的创新点。

最后一点需要提醒广大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要先做到符合基本要求,然后再追求水平上的提高;首先要满足开题报告、以及中期答辩的基本条件,才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延续性与长久性。

博士开题报告篇六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同学顺利完成博士论文有重要作用。对此,同学应该有所认识,认真对待;指导教师也应该重视,把督促同学做好开题报告作为指导博士论文的一项有力措施。博士生的学习期限是3年,由于各种原因来不及完成论文可以延期毕业。一般来说,其学习过程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程学习阶段,大致第一年完成。在目前的体制下,多数同学这个阶段基本上是要到校的,同学要利用这一年时间修完专业课程和外语、政治类公共课程。同学的学习渠道包括这样几条:一是听学校的公共课,二是听老师的专业课,三是听校园里的一些讲座,四是同学之间的交流,五是利用图书馆、网络阅读自修,六是和导师之间的课外交流。大致上是这样6个方面。第二个阶段是开题报告阶段。基本上是根据课程学习阶段积累的知识,以及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安排,来选择和论证博士论文课题,主要成果就是开题报告。第三个阶段是论文写作阶段。开题报告完成之后进入论文的写作阶段,可以在学校写,也可以回原单位、原地在家里写。第四个阶段是初稿修改阶段。初稿完成之后要根据导师的意见和预答辩的结果进行修改。每年的正式答辩时间是五月下旬,一般做法是正式答辩前一个礼拜左右,或者稍多一些时候,请专家组成预答辩小组举行预答辩,也有的不进行预答辩。我这里规定三月初交稿,之后马上组织预答辩。预答辩是全体同学参加,大家来提问题,提修改意见。然后,作者根据导师的意见和预答辩的结果进行修改。这样,到五月下旬正式答辩,其中留出来大约两个半月。我们的规定是对的,时间上有一个比较充裕的缓冲。预答辩距离正式答辩时间过短的话,如果发现问题比较多,修改量比较大,就有可能来不及。第五个阶段是答辩阶段。主要是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及答辩通过之后办理有关申请学位的手续。办完申请学位的手续就可以办理离校手续,然后回家等待批准学位。这个阶段是最为刚性的,无论谁读博士都必须经过这个程序,否则拿不到学位。我们学校以每年5月25日为上半年的答辩截止时间,当然,个别答辩或延期答辩的则时间不限。以上所说是一般规律,多数学校、多数同学是这样的,但也有它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导师的要求,不同同学的学习情况,有的同学可能不需要5个阶段,只要4个阶段甚至3个阶段。有位年轻的同志告诉我,某省一位省级机关干部,拿了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实际学习和做论文时间只用了一年半,这恐怕是特例。也有的同学业务基础比较好,初稿比较成熟,修改时间很短,所以修改不能算作一个阶段。也有的同学研究能力比较强,条件比较好,没有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不成为一个阶段。我们这儿开题报告是一个阶段,目前已经毕业的17位同学每人都做过开题报告。所以,根据各个学校、各个专业方向、各个同学的情况,学习阶段有多有少,各个阶段有长有短。上述5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是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写作阶段。课程学习阶段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所谓学习环境包括显性的环境因素和隐性的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显性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学校的图书馆、网络、其他学习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否齐全、先进。现在许多新的、刚刚升格不久的大学硬件设备说不定比一些老的学校还要好,教室很漂亮,学生住宿条件也不错。隐性环境主要是指软环境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质量、同学整体素养、校园风气、专业水平、导师水平等条件所构成的校园氛围,集中体现为校园的整体文化气氛。比如,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不高,报刊书籍的收藏丰富不丰富,学术名流的报告多不多,职能部门和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强不强,同学的学习空气浓不浓,等等。校园整体文化环境的差异很大,比如,教学质量很不一样。有的地方甚至专业课程也不开,导师不给博士生上课。也有的地方博士生入学之后和本科生、硕士生混在一起上课。