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2023年佛教故事因果故事 佛教故事心得体会(汇总9篇)

2023年佛教故事因果故事 佛教故事心得体会(汇总9篇)

时间:2023-09-23 13:52:42 作者:QJ墨客2023年佛教故事因果故事 佛教故事心得体会(汇总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篇一

佛教故事是佛教智慧的传递载体,其中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通过阅读佛教故事,我们可以领悟生命的真谛,激发内心的智慧和慈悲。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佛教故事的感悟和体会。

第一段:佛教故事是修行的箴言

佛教故事是一种修行箴言,它通过简洁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帮助人们悟出生命的智慧。比如,《金刚经》中的故事《放下舍离》,讲述了一个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放下执着和贪欲的故事。通过阅读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警醒自己不要被物质和欲望所迷惑,而要用智慧去看待世界。因此,佛教故事可以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修行。

第二段:佛教故事启示人生真谛

佛教故事中的寓意深刻,启示了人生的真谛。在《白雪公主》这个故事中,佛陀以善导师的形象,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丽来自内心的净化。通过佛陀的智慧和慈悲,白雪公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幸福。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外在的美貌可以令人艳羡,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只有通过内心的净化和修行,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段:佛教故事引发共鸣和思考

佛教故事常常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和遭遇,往往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类的共同心理和困惑。比如,《法句经》中的故事《求解意喻》,讲述了有人问佛陀一个问题,佛陀默默地摆弄著花。只有一个弟子明白了佛陀的意思。这个故事引发了我对观察和领悟的思考。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并不总是言传身教,而是需要我们用心感悟。通过佛教故事,我们可以启发内心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第四段:佛教故事培养慈悲和善良

佛教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慈悲和善良的品质,这也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修行目标。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的故事《渡化众生》,普贤菩萨以极度的慈悲之心,化身为各种形式帮助众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慈悲是佛教修行的核心。通过阅读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受到慈悲和善良的启发,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包容心,让这样的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践。

第五段:佛教故事教给我们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故事教给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佛陀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痛苦和困境是暂时的,只有通过修行和觉悟,我们才能真正摆脱痛苦,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快乐。比如,《苦行胜经》中的故事《善巧方便即愿平等》,讲述了一个人利用巧妙的方便教育众生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困境只是生命的一种考验,只有正确的心态和方法才能化解困境,找到真正的幸福。佛教故事引导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修行,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总结:通过阅读佛教故事,我们可以在琐碎的生活中汲取智慧的养分。佛教故事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启发内心的智慧和慈悲。它们使我更加明白人生的真谛、善巧地应对困境、修行的意义和力量。佛教故事为我提供了一种与智慧和慈悲共舞的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命中的各种挑战。在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我将继续通过阅读佛教故事,尽可能地融入其中,发掘内心的智慧和慈悲,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篇二

佛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宗教,其蕴含的智慧和谦卑的生活态度使其成为无数人追随的信仰。佛教故事作为佛教智慧的传承工具,以简明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使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真谛和力量。在读过佛教故事之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生活哲理,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修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段: 佛教故事带来的思考

佛教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个人的修行。故事中有许多智者和修行者,他们面对各种困境和磨难,却能坦然面对,从容应对。我深思,为何他们能如此从容和智慧?是什么使他们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过阅读佛教故事,我渐渐明白,这是因为他们明白生命的真谛,他们懂得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第二段: 佛教故事中的智慧与生活哲理

佛教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生活哲理,让人受益匪浅。例如,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因果报应”和“善恶有报”,提醒人们行善积德,避免恶行。故事中还强调了慈悲和宽容的重要性,以及坚持善念的力量。这些智慧和生活哲理让我深感一种温暖和力量,启发我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更加宽容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

第三段: 佛教故事对修行的启示

佛教故事对我的修行提供了很大的启示。通过阅读故事中的修行者的经历,我明白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同时,佛教故事中强调的慈悲和宽容也是修行的重要内容,只有能够宽容他人和心怀慈悲,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故事中还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在喧闹和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是修行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四段: 佛教故事对生活态度的启迪

