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大全9篇)

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大全9篇)

时间:2023-09-23 09:07:05 作者:GZ才子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大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一

同志们:

刚才承强同志对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请大家不折不扣的按承强同志的要求去落实。我想讲一讲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总方法的问题,方法始终重要。我说的这个总方法,简要的说:就是用“市场化”的方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用“革命化”的精神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落后的面貌;用“人性化”的情怀关注农村群众的生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用“三化”的方法抓农村工作,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验证,昨天参观学习的经验都从实践上来证明了它。

一、关于“市场化”方法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用什么方式组织生产,已经不再是由哪个领导说了算,哪级组织说了算。而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谁最了解市场呢?是党政官员吗?不是,绝对不是,即使了解,也不见得准确,哪怕大家在网上看得多,报纸上看得多,这些信息也不见得准确,即使准确,党政官员也无法利用信息实现交易,完成产品到商品的惊险跳跃。你怎么能用行政命令去指挥生产呢?这方面吃的亏已经很多很多了。又问,是一些信息机构吗?也不是,虚假信息、过时信息、不全面的信息到处都是。今天的中国,就农业问题,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信息组织。国外不一样,如德国,它以协会来组织生产,有葡萄协会、苹果协会等,从上到下通过协会来发布国家计划,再分配给各级分会组织生产,是真正的订单农业。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商品生产和交易的,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企业或经营实体。至少企业的投资行为其理性要胜过盲目性。因此,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借助农业龙头企业。企业才是开拓市场的主体。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绝对不可能成为市场主体。原来说:“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这是多么深刻的论断啊!我们真叫不撞南墙不回头!过去我们发展猕猴桃、野木瓜、蚕桑都是没有可靠的市场主体,发展生猪也缺乏主体。发展多少不是市场主体说了算,而是党政组织说了算,这就是失误的根本。有“老干妈”公司,才有辣椒产业的兴旺,土溪有皮蛋厂才有养鸭产业的稳定,田坝有了大大小小的80余家茶叶加工厂,才有茶产业的稳定发展。有食用菌投资商,才有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客商用它的技术、资金干起来的,他们的方式就是以销定产,如果不看到这一点,一看哪个找钱,又大轰大哄地去发展,必定会重复失败的老路。

常讲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过去不清楚,现在看主要做好两条,一是创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全面开放农业领域,靠招商引资,兴办农村实业,促进结构调整,才能发展农村经济;二是引进老板,扶持市场主体,调节好农业企业和农民的关系,组织好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帮助推广技术,实现产业化经营,我看就成。过去讲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好象土地与劳动结合就产生了财富,现在已经不是这回事了,我们有土地、有劳动力,土地撂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传统种养业没有效益,需要调整结构发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就需要市场、资本、技术、人才。通过开放引商,引进老板,就解决了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的问题,六种生产要素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使我们农村产业调出新气象来,给农民调出效益来。

品牌确实很重要,品牌具有引导消费的巨大力量,但是品牌也是企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创造的,没有企业主体,就没有品牌的产生。

所以大家千万要牢记这一条。农业要振兴,结构要调整,企业最重要、十分重要!

过去谈解放思想,口号说得比较多,只有引进企业,扶持市场主体,为企业搞好服务,协调好企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才是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我们要从泛泛而谈到落实到行动上。解决了思想问题,方向明确了,工作的着力点就找到了,土溪、绥阳、永安、新建、龙泉在实行农业领域的全面开放上,走得比较好。现在是北部强于南部,南部有吃老本的现象,要迎头赶上。

二、用“革命化”的精神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关于“革命化”的问题,真是久违了。“革命化”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宝贵的财富,什么叫“革命化”?“革命化”是一种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求强图变的精神。我们穷,我们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既要靠国家、政府的项目扶持,更要靠自己的奋斗,要靠自己的骨头长自己的肉。看看我们县48座小二型以上的水库,都是“革命化”时期修起来的。穿阡大型水库,可以说是一座“革命化”精神树立的丰碑,现在都叫全县人民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年我们到底修了多少水库?没有新修,而是修补,是除险加固,甚至于过去的小山塘都被毁坏了,烟水配套工程又要重振其鼓。穿阡这座大型水库,蓄一千多万方水,当时仅用500余万,靠的就是革命精神,靠的就是干部群众的扎实苦干。这个工程现在来建,没有两个亿的资金根本就弄不成,你想差距是多大。

现在一些地方没有项目要项目,不要项目群众说你没有本事,有了项目怕项目,因为群众不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抗击自然风险能力差,县十届二次全会把夯实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我们今后五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这项工作涉及全县农民,没有农民群众的参与、支持是干不好的。国家的资金有限,农村需求很大,要办成大事必须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一是乡村两级要把群众宣传好、发动好、组织好,让广大农村再现“红旗招展,大干快上”的革命精神;二要与时俱进,依法行政,启动村民自治,开展“一事一议”来筹资筹劳。让农民议自己的事,筹自己的钱,投自己的劳,把每一分钱都要明明白白的用在群众身上,农民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杨畔仲村民组修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每一分钱都用到路上去了,谁还会不满意呢?群众中蕴藏着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就要看我们的方法得不得当,看我们是不是有一大批一心为民的革命化干部;三是政府适当给予项目支持、资金支持。政府的钱一定要用出“酵头”效应来,用出“种子”效应来。“酵头”要发酵出十倍、百倍的能量,“种子”就要春播一粒种,秋收千粒谷。就是要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别人出一分的力,我出十分的力,别人出十分的力,我就要出一百分的力。比如通村公路建设,县里就给100万元,5000元/公里补助给村,靠发动群众干,把标准公路的雏型搞起来,干好了,就抓住了机遇,为争取国家通村公路项目打下基础。国家是愿意支持能干事、会干事的地方的。

同志们:革命化的精神不能丢!

三、用“人性化”的情怀关注群众的生计,建设和谐农村

市场法则是残酷的,但又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在市场竞争中,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前者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需关注农村,关注农村中的贫困人群。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人性化”的情怀来关注农村困难群众的生存大计,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什么叫人性?人性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学者认为,人性由三个方面的欲求构成。一个是物质需求,至少人要吃饭穿衣。二是求知的需求,要读书要明理要智慧。三是择偶传宗的需求,无此,人类不能延续。由这三种欲求构成的人性本无善恶之分,是中性的。欲求过度为恶,适度满足则为善。最基本的的欲求尚不能满足则为不善。对农村来说,从顺应人性向善发展的要求出发,我们必须努力做好几件事。

(一)必须保障好特困群众、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今年灾情比较严重,乡镇要高度关注这一点。

(二)必须保障饮水困难群众喝上水,五年内必须100%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难的问题。从项目扶持、政府支持、科局帮扶、社会捐助多方面想法,无论如何都要解决。

(三)要高度关注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必须保障愿读书的儿童都能读书,不能因经济困难失学。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书本费也花不了多少钱了,对缺钱读书的孩子,只要有爱心、有人性就能解决好。花点钱让孩子不失学,也许就当给了孩子们一根撑杆,也许他(她)们就能跨越人生的障碍,奠定美好人生的基础。

(四)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群众看得上病。希望乡镇把政策宣传好,确保绝大多数群众都能接受,参保对农村相当有好处。

(五)要解决好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利用通村公路的政策,利用好政府100万元的投入,提早筹划,动员群众,大干快上,及时解决农村公路保畅的问题。

(六)对群众反映的纠纷问题要及时化解和调解,不要让矛盾激化,要把矛盾消化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对确有冤屈,想打官司又打不起的群众,要实施好司法救助。

(七)政治上要推进村民自治,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参与权,畅通表达意愿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二

鉴于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工作对政府的依赖惯性,政府不抓是不行的,政府乱抓更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把该抓的事情抓住、抓准、抓好,多做有用功,少做无用功,不做瞎折腾之功。

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根据不同职责,各有侧重地抓好九件事。

第一件事: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不达标仍然是当前农村的主要问题之一。村级公路狭窄,农忙季节保不了畅通,建设质量差,使用寿命短;农村电网建设标准低,农业生产用电体制不顺,农民生产生活用电保障系数低;剅闸泵站、大沟大渠、田间末渠建设不配套、不达标,旱能灌、涝能排仍然只是农民美好的向往;农村安全饮水标准低,供水数量和质量均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这些问题,就是主要的表现。

农村的道路,至关重要,道路一通,精气神一振,其余万事皆通。当今时代,农村道路问题,既不是通不通的问题,也不是通的数量问题,而是通的质量问题。从20xx年左右开始启动“村村通”工程以来,基本上每村都通了水泥路,这两年又在提“组组通、户户通”的问题。但是,我们的通村公路通的等级很低,质量也差,一般的路面只有3.5米,一公里的补助资金只有10万元。所以,虽然村村通了,但通的质量很差,多数村级公路错不了车,很多村级公路刚刚修通,又开始损坏,修路时就是东拼西凑勉强筹到的资金,坏了就完全没有能力维修。通村公路,我们应该按照二级公路的标准去修,舍得花20xx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做成一劳永逸的事情。对于时下提倡的“组组通、户户通”,我们应该持反对态度,为什么要浪费那么多耕地和公共资源去满足几个住户并非很长久的通路要求?这种投资,如果不遵循规律,不尊重现状和趋势,必定是浪费资源式的无效投资。

农村电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当年,政府给农民补贴资金用于买家用电器,却没有料到,空调、洗衣机买了,由于电网质量差,都用不了。可见,初衷再好的决策,也不一定符合实际。把电网质量建设好,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把这个职责尽到了,农民买不买洗衣机,用不用空调,那是他自己的事。所以,政府不要总是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却又总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荒废了。农业生产用电,是另外一个问题。那些泵站的电线造成的电损,应该归谁承担,那些排灌设施的线路设施,应该归谁建设,这些问题,历史上一直是水利部门和电力部门在吵架,并将继续吵下去。然而,这两个部门吵归吵,那只是面上的热闹,真正的经济负担归谁?还是归了农民。不论这架怎么吵,吃亏的都是农民。农村电网,亟需提质升级,要舍得投大钱高标准建设到位,不要走过去那种翻烧饼式的反复、低投入、不解决问题的老路。

农田灌溉设施,大沟大渠与“最后一公里”同样重要。没有大沟大渠,“最后一公里”的水从哪里来?没有“最后一公里”,大沟大渠的水又怎么到得了农田?我们不能讲大沟大渠重要的时候,就忘了“最后一公里”,在讲“最后一公里”重要的时候又忘了大沟大渠。剅闸泵站、江河湖堤、大沟大渠和田间末渠都很重要,各级政府应该合理分工,各抓要点,建一片成一片,成体系配套一片,让每一分钱都投得有价值。中央政府要加大对大型水利设施的投入,省政府要负责中型和区域性水利设施的投入,县乡两级要承担小型和末级水利设施的投入。仍然是要有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办一件成一件,管个几十年。

农村饮水安全,已经有了本质的改变。问题在于,农民分散居住,供水范围太大,水质没有保障,水压低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解决饮水问题,只能将设施建设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不能够哪里有一户人家就铺一根水管、分一个龙头。如此广袤的农村,无论是什么设备,也无法保证正常的水压和水质。只对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供水,还可以变相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从而大幅度地降低电力、电视、宽带等设施的投入。这个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第二件事:规模经营

过去有人说,农业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现在,农民已经减少了,而且将继续减少。从我调研的8个村样本情况来看,农村基本没有70后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平均年龄是58岁,最高是72岁,最低是41岁,人均种田面积是10亩。从农民的年龄构成和人均种田面积的现状,就可以看明白,为什么冬季农村撂荒的田越来越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生产关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我们应该深刻地看到这个问题,更应该大胆地提出和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发展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就是探索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有效途径,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更相适应。