如公共政治理论课,在一些学校里是作为知识来讲的,同学很欢迎;在一些地方老师把它当政治框框来讲,同学不仅不欢迎,而且很厌恶。同样一门课,教学水平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它们不是一个概念。在一个名牌的学校里,考进来的学生素养不同,他们在一起讨论的问题也有意思得多。导师的水平和专业特色很重要,有的学校有很强的专业特色,甚至是国内外知名的特色,有的学校或者有的专业能招博士可是没有什么专业特色,导师的学术素养也不一定很出色。学术传统也不一样。有的地方有严格的学术规范性,有自由讨论的习惯,有和谐的人事关系,有比较厚重的学术积累;有的地方则缺少甚至没有这些。所以,课程的学术含量、导师的水平、校园的风气、专业的特色、学术的传统等等是隐性资源。这个资源越丰富,对同学的影响越好。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同学的优良素质是靠学校的软环境熏陶出来的。论文写作阶段是博士论文的直接形成阶段,论文初稿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初稿比较成熟,修改任务就相对轻松一点,反之,修改难度就大一些,以至于不能按期答辩,甚至直接影响论文的最终水平。开题报告阶段介于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写作阶段之间,课程学习阶段为开题报告奠定基础,开题报告为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所以,我们要把开题报告作为一个学习阶段。谈到开题报告,目前一般有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不开题。有些同学在学校、研究机关待的时间比较长,学习经历长一点,教学和科研的经验丰富一点,因此就不用开题。他自己带着选题入学,或者入学之后自己选择一个课题,和导师打个招呼:老师,我想做一个什么题,导师同意就行了。第二种情况是简单开题。导师说,你做一个什么题吧,于是同学写个简单的课题设想或者说明,导师看过就行了。也有的是同学主动写两页纸,简单说明一下,交给导师,导师大致看看,认可了,就通过了。第三种情况是复杂的开题,经过认真准备,有详细的开题报告,还专门召开会议,请大家一起讨论。我们从头一批同学起,就认真开题。记得赵入坤和叶扬兵第一次搞开题报告,请了历史、法律、中文等系的几个教授来论证,当场就对叶扬兵的开题报告提了许多问题。后来,我们做了改革,不再专门邀请专家来审查开题报告,而是组织本方向的全体同学来讨论。曾经还有其他方向甚至其他学校的同学自愿参与进来加入讨论。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既然可以简单开题,甚至不用开题,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开题报告,并且要认真做开题报告呢?总结起来,不外3个原因。一是博士生教育是一种高学历教育,博士论文是一种高规格的学术产品,规范化的训练是必要的,开题报告就是一种制度性的训练。二是通过做开题报告,同学们一起论证选题,可以达到集思广益、互相启发的效果,能提高大家的整体水平。尤其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形成一种学术氛围,或者说一种学术传统。三是同学中个别人有教学和研究经历,比较成熟,但是多数同学年龄相对小一些,研究经历相对短一些,博士论文的要求与过去相比不一样,跨度比较大,不经过一定训练做起来有难度。对做开题报告的同学来讲,开题报告是博士论文的前期训练。通过做开题报告收集资讯,打开思路,练习写作,培养讨论的风气,是一个实际锻炼的过程。做博士论文为什么要先做开题报告,基本上就是这些理由。

今天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才能做好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那么,首先就要研究什么叫开题报告。昨天晚上,我专门查了手头的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没有“开题报告”这个词,也没有“开题”这个词,因此只好自己来下一个定义。“开题”的“开”字就是着手准备、开始进行的意思,“题”就是课题的意思,连起来,“开题”的含义就是着手某项课题研究。所以,“开题报告”就是关于着手某项课题研究的报告。根据这个解释,所谓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不一定准确地说,就是说明博士论文课题计划的研究性论文,或者,是关于博士论文选题可行性计划的研究报告。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和博士论文之间的关系,可以从3个方面理解:第一,开题报告明确了博士论文的目标,把博士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了。第二,开题报告的有关内容将来就是博士论文的有关内容。