佛教故事对我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事中的智慧和生活哲理让我更加明白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并教会我放下执念,追求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佛教故事提醒我,生活并不只是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故事中的智者和修行者在面对苦难和磨难时能够坦然应对,这让我认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以一种平和和宁静的态度来面对。

第五段: 佛教故事的启示与实践

佛教故事对我产生的思考和体悟,我会尽力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尽量保持内心的平静,以宽容和善念来面对人和事。同时,我也会尽量去理解和帮助他人,用慈悲和宽容来面对周围的人和事,尽量不抱怨和埋怨,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也会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并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总结:

佛教故事是一座智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智慧和生活哲理。通过阅读佛教故事,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生活哲理,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修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通过故事中智者和修行者的经历,我明白了修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的,慈悲和宽容是修行的重要内容,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对修行进程不可或缺。佛教故事还启发我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以一种平静和宁静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境。我会尽力将故事中的智慧和生活哲理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也能更好地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篇三

从前有户人家,男主人因病死了,他的妻子想起与丈夫生前的恩爱,十分悲伤,痛不欲生。她按照当地的风俗,把丈夫火化后,埋到坟里,然后天天做了许多精美的饭菜,拿到坟前祭奠丈夫。每次都痛哭流涕的,不能自已,一边还说:“亲爱的丈夫啊!你吃一点吧!”她每天无心劳动、无心生活,把时间全用在祭奠丈夫上,家里的财产便渐渐被用完了。

有个牧童看到这种情况,便找到一头死牛,搬到坟地。看见那个妇女前来祭奠丈夫时,他割下许多嫩草,放在死牛面前,跪在那儿,苦苦哀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说:“亲爱的牛啊!你再吃一点吧!”

那个妇女见到这个情况,便对牧童说:“你是谁家的孩子?

牛既已死了,便无法活过来。你快点回家报告你父母就是了,在这儿痛哭有什么用?真是个傻孩子!”

那孩子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傻!我的牛刚死,我多叫它几声,它也许还能活过来。你的丈夫死了那么久,都已经火化埋葬了,你还哭着让他吃东西,你才傻呢!”

那个妇女想想很对,从此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篇四

佛教是一个包含丰富哲学思想和教义的宗教,它的传播与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的佛教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佛法的道理,还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在阅读佛教故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宽容、慈悲和智慧的力量,从而使我对生活和自己的心境产生了积极的转变。

首先,在佛教故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佛陀的宽容与慈悲。这种宽容体现在佛陀对待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佛陀与憎恨心强烈的迦叶修习者的。迦叶曾是佛陀的敌人,但因受佛教的影响,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成为佛陀的弟子。然而,迦叶内心的仇恨一直没有消散,他时常对佛陀心存怨恨。佛陀并没有生气或恼怒,而是始终向他展示着宽容和慈悲。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到佛教教导我们应该抛弃憎恨,心怀宽容与仁爱。

其次,在佛教故事中可以看到佛陀及其弟子们所体现的智慧和洞察力。智慧在佛陀和弟子们的言行举止中得到了最直接的展示。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嘲笑佛陀是一个愚蠢的人,结果佛陀却以一种不言而喻的智慧回答了他的话。佛陀告诉他:“如果有人给你一个礼物而你不接受它,这个礼物将会归于谁?”年轻人回答:“礼物将归于那个给礼物的人。”佛陀微笑道:“那么当别人向你扔来愤怒时,你不接受它,这个愤怒将归谁呢?”年轻人顿悟了佛陀的智慧,也了解到自己过去的理解是错误的。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要以开放和智慧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

第三,在佛教故事中,平凡的个体也能成就正果。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孙陀迦的女信徒,她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孙陀迦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她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或权力,但她通过坚定地修行,最终达到了封建。在佛陀离世后,她成为了佛陀教义的传播者之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修行和努力实现心灵的升华和正果。