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农业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农业规模经营成为可能,而农民的大量转移则使农业规模经营变成必需。我们弄清楚了谁在种田这个问题,就一定会担忧谁来种田这个问题,也就一定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规模经营可以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规模经营就必须要走机械化之路,就一定可以减少农业用工。同时规模经营,既可以继续解决留在农村人口的就业出路,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变农民为农工,让农民过上市民生活。规模经营可以在同样的版土上增加耕地面积。因为规模经营了,几十家农民的田统到一个组织去经营了,那些不必要的道路、田埂、沟渠就可以取消,恢复成耕地。这个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一般来说是20%左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规模经营增加20%左右的耕地。我们始终担忧的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完全可以用规模经营盘活存量来保证的。

规模经营,不能靠行政手段来生拉硬合,但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那么,政府干什么呢?应该做好四件事:一是引导农民按照规范的程序把土地流转出去;二是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规范转让的服务场所,比如各种交易所;三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按规模予以补贴、减税免费、建立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等等;四是协调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规模经营,强调的是规模,而不是别的什么。不要一讲到规模,就延伸为要发展名特优,这两者不是一码事。讲规模经营,指的是种植面积,是一种耕地的集约经营方式,哪怕是种粮食,也是可以创造新的增值空间的。

规模经营,要鼓励公司化这一形式。合作社也好,家庭农场也好,均能够实现规模经营。但是,由于农民千百年来的现实利益第一的思想禁锢,现阶段合作社很难走出高水平之路。家庭农场虽然可以达到一定规模,但仍然属于规模不够的类型。而公司化经营,就可以克服这些缺点,让其成为有资本、有管理水平、有市场搏击经验和优势的经营模式。农村,真正缺的是资本和市场开拓能力,让工商资本以公司化的方式进入农村,正是几个方面优势的完美整合。这必将开创中国农村再次飞跃的精彩局面。不要动不动就担心工商资本剥削了农民。当年,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至今犹言在耳,那些振振有词地说资本会剥削工人的论断,有几条被实践证明了?当年的担忧,现在还是担忧吗?现在的担忧,以后会是担忧吗?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规模经营,重在引导。我们的方法是培育典型,引导扩大。既要顺其自然、不搞行政命令,又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因势利导地推动其健康发展。我们可以展望,什么时候我们的农村万亩农场林立,什么时候就是农业现代化实现之日。

第三件事:特色产业

你这一方水土,从来都不曾自己自由生长的东西,那不是你的东西,也不可能成为特色。比如苹果是山东的特色,湖北就不要去搞,你硬要搞,它也不是不长,也不是不能吃,它就是产量低、风味差、寿命短、生不逢季。你硬要搞,也是可以搞起来,但是,它的成本会高,它的市场会窄,它的效益会低,结果仍然是得不偿失。比如椰子是海南的特色,湖南就不要去搞,你搞也会得不偿失,你徒然浪费很多资源,最终,它不可能成为你的产业。

全国各地,你在搞我的特色产品,我在搞你的特色产品,而自己具有天然优势的东西,却又统统丢掉了,这样的情况很普遍。

一种农作物,只有在它最适宜的地区种植,它才不娇贵,它才具有最强的生命力,即使是“靠天收”式的最粗放的种植水平,它也仍然有足够的产量和优秀的品质。我们发展农业生产,就要有这个意识。这个意识,实质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在这个问题上,不要讲人定胜天,谁要是胜天,谁就会受到天的处罚。

农民自己讲,吃的东西,要吃本地的、本季的、本来的。吃本地的就不会沾上因长途运输和保鲜需要投入的添加剂,本季的就不会承受因保证市场季节而采取保护性栽培措施带来的危害,本来的就不会受到因人为追求高产或早产而施用这激素那高效肥带来的残留毒害。

事实上,多年来,我们都把增产增收当做了农业生产的目的。当下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严重堪忧,就是这一错误指导思想产生的恶果。为了增产增收,就大量甚至全部施用化肥,为了增产增收,就毫无顾忌地投放激素农药,为了增产增收,就十分愚昧地引入转基因作物,为了增产增收,就不择手段。这种指导思想必须叫停。

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是产出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没有丝毫影响的合格产品,这才是第一位的,是不容践踏的伦理标准。回到特色产业上来,发展特色产业,就是要顺自身的传统农业产业之势,借科技和组织方式变革之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哪怕是水稻、小麦、玉米、土豆这些大宗农产品,也是有区域分布的,也是可以做成特色产业的。之所以我们抱着个金饭碗,却在讨别人的饭吃,就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心气浮躁,不愿静下心来耐心地培育自己经得起岁月检验的特色产业,却想着通过投机取巧能一夜成名,结果把精力、物力、财力、人力都投入到本不该去着手的东西上,弄了个场面热闹,这一届这样整,那一届又那样整,都在想着翻新花样,所以几十年下来,没有几个地方,按照科学规律,把自己的特色产品做成了特色产业。

所以,抓特色产业,想抓出成效,就得静下心来,耐心细致地研究、培育,不懈怠、不冒进、不异想天开、不逆规律而动。做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鸣惊人,它必须是几代人几十代人扎扎实实的积淀,最终才会修成正果。

特色产业需要形成规模。所以,扩大种植面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规模,是发展特色产业的首要之途。再好的东西,如果只有500吨、1000吨,那又能带来什么效益呢?相反,有特色的产业,规模越大,就越能够淘汰那些本不属于他们自身特色的同质产品,市场服务也会更好更全地配套,市场竞争优势就会越强。这个规模要以能够保持特色为限,如果扩张到失去特色优势的区域,特色也就丢失了,也就谈不上什么产业和优势了。

第四件事:培育品牌

农业产业之所以利润低,特别是农民受益的利润低,没有品牌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水稻,农民卖1.35元一斤,就以为是好价钱了,经过一般的加工厂加工之后,大米能卖到2.5元一斤,就又算好价钱了。然而,通过具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加工企业加工成大米,还会只有2.5元一斤吗?米还是那个米,为什么价钱大不一样?又比如说野生鲫鱼,渔民捞上来,拿到市场上去卖,一定是和别人池塘里人工养殖的卖个同等价钱,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品牌,谁都不知道你这个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两个事例,都说明了品牌的重要性。

品牌,它不是虚张声势的自我叫好,而是质量、信誉、影响力、认可度的代名词。品牌,在中国,最高的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现在还有个地理标识产品,但讲影响力,讲一下就把别人镇住,还是非中国驰名商标莫属。

品牌意识,农民应该有,农业企业应该有,地方政府领导更应该有。有的人一开口就喊,自己那个地方有什么什么,一口气可以数出七八上十个,这只能忽悠外行人。因为你有那个产品,不一定变成了商品,你即使变成了商品,也不一定卖出了它应该卖的好价钱。一个地方有若干个中国驰名商标,才是真正有实力的表现。当今时代抓农业,如果没有培育出几个中国驰名商标的产品来,就相当于没有抓。

相比之下,农民的品牌意识最弱。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品牌对于自身利益的重要性,还因为我国的品牌申领体制,实际上,是把普通农民关在门外的,作为一个单独生产者个体,农民无法去申领自己的品牌。

眼下正在大力提倡的家庭农场,其品牌意识应该更强。如果一个家庭农场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仍然不能直接入市,还是交给市场中间商去完成产品的商品化过程,那么,这个家庭农场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就没有体现出来,他充其量是个种田能手,不是一个合格的农业产业经营者。家庭农场的品牌建设,我们要向日本学习。日本的酸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每袋酸梅,上面都有家庭农场的名称、联系电话、品牌、质量检测标识。如果说学日本的基础工业比较难,那么学这个东西就容易得多。只要政府把申请品牌的门槛降低放开,把质量监管的工作做深做细,学起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农民和家庭农场,其实可以把自己的很多产品品牌化,让自己的农产品带着品牌和包装入市。比如,玉米棒子,有了品牌,就会论只卖;土鸡,有了品牌,价格就可以翻几倍;传统饲养的猪肉,有了品牌,价格也会有天壤之别。我们应该鼓励农民和家庭农场,都用最传统的方法去种植和养殖,都靠质量和品牌去提升单位产品的价值,这样一来,产量虽然降低了,但由于单价的大幅上升,农民和农场主仍然有高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激素的生产方法追求高产而带来的利润。我们应该有这方面的鼓励措施,可以说,靠增加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还想继续提高农民收入,倡导品牌化和无害化无疑是最有希望的出路。

而作为农业产业发展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则更是要有品牌意识。很多企业老板,对于自己的品牌建设问题不屑一顾,他们认为,产品能销出去就是硬道理,有没有品牌,是不是驰名商标又有什么要紧。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也是小富即安的心态,他们缺乏对自己的企业长远的谋划和构思,只管当下赚不赚钱,没有想今后何去何从。很难想象,一个百年企业没有品牌,也很难想象,这个企业能冲破区域,走向全国,渗透全世界。我以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首要的是研究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产品在哪里生根?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打入一个新区域的时候,是以何种面目出现?所以,农业企业家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政府,则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引导和唤醒他们的重视。

品牌建设,归根结底,是商品生产者的责任,但是,政府的作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采取有效的方式,比如学习、培训、展览、展示等,引导全社会重视品牌建设,让所有商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都牢固树立起品牌意识,是政府的职责。帮助企业研究品牌、创建品牌,政企共同努力,实现人力、智力等资源共享,创建出一个又一个的知名品牌,是政府的职责。

出台鼓励政策,刺激和引导人们去设计、构思、创建、培育知名品牌,也是政府的责任。

从制度上研究解决人们在品牌创建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给社会松绑,让社会成员自由驰骋,更是政府的职责。

第五件事:提升流通

农产品流通,是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问题。流通,不仅仅是解决买难卖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延伸农业产业的价值链条,大幅度增加农民农产品之外的收益。

农业产业的更高价值,在产品生产之外的环节,这是我们首先应当认识的问题。没有这个认识,抓流通就没有立足点和应当性。在通过产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触顶之后,流通环节就是其新的增长空间。

举个简单的例子。养猪和贩猪、卖猪肉这三个环节相比较,养一头猪好的年景赚80元左右,差的年景20至30元甚至亏本,贩一头猪,无论怎样也有三四十元利润,而卖一头猪肉则可以赚到200至300元左右。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越是在高端的流通环节,利润率越高。农民有些口头禅:养猪的不如贩猪的,种菜的不如卖菜的,搞生产的不如搞生产资料的,等等,表达的就是这个认识。

提升流通,重点是要研究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两个关键环节。

降低生产成本,要在生产资料的流通环节上下工夫。种子、农药、肥料,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这些物品,农民是从零售渠道购入,还是从批发渠道购入,是从一级批发商手中购入,还是从末级批发商手中购入,是独自一家购买还是多家联合购买,等等,均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成本。如果是从零售商手中购入或者是末级批发商手中购入,单价就比较高;如果是单独一户购买,运费就比较高。这就是成本,而且常常为很多人看不见或者是不在乎。也许一亩田的成本并无多大差异,但如果是1000亩、1万亩呢,这个成本节约就十分可观。所以越是规模化经营,就越是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直接成本。对于公司化经营模式来讲,想办法实现这个成本节约就很容易,如果是单家独户、家庭农场或者是协会合作社,就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大家抱团购买,以降低成本。很遗憾的是,我们很多经济组织没有想到这一点,包括传统优势十分明显的供销社也没有抓住这一条财路。农民则是各自为政,没想到抱团,或者是想到了但做不到。农业生产者要组织起来,努力直接统一从厂家购买各种生产资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购买的直接成本和物流成本,从而间接地提高农业的效益。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在农产品商品化环节上做文章。所谓商品化,就是从产品变成商品、从生产者手中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农产品附加值增长幅度最大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们要做的功课是: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并将一些核心指标的检测结果明显标识于产品包装之上,使农产品经检测入市;给即将入市的农产品贴上创建的商标标识,让消费者从商标中了解该产品的质量、品牌、影响力、认可度等潜在信息,使农产品贴商标入市;对农产品进行适当的包装,改变以斤、以吨、以车卖的传统习惯,一袋一袋卖,一个一个卖,一两一两卖,使农产品有包装入市。