大家不要认为开题报告写了许多,与论文关系不大,好像白做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般说来,开题报告包括选题说明、学术史回顾、研究思路与提纲、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其中选题说明、学术史回顾、参考文献列举将来就是博士论文的组成部分。第三,开题报告的观念、方法和提纲是决定博士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它们将直接决定未来博士论文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关系就体现在这3点。什么样的开题报告才算是一份好的开题报告呢?我认为应该以4条标准来衡量。第一,有卓越的学术眼光。作者的学术眼光一定要非常优越,你所看到的问题是别人没有看到的,你给出的答案是别人考虑不到的。第二,选题正确。选题不能错误,否则将来博士论文就做不好。所谓选题不正确,是指课题陈旧,缺乏新意;或者选题很好,但是缺少资料;或者与别人的选题重复,条件又明显不如别人;或者难度太大,肯定无法完成;等等。第三,熟悉课题的学术史。对课题的学术史,要非常了解,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它,达到新的学术水平。第四,有完善的思路和提纲。博士论文的全部研究计划,都要落实到思路和提纲上,所以,讨论开题报告,最重要的内容是讨论研究思路和提纲。具备这4条的开题报告就是一个好的开题报告,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打好博士论文的基础。怎样才能写出一份好的开题报告呢?我认为必须拥有这样几个条件:第一,具备研究型思维的能力。如果没有研究型思维的能力,开题报告就做不出来。什么叫研究型思维的能力呢?它有3个要素:一是多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读材料感觉不出它们可以解释的对象,了解某个研究领域不知道可以开发的问题,读某个课题的学术史找不出其中的薄弱环节,运用别人的理论不明白此种理论的精髓是什么,收集了许多资料不晓得必须朝哪个方向发展,好的开题报告就写不出来。所以要善于怀疑,勤于思考。二是善于积累。积累是研究的基础,不能今天考虑一个问题,想了许久,查了很多书,有不少想法,但没过几天就忘了。学问是积累出来的,知识储备多了,就容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善于积累,经常前面读后面忘,等于白读,浪费时间,就不适合做研究工作。三是有一定分析能力。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与思考有联系,但是又有区别。有的人也经常在思考问题,但是他的分析能力不够,分析不正确,因此思考的结论就不正确,就是一种低水平的思考。

我们经常夸奖人说,谁很有水平。所谓有水平就是有分析能力,通过他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看法比别人高明。分析能力在思想方法上可以概括为一些具体的技术性要点,即善于归纳,善于对比,善于辨别,善于判断,善于定义,善于推理,等等。这些都是现成的方法,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才会分析。比如定义。什么叫“定义”?定义是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所做的简要而确切的说明。定义是非常简短的,不可能是一篇论文。比如,今天开会用了许多纸杯给大家喝水,假如要给纸杯下一个定义,就不能把它写成一篇3000字甚至更长的文章。定义不仅要简短,而且要内容正确。因此,必须达到以下几条要求:第一条就是非常简明,不嗦;第二条就是概念性强;第三条是对被定义事物的内容和本质概括准确;第四条是具有不可证伪性。一般来说,定义必须符合以上标准。比如,关于电影的定义。我们大家经常看电影,那么,电影是什么?《辞海》里有关于电影的解释,开头一句就带有定义的性质:“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这一句话就概括性地把什么是电影说清楚了。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怎么对眼睛下定义?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会有不同的定义。可以从医学的角度,也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做解释。刚才有同学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文学化的定义。不过,按照这个定义,如果某人的眼睛生了病,医生怎么治呢?窗户脏了要擦,是不是应该拿块布去擦眼睛?当然不行。所以,我们要采取另外的办法,按照医学的要求来下定义。比如,眼睛是由眼睑、眼球、视网膜以及其他视觉神经组成的人体视觉器官。这是指人的眼睛,如果要包括动物的眼睛,那么,上述定义中“人体”两个字还要去掉。我不懂医,可能说得不准确,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对事物下定义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在学习中间怎么去归纳,怎么去对比,怎么去辨别,怎么去判断,怎么去推理,这是一系列的思考方法。