最后,在佛教故事中,我体会到了佛法中的一种境界,即无欲无求。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神童,他从小随佛陀修行。当他年轻时,别人都以为他已经大乘,但他自己并没有止住修行。当他寿命将尽时,他的弟子们为他请示修行还缺少什么。他回答道:“我修行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要在修行中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这个故事让我深思,无欲无求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只有超越欲望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总之,佛教故事是一扇通向智慧与境界的窗户。通过阅读佛教故事,我学到了宽容、慈悲、智慧和无欲无求等重要的人生哲学。这些故事启发了我对自己内在修行的思考,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佛法的核心思想。我相信,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会继续修行,将这些智慧应用到实际中去,使自己的内心更加纯净,生活更加充实。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篇五

从前有户人家,男主人因病死了,他的妻子想起与丈夫生前的恩爱,十分悲伤,痛不欲生。她按照当地的风俗,把丈夫火化后,埋到坟里,然后天天做了许多精美的饭菜,拿到坟前祭奠丈夫。每次都痛哭流涕的,不能自已,一边还说:“亲爱的丈夫啊!你吃一点吧!”她每天无心劳动、无心生活,把时间全用在祭奠丈夫上,家里的财产便渐渐被用完了。

有个牧童看到这种情况,便找到一头死牛,搬到坟地。看见那个妇女前来祭奠丈夫时,他割下许多嫩草,放在死牛面前,跪在那儿,苦苦哀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说:“亲爱的牛啊!你再吃一点吧!”

那个妇女见到这个情况,便对牧童说:“你是谁家的孩子?

牛既已死了,便无法活过来。你快点回家报告你父母就是了,在这儿痛哭有什么用?真是个傻孩子!”

那孩子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傻!我的牛刚死,我多叫它几声,它也许还能活过来。你的丈夫死了那么久,都已经火化埋葬了,你还哭着让他吃东西,你才傻呢!”

那个妇女想想很对,从此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篇六

很久很久以前,阎浮提有个国王,名叫十奢王。国王的大王后生了个儿子,名叫罗摩;二王后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漫。

罗摩太子十分勇敢,力大无穷,好比天神。他有一件神珍的武器——扇螺,敌人只要看到这武器的形象,或听到它吹起来的声音,没有一个不失魂落魄、落荒而逃的,所以罗摩太子在战斗中总是优胜者,没有人能抵挡他。

三王后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婆罗多;四王后生的儿子名叫灭怨恶。

十奢王最喜爱三王后,常对三王后说:“无论你想要什么金银财宝,我都可以满足你。你说吧!你想要什么好东西?无论什么,我都不会吝啬。”

三王后说:“我没什么要求。如果我想要什么东西的话,以后会告诉大王的。”

有一次,十奢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就命令罗摩太子代替自己处理国家大事。

罗摩每天用锦帛扎起头发,戴上起宝做成的王冠,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听政理事,仪容形态就和国王一模一样。

在十奢王生病的这段日子中,三王后日夜守护病榻前,嘘寒问暖,更衣送食,照顾得十分周到。

十奢王心里十分感动。有一天,他觉得自己身体好多了,精神也好些了,心情比较愉快,想起三王后这些日子以来的操劳,觉得一定要给她什么赏赐才好,便对三王后说:“以前我问你需要什么,你总是说以后再说,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今天,你一定要提出一个要求,我以我的生命发誓,无论你提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

三王后一直有个心病,她想万一十奢王死了,肯定由罗摩即位,那自己的儿子婆罗多就什么也捞不着了。她听十奢王一定要自己提出一个要求,便乘机说:“大王!我正好有一个要求,可是,您要言而有信,一定要满足我的愿望!”

十奢王说:“好!我一定满足你。”

三王后说;“那好,我要求您把罗摩废掉,立我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您千秋万岁之后,让婆罗多继承王位。”

十奢王惊呆了,万万没想到三王后会提出这个要求。四个儿子中,他最喜爱罗摩,对罗摩抱有极大的期望。三王后的要求,就好像在他的食道里塞了什么东西,咽,咽不下去;吐,吐不出来,噎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知怎么办才好。心想:‘要我废掉罗摩,我怎么舍得呢?可是不废罗摩,那我刚才‘言而有信’的保证,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十奢王只好对三王后说:“你还是另提要求吧!只要不是这个要求,其他无论什么,我一定满足你。我可以满足你三个……不,满足你十个要求。”

但三王后一口咬定:“我没有其他希望,只有这个。大王您答应过我,一定要言而有信,可不能反悔!”