提升流通,还要在寻找农产品从生产基地直达消费者手中的直通销售渠道上实现突破,使农产品增值环节的利润能够为农产品生产者或者组织获得,实现农产品成规模入市。比如,引导支持发展农村电商,就是非常好的模式。销售渠道与商品化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商品化过程,直销入市的可能性就变成了零。这是农业生产者实现农产品增值的又一重要领域。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销售优势的企业,从农民手中以很低价格收购农产品,经他们稍一打理,其实就是商品化过程,就立马增了值,原本是一元两元一斤的,就变成了十元二十元一斤了。怎样让农民、家庭农场、农业产业组织等农产品生产者也有这种意识和能力,把农产品价值链的增值关键环节全部掌握在农业产业内部,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来讲,对于提升农业发展空间来讲,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很成熟的国家,这些本不是政府的职责,但在我国,还处于市场培育这个初级阶段,需要甚至是离不开政府对这个层面的引导、扶持和支持。县乡两级政府尤其要舍得花功夫来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地扶持那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果一个地区,其农产品产前和产后的效益有80%至90%能够掌握在农业生产者内部,那么,那个地区的农业产业质量就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第六件事:深化加工

农产品加工是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农产品加工,要立足于本区域的主导农产品来开展。因为农产品都是辎重货,只有在合理的运输半径以内,才能保证适当的利润。如果经济发展到自由竞争的时候,这一条就会更加明显。所以,我不主张此地的企业去加工彼地的农产品,那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

农产品加工,要走全产业链之路。就是说,围绕一个主导产业,通过若干家企业,把整个链条的各种资源吃干榨尽。虽然这有点理想化,但毕竟也是可以探寻的,这正是循环经济的思路。如果走出了这一条路,那一个地方的农产品加工就真正形成了产业,而且其竞争力一定会超群、悠久。比如水稻加工,传统办法就是实现了从稻谷到大米的转变,附加值并没有增加多少,而谷壳、米糠等成了废弃物,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但有的企业走的就是吃干榨尽的路子,企业的效益和质量就截然不同,优质大米加工出来以后,谷壳就作为燃料,米糠就用于加工提炼米糠油,碎米就用于酿酒,一个工厂,若干条生产线,下一个环节以上一个环节的废弃物为原料,不断延伸产生出新的产品。从本质上看,这样的企业就是运用免费的原材料,生产出了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其产业质量可想而知。当然,并非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走出这样的路子,这需要科研的支撑、创新的支撑、资金的支撑、人才的支撑。这从另一个方面又说明,农产品加工并非是低科技含量的代名词,恰恰相反,现今时代,更需要培育高技术水平的企业来从事农产品加工,才不至于因为装备和技术水平的低下而变宝为废,形成农产品资源的极大浪费。

农产品加工,要限制粗加工,支持深加工和精深加工。粗加工,规模越大,浪费越大,对整个产业的损害越大。因为粗加工不能从本质上提升产品附加值,无法提振生产者的信心,时间久了,一个主导产业可能因为效益过低而被淘汰。限制粗加工,要各种措施并举,最主要的是两手,一手是严控土地供应,越是粗加工,越不能供应土地,每个地方原则上都不能为粗加工提供新增建设用地;一手是从严征税,越是粗加工,越是不能减税免费,否则就是保护落后,保护落后就会扼杀创新。通过这样的政策杠杆,来迫使粗加工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出路。对于深加工和精深加工,则要大力扶持。如何判断是否是深加工或精深加工呢?通俗地讲,只要看产品就可以了,看产品是不是与原材料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稻谷变成大米就不是质的变化,稻谷变成了夹心饼干就是质的变化,是不是生产出了一系列各不相同的产品。另外,从剩余物的多少也可以判断,如果产品加剩余物就基本等于原材料的数量,那么就不用多想,一定是粗加工,相反,如果最终没有什么废弃物,而是全方位地吃干榨尽了,那也不用多想,一定是层次比较高的加工了。

比如,水产品中的鱼加工,如果鱼经过加工环节后,主要产品就是鱼糜,外加剩下了一大堆的鱼鳞、鱼翅、鱼骨等等,那么,这个加工只能算个粗加工。如果加工之后,产品有鱼片、鱼糜,有鱼丸、鱼肚,有风味鱼、即食鱼,有胶原蛋白的饮品、护肤品,那么,这个鱼加工就算是做到家了,其产业的质量绝不是只产出鱼糜的企业可以比肩的。

在加工这个问题上,要有这样一种理念,即优势资源一定要交给优质企业来经营,一定要交给有实力的企业来经营。如果我们把优势资源交给一些“土八路”去经营,其结果只能是暴殄天物,浪费资源,形不成优势产业。

从产品质量安全这个角度讲,农产品不经过加工是最好的。因为,每一次加工,都免不了要添加这种剂那种剂的,添加了东西,总是比没有添加要差。但是,由于运输、储存、消费爱好等等各种原因,农产品加工有其必然性和刚性需求。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合理控制那些添加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需要与质量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确保经过加工的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要求,不给人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事实上,越是粗加工产生的生鲜产品,其添加保鲜防腐剂的需要就越强,其量的投放就越多,对人体的健康可能影响就越大。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也要主张深加工和精深加工。

农产品加工,我们追求的核心应该是质而不是量。如果单纯去看量,看加工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多少,其意义并不大,既容易导致粗加工泛滥,也容易产生水数字。而质,才更具有实质性意义。而且,重视了质,绝大多数加工企业都是走的精深加工之路,其价值的大幅度提升自然可以起到扩张量的作用。所以,在政府的引导问题上,要注重在质上做文章,这才是对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有利的方向。

农产品加工,其排放物常常比较多,因此,要趋向于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将污水处理等设施高水平配套好,避免加工产生环境污染。

农业工业化,核心的环节是加工,农业产业增效,关键的环节也在加工,所以,政府要重视,要下功夫去抓。

第七件事:环境治理

农村,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之中,是一尘不染之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绿油油的稻田,金灿灿的菜花。而今,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均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此种情形,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带,尤为突出。

看到农村环境如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揪心和担忧。别以为与我们自己没有关系,恰恰相反,农村环境好坏与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然而遗憾的是,高层、中层都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环境污染,有工业污染,但更多的不是来源于工业污染,其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垃圾,二是生活污水,三是种养殖污染。

关于生活垃圾问题,不是清扫清运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无害化处理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经过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由于垃圾量小,农民种田肥料来源少,各家各户在堆烧农家肥时自行消化了。第二个时期,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一次性用品大量涌入,而农民既没有精力也不愿意再把垃圾用作肥料了,同时也无法处置那些无法消化的垃圾,所以家家都往野外倒,形成了农村垃圾遍地的局面,是分散的污染。第三阶段,近年来,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农村建立了垃圾清扫清运系统,但由于多数村镇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到县城处置运距又太远,所以很多地方只采取了简单的填埋和堆放,农村垃圾污染从分散污染变成了集中污染。

关于生活污水问题,主要是农户家中的生活污水绝大多数都是直排到沟渠河湖里面,连最起码最简单的处置都没有,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污水横流的局面。尤其是农户居住密集的区域,河水深黑,河面污物汇集,村子里臭气熏天,目不忍睹。

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拯救农村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我们能不能下决心,集中五年的时间,解决农村环境的问题。虽然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但是问题得有轻重缓急,问题也只能一个一个地彻底予以解决,才会达到目的。

要通过大力的扶持,保证每个乡镇都建立起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系统,以达到全域垃圾无害化处理和镇以上污水全处理达标排放的目标。

要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促使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污水的污染。

要采取铁腕措施监管农业投入品,高残毒高残留危害人体健康的投入品应该禁止生产、禁止流通、禁止使用。对于投肥投粪投激素开展养殖的行为必须全面禁止,并依法严厉追究责任。对于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使用进行限制,以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大量施用农家肥和推动秸秆还田。对于那些低水平规模化养殖,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对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做不到这一条的,要下决心关闭。凡是对环境带来破坏的发展都不足取,这个认识要成为全民共识。要逐步开展土壤休耕、湖泊休养试点,以全面恢复地力和保护水环境。

关于农村的工业污染,也要下狠心治理。严格地说,农村不应该办工厂,因为那里的基础设施配套不了,实现不了污染物的有效处理。对于办在农村的工厂,粗放低水平的,要下狠心关闭,恢复农业生产;有发展前景的,应该进入设施配套的园区,并以搬迁为契机实现转型升级。

总之,农村就应该是一片净土,是一片与污染沾不上边的净土。

第八件事:农旅一体

所谓农旅一体,是指树立农业旅游化思维,实现农业和旅游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中央提出,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一体化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传统抓农业的思维,暗含着这样一种认识:农业就是靠农产品自身产生价值。比如,种水稻,一年忙到头,只要把稻谷卖出去了,就算是价值实现了。比如,种葡萄,也是一年忙到头,只要把葡萄卖成了钱,也算是价值实现了。然而,这种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除了产出产品本身的价值外,还附着着可供人们欣赏、参与、消遣、娱乐等诸多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城市人口开始眷恋乡村气息,农业的这些附加值将会加快显现。

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全新的思维:在抓农产品生产的同时,我们要想办法把农村的景观、空气、阳光、劳动、科普等卖成钱,而且还要卖个好价钱。

归根结底,就是要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牵引人们到乡村来休闲、观光、体验、认知、怀旧、创作等,促使城市人口的第三产业消费向农村覆盖,给农民和农村带来农业生产外收入,实现农业和旅游同步发展。对于地处城市近郊的农村,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通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子。

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首要的条件是建设农村景观。在规划布局农业基础设施、产业板块、民居风格、生态维护等功能时,按照全域景观化的思路,开展景观建设,使农村的各项建设项目,建成后都是可供欣赏和玩味的景观,把农村打造成一个集农业生产、农村景观、农业科普、农耕文明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新农村,成为人们倾心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建设生态景观新农村,我们需要做的功课是很多的。首先是要把农村的环境治理好,实现垃圾和污水全处理,让农村清洁起来,成为清洁农村。其次是构造景观,主要是花海、林海,在种植各种植物时需要精心策划,既要有大规模的主打品种,又要能四季各有不同,形成精巧的色块和季节搭配,产生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让人们今年来了明年还想来,最终年年都要来。有的产业,其生产环节中的某一个季节,本身就是景观。比如,桃、李、梨、杏、樱桃、油菜等,它们的花期都是景观,关键是要有卖景观的意识。第三是构思各种特色园区,供人们从事采摘、劳动、科普等参与式、体验式活动,把农耕生活、亲子教育、家庭享受融为一体,收获激情和幸福。第四是打造特色民居,做好保护旧居和建设新居两篇文章。那些具有特定时代烙印的旧居,可以说是农村的无价之宝,当下废弃的多,应该想办法把这些资源盘活,采用修旧如旧的思路,使之成为特色乡村旅馆,吸引人们前来短期居住。农民建设新房,也应当严格管控,必须做到在规划的地方建房子,建经过设计的房子,并且要紧密传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让它们一建起来就是景观,就能够勾起人们儿时的记忆和感伤,从而产生先天性的亲和力,吸引人们主动前来。

