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四年级小数加法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的课后教学反思(大全5篇)

四年级小数加法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的课后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3 09:57:59 作者:碧墨四年级小数加法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的课后教学反思(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年级小数加法课后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平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小数加法课后反思篇二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由于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在三年级下的时候已经学过了,只是方法没有所以这节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1、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第二、第三位呢?它们的数位又应叫什么?)

汇报结果完成小数的数位顺序。

1、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小数的读法,并找几个学生说一说,互相补充。这样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2、在教学小数的写法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写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和同桌合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只有学生自己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才能掌握知识,熟练地运用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兴奋,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投入。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每次,都是埋怨我们的学生不行。通过今天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不行,我们老师也是有责任的。其实,我们的学生还是很有潜力的。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善于点拨,充分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孩子也会爱上学习的。

1、温故知新的第一题可以不要,因为昨天刚学完,学生掌握很好,感觉这里多余,又浪费时间。

2、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时,由于学生讨论的问题太多,问到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时?全班没一个同学举手,在我的点拨,带动下,学生回答出是十分之一,接下来的第二、第三位学生就轻而易举的完成。从这里可以看出小数的数位顺序学生掌握还是不够好,有待下一节课加强。

4、练习题设计没有难度,这是我备课时的疏忽,当时考虑最多的是时间够不够,而没有设计好这个环节,挺遗憾的。希望以后不再有类似这种情况发生。

四年级小数加法课后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对于小数的意义,实质上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1、简化了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在教学中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表示的道理,而是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突破这一难点时主要借助了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2、加深对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教学中对于0.1 0.07 0.009这些数中的每一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及每一个0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教学例1中,适当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通过展示课件直观的米尺上表示的份数感知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0.01 0.001,为后面教学分散了难点,对于后面的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数,还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1、由于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用语言叙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进行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精心设计的练习未能全部完成,时间上比较匆促。

2、对于小数的产生,学生印象不深。

今后,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应充分进行备课,分配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四年级小数加法课后反思篇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读写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一节知识。学生对小数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在教师的点拨、带动下,通过上一节课的内容《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学习和理解下,为学生系统理解小数的意义及为小数的读写法打下重要的基础。在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利用开火车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题简单化,学生易懂易做。

它是由“引学、自学、互学、精学、固学”五个环节构成,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收获到快乐。我们知道教学的五个环节,关注学生与教师的导学探究,组织讨论、交流汇报,并能当堂训练。还在课后有小结合评价。(谈收获与疑惑),以自学为主,教师作引导。

在教学中,我能让学生分清整数的读法和写法与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这时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明确它们两者的区别,尤其是对“0”的读法和写法,对此进行强调。

我设计了一些题目帮助学生辨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介绍其他同学,其实就是对学生归纳能力方面的训练。

这节课也存在以下的问题:

1、写小数与读小数未能完全相互参照。

2、对小数点的写法,学生有时会写成“.”或“、”,未能写成“.”。这一点要强调。

3、备课时应要从学生的角度更加深入,而不应以成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四年级小数加法课后反思篇五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第一课时。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以生活中常见小数的引入,让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运用实际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并借助熟悉的货币单位、长度单位等生活中常见的十进制关系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教学我始终把探究一位、两位小数的意义作为重点,充分运用学生已有学习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教师以学生所喜欢的抢红包游戏引入,通过学生所抢到的红包大小,并让学生举例所抢到的红包,例如:3元5角,4.5元,并让学生说出4.5元具体指多少钱,不仅回顾了三年级下小数初步认识的有关知识知识,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折0.1元做了一定的知识铺垫。

课前出示我所抢的红包图,让学生思考观察。学生说出每个红包的具体金额,并能说出最佳手气和最差手气。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些小数具体表示多少,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让学生体会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以此引入,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小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我所抢的最小的红包0.1元为学习素材,说一说0.1元具体表示多少,引导学生明确0.1元和1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运用我准备的表示1元的正方形纸片,试着表示出0.1元,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出示学生的三类作业,没有平均分的以及两类不同的平均分方法,比较得出只有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小数。并把找0.1元迁移到0.1平方分米、0.1吨,最终升华到找0.1。引导学生明确0.1与1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到其他一位小数,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抽象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从而明确一位小数的意义。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两位小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我添加了让学生自己写一个两位数以及在直尺中的找两位小数这两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位小数的意义我原本想直接采用把平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体模型进行教学,但是通过课前谈话了解,发现学生只是理解这个平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体模型就需要很长时间,没有立体感的学生更是很难理解。因此我选择了先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生进行猜想,然后通过找表示1的正方形的纸片中找0.001进行验证,并让学生猜最大的三位数以及最小的三位数。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明确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样轻松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并运用知识迁移,明确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多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小数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前几次试教中,只是利用三个正方形总感觉没有讲透,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后来我选择了找表示1的正方体中的0.1、0.01、0.001,并结合动态演示,随着我的引导学生很容易看出10个0.001就是0.01,十个0.01就是0.1,十个0.1就是1,十个1就是10……把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整数的计数单位相整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整体效果不错,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自己引导得太多,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够相信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我在教学中要学会耐心得“等一等”。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朝着这一方向前进,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思考,乐意去思考。教师少说,学生多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在平常的教学中,以更高的.姿态去要求自己,不断的反思与努力,始终铭记每一节成功的课堂背后,都有太多的付出与努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