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水平,当然,也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研究能力。第二,有相当资料基础。做开题报告的时候,必须掌握一定资料,否则,纸上谈兵,空口说白话,没有什么用。老师给你定一个选题,你还没有看什么资料,一点感觉也没有,开题报告是无法做的。比如吴渊,8月我们就开始讨论课题。一次闲聊中,他谈到家乡那个村小学的事,我听了,让他立即赶回去搞材料。如果吴渊不回去弄来那么多材料,开题报告能写得出来吗?当然,也不是要把所有材料都搞到手,只要把基本资料收集到了,就可以考虑开题。做了开题报告还缺材料,再去搞,但是开题的时候必须有相当的资料。第三,反复推敲和修改。开题报告必须认真对待,尤其要根据课题的总体目标,反复推敲,不断改善,直到成为比较成熟的博士论文计划。在以上所说的3个方面努力,多下一点工夫,就可以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论文思路。我和同学谈论文的时候,经常肯定同学,你的思路不错,将来论文会很好;或者告诉同学,你的思路不明确,所以论文有缺陷。那么,什么是论文的思路呢?我认为,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构思论文过程中所设定的讨论问题的程序,或者说,就是作者为了实现写作意图而建立起来的分析问题的顺序和要点。所谓讨论问题的顺序,是指为了贯彻论文的主题思想,先讨论什么,后讨论什么,这个次序要预先确定下来。所谓要点就是按照论文的主题思想,沿着这些次序所安排的大小不同的问题,或者叫做论题、叫做议题都可以。沿着一定的先后次序逐步讨论某些问题所串联起来的线索就是思路。所以,论文思路也可以解释为按照一定次序把大小不等的议题串联起来,逐步深入展开讨论以解释主题的计划。一般说来,思路是在思想上所做的思考,具有文章腹案的性质。当然,思考的时候,也会随时把一些临时产生的新鲜想法记录下来,甚至形成阶段性的完整的书面文字。一份完整思路的形成,常常有一个过程。对于博士论文来说,往往会随着资料收集的不断丰富,对课题理解的不断加深而不断明朗,不断全面,不断深入起来。对一份课题计划来说,完整的思路有4个要点:第一,有基本内容的预设。要有论文的总体框架,解决什么问题,文章规模有多大,要心中有数。第二,有中心观点的确立。作者把问题提出来之后,要有答案,让读者了解你的看法。只提问题,不给结论,不能算一篇完整意义上的论文。第三,有讨论问题的顺序。作者先讨论什么,后讨论什么,不可以随意决定,而要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展开。这不仅是作者清晰表述的需要,也是便于读者理解的需要。第四,有关键环节的安排。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有重点,在关键的地方把疙瘩解开,使读者如同隔岸观火,豁然开朗。如果符合这4个标准,就是一份周密的思路,否则就不完善。第二个难点是论文提纲。提纲是开题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什么是提纲?提纲就是作者为了安排论文内容而遵循自己的思路所拟定的章节体的写作方案。一份完备的提纲必须达到5个要求:一是扣题性强。提纲必须紧扣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偏离了主题,按照提纲写出来的初稿就要报废,叫做无效写作。二是层次性强。要一层一层地把问题说清楚,最好有节奏感,结构紧密,区分又很明显。三是与资料完全匹配。拟出来的提纲不能与材料脱节,两者不吻合,拿这样的提纲说那样的事,完全不靠谱,这样的提纲就没有可行性。四是文字明了而且优美。纲目清晰,文字简洁是提纲的基本要求之一。五是根据选题、体裁的不同,文字风格多样化。选题、体裁不同提纲就不同,不能千篇一律。比如,通史著作的提纲要注意历史分期、知识板块和整体布局;专题著作的提纲要注意专题内容、深度和相关技术指标;人物研究著作的提纲要注意人物的社会背景、线索、生平业绩和对他的评价;研究历史事件著作的提纲要注意事件的起因、过程及其影响,它们的风格不完全一样。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修改提纲的重要,我们的会议材料里收录了钟霞、陈肖静和陈国庆3位同学的博士论文提纲,钟霞先后有7份提纲,陈肖静也是7份,陈国庆有4份。现在,通过对它们的简单分析,能看出他们的提纲是如何完善起来的。我们已经毕业的17位同学,每人都做过开题报告。修改开题报告的重点,是在修改思路和提纲方面下工夫。有些同学反复修改的那些提纲我手边已经没有了,为了开这个会,只把他们3个人的材料印了出来。钟霞他们3位同学的提纲大家都看了,我希望通过对这些提纲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拟订提纲的有关规律。归纳起来,他们的提纲有3个共同的特点:第一,花的时间比较长、投入的精力比较大。根据钟霞整理的谈话记录,4月17日我们开始谈论文,但只是抽象地谈,没有具体谈到课题。她记载,5月26日开始考虑提纲,大致把提纲定下来是7月19日,经过修改最后确定下来是8月17日。