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某某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楚雄脱贫攻坚调研报告(通用5篇)

某某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楚雄脱贫攻坚调研报告(通用5篇)

时间:2023-09-23 13:11:38 作者:XY字客某某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楚雄脱贫攻坚调研报告(通用5篇)

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某某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篇一

我们学习领会习xxx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帮助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书记,自感责任重大。现就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想法与大家共勉。

1.是帮扶工作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单位存在一帮多等问题,有的驻村扶贫干部帮扶措施单一,没有长效性,重过程,缺乏帮扶实效。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帮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帮扶工作不扎实。

2.是产业脱贫要更注重持续性。多数贫困户增收门路不多,产业结构单一,扶持措施只注重短平快的项目,中长期规划不够明晰,产业前瞻性不够、持续性不强,缺少产业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带动,或产业项目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较弱,贫困群众得不到预期收益,起不到示范引领作用。

3.是健康、教育扶贫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贫困群众就医难、医疗负担重、重治疗轻预防以及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4.是贫困人口脱贫主观能动性差。勤劳致富愿望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仍然存在。政府大力度扶贫、干部全方位服务,扶贫政策的制定、扶贫项目的推行,政府部门习惯于包办代替,久而久之会使贫困群众产生严重的依赖思想,不利于主观能动性的提高,致富愿望不强,自力更生能力差。

1.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深入贯彻落实xxx脱贫攻坚战略思想,扎实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坚决克服扶贫领域内的形式主义问题和喘口气、歇歇脚思想,继续巩固集中整改阶段的好形势、好态势、好气势。要压实责任,强化攻坚力量,加大对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的工作督查,层层传递压力,切实把帮扶责任扛起来,不断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水平。

2.做到因地制宜,抓好产业就业扶贫。一是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方式,把闲置和低效的农村资源、资金有效利用起来,推动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更好地为群众创造财富。二是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采取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用工对接、创业带动等手段,积极帮助贫困户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稳定就业,通过劳动脱贫致富。

3.加大健康、教育扶贫宣传、帮扶力度。有的放矢地加大对健康、教育扶贫政策的程序、时效等细节宣传,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对象对政策的知晓率。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针对因病致贫占比较高的实际,在落实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探索优质资源下沉的路径,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群众就近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同时,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和疾病防控能力,减少因病致贫存量,控制因病致贫增量。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不漏一人。持续推进教育公平,着力化解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力求通过教育提升人的素质,从根本上改善贫困面貌。

某某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篇二

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十三五”以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锁定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和两大片区“三个重点”,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行动。2017年,6326户、27774人脱贫,1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增收达标,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万元,两大片区整体帮扶效果显著。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艰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不容忽视,还需要在扶贫精度、广度和深度上再下功夫。为全面加快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3月20日下午,我们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和县人大农业农村委委员深入乡村、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注重施策精准,不断提高帮扶实效。一是识别精准。经过审计整改、阳光低保和阳光扶贫系统建设,对存疑数据进行逐条逐户核实,全县移除不符合条件建档立卡农户2675户8131人;同时对建档立卡外的困难群众和已脱贫的低收入农户进行仔细排查,通过“两公告四公示两比对”程序,将1147户农户新增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确定27户农户因困返贫,实现应进必进、应扶尽扶。目前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共计34692户115076人。二是结对精准。结合“三进三帮”大走访,每个月定期组织“扶贫走访”,全县11013名县乡干部、371名扶贫志愿者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常态开展“送项目、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的“四送”活动,所有结对帮扶工作均留有台账,并做到联系人、对象户、调查员三方签字确认,保证了帮扶效果。三是“菜单”精准。优化扶贫“菜单”,投入资金3803.58万元,实施特色种养、光伏扶贫、“股份+”等七大类项目1.01万个,不断提升帮扶项目到户比重,实现一般低收入农户全覆盖。同时,整合各类帮扶资源,推动“三来一加”项目建设,全年新增“家门口”就业项目59个,带动2450余名低收入农户就业。

(二)注重整合路径,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扶贫”。大力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高效农业,建成19个连片2000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在经济薄弱村新建一批300-500亩左右的示范基地,吸纳低收入农户务工,带动他们增收致富。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引导低收入农户通过发展农家餐饮、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等“农家乐”、“渔家乐”项目,参与到旅游经营或接待服务中。加快推进省级成子湖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建设,聚焦成子湖旅游扶贫项目实施,完善“旅游扶贫、助力小康”的扶贫机制。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借力农村淘宝、京东泗阳特色馆等线上平台,推进本地农产品上线,带动电商从业人员增收致富。58个经济薄弱村已建成38个“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达标率达65%;涌现出里仁乡颜浩、新袁镇丁正等一批月销量数十万元的电商带头人。大力实施“政策+扶贫”。出台《泗阳县创业引导扶持资金申报指南》,扶持385名低收入农户创业资金201.8万元。全年免费培训4832人次,其中专项技能培训1086人次,兑现专项定额培训补贴237.05万元。出台《泗阳县贫困家庭子女扶贫助学实施方案》,全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4882人次,发放补助资金3747万元。开展群众助学活动,发放助学金261.2万元,帮助1508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出台《泗阳县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发放健康扶贫卡1.27万张,签约服务8.33万人,设立扶贫床位350张,落实“四免两减”政策,11267人次低收入病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累计减免费用95.81万元。