十奢王想:“我从未失过信,如今怎能破例?再说当国王就必须君无戏言,这也是立国的根本。”想到这儿,他只好万般无奈地下令废掉罗摩,另立婆罗多为太子。

罗摩原来穿的衣服、戴的王冠,也都转交给婆罗多。

罗漫从小与罗摩非常要好,他看到哥哥的太子之位被废,衣冠被夺,很不服气,就对罗摩说:“您有拔山盖世的力气,又有战无不胜的扇螺,为什么不拿出来用,要忍受这种耻辱呢?”

罗摩对弟弟说:“一个孝子不应该违背父亲的命令。三王后虽然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既然父亲敬重她、喜爱她,她就如同我的亲生母亲一样。再说婆罗多性情温和,向来与我们友好相处,他自己是一点点坏念头也没有。我虽然有浑身力气、有神珍的扇螺,但怎么可以对父亲、母亲、弟弟做出不应该的事,危害他们呢?”

罗漫听了哥哥的一番话,也就不吭声了。

这时,十奢王又下了一道命令,将罗摩及罗漫两人流放到深山去,要十二年之后才准回国。

罗摩兄弟两人接到命令,心中一点也不怨恨父亲,便告辞父母,离开故乡,到远处的深山中隐居去了。

当时,婆罗多人在其他国家,所以国内发生的这一连串变故,他一点也不知道。有一天,他奉召回国,到家之后,才知道父王已经驾崩,而由于母亲的缘故,两位哥哥被流放到深山中,自己却被立为国王。

婆罗多与两位哥哥关系很好,感情和睦,互谦互让,当他回国了解这个情况后,非常生气,觉得母亲的所作所为太没有道理了。他连忙去找自己的母亲,连见面跪拜的礼节都顾不得了,说:“母亲,你做了些什么呀!怎么这样不懂道理!

你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灭门之祸。”然后又去拜见大王后、二王后,对她们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礼,恭敬的程度超过以前好几倍。

接着,婆罗多带领全国军队入山寻找两位兄长。人马到了山脚下,婆罗多让军队就地驻扎,自己一个人入山寻找。

罗摩、罗漫两人隐居深山中,一日,听见山脚下人喊马叫,旗帜飘扬,仔细一看,原来是婆罗多带着军队来了。

罗漫对罗摩说:“你以前还一个劲地夸奖婆罗多,说他礼让恭顺,你看,他刚刚登上王位,马上率领军队来诛杀兄弟。”

两人正惊疑不定的时候,婆罗多找来了。看见两位哥哥,婆罗多又惊又喜,涕泪满面,拜倒在地。

罗漫责问婆罗多说:“你今天带领这么多军队来到这儿,到底想干什么?”

婆罗多一听,知道兄长们误会了,连忙辩解说:“因为路途遥远,恐怕路上会遇到强盗,所以带着军队。这纯粹是为了自卫,没有别的意思。我这次入山,是想接兄长回国,即位为王,治理国家。”

罗摩回答说:“先前,我奉父亲的命令流放到这里来。今天,我怎么能够随便回去呢?如果我这样做了,就是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坚决不愿回国。

婆罗多再三恳求,但罗摩意志坚定,就是不答应。婆罗多见罗摩心意已决,只好听从罗摩的话,自己一个人回国。临走之前,他脱下哥哥脚上穿的一双破鹿皮鞋,恭恭敬敬地捧在手里,垂头丧气地回国了。

回国之后,婆罗多便承担起治理国家的任务。他把罗摩的那双破鹿皮鞋放在宝座上,每天早晚向这双鞋朝拜问好,就像面对罗摩一样;平日处理政务,他总是坐在宝座旁边的小凳子上,表示真正的国王还是兄长罗摩,而自己只是代罗摩摄政而已。他还经常派人到深山中朝见兄长,送去各种物品,并请兄长们尽快返回。