光有景观,显然是不够的。乡村旅游,终归不是名山大川的旅游,必须与之区别对待、形成差异化供给。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迷恋,主要不是来源于景观,而是来源于乡土文化。因此,一定要把文化的文章做足。文化常常是隐含在某种事物之中,处于潜伏状态,没有外力的呼唤,它可能会沉睡千年。但它又是一颗生命力极强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条件,就会破土而出,形成燎原之势。这个合适条件就要靠我们主动创造,就是要策划既符合乡土优势、又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活动。比如,借助乡村的优美环境,每年在某一个季节固定开展体育活动,如田园马拉松、田园篮球或其他趣味运动;比如,种田能手比赛、特色小吃烹饪比赛或其他怀旧性比赛活动;比如,摄影采风、文学采风等艺术创作活动;比如,开展各类创意碰撞、与乡村发展相关联的论坛讲坛等等。用固定活动吸引特定群体前往,长年累月之后形成品牌和口碑,文化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到了这个境界,乡村旅游就形成了气候。

景观建设也好,活动策划也好,并不是每个乡镇、村都要去把文章做满做足,做成个大而全、小而全,而是要立足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做出哪怕只有一项但却具有别人无可替代竞争力的品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仅如此,在一个县域内,最好是各个乡镇或村,要统一进行规划和构思,形成季节相错的旅游景区,保证全年都有火爆的乡村旅游市场。

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乡村旅游,农民能从中得到什么?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农民的所得,除了农产品因为休闲、观光、体验等活动而增值外,还可以获得提供服务而带来的收益。如果农村的景观足够吸引人,那么农民的房子就可以成为家庭旅馆,农民通过卖农家小吃和家居房间,就完全可以养活一家人。服务业与农业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利润率比后者高出好几倍,但其劳动强度却又大大小于后者。正是因为农旅一体化发展,可以给群众带来服务业收入,才更显其推动农村振兴、农民致富强大动能,也更显其紧迫性和必然性。因此,抓紧行动乃第一要务。

第九件事:政策支持

当前“三农”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需要认真研究。

当前针对“三农”的政策是不少的,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需要研究的是,这些政策与“三农”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到底有多高。须知,好政策,不一定是正确的政策。只有能够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能够体现正面引导作用,能够推动产业持续发展进步,能够简便操作的政策,才能堪称正确的政策。

我们需要反思针对“三农”的系列补贴政策。这些政策无疑是好政策,但要想被承认为正确的政策,我想需要过程。这些政策最大的缺陷就是只照顾了农民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农村的公共利益。这些政策实施了这么多年,钱花费了不少,但是,农村面貌却没有什么根本性改变。这实际上是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前的各项惠农补贴,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以县为单位统计,一般小县有1亿元左右,大县有2亿元以上的。这些钱,分散到千家万户,便成了每家几百元。农民高不高兴呢?的确高兴。但是农民满不满意呢?不一定满意。因为与他们生产生活更直接相关的运输、灌溉、排涝等大问题没有人去解决,几百元的补助抵不了因为基础设施条件差而增加的生产成本。

有的补贴没有达到引导农业发展的效果。比如粮食直补,也许真的种粮食的人并没有享受到这个补贴,而没有种田的人却在享受这个待遇,因为我们的补贴方式并没有把补贴与粮食直接挂起钩来。在一些地区,这个补贴成了土地规模流转的绊脚石。有的补贴带来了农村新的不平等。比如家电补贴,买空调买洗衣机的给予补贴,而能够买空调买洗衣机的,本来就是条件好的家庭,那些条件差的根本想都不敢想这个事情。有的补贴成了部门和不法商人谋利的工具,农民却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比如农机补贴,本是好事,但在操作中,要上了目录的品种才能补贴,在经销商处购买时通过扣除的方式兑现补贴款,结果导致了歪风邪气。有可能部门通过控制目录谋利,商人通过涨价谋利,而农民则只是背了个空名。一台农机具,在未进入补助目录时,可能卖价5000多元,在进入补助目录之后,卖价就成了6000多元,就是最直接的表现。如果不搞什么目录,只要农民购买了多大功率的农机具就可以凭票到财政领取补贴,这个事情就会大不一样。有的补贴实质上是损害农民利益的。比如说曾经风靡一时的能繁母猪补贴,一度成为笑谈。这个补助的实施,因为政策的刺激,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调节机能,导致了猪肉周期性的供大于求,严重损害了养殖户的利益。

支持“三农”,政策要对路。“三农”最重要的支持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这是最迫切的,如交通、水利、土地等条件改善,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让农民因为生产条件配套问题的投入成本接近于零。二是加快改善农村环境,要下决心给予政策支持,抓紧改变农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局面。三是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必须是公益性的、全天候的,过早地将这一职能推向市场,是对“三农”工作的削弱。四是加大村级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提高村干部待遇,让有能力的人能够安心于村干部岗位为民服务;大力提高村级组织解决村内小问题的能力,让村级组织在群众心目中有地位、有威信。那些惠及困难群众的所有资金都应该由村干部去落实到户,让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具体化为对村级组织的感恩。如果村级组织没有什么治力可言,如果对群众的好处都由上级或上几级越过村级直达农户,久而久之,我们的基层工作基础是十分令人堪忧的。

支持“三农”的政策,落实的方式也要对路。严格说来,中央、省两级政府,只需要把支持“三农”的资金按照一定的系数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安排到县,指明用途,加强监管和审计,即可。至于具体到哪一个项目,如何规划设计搞建设,交给县级政府去统筹安排。如果一个项目的规划、设计、评估、招标、建设、验收均由厅局直接操作,则必然既不能保证所实施项目的正确性,也不能保证管理这方面的领导和干部自身的安全性。有些项目,其前期费用就占去了项目总投资的40%至50%,有些项目,允许实施的内容是实际不需要的,而实际需要的内容又不允许实施,从而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和设施闲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仍然没有解决,十分令人痛心。导致这一恶果的罪魁祸首,就是上级一竿子插到底,管了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微观事务。这种局面,如果不从顶层设计上去改变,更加痛心的后果还将继续出现。所以,我们必须下大决心整合项目和资金,办成农村真正需要的大事。

以上观点,供大家参考,目的是要把“三农”工作抓得更好。

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三

同志们:

这次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是继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形势,统一认识,明确任务,推动今年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刚才,水源就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及当前几项重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请大家抓紧落实。借此机会,我强调三方面的意见:

一、要深化“三农”工作认识

(一)要迅速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机遇上来

目前,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看,我区农业发展正进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政策机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xx年聚焦“三农”,去年又密集出台顶层设计,对 农民股份合作社、农村集体资产权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系统安排。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每年都要针对性推出重要举措,推出的民生实事一半以上与“三农”直接相关。二是发展机遇。近年来,由于多方给力,我区的农业农村基础在不断夯实,为我区由农业小区向农业强区跨越积蓄了力量。同时,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减负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出现了农民投身农业、业主投入农业、干部抢抓农业的大好形势,农业农村工作迎来了更为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善于抢抓机遇,敢于争取机遇,敢于创新机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要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对“三农”工作的具体要求上来

近年来,我区农业占比在下降、农村人口在减少,但并不意味着农业农村不重要。尽管我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势头强劲,但“不发达阶段、不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尚未根本改变,“不发达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领域,“不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群体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兄弟。处于“转型发展、富民兴区”关键节点的石鼓,必须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拉长农业现代化这条“四化”同步发展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这是经济规律之必需,是发展阶段之必需,是肩负使命之必需。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必须走好三条路子:一是走好农旅融合路子。农旅融合是石鼓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石鼓农业要发展,必须坚持农旅融合,不仅在“内部优化”上做文章,还要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内外联动”上下功夫,使农业从单纯农产品保障,向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推动产业链条延伸。二是走好生态保护路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减,即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退,即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农业生产退出来;转,即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和财富;改,即改良土壤;治,即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保,即保住耕地、水资源等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三是走好园区发展路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平台,着力推动农业由简单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农民职业化、生产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三)要迅速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对“三农”问题的正确判断上来

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区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要重点把握好四个更加突出,着力“四个问题”:

要更加突出新型主体培育,加快建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着力“谁来种”的问题。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提升综合效益、加强指导服务等方式,留下一批对农业有感情、有经验的农民,培育一批以种养大 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农业企业和负责人为代表的新型主体,吸引一批愿意务农爱农的年轻人,逐步培育富有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要更加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集约度、高附加值、高外向性现代农业产业,着力“种什么”的问题。“种什么”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在区域布局上有保有压、特色鲜明,在产品结构上科学组合、合理定位,在产业链条上前延后伸、培育品牌,不断提高石鼓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要更加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由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怎么种”的问题。现代农业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过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规模主体还难以完全替代普通农户,必须把农业社会化、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着力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发展滞后的问题,以社会化服务引领农业的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升级,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与联合,深化农业各主体的分工协作,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的立体式复合型发展。

要更加突出农业技术装备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着力“种好田”的问题。我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但农业物质技术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建设要求,贷款难、配套难、风险高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必须加强技术装备建设,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解放农村生产力。

二、要把握“三农”工作重点

(一)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始终坚持争创国、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完善《石鼓区“”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园区相应的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公路、机耕道、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同时,要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吸引社会资金和龙头企业落户园区,带动和促进农业扩规模、上档次、创品牌,推动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迈入快速道。

(二)把加快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夯基工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充分认识水利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按照“储备一批、完工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的要求,一是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二是着力推进河道整治工程。三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三)把推进改革作为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迎接农业新挑战,根本出路在改革。我们要把握好上级精神,突出重点任务,扎实向前推进。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政策,要解放思想,积极推进,按照上级要求,排出时间表,精心组织实施,决不允许“中梗阻”或推诿搪塞。这要作为一条政治纪律来明确、来要求。对已经进行的改革试点,区政府要搞好顶层设计,分类指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具备推广条件的要扩大示范;暂不具备扩大试点条件的,要继续搞好试点。对有些新情况、深层次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在理论层面和务虚层面搞明白,然后抓试点。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要充分利用上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落实好有关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不断探索和丰富集体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要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严禁“非粮化”和“非农化”。

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突出抓好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扩展工作。这项工作政策性和专业性强,既要解决问题,又要防止引发矛盾,必须把握好政策原则,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区、乡两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领导要亲自挂帅,精心组织,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做好工作,确保今年 40%的任务顺利完成,为农户“确实权、颁铁证”。

三是鼓励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目前,我区土地流转速度略高于四城区平均水平,但乡村之间很不平衡,和先进兄弟单位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区、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用,鼓励土地经营权加快有序流转,争取今年流转面积要有较大的突破。

(四)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目前,我区农民收入从结构上分析,经营性收入占30%,工资性收入占56%,转移性收入占9%,财产性收入占5%,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为此,一是积极引导农民调结构、转方式,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的农业项目,因地制宜地推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模式,实现农业经营效益最大化。二是引导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围绕特色产业,开发一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开展或参与的初加工项目,增加经营性收入。三是充分用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成果,加快推进农业担保贷款、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农业保险等改革向农户拓展,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创新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财政投入方式,健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专项扶持政策,建立土地流转促进机制,让更多农户分享改革带来的实惠。

(五)把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目前,我区还有2个国家级贫困村, 户贫困户, 个贫困人口,要在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力推进扶贫攻坚。要继续加强产业培育、科教培训、信贷扶持和创业扶助,增强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要强化精准扶贫和社会扶贫,推动扶贫资源向特定贫困村、贫困户聚集,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是不断强化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贫困生、残疾学生等特殊学生和弱势群体的关爱、救助和教帮体系。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问题,着力构建覆盖“三留守”群体的关爱服务网络。加强农村低保和医疗卫生工作,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巩固提升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功能,保障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加大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新一轮“联村建绿”工程。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区处理”长效清洁机制,抓好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置。从去年起,区财政安排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行政村的 万元补贴,乡街一律不得截留,村里要专款专用,切实把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加强“三农”工作领导