(三)注重模式创新,不断探索扶贫新路。一是开展“阳光扶贫”系统建设。2017年6月以来,多次召开动员推进会部署落实“阳光扶贫”系统建设。全部建档立卡人口和帮扶人员信息,扶贫、教育、民政等9部门25条资金线,115个扶贫项目,1208个就业岗位全部录入系统,先后组织的三个季度帮扶走访工作全部实现走访率、分析准确率4个100%。积极探索“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运行规范,围绕硬件配备、数据录入、政策执行等内容,创新建立“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六个“三到位”工作机制;对系统内各模块功能与操作流程,各类数据的来源和政策依据等进行了归纳提炼,创新编制了《泗阳县“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操作指南》,并拟定了“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应知应会题库,切实提高乡镇部门“阳光扶贫”系统应用能力。制订出台《泗阳县精准脱贫监督执纪问责重点问题清单》,累计开展了20余次专项监督检查,下发通报5期,对50余个单位进行了公开曝光,给予28名党员干部警示谈话、通报批评处理,有效督促乡村依法履行低收入人口精准识别和退出法定程序,督促乡村承担到村到户扶贫资金监管责任。二是健全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在58个县直部门“一把手”任58个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再从挂钩部门中选派58名“扶贫书记”,出台《“扶贫书记”职责清单》,组织出征宣誓仪式,形成了“第一书记”、“扶贫书记”和支部书记同向发力抓扶贫的强大合力。19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扶贫办,组织专人从事服务工作。全县11013名县乡干部、371名扶贫志愿者与一般低收入农户结对,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和土地创新。开展扶贫小额贷款“提标扩面”试点,加快推动各类产权入市交易,特别是对村集体资产和扶贫资产等农村产权进行登记备案,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8398万元。同时开展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域内流转收益扶贫试点工作,通过省市交易平台成功交易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405亩,收益资金重点投向两大片区和经济薄弱村,用于扶贫项目建设。

(四)注重项目带动,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实施财政奖补资金项目。引导村集体利用省财政扶持项目资金,采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统一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形式,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新模式。围绕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对26个经济薄弱村进行扶持,投入资金2512万元,实施扶持项目26个。其中省扶持资金1472万元,县配套资金1040万元。实施“联村共建”项目。58家县直机关在挂钩县领导的带领下,联系共建企业,与58个经济薄弱村结对,进行“联村共建”,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54个,其中产业类增收项目77个,增加经济薄弱村收入190余万元。实施“五方挂钩”项目。积极策应省“五方挂钩”帮扶和“南北共建”帮扶,不断争取省后方单位和苏南对口帮扶镇村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在省委帮扶工作队大力协助下,2016-2017年累计争取帮扶资金3657.97万元,实施项目104个;其中2017年到账2313万元,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120余万元。

(一)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少数乡镇和部分村居对待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仅限于开会“讲两句”,象征性提要求,具体情况不掌握或掌握不深不透,存在数字脱贫情况。少数县直单位对帮扶责任人要求不到位,结对走访满足于串串门、定定位、填填表,收入分析错漏,帮扶计划和措施“假、空”,在“阳光扶贫”系统督查中表现较为明显。

(二)扶贫人员力量不足。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乡镇(街道)负责扶贫的仅有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扶贫专干,甚至有的扶贫专干不能专干扶贫,还要身兼其他业务,无法完全满足艰巨的扶贫任务;此外,村扶贫力量也相对薄弱,大量的统计汇总、项目实施、资金发放等工作落在年龄普遍偏大、缺乏基本电算能力的村会计身上,导致出现收入计算不实、项目进度偏慢等问题。

(三)农户缺乏脱贫意愿与能力。部分低收入农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仍然很重,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加之缺乏有效宣传引导,文明乡风尚未形成,赌博现象层出不穷,存在刚放下饭碗,就坐上牌场现象,对政府介绍的培训和工作岗位,以各种理由推脱。还有一定比例的伤残体弱低收入农户,无法适应工厂流水线生产操作要求,自我发展又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缺门路,自主脱贫难度很大。

(四)村居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部分村居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受制于区位、交通等条件,长期以来缺乏资产、资金、资源,基础非常薄弱。县乡两级投入有限,村支两委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即使是有规划有想法,也缺乏启动资金,目前仅能依靠上级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进行“输血”。

2018年是打赢攻坚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年”,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围绕重点,下足功夫,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年内1.5万一般低收入人口脱贫,1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增收达标,两大片区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提高重视程度,凝聚脱贫攻坚合力。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承担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县直各单位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各类要素争取和投入,切实提高帮扶成效;扶贫办要统筹协调,压实责任,扎实推动各项精准扶贫举措有效落实。二是建章立制,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用人机制,特别是在基层扶贫力量配备上,调整吸收年轻的村干、退伍军人和返乡大学生加入扶贫队伍,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调度,全面调动乡镇(街道)卫生、教育、民政、劳动、农经、农技、农机等部门力量,深度摸排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提高精准扶贫政策覆盖面。三是强化督查,杜绝形式主义。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查力度,结合“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督查办、扶贫办、阳光办等部门配合,采取督查通报、现场观摩等方式,形成立体交叉常态化督查制度,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二)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农户自主脱贫能力。一是强化社会风尚引领。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通过选树勤劳致富典型,讲述先进故事,奏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方式,营造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低收入农户主动参与扶贫开发。二是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落实免费技能培训政策,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和实训,将培训班办到项目、办到村组、办到地头,并实现务工就业的有效转化。三是整治不良风气。乡镇(街道)要加大对赌博行为管控力度。加强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群众参与读书、观影、跳舞等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

(三)加强产业发展,激发薄弱村脱贫活力。一是加强农业招商。加大桃果、蔬菜、水产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的招商力度,大力招引集团型农业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创建特色优势品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将特色种植项目纳入直补范围,做到针对性帮扶,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增收。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撬动各方社会资源投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的大扶贫格局。一方面是策应24家省级“五方挂钩”单位帮扶,另一方面是强化社会化“联村共建”帮扶,帮助经济薄弱村新建厂房、高炮、棚舍等物业资产,增加村集体稳定收益。三是加强土地股份合作。扩大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范围,出台政策鼓励财务、管理、技术等方面人才到村任职,重点充实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村集体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能力。