但罗摩、罗漫坚持地说:“父亲当年的命令是流放十二年,年限不满,我们不能返国。为子尽孝,为臣尽忠,不能违背父王的命令。”

十二年期满。

婆罗多在这十二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派人前来,罗摩、罗漫也看出婆罗多的确是真心诚意地希望他们回去;又听说婆罗多敬重那双破鞋子,就像敬重本人一样,也很为他那深厚的兄弟情谊所感动,于是决定回国。

他们回国后,婆罗多立即要把王位让给罗摩。

罗摩推辞说:“父亲已把国家留给你,我不应再当国王。”

但婆罗多坚持说:“哥哥是嫡子,又是长子,理应由您来继承父业。”两人推来让去,最后罗摩不得已,只好即位为王。

他们兄弟你谦我让的事传了开来,大家都很感动,人人以他们为楷模,国家的风气也日益淳朴。百姓都劝勉自己,应当尽忠尽孝,对人要宽恕,所以,虽然三王后当年干了这么一件大坏事,但大家对她仍然非常尊敬,因为大家都体会到要宽以待人,原谅别人的缺点。

在罗摩的治理下,这个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人民过着十分幸福、安乐的生活。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篇七

二祖慧可大师(487—593,下文为描述方便故,皆称慧可禅师),俗家姓姬,是虎牢人。其父名寂,在慧可禅师出生前,经常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历代推崇善行,难道上天还会让我绝后?”于是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可以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禅师之母怀孕,其后顺利生下一子。为了感念佛恩,慧可禅师出生之后,父母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禅师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泛涉猎儒家典籍,尤其精通《诗经》《易经》,为人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机缘巧合接触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开始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只好同意让他出家。慧可禅师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苦学,慧可禅师对经教已有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一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回到香山,并放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借禅定之力解决生死问题,这样一直过了八年。一天,慧可禅师在禅定中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无上道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在这里。大道离你并不遥远,你往南方去求,就能如愿以偿!)”慧可禅师知道是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就将名字改为神光。次日,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犹如钢针在刺,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来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并非普通头疼之症。”慧可禅师就将这一信息告诉宝静禅师,宝静禅师仔细一看,果然看见慧可禅师顶骨有如五峰隆起,于是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定会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前往南方,分明是告诉你,现在少林寺面壁的达摩大师就是你的老师!”

慧可禅师辞别宝静禅师,一路风尘去少室山,来到达摩祖师面壁之地,朝夕承侍在旁。最初,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虔诚,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慧可禅师有此认识,因此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这年腊月初九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下起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次日凌晨天快亮时,积雪居然已没过慧可禅师的膝盖!

这时达摩祖师慢慢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慧可禅师,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你这样在雪中长久坚持,究竟是为什么而来?)”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我只恳请和尚大发慈悲,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世间一切众生!)”

达摩祖师却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之所不能行,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希求一乘大法,只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没有任何结果。)”

慧可禅师听到达摩祖师这一番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心和决心,他拿起一把锋利的刀子,咔嚓一声砍断左臂,并将断臂放在达摩祖师面前,断臂洒出的鲜血顿时染红了雪地。

达摩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一个大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之时,都是舍命求法,为法忘躯。如今你为求法,在我跟前砍断手臂,这样求法也能成功。)”

达摩祖师于是为其改名,舍弃神光之名,从此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祖师应道:“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后茫然,又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祖师则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良久,这才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正色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到达摩祖师这一句话,当下豁然大悟。

慧可禅师开悟之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身边,前后长达六年(或说九年),其后继承达摩祖师衣钵,成为中土禅宗二祖。

禅宗史籍记载,二祖慧可禅师付法给二祖僧璨大师后,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曾有人问慧可禅师:“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为什么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慧可禅师则回答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又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禅法,但知道慧可禅师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影响一天天地扩大,慧可禅师的弘法活动遭到当时拘守经文一派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一个法师叫辩和,在寺中讲解《涅槃经》,学徒中有些人听过慧可禅师讲法,于是渐渐离开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祖师禅。辩和法师非常恼恨,就在行政长官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长官听信谗言,迫害慧可禅师。慧可禅师怡然顺受,毫无怨色。灯录记载,慧可禅师世寿一〇七岁,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圆寂,谥号大祖禅师。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篇八