一是强化“重中之重”意识。目前,我区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绝不能因为粮、菜、猪、鱼获得“十一连丰”,就认为农业生产没有问题了;绝不能因为农民收入实现“十一连快”,就认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绝不能因为农村环境建设在点、片、线上有所成就,就认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村改革面临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现代农业仍任重道远。所以,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站在政治和战略的 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要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农村改革,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主动践行“重中之重”思想,发挥表率作用。乡、涉农街道党(工)委每年要研究几件“三农”问题的大事,政府要抓好落实、抓出亮点,各行各业都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是转变工作方式方法。首先要明确政府定位。要转变农业农村工作指导方式,政府一定要多做市场不能做、农民需要做、我们恰恰能够做好的事情,更好地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责。农民何时买种、买肥的事不用大家去操心,只要我们把农资调整顿好,让农民随时能买到“放心种”、“放心肥”就可以了;把适宜播种的气象条件传达给农民,把先进生产技术告知给农民,让农民学懂会用,种地的事就不用操心了。这样既做到了政府工作到位,又让农民感到满意。其次要选择好载体。现在,指导和服务“三农”工作不能全靠老套路,一定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随势而为。去年,搞的农业示范田、农业专家会商、惠农通信息平台、派驻蹲点干部帮扶农村环境建设等,都是借助载体、创新服务的好做法。今年各涉农部门在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智慧农业开发、争取项目资金等方面,都要有所作为、都要有所突破。第三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做好“三农”工作,干部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在掌握政策、吃透民情上下功夫,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作为必修课,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乡村、深入群众,和农民交朋友,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加切合实际。同时,要尊重农民意愿,从认识上和感情上端正对农民的态度。无论做决策还是抓工作,都要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认识听取群众意见。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工作才能够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心在基层,稳定的根基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基层党员干部,处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最前沿,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这些年来,不管我们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也好,还是开展服务农民群众的各类工作也好,可以说哪方面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让我们开展和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就必须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组织作用,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四

今年我行的各项工作头绪繁多、任务压力较大,无论在指导思想上、管理方式上,还是经营理念、考核措施上,都有许多新变化,但只要各行要紧密围绕郭行长提出的在发展上抓好“五个坚持”,管理上开展好“五项活动”,工作上抓住“五个重点”,统筹兼顾,把握全局,有理有节,引导干部员工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业务与发展、经营与管理、加快信贷投放与防范风险、主动负债与壮大资金实力、业绩考核与计划执行、数量导向型考核与质量效益型考核的关系,就一定能推动各项业务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快速协调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要把握抓好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行各项工作,实现业务经营又快又好发展。

科学的发展观对我们而言就是要把有效发展的根本途径转移到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全体员工素质上来;把业务经营中心转移到提高资产质量上来,努力实现农行价值最大化。就是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既要注意防止片面求“快”而忽视“好”的倾向,也要注意防止以“好”压“快”的倾向,积极推进业务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二要加快消化历史包袱,努力推进我行的经营战略转型。

当前,我行不良贷款余额大,表外挂息多,历史包袱沉重,尤其受传统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惯性的影响,部分县支行和网点业务经营还比较粗放、收入结构相对单一,单纯追求规模,管理与发展不相适应。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不能尽快消化历史包袱,将会严重制约我行的可持续发展和赶超战略,为此,各行要充分利用省分行优惠政策,多渠道增收,加快消化各种挂账,减轻历史包袱给我们造成的压力。

三要认真抓好“五个坚持”、“五个转变”、“五项活动”和“五抓重点”工作。

今年,市分行党委提出的“”工程,突出强调了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强化内控管理,防范风险,既要突出重点工作,又要兼顾发展这一特点,各行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转变经营观念,将“五个坚持”、“五项重点”的要求贯彻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通过扎实苦干,迅速缩小与全省系统内的差距;要认真开展好“五项活动”。按照省分行党委要求,结合陇南实际,今年,全行要认真扎实地组织开展好“规章制度学习教育活动”、“信贷基础管理规范年活动”、“会计基础管理规范年活动”、“自律监管规范年活动”“反洗钱活动”,这是针对我行基础管理和内控管理薄弱、违规操作、自律监管不深不细、制度落实不到位、个别行、个别网点屡查屡犯,纠而不改等实际问题采取的加强内部管理的重点措施,各行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五项活动的重大意义,按照市分行统一部署,认真抓好活动的开展,切实达到增强干部员工遵章守纪意识,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内控水平的目的。

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研究新对策,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市县两级行都要增强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既要注重效率,更要重视效果,想方设法帮助基层行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加强督导,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五要认真提高执行力水平。

执行力是竞争力的基础,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提升执行力就是对上级行确立的工作目标,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并力求有新的突破;对上级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落实;对上级行制定的制度规定要始终如一地遵守执行。要增强执行规定的主动性,对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拿不准的要及时向市分行和分管领导汇报。

市县两级行机关部室要改变作风,在全力为基层服务的同时,对上级行交办的事情要不折不扣地迅速办理,并按要求及时向上级及时报告,对拖拉不办的市分行将予以问责。

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五

同志们:

这次全区农村工作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在“两会”刚刚结束之后召开的又一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形势,统一认识,明确任务,推进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刚才,就全年农村工作及当前大春生产做了具体部署,请同志们抓紧落实。这里,我再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认识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致力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重视“三农”问题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历史责任,是顺应经济规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当前,全区上下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增强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迅速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正确判断上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中央连续两年以1号文件专发“三农”工作的文件,农业和农村工作从过去长时期的“基础地位”,到近几年的“首要位置”,再到现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表明我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正发生着三个深刻变化: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国家对“三农”的支持有增无减。二是国家将在规划制定、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把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国家现代化进程。各种优惠政策、配套项目、改革措施等,都可能向农村倾斜,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国家将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机制,打破千百年来难以突破的城乡二元结构。所以,我们要在这种大背景、大格局、大变化中,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乘势而上,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二)要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的具体要求上来。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了农村经济要在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的总体要求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区委三届五次全委会按照市委部署,将农民增收作为区委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六大工作重心之一。这一思路的提出,顺应了农业发展实际,也指明了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和目的。各级各部门要认真领会,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真抓实干;要准确定位,培育产业,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要调整思路,明确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我相信,只要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抓,农业一定会有大的变化。

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六

三、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农村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明确要求县市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业,为此,各级党政一定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配合抓,进一步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要围绕总体要求加强领导。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是促进农民增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按照市委和区委的部署,按照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和农村安全稳定这一总体要求,把加快发展各地特色产业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把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加快观念、方法、手段和职能的转变,做到工作思路更宽,工作要求更严,工作责任更强,工作合力更大,不断提高领导“三农”工作、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围绕改革创新加强领导。新形势下的农业和农村面临许多新课题,各级干部必须要树立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始终围绕加工抓产业,围绕产业抓配套,围绕链条抓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大的突破。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决不能蛮干而错位,也不能放任不管而缺位。要经常深入一线,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特别是在农业税全免的新形势下,基层干部要改变工作方法,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兴产业、促增收、保稳定上来。

第三,要围绕落实责任加强领导。各工委、乡镇党政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三农”工作直接责任人的责任,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抓好“三农”工作。要经常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与村社干部共同研究促进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督促班子成员做好挂村包组工作,切实履行抓“三农”工作的责任。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支农服务举措落实到位,做好传技术、授经验,解难题、释民惑、递信息、拓市场等方面的工作,搞好良种、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的储备、调运和供应,确保农业生产需要。

第四,要围绕夯实基础加强领导。推进“三农”工作,必须夯实农村基层基础。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农村干部脚踏实地、致力发展,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敢抓善管、公道正派,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更快更好地走上致富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志们,农业兴,百业旺;农村稳,大局定;农民富,经济强。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3页,当前第3123

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七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区委工作会议,既是全区纪检、组织、宣传思想、政法、统战等区委五项工作的总结安排会,又是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加压紧逼,推动发展的促进会。应该说,今天的会议,是区委主要领导职务调整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区性大会,也是关乎今年各项任务落实和秦都今后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

刚才,魏书记和几位分别就分管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区委部门尽管不是主要经济指标的责任单位,但对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各镇办、各部门树榜样、作表率,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聚人心、作保障。纪检监察工作要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全力抓好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组织工作要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能力强、作风好、肯干事的“钢班子、铁队伍”,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宣传思想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政法工作要以创建省级平安示范区为抓手,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统战工作要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汇聚的优势,调动一切力量,着力形成同心同德、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下面,按照区委会的意见,我再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发展方向问题

大家知道,根据省委和市委的决定,严维佳书记已经调离秦都赴市政府任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肩负更加重要的职责。这既是省委和市委对严书记个人能力和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近几年来秦都整体工作的充分肯定;既是严书记个人的荣耀,也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荣耀!

可以讲,严书记在秦都工作的几年,既是秦都发展困难最多、面临压力最大的几年,也是秦都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发展势头最好的几年。面对渭滨划转、主导产业不断下滑等严峻挑战,严书记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秦都的发展始终走在全市的前列。特别是去年,我们克服了金融危机、卫片执法等重重困难,取得全市目标责任考核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严书记在秦都的近六年时间里,和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秦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按照市委的安排,由我主持秦都区委工作,这既是对我的信任,更意味着责任。我来秦都已经三年多了,在我担任区长的三年多时间里,大家对我非常支持,政府工作取得的每一份成绩,我所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是大家鼎力支持的结果,都是大家关心、帮助的结果。所以,在我主持区委工作期间,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工作,使我能够更好地履好职、尽好责,与大家一道把我们秦都的各项工作干得更好。

面对区委班子的调整,大家可能有一些猜想,认为秦都的发展方向会不会改变,发展思路会不会调整?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复,这几年来,我们秦都的发展势头很好,一个团结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已经形成。这些有目共睹的发展成绩,证明我们的发展方向和思路都是完全正确的。现在,如何继续保持秦都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维护好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能不能解决好,不仅是对我们秦都领导集体工作水平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一次新的考验,也是对全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整体素养和全局观念的一次现实检验。

要把我们秦都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好、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维护好,就必须坚持区委、区政府既定的战略部署不变、发展思路不变、工作格局不变、目标任务不变、工作重点不变、推进措施不变。要通过“六个不变”,确保今年各项工作开好局,确保半年实现“双过半”,确保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在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蝉联第一,从而使我们秦都今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坚持战略部署不变,即坚持“一年大建设、两年大跨越、三年进五强”以及工业立区、商旅旺区的战略部署不变。

坚持发展思路不变,即坚持以进位创强为统揽,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不断扩张经济总量的发展思路不变。

坚持工作格局不变,即坚持现有的干部格局、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不变。

坚持目标任务不变,即坚持经济工作会确定的生产总值200亿,规模工业300亿,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地方财政收入3.85亿,城镇居民和农民两项收入分别增长20%、22%的目标不变。

坚持工作重点不变,即坚持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商贸繁荣、新农村建设、财税工作、“双创”工作和旧城改造、街景整治等重点工作不变。

坚持推进措施不变,即坚持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措施,以及区级领导包抓镇办、包抓项目、包抓重点工作任务的办法不变。

全区上下都要严格按照“六个不变”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各项重点任务,找准工作定位,明确目标要求,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把我们秦都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好、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维护好,力争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把我们秦都建设的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二、关于当前面临的形势

年初,我多次强调,今年是我们秦都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今年我们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压力异常巨大、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异常被动。