(四)加大保障力度,提升困难群体幸福指数。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继续完善财政支持扶贫开发增长机制,重点用于解决因病、因学、因灾、因残“一卡四名录”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投入,切实减少支出性贫困发生率。二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县各牵头单位要强化政策宣传,编印精准扶贫政策汇编,确保每个低收入农户一册,相关部门重点推进大病补充保险、“群”众扶贫助学和残疾人照护体系建设等“三项制度”,确保省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效考核八个重点指标全部100%。三是重点攻坚三类人群。对因病致贫人群,特别针对重病和慢性病群体,进行分类救治,采取免费签约医生服务,通过补充保险提高大病报销比例,将慢性病长期服药纳入补贴范围,确保给予实实在在帮扶;对因灾和市场行情变化返贫人员,加大产业和就业帮扶力度,增加就近就业岗位,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对贫困老人,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投入和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托底性的制度安排,用政策兜底实现“一户不少、一个不落”。

为了扎实推进全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确保扶贫对象“两不愁、四保障”,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目标,真正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日,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调查贫困现状,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状,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渭滨区现辖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6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2万人,耕地6.22万亩。38个后山村地处秦岭北麓和西部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土坯房较多,安全性较差,山区村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截止2015年底,全区贫困人口4117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紧紧围绕“两不愁、四保障”目标,坚持“专项扶贫注重产业发展,行业扶贫注重社会保障,社会扶贫注重结对帮扶”的精细化扶贫思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2亿元,其中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拆除土坯房3078户,新建住房1105户,使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累计脱贫1.3万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脱贫难度增大。截止20xx年底,全区尚有近4000余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后山区,由于人口数量较多、分布广、底子薄、条件差、发展难度大、贫困程度深,真正成为扶贫中的“硬骨头”。

二、公共服务水平低。我区原晁峪乡的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个别村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三、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集中的后山区,基础条件普遍较差,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加上产地远离集镇,运输成本高,很难进入市场,即便实现销售,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我区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普通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

五、基础设施建、管、用制度不完善。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完善,但是实际生活中,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时有损坏,使用率偏低,有些甚至未曾使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依然突出,亟需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制度。

 要认真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按照区政府《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方案》的精神,坚持“十不进”的原则,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优先”的方式,精准识别监测脱贫对象,建立贫困人口明细台账,确保户有表、村有薄、镇有册、区有电子台账,做到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脱贫路径、脱贫效果和脱贫时间“一表清”。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接受监督,让同村群众按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确保政策公开、规则公平、结果公正、群众公认。要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确保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真正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完成厥湾村千亩桃园道路工程、八角塬道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后山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实现贫困地区互联网全覆盖,完善贫困地区乡村商品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季节性农产品储存和销售能力。

2、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协调发展家园美、村强民富生活美、生态宜居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四美”要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要继续巩固石嘴头村、高家村、晁峪村、坊塘村美丽乡村创建成果,深入推进中岩山村、石坝河村、大散关村、邵家山村、符家村、新安村等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通过创建活动实现农民增收。

3、强化教育培训。扶贫应当先扶智,教育扶贫是基础。要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在加大基础教育事业投入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的力度,对贫困劳动力实施“培训、提升、转移、就业”四步走的能力提升脱贫工程,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数量和质量,保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1名家庭成员掌握职业技能,确保2750名贫困群众都能得到一次免费实用技能培训。

4、强化社会保障扶贫力度。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解决贫困户看病难、治病更难的问题,阻止再次返贫,巩固脱贫成效。充分运用低保、五保供养等民生政策,对建档在册的1188人(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差额补助,实施社会保障财政兜底脱贫。开展助学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正常入学就读,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面向市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区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在高家镇太寅河以西重点发展核桃、中药材种植等产业,秦岭北麓沿山及台塬地区主要发展猕猴桃、大樱桃、油桃、草莓、养蜂等产业。依托秦岭北麓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资源,加快弓魚国小镇建设,尽快启动炎帝陵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古道秦岭﹒乡约清姜”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石鼓现代农业园二期,启动固川、枣园2000亩时令水果产业园建设,打造晁峪十里油菜花海新景观等项目,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实施异地搬迁。坚持政府主导、资源整合、集中为主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坯房改造,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优先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拆除土坯房1211户,新建住房700户,实现两年消除土坯房目标;完成四家坪村整村搬迁,确保年底前入住;完成水泉路村、段家磨村、甘庙村等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群众幸福指数。

3、实施“互联网+扶贫”模式。借助互联网产业园,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扶贫”模式,支持有意愿的互联网企业在农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网点,通过自建大型种植生产基地,联合农业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创新性实施“平台销售+定制生产”、“线下体验+线上预订”等销售策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坚持政府救济与社会援助相结合,引导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家、志愿者、各类慈善机构及非政府组织,通过多种形式捐资捐物直接支持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扶贫,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吸收贫困户到企业就业,增加收入。

1、强化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首要民生工程来抓,强化脱贫攻坚工作领导责任制,切实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认真做好脱贫攻坚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资源调配、推进落实等工作,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作用,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入做好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推进“四议两公开”、村务联席会等制度,为率先实现全面脱贫、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等工作,选出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村级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共建美好家园。

3、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台账和责任清单,依据脱贫攻坚任务,实行逐级督查、交叉检查制度,严格进行考核,确保脱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强化责任担当,对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优先予以通报表彰、提拔重用,提振全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面打赢重返全省五强区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十三五”以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锁定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和两大片区“三个重点”,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行动。2017年,6326户、27774人脱贫,1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增收达标,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万元,两大片区整体帮扶效果显著。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艰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不容忽视,还需要在扶贫精度、广度和深度上再下功夫。为全面加快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3月20日下午,我们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和县人大农业农村委委员深入乡村、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注重施策精准,不断提高帮扶实效。一是识别精准。经过审计整改、阳光低保和阳光扶贫系统建设,对存疑数据进行逐条逐户核实,全县移除不符合条件建档立卡农户2675户8131人;同时对建档立卡外的困难群众和已脱贫的低收入农户进行仔细排查,通过“两公告四公示两比对”程序,将1147户农户新增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确定27户农户因困返贫,实现应进必进、应扶尽扶。目前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共计34692户115076人。二是结对精准。结合“三进三帮”大走访,每个月定期组织“扶贫走访”,全县11013名县乡干部、371名扶贫志愿者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常态开展“送项目、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的“四送”活动,所有结对帮扶工作均留有台账,并做到联系人、对象户、调查员三方签字确认,保证了帮扶效果。三是“菜单”精准。优化扶贫“菜单”,投入资金3803.58万元,实施特色种养、光伏扶贫、“股份+”等七大类项目1.01万个,不断提升帮扶项目到户比重,实现一般低收入农户全覆盖。同时,整合各类帮扶资源,推动“三来一加”项目建设,全年新增“家门口”就业项目59个,带动2450余名低收入农户就业。