佛教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宗教,凝聚了千百年来智慧和修行的成果。佛教故事作为佛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富有启发性和深意的情节,向信众们传达了关于生命、善行、智慧等方面的教诲。在学习佛教故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修行的道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五个不同角度探讨佛教故事给予我的启示和心得体会。

首先,佛教故事告诉了我生命的真实和短暂。佛陀的故事中,往往有许多寓意深远的情节。比如,“将军与赌徒”的故事中,赌徒最终因得到佛法的启发而改邪归正,而将军则因为赌徒的改变而深深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我不应该为了一时的享受而失去了对生命的珍惜和感悟。

其次,佛教故事启示了我善行的力量和意义。佛陀曾告诫信徒们要修行善行,因为善行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佛教故事中经常塑造了许多慈悲、宽容、善良等善行的典范人物,如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等。他们的故事让我懂得,善行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成佛修行,更是为了利益众生和造福他人。只有通过善行的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第三,佛教故事让我认识到智慧的重要性。佛教强调智慧的修行,认为只有开发智慧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佛陀的故事中,智慧常常表现为透彻的洞察力和深入的思考。比如,“猴子捞月”的故事中,猴子最终通过慧眼识破了自己被水面上的月亮所迷惑,从而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启示我,只有通过智慧的洞察力,才能看透人生的迷惑和虚妄,从而找到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第四,佛教故事教会了我修行的道路。佛陀在故事中经常强调修行的重要性,并教导信徒们要跟随八正道修行。佛教故事往往通过描述修行者经历的种种困难和考验,告诉我们修行之路并不容易。比如,“菩提树下”的故事中,佛陀在修行的道路上历经了多次的修行,最终才获得了解脱和觉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修行需要耐心和坚持,只有经历种种磨砺和苦难,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最后,佛教故事给予了我对于人性和慈悲的思考。佛陀经常强调慈悲的重要性,并且鼓励信徒们要具备慈悲之心,对待他人要有爱心和宽容。佛教故事中的许多典型人物,如精进童子、贤愚童子等,都展示了慈悲的美德。这些故事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心地的善良和慈悲,才能真正影响和改变他人。慈悲之心不仅能给予他人帮助和关爱,更能使自己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通过学习佛教故事,我对于生命和修行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生命的渺小和无常,懂得了善行和智慧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修行的道路和艰难,同时也思考了人性和慈悲的问题。佛教故事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和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好人生的道路,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修行中,我将继续通过学习佛教故事来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慈悲,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地,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觉悟。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篇九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中有很多传奇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佛教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雀王的故事

从前,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孔雀。孔雀王有五百位妻子,但它把五百位孔雀妻子都抛弃了,爱恋上一只青雀。青雀最喜欢吃甘露和一种美味的果子,每天清晨,孔雀王都踏着露水,到森林里去吸取甘露,并寻找那种果子。

这个国家的王后患了重病,久治无效。有一天,她在梦中见到一只孔雀,用人话对她说:“您的病,只有用孔雀的肉才可以治。”王后早上醒来,想起这个奇怪的梦,马上告诉国王。

国王听了,立刻命令全国的猎人都去林子里捕捉孔雀。王后还说:“要是有谁能捉到活的孔雀,我将把小女儿许配给他,并赏他黄金一百斤。”

于是,猎人们纷纷出去搜寻孔雀。他们发现了孔雀王和青雀,一连几天,都悄悄地跟在孔雀王后面,发现他常去给青雀采果子。为了能捉到活的孔雀,猎人们想出一个好办法,他们将拌了蜜糖的面粉调成糊状,抹在孔雀王常常经过的大树的树干上。

孔雀王发现了这种甜食,心想:“青雀一定非常爱吃!”便带回一些给青雀,青雀果然非常高兴。就这样,孔雀王每次去采果子的时候,都要带点这种甜食,慢慢地也习以为常了。

过些时候,有位猎人见时机已到,就把同样的面糊抹在自己身上,装死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孔雀王像过去一样,走过来取这种面糊,冷不防的猎人以极快的速度抓住了来到自己身边的孔雀王。

孔雀王看情形,知道自己跑不掉了,就问猎人道:“你这样千方百计地抓我,想必是有利可图,我可以告诉你一座金山,它的价值真是难以估计,得到它,你一辈子,甚至你的儿子、孙子,都不会受穷了,你放了我吧!”