这些都记在她写的《博士论文札记》里。从4月17日到8月17日,共有4个月的时间。月20日,陈肖静把第一份提纲交给我,到月20日最后修改定稿,共一年零两个月。这之前,她走了一个弯路。原来的选题被否决掉,这个弯路有点大,我有责任,是我让她换选题的。陈国庆的提纲,从年11月24日写出第一份提纲,到年12月11日基本定稿,前后12个半月,1年出头,时间也比较长。第二,修改的难点是思路和提纲。前面讲了,提纲是作者为了安排论文内容而遵循自己的思路所拟定的章节体的写作方案。所以,提纲实际上就是思路的书面文字化。调整思路是思想上不断修改原来的想法,调整思路的结果最终要落实到提纲的内容上来,体现为对提纲的章、节、目的调整和文字的修改。因此,调整思路和修改提纲文字是互动的,也是完成开题报告的重点。钟霞的提纲8月7日正式交给我,我和她谈了修改方法,提了一些意见。8月14日正式给她书面的提纲修改意见。第二天,钟霞又到我家里谈,她在《博士论文札记》里说,这次谈了之后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转变。陈肖静的7份提纲里,第一稿到第三稿不太成功,这些稿子我没有仔细看,因为我不太同意她把论文内容局限在扬州旅游业发展的范围里。第三份提纲是2006年2月8日交给我的,2月10日我给她写了修改意见,其中谈了4个问题,包括要调整论文的思路。3月2日,她的第四份提纲发生了变化,第四份和第五份面貌已经变了。

从4月初到5月15日一个半月时间,我们谈了四五次话,每次谈过之后她自己回去修改,形成了第六稿。这份提纲预答辩的时候大家看到了,应该说比较成功了。第七份是这次公布的稿子,是根据预答辩大家讨论的意见进行微调的,是最后的定稿。前后大约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稿到第三稿一个阶段,第四稿到第五稿一个阶段,第六稿一个阶段,第七稿一个阶段。所以,对思路和提纲文字进行调整是困难的。第三,同学和老师互相交流,共同启发。这个特点非常明显。2005年5月7日我和钟霞明确地谈到论文设计,8月17日提纲定稿,这期间每次谈话实际上都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陈肖静的提纲从第四稿发生变化,到第七稿定稿,吸收了大家的意见,是集体智慧的体现。2005年11月24日到2006年12月,陈国庆先后交给我4份提纲,还有一份没有给我,所以资料里把第四份注明是第五稿。这次我给陈国庆写的信,你们都看到了。我明确地告诉他,有4个“很难”:找一个好的选题很难,有好的选题找到足够的资料很难,有好的选题、丰富的资料找到能做的人很难,找到能做的人能把它圆满完成很难。这4个“很难”你都符合,所以我对你的论文寄予很大希望。陈国庆是很不错的,他的论文一定能做得很好。以上3位同学论文提纲的3个共同特点,证明了完成博士论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从撰写开题报告开始的,我们应该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开题报告的重要性。

相关范文推荐
  • 09-23 教师资格证条例心得体会(通用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
  • 09-23 最新绿化养护计划书内容(优秀6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有意义。
  • 09-23 最新与学生一起阅读心得(优秀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 09-23 最新人员需求申请报告(大全5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
  • 09-23 2023年庆六一迎端午活动方案策划 端午活动方案(大全8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怎么去写
  • 09-23 最新三月份的活动英语 三月份综治宣传月活动计划(模板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 09-23 最新自我介绍志愿者 采血志愿者心得体会(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
  • 09-23 下半年经济形势预判 经理下半年述职报告(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 09-23 大学第一学期年度总结(实用6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
  • 09-23 实用减负增效总结范文(14篇)
    学习总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消化所学的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学习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总结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