(二)注重整合路径,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扶贫”。大力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高效农业,建成19个连片2000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在经济薄弱村新建一批300-500亩左右的示范基地,吸纳低收入农户务工,带动他们增收致富。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引导低收入农户通过发展农家餐饮、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等“农家乐”、“渔家乐”项目,参与到旅游经营或接待服务中。加快推进省级成子湖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建设,聚焦成子湖旅游扶贫项目实施,完善“旅游扶贫、助力小康”的扶贫机制。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借力农村淘宝、京东泗阳特色馆等线上平台,推进本地农产品上线,带动电商从业人员增收致富。58个经济薄弱村已建成38个“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达标率达65%;涌现出里仁乡颜浩、新袁镇丁正等一批月销量数十万元的电商带头人。大力实施“政策+扶贫”。出台《泗阳县创业引导扶持资金申报指南》,扶持385名低收入农户创业资金201.8万元。全年免费培训4832人次,其中专项技能培训1086人次,兑现专项定额培训补贴237.05万元。出台《泗阳县贫困家庭子女扶贫助学实施方案》,全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4882人次,发放补助资金3747万元。开展群众助学活动,发放助学金261.2万元,帮助1508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出台《泗阳县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发放健康扶贫卡1.27万张,签约服务8.33万人,设立扶贫床位350张,落实“四免两减”政策,11267人次低收入病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累计减免费用95.81万元。

(三)注重模式创新,不断探索扶贫新路。一是开展“阳光扶贫”系统建设。2017年6月以来,多次召开动员推进会部署落实“阳光扶贫”系统建设。全部建档立卡人口和帮扶人员信息,扶贫、教育、民政等9部门25条资金线,115个扶贫项目,1208个就业岗位全部录入系统,先后组织的三个季度帮扶走访工作全部实现走访率、分析准确率4个100%。积极探索“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运行规范,围绕硬件配备、数据录入、政策执行等内容,创新建立“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六个“三到位”工作机制;对系统内各模块功能与操作流程,各类数据的来源和政策依据等进行了归纳提炼,创新编制了《泗阳县“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操作指南》,并拟定了“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应知应会题库,切实提高乡镇部门“阳光扶贫”系统应用能力。制订出台《泗阳县精准脱贫监督执纪问责重点问题清单》,累计开展了20余次专项监督检查,下发通报5期,对50余个单位进行了公开曝光,给予28名党员干部警示谈话、通报批评处理,有效督促乡村依法履行低收入人口精准识别和退出法定程序,督促乡村承担到村到户扶贫资金监管责任。二是健全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在58个县直部门“一把手”任58个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再从挂钩部门中选派58名“扶贫书记”,出台《“扶贫书记”职责清单》,组织出征宣誓仪式,形成了“第一书记”、“扶贫书记”和支部书记同向发力抓扶贫的强大合力。19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扶贫办,组织专人从事服务工作。全县11013名县乡干部、371名扶贫志愿者与一般低收入农户结对,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和土地创新。开展扶贫小额贷款“提标扩面”试点,加快推动各类产权入市交易,特别是对村集体资产和扶贫资产等农村产权进行登记备案,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8398万元。同时开展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域内流转收益扶贫试点工作,通过省市交易平台成功交易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405亩,收益资金重点投向两大片区和经济薄弱村,用于扶贫项目建设。

(四)注重项目带动,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实施财政奖补资金项目。引导村集体利用省财政扶持项目资金,采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统一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形式,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新模式。围绕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对26个经济薄弱村进行扶持,投入资金2512万元,实施扶持项目26个。其中省扶持资金1472万元,县配套资金1040万元。实施“联村共建”项目。58家县直机关在挂钩县领导的带领下,联系共建企业,与58个经济薄弱村结对,进行“联村共建”,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54个,其中产业类增收项目77个,增加经济薄弱村收入190余万元。实施“五方挂钩”项目。积极策应省“五方挂钩”帮扶和“南北共建”帮扶,不断争取省后方单位和苏南对口帮扶镇村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在省委帮扶工作队大力协助下,2016-2017年累计争取帮扶资金3657.97万元,实施项目104个;其中2017年到账2313万元,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120余万元。

(一)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少数乡镇和部分村居对待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仅限于开会“讲两句”,象征性提要求,具体情况不掌握或掌握不深不透,存在数字脱贫情况。少数县直单位对帮扶责任人要求不到位,结对走访满足于串串门、定定位、填填表,收入分析错漏,帮扶计划和措施“假、空”,在“阳光扶贫”系统督查中表现较为明显。

(二)扶贫人员力量不足。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乡镇(街道)负责扶贫的仅有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扶贫专干,甚至有的扶贫专干不能专干扶贫,还要身兼其他业务,无法完全满足艰巨的扶贫任务;此外,村扶贫力量也相对薄弱,大量的统计汇总、项目实施、资金发放等工作落在年龄普遍偏大、缺乏基本电算能力的村会计身上,导致出现收入计算不实、项目进度偏慢等问题。

(三)农户缺乏脱贫意愿与能力。部分低收入农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仍然很重,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加之缺乏有效宣传引导,文明乡风尚未形成,赌博现象层出不穷,存在刚放下饭碗,就坐上牌场现象,对政府介绍的培训和工作岗位,以各种理由推脱。还有一定比例的伤残体弱低收入农户,无法适应工厂流水线生产操作要求,自我发展又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缺门路,自主脱贫难度很大。