猎人不肯答应,他说:“你的话可靠吗?国王已经答应,要给捉住孔雀的猎人一百斤黄金,还许诺将女儿嫁给他呢!我能信你的话吗?”猎人说着,就把孔雀王捆起来,准备带回去献给国王。

孔雀王被猎人抓到国王前前,用人话对国王说:“仁慈的大王啊!请您听我说,给我一点水,我对着它念过咒语以后,喝下去就可以治百病。若是没有效,再杀了我吃我的肉也不迟啊!”

国王一想,也有道理,便同意了;他拿孔雀王念过咒语的水给王后喝。

久病不愈的王后喝了这种神奇的水,立刻觉得精神抖擞,身体恢复了健康;不但一切病痛都消失了,而且变得更加年轻、艳丽,光彩照人。

国王又把水分给宫里的其他人喝,个个都变得年轻飘亮、神采奕奕。大家都很高兴,说:“幸亏国王没杀孔雀,才能得到孔雀念过咒的仙水,医好这么多有病的人。”

孔雀王又说:“大王啊!我医治了宫里那么多人的病,但外面还有很多百姓,受着疾病的折磨。我要对附近的湖施法术,念咒语,这样,整座湖的水都可以治病,全国老百姓喝了湖水,任何病痛都可以痊愈了。若不灵验,您可用棍杖打断我的脚。”

国王答应了。

孔雀王来到湖边,跳到湖中,念了一遍咒语。

老百姓饮了湖水之后,聋子听见了声音、瞎子看见了东西、哑巴开始唱歌说话;多年患佝偻症,不能活动自如的人,也能挺直腰背走路了。人间的一切疑难病症,统统消灭干净。老百姓们个个欢天喜地,他们得了孔雀王这么大的好处,心里都非常感激。

孔雀王见自己的杀身之祸已经过去,便飞到树上,对国王说:“陛下,您可知道这世间有三个人是最傻的?一个是我,一个是捉我的猎人,还有一个就是大王您。”

国王问:“您解释一下,这话怎讲?”

孔雀王说:“人们都说美色如同烈火,那火是会烧毁自己的性命的。我有五百位妻子,却不满足,还要舍弃她们,千方百计地想要娶青雀为妻。每天清晨、晚上,为了寻找她爱吃的果子,我跑来跑去地,就像差役一样,因为这样才被猎人捕获,差点儿送了自己的命。我说猎人傻,是因为在他捉住我时,我曾经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我知道一座秘密的金山,可以给他一山的黄金,可是他不要这实实在在的一山黄金,和无穷无尽的宝贝,却偏偏听信王后的欺人之言,想娶国王您的女儿为妻。世上的蠢人,都是那个样子!那些妇人们的话,都是些欺人欺世之言,亡国害命,就是这样来的,万万相信不得。她们的话,一万句里也找不出一句真话。您看!王后的病早就治好了,可是她还提不提许给猎人的承诺?可是猎人偏偏要信她的,这猎人不是很愚蠢吗?而大王您,费了那么大力气才得到我,凭藉我奇妙的医术,治好了宫内和全国人民的病,使他们个个面色红润、精神抖擞,可是大王您竟然轻易地把我放了,这就是大王您的愚蠢了!”说完,孔雀王拍拍翅膀,腾空而去。