一是新区划转尚不明朗,给我们发展带来的挑战异常严峻。西咸新区建设对于全市来说,无疑是重大机遇,然而对我们秦都来讲,与其说是机遇,还不如说是挑战。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挑战要远远大于机遇。沣渭新区作为支撑秦都跨越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近年来我们规划建设的三个园区,以及引进的三个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和一大批中小项目都集中在这里,这些项目花费了我们巨大的精力、人力和财力,大部分正在建设,有的即将产生效益。现在这一块纳入新的沣渭新区,下一步怎么开发、怎么建设,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当然,这一块如果划转或托管,也是省上着眼关—天规划实施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大局考虑的,尽管对我们秦都的工业和整体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是对全国、全省发展以及西咸新区和西咸大都市建设会有很大的推进。所以,对于沣渭新区开发建设大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着眼大局、顾全大局,坚决服从上级决定。同时,我们要冷静面对新区划转问题,筹划我们秦都向哪里发展,今后如何发展。在目前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要把沣渭新区这块抓住不放,一如既往地支持在建项目建设,一如既往地支持新建项目开工,一如既往地支持在谈项目落实。退一步讲,这一块既就是划转,也会给我们税收分成。因此,全区上下在这一方面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绝不能因为可能划转的原因,影响我们的项目建设,影响沣渭新区建设。

二是去年目标考核全市第一,使我们保位争先的压力异常巨大。去年,我们荣获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奖第一名,这既是荣誉,更是鞭策,同时也是压力。说它是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去年我们在全市名列第一,今年必将成为兄弟县区赶超的对象。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差距只有2分,前五名差距也只在0.5分以内,所以稍有懈怠,就会被赶超。现在我们是第一,这也意味着即使今年得第二都是落后。加之我们指标基数本来就大,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是一个亿,甚至几个亿,很不容易;而兄弟县区由于基数小,稍一发力,指标增速就会把我们甩在后边。第二,骄兵必败。全市第一的光环很容易使我们骄傲自满,盲目乐观,这是我们保位争先的大敌。当前,这种情绪在我们一些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当中已经有所表现,在我们一季度各项工作中已经有所表现。20xx年,我们的目标责任考核全市第六,成绩不太理想,从去年年初开始,我们就早安排、早部署、早动手,为全年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相比去年,我们今年的工作起步慢、开局差、成效很不理想,如果持续下去,就会重蹈渭城覆辙。第三,“保位争先、蝉联第一”,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基于秦都在全市的地位和条件,我们秦都应该走在全市的前列,这也是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看法。如果我们今年不能保住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对上有负市委、市政府的厚望,对下不能向全区干部群众交代。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必须在今年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再创佳绩、再夺第一。

三是经济指标及双创、旧城改造等诸多工作,使我们面临的任务异常繁重。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过千亿”目标。在全区经济工作会上,我们提出了生产总值过200亿、规模工业过300亿、固定资产投资过300亿的目标,这也是基于市上加压紧逼的要求、我区的发展形势和进位创强需要做出的。这个目标能不能完成,不仅影响市上“三个过千亿”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我们秦都今后的发展和创强目标的实现。虽然说这是一个积极进取、“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但仍然与我们创强目标有不小的差距。与创强目标相比,生产总值低于创强227亿元目标27亿元,规模工业低于创强331亿元目标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创强330亿元目标30亿元。要完成经济工作会确定的目标,生产总值比去年要净增28亿元,规模工业要比去年净增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要比去年净增93亿元,净增量之大是秦都历史上没有的。市上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高达60亿元,是去年的四倍。同时,今年是全市创国卫验收年,作为主城区,这是我们必须完成好的政治任务,这项工作势必占用我们一半的时间和精力。加之我们还承担着繁重的旧城改造、街景整治等任务,可以说,我们今年的工作任务比过去任何一年都要重得多。

四是今年极不理想的开局,使我们当前各项工作异常被动。我们常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去年我们正因为起步早、开局好,全年工作才比较主动,成效也比较理想。然而今年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我们各项工作开局不好,动劲不大,进展很慢,能看得见的成效少之又少。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看,1—2月份,规模工业只完成32.95亿元,差全市50.4%的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欠计划进度17亿元。而渭城区规模工业完成46.4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3.24%,不但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更比我们秦都高出近14亿元。同时,我们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仅完成6.31亿元,欠计划进度43.7亿元,完成量只是计划进度的八分之一。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56万元,欠计划进度2160万元。应该说,主要经济指标欠账很多,给全年任务完成造成很大困难。从招商引资进展看,目前,我们不仅在谈的大项目迟迟难以落实,掌握的招商线索也是屈指可数,重大项目线索更是少之又少,要完成全年60亿元的招商任务难度极大。从项目建设进度看,前几天,我们组织对去年年底新开工的26个项目进行了实地察看,结果很不理想。春节前,我们就要求各项目要在3月1日前完成所有前期准备工作,节后就可以实质性建设了,但大部分项目连土地平整、围墙圈建、平面设计、工程招标等最基本的工作都没有做,更不要说真正开工建设。按照这样的进度,今年的全市观摩会我们看什么,今后的发展我们靠什么。其它工作也都进展不大,新农村建设氛围不浓,旧城改造还没有启动一个拆迁项目,双创工作也被《咸阳日报》以“渭城行动快,秦都、高新动作缓”为题点名批评。现在,一季度就要结束了,可以说,我们已经输了第一棒,各项工作欠帐很多,局面十分被动。下一步,我们不仅要补回欠账,保证进度,还要在全市保持领先,可以说,很不容易。

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今年将是我们秦都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背水一战的时候。困难固然很多,压力固然很大,但是从秦都多年来的发展经验看,我们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面对渭滨划转的不利局面,我们把发展的重心从渭滨转向河南三办和马泉;面对主导产业下滑的严峻挑战,我们培育了新兴装备制造业;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我们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之所以能克服这些困难,主要是因为我们秦都有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在目前这个特殊和关键的时期,我们只有坚定信心、痛下决心,只有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只有扑下身子、狠抓落实,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化解一切压力、战胜一切挑战。我们坚信,只要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不动摇、咬住目标不放松、埋头苦干不懈怠,我们既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秦都的发展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关于纪律作风

严明的纪律是我们推进发展的有力保证。前面我讲过,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但总体上是好的,不等于就没有问题。春节前,区财政局两名中层干部因一点小口角就大打出手,一个腿部骨折,一个头上挂彩,在社会上影响极坏。前几天,区工商联党组书记李骥,竟然在上班时间喝醉酒,跑到机关大院大吵大闹,严重扰乱机关正常办公秩序。区人劳局统筹办干部,有问题不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利用网络擅自发布信息,再经过凤凰网、华商网、咸阳吧等网络媒体炒作,搞得沸沸扬扬,严重影响了我区的形象和声誉。类似这种打架、网上发贴子的问题,在教育局、物价局也出现过,影响极坏。还有古渡办干部陈瑞,身为国家公职人员,不能正确处理个人感情问题,毁人容颜,触犯刑法,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个别干部职工自身素质不高,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教育不够,管理不严。刚才梁书记已经宣读了有关处理决定,当然,处理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透过这些现象,也暴露出我们纪律作风方面的诸多不正之风。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目无组织纪律的“自由风”。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目无组织、目无纪律,外出不打招呼,不履行请假手续,参加会议派副职甚至一般干部应付差事;一些同志上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迟到早退、脱岗串岗。一些单位上午不到十一点半,就走了一大半人,下午直到两点半甚至三点,才陆陆续续来上班,甚至还有人干脆就不上班。有的部门单位,区委、区政府安排的工作、做出的决定,有利自己的就执行,不利自己的就不执行。

二是疏于管理的“松散风”。一些部门单位制度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形同虚设,干部上班聊天,上网种菜、炒股、玩游戏、看电影,干什么的都有。一些部门单位领导怕得罪人,对干部不敢抓、不敢管,对一些不良风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把手”对班子成员干什么不知道,分管副职对分管科室、站所的同志干什么不了解,更谈不上管理。

三是责任心缺失的“敷衍风”。一些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区委、区政府安排的任务不上心、不入脑,整天无所事事;一些干部根本谈不上主动工作、超前工作,一推一动,不推不动,甚至推也不动;一些干部习惯作表面文章,对上应付、对下糊弄。前几天,区委、区政府安排集中检查项目,有些包抓部门才临时抱佛脚,到项目单位和所在镇办问投资、问进度、问情况,来应对区上的检查。还有招商引资工作,我们多次强调、反复强调,就是引不起个别人的重视,平时不努力,考核时才东借西凑,滥竽充数,应付差事。

四是心态失衡的“攀比风”。一些干部不比工作比待遇,不比实绩比职位,当了副科想正科,当了正科想副县,看到别人级别高、职位好,就心态失衡,怨天尤人,认为组织欠自己的太多。一些干部热衷于托门子、拉关系,总打听什么时候调整干部,总想着提拔升迁,心思和精力根本没有用在工作上。

五是不思进取的“消极风”。一些干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缺乏工作激情;一些干部对工作低标准、对自己低要求,没有一点事业心;一些干部意志消退,精神萎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还不撞钟。

六是永不知足的“计较风”。一些干部职工缺乏感恩之心,不知足、不满足、斤斤计较。比如,个别二级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等不得区上研究答复,就赴省市上访,要求落实政策待遇。我们企校划转的离退休教师,应该说相关待遇比渭城好得多,但依然要这要那,不断上访。还有教师职称评定,前些年我们没怎么评,去年提出来后,由于教育创强放了一放,结果一些人就急不可待、满腹牢骚。包括我们个别镇办和部门,安排的工作还没有开始干,就讲条件、摆困难、要经费,生怕亏了自己。

七是走不出机关的“衙门风”。一些部门、单位领导热衷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走不出机关,沉不到一线。一些领导干部只安排,不督促、不检查,机关的不知道一线情况,镇办的不知道村组情况。个别镇办领导虽然工作在农村,但对基层问题不了解、不过问、不解决,致使群众都上访到区上、市上甚至跑到了省上,还毫不知情。

八是吃吃喝喝的“浪费风”。一些部门、镇办领导热衷于吃吃喝喝,相互宴请,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请来请去,都是在花公家的钱。一些部门单位经费尽管很紧张,但大部分钱都用在了吃喝上,用在正路上的钱没有几个。

以上这些问题,与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素养格格不入,与当前全区跨越发展、进位创强的工作大局极不相称,必须下决心进行整顿。为此,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由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利用一周时间,在全区深入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区上不再统一安排,由各单位、部门自行安排,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各镇办、部门要将纪律作风整顿与巩固“三新”主题教育活动成果结合起来,与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下茬立势整顿机关纪律作风,下茬立势解决突出问题,确保纪律作风整顿与推动当前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以严格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关于纪律作风,在这里我提几点要求。

一要强化教育,增强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首先,要教育我们的干部,从秦都事业的角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把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和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引导干部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干,力争在各自岗位上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其次,要教育我们的干部从岗位职责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在其位、谋其政,拿着工资就要干事,干事就是你应尽的责任,只有把工作干好,才能对得起这份工资、这份报酬。第三,要教育我们的干部从个人生活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把干好工作当作自己谋生和养家糊口的手段,尽心竭力把工作干好。我也多次讲过,在座的大家今后还要在秦都生活,秦都是我们大家的秦都,秦都的事业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只有秦都发展了,实力增强了,大家的工资才有保障,大家将来的养老才有保障。从这个层面讲,干工作不但是给组织干,更是给自己干。现在,就业压力很大,考公务员上百人甚至上千人争一个岗位,而我们一些年轻干部,想方设法挤进机关,却不珍惜自己的岗位。包括我们一些新提拔的年轻干部,不想干事、不会干事,稀里糊涂混日子,说的大一点,对不起组织,说的小一点,对不起自己和家人。我常讲,秦都的干部素质在全市是最好的,所以我们的工作也应该是最好的。作为我们秦都的每一名干部,都要以感恩之心对待事业、对待工作,以主人翁的姿态,从内心深处焕发出对事业的热爱,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把本职工作干好,把组织交办的任务完成好。