(四)村居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部分村居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受制于区位、交通等条件,长期以来缺乏资产、资金、资源,基础非常薄弱。县乡两级投入有限,村支两委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即使是有规划有想法,也缺乏启动资金,目前仅能依靠上级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进行“输血”。

2018年是打赢攻坚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年”,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围绕重点,下足功夫,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年内1.5万一般低收入人口脱贫,1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增收达标,两大片区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提高重视程度,凝聚脱贫攻坚合力。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承担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县直各单位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各类要素争取和投入,切实提高帮扶成效;扶贫办要统筹协调,压实责任,扎实推动各项精准扶贫举措有效落实。二是建章立制,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用人机制,特别是在基层扶贫力量配备上,调整吸收年轻的村干、退伍军人和返乡大学生加入扶贫队伍,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调度,全面调动乡镇(街道)卫生、教育、民政、劳动、农经、农技、农机等部门力量,深度摸排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提高精准扶贫政策覆盖面。三是强化督查,杜绝形式主义。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查力度,结合“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督查办、扶贫办、阳光办等部门配合,采取督查通报、现场观摩等方式,形成立体交叉常态化督查制度,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二)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农户自主脱贫能力。一是强化社会风尚引领。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通过选树勤劳致富典型,讲述先进故事,奏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方式,营造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低收入农户主动参与扶贫开发。二是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落实免费技能培训政策,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和实训,将培训班办到项目、办到村组、办到地头,并实现务工就业的有效转化。三是整治不良风气。乡镇(街道)要加大对赌博行为管控力度。加强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群众参与读书、观影、跳舞等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

(三)加强产业发展,激发薄弱村脱贫活力。一是加强农业招商。加大桃果、蔬菜、水产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的招商力度,大力招引集团型农业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创建特色优势品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将特色种植项目纳入直补范围,做到针对性帮扶,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增收。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撬动各方社会资源投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的大扶贫格局。一方面是策应24家省级“五方挂钩”单位帮扶,另一方面是强化社会化“联村共建”帮扶,帮助经济薄弱村新建厂房、高炮、棚舍等物业资产,增加村集体稳定收益。三是加强土地股份合作。扩大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范围,出台政策鼓励财务、管理、技术等方面人才到村任职,重点充实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村集体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能力。

(四)加大保障力度,提升困难群体幸福指数。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继续完善财政支持扶贫开发增长机制,重点用于解决因病、因学、因灾、因残“一卡四名录”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投入,切实减少支出性贫困发生率。二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县各牵头单位要强化政策宣传,编印精准扶贫政策汇编,确保每个低收入农户一册,相关部门重点推进大病补充保险、“群”众扶贫助学和残疾人照护体系建设等“三项制度”,确保省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效考核八个重点指标全部100%。三是重点攻坚三类人群。对因病致贫人群,特别针对重病和慢性病群体,进行分类救治,采取免费签约医生服务,通过补充保险提高大病报销比例,将慢性病长期服药纳入补贴范围,确保给予实实在在帮扶;对因灾和市场行情变化返贫人员,加大产业和就业帮扶力度,增加就近就业岗位,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对贫困老人,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投入和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托底性的制度安排,用政策兜底实现“一户不少、一个不落”。

为了扎实推进全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确保扶贫对象“两不愁、四保障”,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目标,真正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日,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调查贫困现状,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状,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渭滨区现辖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6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2万人,耕地6.22万亩。38个后山村地处秦岭北麓和西部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土坯房较多,安全性较差,山区村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截止2015年底,全区贫困人口4117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紧紧围绕“两不愁、四保障”目标,坚持“专项扶贫注重产业发展,行业扶贫注重社会保障,社会扶贫注重结对帮扶”的精细化扶贫思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2亿元,其中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拆除土坯房3078户,新建住房1105户,使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累计脱贫1.3万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脱贫难度增大。截止20xx年底,全区尚有近4000余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后山区,由于人口数量较多、分布广、底子薄、条件差、发展难度大、贫困程度深,真正成为扶贫中的“硬骨头”。

二、公共服务水平低。我区原晁峪乡的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个别村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三、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集中的后山区,基础条件普遍较差,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加上产地远离集镇,运输成本高,很难进入市场,即便实现销售,其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我区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普通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

五、基础设施建、管、用制度不完善。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完善,但是实际生活中,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时有损坏,使用率偏低,有些甚至未曾使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依然突出,亟需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制度。

 要认真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按照区政府《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方案》的精神,坚持“十不进”的原则,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优先”的方式,精准识别监测脱贫对象,建立贫困人口明细台账,确保户有表、村有薄、镇有册、区有电子台账,做到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脱贫路径、脱贫效果和脱贫时间“一表清”。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接受监督,让同村群众按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确保政策公开、规则公平、结果公正、群众公认。要建立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确保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真正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完成厥湾村千亩桃园道路工程、八角塬道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后山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实现贫困地区互联网全覆盖,完善贫困地区乡村商品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季节性农产品储存和销售能力。

2、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协调发展家园美、村强民富生活美、生态宜居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四美”要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要继续巩固石嘴头村、高家村、晁峪村、坊塘村美丽乡村创建成果,深入推进中岩山村、石坝河村、大散关村、邵家山村、符家村、新安村等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通过创建活动实现农民增收。

3、强化教育培训。扶贫应当先扶智,教育扶贫是基础。要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在加大基础教育事业投入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的力度,对贫困劳动力实施“培训、提升、转移、就业”四步走的能力提升脱贫工程,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数量和质量,保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1名家庭成员掌握职业技能,确保2750名贫困群众都能得到一次免费实用技能培训。