干夷王施头

从前有个国王,名叫干夷,他为人忠厚,聪明能干,是个热心人。他对百姓的疾苦,也非常关心,常常想尽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因此,方圆千里的百姓听说了,纷纷从四面八方前来投靠他。但是,他的善行、为人,尤其是得到众多百姓的拥护,却使得有些人极为恼恨。邻国有个修道的婆罗门,生性狠毒、心胸狭小,出于对干夷王的嫉妒心,便千方百计地想要害死他。

一天,他来到干夷王住的宫殿前,对国王说:“陛下!您的恩泽遍及四方,无人不晓;有识之士,无不称赞您的伟大德行。您是否能满足我的愿望呢?”婆罗门见国王欣然同意,狡诈地笑了笑,接着又说:“陛下崇尚施舍,总是有求必应,现在我有一事相求。我要举行一次祭祀,已经是万物齐备,只差一颗人头。希望求得大王的头,来实现我的愿望。”

国王奇怪地问:“难道我的头有什么特别的,一定要有它,才能完成祭祀吗?你知道,没有头我就活不成了。我有很多宝物,这样吧!你要什么宝物,我就给你什么,要多少给多少,行不行?”婆罗门摇头说:“我什么也不需要,只要大王的头。大王!刚才您已答应过,要满足我的愿望,您应该讲信用,遵守诺言。”

国王想了想,说:“好吧!请你等几天。”国王连忙下令,召集能工巧匠,拿出仓库中的珍珠、珊瑚等七宝,做了好几百颗与自己的脑袋一模一样的人头,又叫来婆罗门,说:“这些人头与我的人头一模一样,你把它们带走吧!”婆罗门仍摇着头说:“大王,我来找您,并不是缺少钱财;您送这么贵重的礼品,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我只要求您遵守诺言,把您的头交给我,别的我都不要。”国王从来没有拒绝过别人的请求,更不曾料到婆罗门的真正目的,便决定要满足对方的要求。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走到殿外,把头发缠在树上,说:“好!我将头施给你。”

婆罗门见时机已到,嗖的一声,抽出腰刀,快步走向大树。

这一切事情,都被树神看在眼里,心中恨透了这个无耻的婆罗门。就当婆罗门举刀正要靠近国王时,树神冷不防地用手猛力抽打婆罗门的脸颊,抽得他踉踉跄跄、连连倒退。婆罗门晕头转向的,连刀也掉落在地上,无论他怎么尝试,就是无法接近大树一步。婆罗门心知不妙,连刀也顾不得拿,仓皇地逃走了。

国王得到树神的保护,安然无恙地回到宫中。全国百姓听到这件事,无不以手加额,庆幸不已。

学佛与富贵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他的公司就有一个专门的佛堂,他说正是他母亲的潜心修佛,才有他的今天。说到自已苦心创下的家业要破产,他很平静,也许是我修行得还不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说还要在立冬前给敬老院的老人送点棉衣,看到他黯然离去,我当时认为这一切该是划上一个凄美的句号呢。

十几天后,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没想到一个著名的跨国公司看中了他的房子,一下子租出去十几套,并且预付了一年的房租,这真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但我相信一定是他的善心感动了天地,冥冥中的注定,正如了凡四训中讲的那样,只有坚定不移者,才会真正改变自巳的命运。后面的事情,更是如灰姑娘似的童话了,从去年到今年,我们这个城市,房价如同井喷,他的房子每平米又涨了二千,竟是一售而空,真是好饭不怕晚,一年赚了十年的钱。

我从来不认为学佛是贫穷的代名词,相反一个真正的学佛人,无论在哪里,都应该是个优秀的人,他有坚定的毅志,不轻言放弃,又谦和平易,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和人际关系,天时地利人和,哪里有不好的道理。但是如果期望学佛会让你中彩,让你不经努力就能发财致富,有这样的功利心理,你一定会事与愿违的。

只有舍才有得,福不去添加,终有享尽的时候,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意指纵有万贯家财,如果不去添福,财富不会超过三代,荣氏家族是个例外,但这个家族是个大布施之家,所以他们的幸福是在情理之中。学佛的人,会因心情快乐而富有;也会因财富不期而至快乐,有时难免峰回路转,但要坚信柳暗花明,风雨之后,必见彩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