二要加强管理,带好队伍。机关管理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敢管理、能管理、会管理,就能使我们的机关高效运转,就能使我们的干部想事、谋事、干事。作为单位的主要领导,既然组织把这个部门单位交给你,就要管好这个班子,带好这支队伍。首先,要敢管理。就是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既要给干部分任务、压担子,更要敢于教育、敢于批评,树立起自己的权威,绝不能怕得罪人,当“老好人”,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搞不利于工作的亲近远疏,让机关管理流于形式。其次,要善管理。就是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用考核激发动力,能将任务具体化的一定要具体化,该量化的一定要量化,有时限要求的必须明确时限,真正将考核与干部的工作成效相挂钩,让踏实干事的得实惠、受尊重,真正通过强化管理,营造出敬业奉献、快捷高效的好作风。第三,要会管理。就是要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干部对单位有归宿感和认同感,切实把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要充分尊重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意愿,给善谋事的人提供表达意愿的机会,给肯干事的人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切实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出来,形成齐心谋事、一心干事的良好局面。

三要健全制度,照章办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最根本、最管用的管理手段。加强机关规范化管理,也必须从制度建设抓起,形成一套科学完善、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使各项工作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首先,制度建设要力求周密。工作纪律、工作职责、工作标准、运行程序、考核奖惩等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形成制度,照章办事,规范运作。其次,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强。要从机关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工作漏洞入手建章立制,尤其要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有关制度,不断提升工作标准,提高服务质量。第三,制度执行一定要严格。刚才,张部长宣读了有关纪律规定,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同志,都要严格遵守。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为干部树好标杆、做好榜样。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项、重要安排部署,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绝不能自作主张,自行其是。对于区上规定的重要经济合同签订、重大开支及土地征用等制度,大家必须坚决执行,该汇报的一定要及时汇报,该请示的一定要及时请示,该沟通的一定要及时沟通,确保全区政令畅通,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四要团结协作,和谐共事。一个地方的发展,最可怕的是内耗,最可贵的是领导班子的团结。大家能在一起共事,既是工作的需要,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所以,大家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来维护团结,特别是各单位“一把手”,既要严于律己当好班长,又要宽以待人理解同志,自觉做发扬民主、维护团结的表率。班子成员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密切配合,凡事多谅解、多配合、多支持、多补台,形成和谐相处、团结干事的浓厚氛围。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时时处处都能以秦都的事业为重,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进一步巩固和维护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大好局面。

五要清正廉洁,干净干事。清正廉洁是对一名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在座的各位都是领导干部,要时刻深怀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之情,倍加珍惜组织提供给我们的舞台,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慎初、慎微、慎权、慎独,自警、自重、自省、自励,不存非份之想,不取不义之才,不谋一己之利,自觉用党纪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我们大家来讲,干到现在这个位置都不容易,我们可以允许大家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但绝不允许在廉洁自律上出现任何差错,这是领导干部的一条底线,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用千书记的话讲,就是作为领导干部,千万不能在廉洁方面出问题,如果出了问题,不犯事是侥幸,犯事那是必然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时刻紧绷党风廉政这根弦,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身边的同志,树立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四、关于工作落实

现在已经进入三月底,能不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确保既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关键就在于抓好工作落实。

一要夯实责任抓落实。目前,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已经非常明确,也分解下达到了各镇办、部门。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镇办、部门并没有把任务分解下去,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科室、同志身上,工作还滞留在“一把手”身上,这也是现在我们各项工作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会后,各镇办、各部门要立即对全年目标任务进行再研究、再分解、再细化,把任务落实到班子成员和每名干部身上,逐一夯实责任、明确时限和进度要求,让大家个个肩上挑担子,人人身上担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共谋发展的强大工作合力。

从而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职工投身到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中来。同时,各位区级领导也要为全区树榜样、做表率,要经常深入自己分管的部门、包抓的镇办和项目现场,督促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以实际行动带动全区上下形成良好的抓落实风气。

三要提高效能抓落实。现在我们的各项工作已经严重滞后,如果还是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的开展工作,不但一季度的任务完不了,“双过半”、“超过半”的目标也很难实现。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都要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以只争朝夕的工作紧迫感,不争第一就是失职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快起步、往前赶、早见效。要坚持做到说了就干,定了就办,今天能办的事决不拖到明天,这周能干的事决不拖到下周,高效率、快节奏地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四要强化督查抓落实。督查督办是促进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区考核办、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和相关牵头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对各项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对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的单位,要下发督办单,限时整改。对整改成效不大的,要在全区进行通报批评,单位主要领导要向区委、区政府作出书面检查。必要时,区委、区政府将采取组织纪律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要真正做到每件事情有回音,每项工作有落实,每个部署有结果,真正督出权威、查出实效。

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八

同志们:

当前,锡山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折关头。这次区委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在力促转型过程中推动逆势赶超。刚才,陆区长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对上半年我区经济运行情况作了分析总结,对下半年各项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请大家会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抢抓机遇、逆势赶超,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强大动力,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的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巩固和发展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回顾上半年的工作,总体上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情况好转,压力犹在。讲情况好转,主要是指与年初相比,全区经济的基本面逐月好转,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一是主要指标企稳回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工业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逐步扭转了增速下滑的趋势,开始进入平稳回调区间。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技改投入占全部工业投入比重、城乡居民收入等效益类指标持续提升;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稳步下降。三是发展后劲不断夯实。坚持以“项目服务年”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发展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工业项目、服务业项目和政府性投入等均保持了较高增速,87个超亿元产业项目在建59个,完成投资37.2亿元。四是新兴产业亮点呈现。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上半年累计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金额4038.6万美元,同比增长41.6%,离岸接包合同金额2546万美元,同比增长45.2%,实现了逆势上扬。同时,v--park、科创园、软件园等重点功能园区进展顺利,s-park获批省台商高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区,锡山科技创业中心正式封顶,拉开了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序幕。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宏观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把保增长、促转型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讲压力犹在,主要是指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并不意味着向好趋势已成定局,我区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转型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产业竞争力还不够强,企业经营比较困难,优势产业的培育、新兴产业的壮大还没有取得突破,部分传统制造业仍处于下行态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比较脆弱。我们既要肯定成绩,又要看到不足,绝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掉以轻心。今天召开区委工作会议,就是要在当前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进一步紧紧围绕“抢抓机遇、逆势赶超”奋斗目标,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高昂的斗志,千方百计保增长,全力以赴促转型,切实做好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国六十周年!

做好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首先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是复杂而严峻的,我们必须坚决克服麻痹大意和厌战情绪,做好长期应对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人们常说,危机之中必有转机,但化危为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思进取、不求变化,还想依靠原有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层次,在原地等待春天的到来,那等来的很可能是更加刺骨的严冬。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产业的转型,就没有跨越的动力,就没有赶超的实力,一切都等于空谈。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同时,放眼全局,谋划长远,紧紧抓住产业转型这一根本性、决定性环节,着力提升锡山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产业转型是大势所趋。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我们总体上仍处在应对危机的关键时期,但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市场结构、竞争结构仍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抓住国际市场重新洗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新机遇,汇聚更多的优质资源,吸引更多的高端项目,集聚更多的高层人才。同时,在全国经济初步企暖的这段时期,流动性的急剧扩张已明显推高了资产价格,带来了远期通胀的隐忧。与年初相比,国家在指导下半年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工作中,越来越强调“调结构”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要尽可能地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信贷资金真正投向有市场的实体经济。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在今后的扩内需、保增长过程中将显得愈加重要。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产业转型是必由之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增长主要靠现代服务业和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支撑。关于利润分配的“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其原因就在于研发和销售环节的利润比制造环节的利润更可观。以美国通用电气为例,这个从电器制造起家的跨国巨头,现在67%的业务都是软件与信息服务,过去我们传统记忆中那个老牌的“通用”已经完全脱胎换骨。靠pc制造业称雄的ibm,现在更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信息服务公司。在追求更高利润的驱动下,以及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压力下,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普遍规律,我们今天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从锡山现实情况看,产业转型是当务之急。20xx年,我区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参照国际上通用的产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锡山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工业化后期的水平。但居民收入、服务业比重、城市化水平等指标则落后于相应进程。例如,我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2∶62.2∶35.6,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2%的平均水平。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我们过去的发展是重点突破型的,因而具有很大的不协调性。这种不协调性的突出表现就是人口素质压力和资源环境压力的持续加大。和早期工业化国家的经历相比,我们完成这一轮工业化所用的时间更短,因而遇到的矛盾更加集中。从去年开始,我区许多经济指标出现了回落趋势,这既有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因素,也有我区下决心淘汰落后产业、治理环境污染的因素,但更为主要的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尚不到位的因素,这是我们必须迈过的一个“坎”。能不能成功迈过这个“坎”,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成功实现产业转型。

从周边竞争态势看,产业转型是动力之源。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已成为周边各兄弟地区的重要战略,而且都相继有大手笔亮相。例如,惠山区正在高标准建设开发区风电产业园、生物医药园等高新产业载体,光伏、风电、生物医药和汽车等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滨湖区依托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等新兴产业园区,正由传统制造业基地加速向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转型升。正是依托产业的成功转型,惠山、滨湖等地相继步入了发展快车道,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反观我区,最近几年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主要是以做“减法”为主,相应的“加法”、“乘法”还未出现积极效应。从发展质量上看,我区的工业利税与主营业务收入比值低于惠山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比滨湖低9个百分点,差距同样较为明显。可以说,产业转型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名副其实的动力之源,谁转型转得快,谁的发展就快;谁转型转得好,谁的发展就好。

因此,不管是要加快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还是要赢得长远发展的优势,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要紧紧抓住产业转型这个重点,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从具体发展路径看,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加强产业规划,明晰发展方向

在产业转型趋势已定、大步迈开的背景下,只有转型的指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方向更加对头,转型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在这方面,德国鲁尔区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鲁尔区原本以生产煤和钢铁为主,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使之先后遭遇了“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大量人口外流,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负债增加,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在危机面前,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改造,将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大力培育健康工程、生物制药、物流、化学等新兴产业,使这一百年老工业区再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虽然当前金融危机的威胁尚未完全消退,但我们已经能从搏击风浪的实践中找到脉搏,进而对产业转型的方向进行更加清晰、合理的规划。从思路上讲,在内需尚待启动、外需可能长期衰退的约束性条件下,我们产业转型的方向、结构调整的力点,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如何使经济走出目前困境的策略性选择,而必须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推手,立足长远,着眼未来,通过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有效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以优化升级为导向,先进制造业要在打造核心优势上力求突破。制造业是锡山的主体经济,也是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主要阵地。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锡山制造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要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要求,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三个“两手抓”,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强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以健鼎电子、清华同方、联茂电子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电子元器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柔性电路板、智能交通、水利工程软件系统、新型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装备制造产业要加快引进和掌握一批机械装备产业的核心技术,进一步做大做强统力电工、锡州机械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电力设备、数控设备、环保设备、轨道交通设备、自动高压设备、机械成套设备等产品,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相对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

新材料产业要以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依托,积极扶持兴达泡塑、隆达铜业、阿科力化工、豪普钛业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精细与专用化学品,不断壮大产业体量。 新能源产业要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提升开普动力、晶石、新日等企业的研发能力,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新一代动力型锂电池、风能发电设备等产品,努力建设集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要切实抓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以红豆杉药业、福祈制药、英特派药业、晶海氨基酸为引领,重点发展新一代异亮氨基酸、紫杉醇、蛋氨酸、中西医药制剂、专科新药、特色医疗电子器械、新型诊断试剂及高端医学中间体等产品,加快实现生物医药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规划构思中,要进一步强化集聚集约的理念。

一方面,要加快产业集聚步伐。根据我区现有产业条件与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提升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规划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园、航空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电驱动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进一步推动企业的集聚和产业的提升。

另一方面,要强化集约发展意识。全面提高项目、企业的筛选标准,建立健全包括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比、环境影响等各种指标在内的综合准入门槛,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集群升级能力和持续发展后劲。