4、强化社会保障扶贫力度。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解决贫困户看病难、治病更难的问题,阻止再次返贫,巩固脱贫成效。充分运用低保、五保供养等民生政策,对建档在册的1188人(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差额补助,实施社会保障财政兜底脱贫。开展助学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正常入学就读,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充分结合贫困村实际,面向市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区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规模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在高家镇太寅河以西重点发展核桃、中药材种植等产业,秦岭北麓沿山及台塬地区主要发展猕猴桃、大樱桃、油桃、草莓、养蜂等产业。依托秦岭北麓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资源,加快弓魚国小镇建设,尽快启动炎帝陵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古道秦岭﹒乡约清姜”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石鼓现代农业园二期,启动固川、枣园2000亩时令水果产业园建设,打造晁峪十里油菜花海新景观等项目,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实施异地搬迁。坚持政府主导、资源整合、集中为主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坯房改造,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优先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拆除土坯房1211户,新建住房700户,实现两年消除土坯房目标;完成四家坪村整村搬迁,确保年底前入住;完成水泉路村、段家磨村、甘庙村等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群众幸福指数。

3、实施“互联网+扶贫”模式。借助互联网产业园,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扶贫”模式,支持有意愿的互联网企业在农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网点,通过自建大型种植生产基地,联合农业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创新性实施“平台销售+定制生产”、“线下体验+线上预订”等销售策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坚持政府救济与社会援助相结合,引导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家、志愿者、各类慈善机构及非政府组织,通过多种形式捐资捐物直接支持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扶贫,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吸收贫困户到企业就业,增加收入。

1、强化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首要民生工程来抓,强化脱贫攻坚工作领导责任制,切实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认真做好脱贫攻坚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资源调配、推进落实等工作,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作用,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入做好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推进“四议两公开”、村务联席会等制度,为率先实现全面脱贫、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等工作,选出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村级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共建美好家园。

3、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台账和责任清单,依据脱贫攻坚任务,实行逐级督查、交叉检查制度,严格进行考核,确保脱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强化责任担当,对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优先予以通报表彰、提拔重用,提振全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面打赢重返全省五强区攻坚战!

x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带领农工委组成人员及部分县人大代表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活动采取进村入户实地走访、观摩扶贫产业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报告如下:

我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41户,贫困人口36603人,贫困村22个。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22个贫困村已经全部出列,12455户32785人已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下降到去年的0.31%。特别是20xx年,我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面对落后,理清思路,上下齐心,夯实基础,扎实苦干,务求实效,在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在全省70个县(市区)排名第14位、39个非贫困县排名第3位,冲进全省第一方阵,打赢了脱贫攻坚工作翻身仗。今年以来,以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的韧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攻坚责任,不断提升基层基础,切实提升脱贫质量,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力确保完成全年2957人脱贫目标任务。

(一)产业扶贫成效不稳定

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乏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有的村虽然已经发展一批产业,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辐射和带动贫困户致富的能力还比较弱。

(二)三基短板还比较薄弱

近几年,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向明确精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贫困村的基层班子建设也得到了有力加强。但受资金瓶颈的制约,绝大部分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部分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足,个别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发挥得不够强。

(一)突出产业扶贫确保稳定增收

一是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及时调整充实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扶贫项目谋划,因村因地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二是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三是鼓励支持本地能人和打工返乡小老板,充分利用村部、学校闲置土地、房屋,大力发展服装加工等来料加工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在企业赚钱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

(二)夯实三基基础助力脱贫致富

建议县政府一要把握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断调整释放的机遇,持续跟踪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完善规划、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最大限度享受各类优惠政策;二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农电水利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要大力整治软弱涣散村,强班子、带队伍、聚民心、促发展。

x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带领农工委组成人员及部分县人大代表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活动采取进村入户实地走访、观摩扶贫产业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报告如下:

我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41户,贫困人口36603人,贫困村22个。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22个贫困村已经全部出列,12455户32785人已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下降到去年的0.31%。特别是20xx年,我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面对落后,理清思路,上下齐心,夯实基础,扎实苦干,务求实效,在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在全省70个县(市区)排名第14位、39个非贫困县排名第3位,冲进全省第一方阵,打赢了脱贫攻坚工作翻身仗。今年以来,以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的韧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攻坚责任,不断提升基层基础,切实提升脱贫质量,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力确保完成全年2957人脱贫目标任务。

(一)产业扶贫成效不稳定

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乏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有的村虽然已经发展一批产业,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辐射和带动贫困户致富的能力还比较弱。

(二)三基短板还比较薄弱

近几年,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向明确精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贫困村的基层班子建设也得到了有力加强。但受资金瓶颈的制约,绝大部分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部分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足,个别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发挥得不够强。

(一)突出产业扶贫确保稳定增收

一是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及时调整充实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扶贫项目谋划,因村因地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二是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三是鼓励支持本地能人和打工返乡小老板,充分利用村部、学校闲置土地、房屋,大力发展服装加工等来料加工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在企业赚钱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

(二)夯实三基基础助力脱贫致富

建议县政府一要把握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断调整释放的机遇,持续跟踪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完善规划、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最大限度享受各类优惠政策;二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农电水利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要大力整治软弱涣散村,强班子、带队伍、聚民心、促发展。


某某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篇三

更新村民观念,汇聚村民人心,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培育村民自主创业平台,逐步达到八有、力争3-5年时间实现人均纯收入超2500元的脱贫目标。

(一)分类实施,多种渠道地进行扶贫。要充分相信我们*和群众,做好整村发展规划,从发展产业、改善条件、提高素质等方面整体推进。适度开展一些群众看得见的项目,首先让村民理解扶贫工作,然后支持扶贫工作,最后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针对不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扶贫办法,提高针对*和实效*。对于不同项目,要齐头并举,分类实施。对于有能力的,实施采取救助式扶贫。同时将整村推进与加强发展乡镇特*产业、支柱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壮大乡镇经济,带动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的发展和致富。

(二)点面结合,积极鼓励村民自主创业。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要学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只有真正领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扶贫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走得更远,成效更大。要努力营造农民创业的氛围、环境和条件,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良好的气候和土壤,从而对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小农意识形成强烈的冲击波,实现农村民营经济大发展。要大力扶持村中能人大户,在资金、技术金融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鼓励村中的优秀分子跳出农村,有胆略的优秀商人进入农业,形成城乡资源的对流融通。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障碍,是想方设法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三)标本兼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治标就是让贫困户脱贫,让他们摆脱因贫带来的困扰。治本就是要解决残留在村民观念中的对传统扶贫的一种等、靠、要观念,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要通过宣传引导农民发展*协会、同业联合体等,或通过经纪人和能人牵头兴办中介组织、创建*服务组织等方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各村的实际可逐步形成水产养殖支柱产业、养鸽产业、养牛产业、同时,还要加快农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各种农民*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积极发展经销大户和农民营销队伍。

(四)内生外联,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生就是要结合我县特*经济和优势资源,探索一条长久的经济发展之路。加快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和低收入农户的脱贫致富步伐,根本在于形成内生发展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外联就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招商引资、用好政策、用好外来人才,从而可以使本镇村的发展驶上一条跨跃式的发展之路,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扶贫工作的一条有途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农业内部挖潜增收的主要方式。要结合各村实际,大力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优质与特*农产品生产,在农业内部加快养殖业和林业内部要适当减少粮食面积,大力发展一些高效经济作物,提高经济作物比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一批周期短、门槛低、见效快的增收项目。适当推进农户规模经济,把土地向会种地、爱种地的农村经济大户集中,帮助这部分农民解决持续增收的问题。

(五)结合实际,加强乡村社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查研究、对症下*,结合各村的实际,从小处着眼,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上,要与该村的贫困实际结合起来,与具体的村情结合起来,与村干部的工作*结合起来。针对各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的特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各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各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村内道路、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科技教育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等的建设,为生产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要按村容整洁的要求,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存环境,当前要重点对庄内部道路、村庄供水设村庄排水设施、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村内乱搭滥建、人畜混杂居住、村庄废旧坑塘与河渠水道等进行集中整治。

某某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篇四

遵义市历届市委、市*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贵州视察时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精准扶贫总体部署和33668行动计划,牢固树立抓脱贫攻坚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突出问题导向,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全力实施脱贫攻坚三步走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1万人,4个贫困县、111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26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4。3%降到7%以下,交出了脱贫攻坚的遵义答卷。

一、遵义市脱贫攻坚主要成效

(一)脱贫攻坚加速了全面小康进程。通过实施大扶贫行动,加速了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创建进程,提升创建质量。按照国统字[2008]77号监测,全市2014年度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4。0%,比2013年、2012年、2011年分别提升3。8、7。5、10个百分点。14个县(市、区)2014年实现程度均超过80%,均值达到90。6%,较2012年大幅提升,其中正安、习水、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幅均超过10%,习水在全省排位提升12位、正安提升9位、道真提升5位、务川提升4位。

(二)贫困地区特*产业初具规模。牢固树立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思路,把扶贫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因地制宜培育特*优势主导产业,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形成了道真*业园区、正安吉他产业园、轻纺产业园,务川绿*食品(轻纺)工业园区等一批贫困县特*产业园区,培育了赤水竹业和石斛、正安白茶、务川山羊、凤冈茶叶、桐梓方竹笋等一批地方特*优势产业,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以优先解决水、电、路为重点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提高到6753元,年均增长13。5%,分别比全市平均增速快2和2。5个百分点。

(五)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落实省委33668扶贫计划基础上,市委、市*先后制定并实施等综合配套文件,制定并实施35669行动计划,对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探索完善一整套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调研培训,在贯彻落实上求突破。一是强化调研培训。市委先后召开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专题培训会,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全市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宣传部部长、文明办主任、组织部分管基层组织建设的负责人以及扶贫办主要负责人,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脱贫攻坚专题培训。二是精准调查摸底。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元为基本标准,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做到了村社有册、乡镇建簿、县区存档,实现了统计指标精准化、统计分类科学化,实现精准管理、精准调度。

(二)精准落实责任,在组织保障上实现突破。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成立由市委、市*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市委、市*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遵义市扶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扶贫攻坚同步小康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工作。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等政策文件,对各地各部门进一步细化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精准责任,同时*投资、财税、金融等六个方面20多项具体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有计划、有资金、有项目、有措施、有检查。三是实施结对帮扶。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点联系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整合全市111个部门475个项目,投入帮扶资金8。45亿元,对务川、道真、正安等县13个一类贫困乡镇实施集团帮扶。抢抓上海对口帮扶机遇,2013年以来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9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2个,惠及9个县(市)58个乡镇72个村。

(三)精准谋划思路,在目标引领上实现突破。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精准实施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确保到2017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第一步到2016年,全面实现习水、正安、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1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第二步到2017年,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第三步到2020年,补齐脱贫指标和小康指标的差距,建档立卡脱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四)精准帮扶措施,在扶贫到户上实现突破。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每年选派5000名以上机关干部到871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和项目书记,实现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有帮扶责任人。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大力扶持发展中*材、干鲜果、草地畜牧业等八大扶贫产业,共种植中*材35万亩、核桃70万亩、蔬菜200万亩、人工种草30万亩,发展乡村旅游点1500多个,全市贫困对象参与产业发展达到80%以上。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实施雨露计划与科技培训有机结合,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一至二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十二五以来,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重点把好危改对象确定审批关,做到资金直补到户、部门帮扶到户、责任包保到户、技术指导到户。十二五以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6万户。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坚持把移民安置与园区建设、集镇商贸、旅游发展、特*产业统筹起来,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累计建成项目安置点92个,搬迁贫困人口8。83万人。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解决小康水饮水安全68万人,新建改建小康房2704户,95%的自然村通电话、95%的行政村通宽带,小康电一户一表率95%以上、小康寨创建点355个。

三、当前遵义市贫困现状分析

虽然遵义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14个县(市、区)和新蒲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到2015年底,全市还有5个贫困乡镇未摘帽,645个贫困村未出列,51。42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人口居住条件恶劣、总体素质偏低、致贫原因复杂,导致自身致富能力较弱,实现同步小康难度大。

(二)致贫原因复杂。*扶贫攻坚建档立卡和省扶贫开发大会要求统计的各类致贫原因我市均有涵盖。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特别是缺技能、缺资金的贫困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能培训,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资金兜底,对于财政本就贫弱的各级*而言,困难不小。

(三)收入渠道单一。由于贫困地区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工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广大贫困地区群众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构成单一,增收困难,扶贫开发重点县**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接近50%。

(四)贫困制约突破难。由于广大贫困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加之贫困地区财力弱投入不足,导致以交通、水利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全市还有196个行政村3671个村民组未通硬化路,需硬化通村公路1486。6公里、通组公路15830。95公里,71万农村人口还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制约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

(五)贫困人口素质偏低。遵义贫困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年。由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不足,思想相对保守,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不高,有的甚至还产生抵触情绪,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

四、做好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建议

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省市扶贫开发大会精神,抢抓*支持*老区脱贫攻坚机遇,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确保2017年贫困乡镇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

某某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篇五

市xxx会: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xx年,我市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全市计划脱贫万人、万户,xx县要脱贫摘帽,万人的滩区居民迁建安置点完成建设。为全面了解今年我市脱贫攻坚进展情况,11月份以来,在市人大副主任的带领下,农工委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市xxx作出的《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转、扶、搬、保、救、教、金”七路并进,凝聚工作合力,健全脱贫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科学精准谋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以“六个精准”为主线,明确脱贫攻坚总体思路、主要目标、脱贫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市、县、乡、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工作推进扎实有效。创新制定1+5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1+2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等,具体细化为“百企万户”工程、农业产业化扶贫、金融扶贫等5个工程,推进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以及教育保障脱贫和健康扶贫专项工作,切实让贫困群众务工有门路、创业有资金、上学有补贴、有病看得起、就医更便利。

(二)挖掘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汇源集团(xx)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的产业经营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在xx县梨园乡滩区流转土地万亩,建成标准化羊舍23个,年出栏肉羊20余万只。清丰县立足食用菌种植传统产业优势,按照“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着力打造产业扶贫新高地。范县挖掘黄河滩区、滞洪区和旱作区资源优势,发展温棚瓜菜种植、食用菌种植、小龙虾养殖、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五大产业,预计年内新发展食用菌种植面积80万平方米、温棚瓜菜种植面积3000亩、小龙虾养殖面积7000余亩、标准化养殖场10个。台前县电商产业园将更多本地特产包装打造成品牌,通过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提高电商扶贫带贫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三)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坚持把促进贫困人口就业作为脱贫的主要途径,全市共建立58家培训基地,举办就业扶贫培训班455次,累计培训贫困人口万人。安置6181人就业,返乡农民创办经济实体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万人。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精心谋划异地搬迁群众的收入保障措施,通过搬迁拆旧、土地复垦流转、进城务工、发展产业等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实施产业扶贫,重点扶持69家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安置就业、贫困户自主创业奖补与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模式,带动贫困人口6300多户万人增收,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四)加强结对帮扶,强化社会力量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支持扶贫,凝聚社会扶贫合力,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鹤壁市对口帮扶台前县,xx市对口帮扶范县,xx区对口帮扶xx县。目前,三个县的帮扶方案均已出台,正在积极对接项目。市工商联积极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引导421家民营企业与341个贫困村(包含122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实施516个扶贫项目,带动10187名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选派市县893名专家人才组建服务团,定期到贫困村开展义诊、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20xx年以来,先后组织各类农业生产技术现场指导695次,各类义诊670次,安排实施各项免费救助、补助救助或定额救助贫困户手术(项目)2561例,减免费用万元。九三学社大力开展“同心康福行动”,社员捐资100万元,成功为83名贫困患者实施免费手术,成立“就学资助基金”,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金融扶贫工作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扶贫资金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贫供给体系,金融配套和保障措施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二)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资金拨付不及时。一些扶贫项目开工晚、竣工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三)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职能部门及部分乡镇对扶贫项目建设监管不严,部分扶贫干部担当意识不足,工作作风不扎实。

(一)补齐金融扶贫短板。要不断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资源投入力度,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努力使金融扶贫成效得到充分释放,为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要创新金融扶贫机制,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带贫企业,有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要抓好“户贷户用”,有贫困人口的村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进行贷款,发展脱贫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规避风险。要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好政府风险补偿金作用,加大对贫困群众授信评定情况的排查力度。各县区要增加产业扶贫风险基金,满足农民合作社、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金融贷款所需要的抵押、担保需求,为带贫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和财政奖补,运用金融手段提高贫困户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各县区要强化举措,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市级投入资金在中央、省对我市投入资金的40%以上,县级投入与本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相一致。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公示公告制度,规范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手续,不断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专项治理内容,明确时间节点,明确整改责任人,扎扎实实做好扶贫项目建设、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专项整治工作。

(三)狠抓扶贫政策落实。要摸透群众需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标准、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督导检查,严格奖惩问责,促进扶贫政策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加强扶贫干部培训,围绕危房改造、金融贷款、教育扶贫等具体扶贫政策,对全市所有扶贫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强化政策落实排查,市、县两级行业部门要对本行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密集排查。狠抓行业扶贫“七个清零”,确保行业扶贫政策落实全覆盖。

(四)加强“志智双扶”。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勇气、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活动为载体,抓好观念立志,促进乡风文明和谐。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动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撑起“精神脊梁”。

(五)全力以赴备考迎检。目前,国家和省对我市的年度大考在即,这是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和验收,也是对我市工作作风的检验和考查。在这个关键时刻,全市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对照国家对省、省对所辖市的考核标准,全面查漏补缺,建立问题清单,抓紧整改补齐。要精准聚焦指标,明确难点、重点,不跑偏、不漏项,无盲点、无死角。强化组织领导,逐级夯实责任,把各项工作做到位,把全市的工作实效通过考评反映出来,坚决打好打赢20xx年脱贫攻坚战,向中央、省委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