2、以提速倍增为关键,现代服务业要在培育规模优势上力求突破。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发展到较为发达阶段的产物,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相对密集的新型服务业。近年来,我区在道口经济的基础上,坚持以工业化提供动力,以城市化拓展空间,以市场化注入活力,以国际化提升水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初步形成了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下阶段,要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全区服务业规模扩张和水平提升,力争实现“提速、提质、提效”三大目标。

一是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产业。以整合商贸资源和推行现代流通方式为主线,以优化商贸流通业布局、满足消费需求为重点,以集约化、连锁化、特色化为重点,加速引进与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大力推广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超级卖场等为主的新型业态,加快推进宜家购物中心等具有较强带动性的服务业项目建设,积极构建立足本区、涵盖全市、服务长三角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二是着力提升现代物流产业。进一步完善通江物流园区功能配套,加快启动东港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投资设立大型采购中心和分销、配供中心,培育和壮大物流市场主体,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形成集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于一体的现代物流集聚区。

三是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产业。根据现有的基础条件和潜在优势,以信息技术外包(ipo)与商务流程外包(bpo)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意研发、动漫设计、计算机信息服务和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加快呼叫中心等服务外包平台建设,全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到20xx年,基本建成1-2个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2-3个省级服务外包基地。

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以吴文化和生态建设为主线,加大对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突出抓好荡口古镇旅游开发区、斗山农业生态旅游区、鹅湖水生态休闲旅游区,绿羊温泉农场、翠屏山森林公园、红豆杉高科技产业园、黄土塘村、严家桥村、甘露古村等特色景区、景点建设,确保到20xx年争创3-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建成农业旅游特色点20个。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规划构思中,要进一步突出城市功能板块的资源禀赋。

东亭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城市带动优势,以大型城市综合体和楼宇经济为抓手,着力培育总部经济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集商务、消费、娱乐等于一体的城市经济新格局。 东北塘要强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两大支撑,加快推进以不锈钢为主的重点专业市场建设和大型物流企业集聚,着力构建依托长三角、辐射全国的重要生产资料集散地。

商务区要加快推进基础建设、拆迁安置、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域性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出口采购中心,努力建设区域性高端服务业发展区、高品质生活居住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区。

v-park要根据现有的发展条件和定位,在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改造传统物流企业、引导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同时,加快服务外包载体建设和外包优势企业引进提升,着力打造锡山发展服务外包的集聚区。

鹅湖、羊尖、锡北、东港等地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在积极发展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着力打造荡口古镇等一批服务业亮点工程,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性服务业功能板块。

3、以创优增效为重点,现代高效农业要在产业化上力求突破。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虽小,但作用和地位不可低估。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虽说通过农业园区的发展,高效农业面积逐年提升。但是放眼全区,20多万亩农用地的总体产出效益还比较低,大部分还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今后一阶段,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且只能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道路。

一是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载体,以国家级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为龙头,以“一区十园”为载体,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太湖水稻园等千亩以上、万亩连片、土地集约、效益显著、带动农民增收的规模高效农业园区。要在加强农业园区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创新运作机制、投入机制、建设机制,尽快形成以工商资本投资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加快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二是大力实施效益提升战略。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南京农大、上海农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快新品种引繁和新技术试验推广,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5亿元、1亿元的规模型特色高效农业,力争到20xx年高效农业占可种养面积比重达到8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70%。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不断推动农业向生态、标准、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力争到20xx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20家。

三是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继续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企”战略,重点在做优品种、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形成特色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产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明显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要针对不同的农产品和消费群体,从产品包装、市场定位、消费信心、营销方法、文化内涵等角度,研究制订科学有效的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创意和营销策划,充分利用国内外农业展示展销平台、大众媒体,不断塑造和弘扬具有锡山特色的农业品牌文化。

二、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转型动力

产业升级既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的主观能动过程。1997年,韩国虽然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但韩国政府适时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实现了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深圳自身科技资源薄弱,但是通过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种力量,成功打造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高地。韩国和深圳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只是产业升级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决定要素向哪里集聚、在哪里发挥作用的是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政府战略主导、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合成演化。

1、充分发挥政府扶持体系作用。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政策服务等多重措施来鼓励和推动产业转型,通过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来限制和淘汰落后产业,加大调控力度,强化扶优限劣,对产业升级进行引导和扶持。

一是强化财政杠杆作用。

强化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加快研究财政支持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入研究相关政策,特别是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做好项目的编制、筛选、储备,努力争取上级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将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聚焦到我区,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推动激励政策向科技人才倾斜,使成果转化资金集中用于科技项目产业化。

二是强化重点载体支撑。强化开发区功能创新,大力吸纳国际国内资金、人才、科技成果、科研机构、先进设备和高科技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引导开发区由传统工业园区向“四高联动”的科技园区、创新园区转变。要建好科技“三创”载体。加快提升科创园、v-park服务外包产业园、软件园等主题园区的产业承载力和功能支撑力,进一步推动“三创”载体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要完善技术研发载体。以企业为主体,加快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等“两站一中心”建设,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转型活力。要打造院(校)地合作载体。加快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孵化基地、技术中心和研究院,推进清华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工作站等合作载体建设,使之真正成为“筑巢引凤”、“孵化育成”的重要平台。

三是抓好公共平台建设。采用政、企、协(行业协会)共建方式,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有步骤建设一批推动产业集聚提升的公共服务平台。借鉴国家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构建模式,加强政府职能部门、领军企业、行业协会的沟通合作,积极构建在国家和省内具有权威性的认证、认可机构,全面提高我区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推动产业升级的引领能力,着力抢占技术制高点。

2、充分发挥市场支撑体系作用。推动产业发展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是全球一个普遍趋势,而最能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就是市场。

一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健全政银企合作对接机制。搭建常规化的政银企沟通交流平台,通过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贷款营销见面会等形式,定期组织银行和企业进行多边交流和共同协商,疏导政、银、企三方联系渠道,保证重点项目、优势企业的资金供给。完善金融服务保障机制。大力加强各类融资平台建设,着重引导和鼓励担保咨询、信用评估、审计、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积极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要强化利用资本市场。推进企业上市是引导社会资金从低效率部门向有发展前途、竞争力强的企业流动,从而有效调节资金分配,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加速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支持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和辅导培训,进一步强化上市企业的要素保障,为更多锡山企业上市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特别要抓住创业板推出的机遇,做好上市基础性工作,抢占先机,争取锡山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更多席位。 三要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通过“以小引大”的方式,吸引民间、境外机构和个人创办创投、风投和其他投融资机构,推动各类资本进入锡山创投市场,逐步缩小国有资本比重,扩大民间、境外资本比重。

3、充分发挥引育并举工作体系作用。产业升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通过加大有效投入来进行拉动和带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特别要在核心领域、优势产业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培育上寻求新的重大突破。

要全力以赴抓引进。强化招商引资。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调整,充分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产业转移、人才流动的有利时机,瞄准重点地区,完善推进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精心组织专题招商和重大经贸活动,突出重大产业项目和服务外包龙头项目的招引,不断增强现代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强化项目驱动。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发展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力争每个项目都能早启动、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以重大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强化政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成果,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配置和创新要素之间的紧密互动,努力形成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形成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既要引进资金项目,更要注重集聚人才。要以实施“530”计划为契机,切实抓好“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以更远的眼光、更大的力度吸引各方英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要全力以赴抓培育。大力推进“中间分离、两端延伸”,鼓励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依靠技术进步、体制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高端制造、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和总部经济,逐步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大力实施技术改造。认真落实有关企业 技术改造 的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加快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和产品换代,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大力促进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重点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加快各类孵化企业毕业育成进度,尽快使企业研发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提高产业关联技术嫁接转化成功率。要大力强化专利工作。引导和支持各类规模型、科技型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到20xx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总申请量的比例达18%,专利授权量达2500件。要大力加强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通过产品升级创建自主品牌,努力变产业集群为品牌集聚,力争到20xx年全区中国名牌产品达12个、国家免检产品达20个。

三、优化发展环境,夯实赶超基础

发展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流的发展速度、一流的发展水平,需要一流的发展环境做支撑。大量事实表明,哪里经济发展环境好,哪里就能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就会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就会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逆势上扬、弯道超越。上海浦东新区刚成立的时候,为了吸引企业投资,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因此浦西的一些企业就把注册地点搬到了浦东,但它们实际的办公地点还是设在浦西。直到近几年来,浦东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服务质量日趋提高,很多企业才开始真正到浦东生产、办公,浦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才得以不断加快。由此可见,对于产业转型的主体——企业而言,能否在一个地区安心立业,能否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提振信心,能否坚定不移地推动转型升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完善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政府服务等要素形成的综合发展环境。唯有优化发展环境,才能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奠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才能进一步提振企业家信心指数,激活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才能进一步加强政企联动,合奏逆势赶超的时代强音。

1、要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工业化和城市化,始终是相辅相成、互动并进的孪生兄弟。没有产业的转型,城市功能的完善就失去了重要依托;反之,城市功能不完善,产业转型的基础就不牢固。因此,推动产业转型,优化发展环境,必须将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作为首要抓手,突出强化“三大环节”。

一要推进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强化骨架、完善路网、改造干线、提高等级”的要求,全力推进高速铁路、锡张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和北中路、安南大道等区域骨干道路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全区的快速路网体系;继续推进公交客运站建设,增加公交线路和班次密度,不断提高公交服务覆盖率;配合完成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工程建设。

二要推进完善社会事业。切实加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医疗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和援助工作,加大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五险合一”扩面征缴力度,提高慈善事业和社会救助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载体,加快打造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和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活动市场化运作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着力提升锡山文化软实力。

三要推进完善城乡管理体系。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城市管理机制和网络,以社区为重点,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城镇管理体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推进数字城管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大信访维稳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大防控”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2、要全力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的健康生活和持续发展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制约了锡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产业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坚持环境优化发展战略,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构筑清洁、环保、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 ,腾出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还复江南碧波美景。

一要重视源头控制。现阶段,工业 企业仍是 环境污染的 重要源头,只有通过调整转型才能得到根本控制。要按照“管好存量、严控增量、落实减量”的要求,坚持实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坚决淘汰“五小”企业和“三高两低”行业,严格防止落后产能复活回潮。要根据区情特点和环境容量,不断提高引资环保“门槛”,严禁 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二要推进节能减排。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进一步完善减排计划、抓紧减排工程、推进减排项目,力争到20xx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xx年下降20%,cod和so2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4%和27%以上。大力开展循环经济 和清洁生产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开发区“循环经济 试点园区”建设,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倡导社会循环 式消费;严格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规范操作程序,完善激励措施,加大工业园区和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力度。力争到20xx年,全区建成2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0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20%以上的规模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要强化末端整治。以实施区域环境补偿机制为抓手,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农村村庄综合整治、污水管网建设、控源截污行动和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六大工程措施。抓紧落实污水处理厂扩容、管网全覆盖和接管入户工作,建立健全以排水户、污水管网养护单位、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为监管目标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年内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到20xx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建立完善部门联动环保执法协调机制,全面落实排污口封堵工作和 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措施 ,坚决斩断违法排污“黑手”。

3、要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是推动产业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效能意识,提高执政能力,才能营造出集聚优质资源、整合优势企业、吸纳优良人才的“洼地”效应,形成推动“逆势赶超”的软实力。

一是要在解放思想中确立服务新理念。在当前形势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强化“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人员都是服务人员,所有工作都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为企业多办实事、多送温暖。区四套班子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对基层的同志要多体谅、少埋怨,多支持、少指责,多帮助、少干扰,在财力安排、资源配置等各方面都要尽力向基层倾斜,努力形成政府与企业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是要在建强队伍中提升服务上水平。提高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内在需要。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制定推进镇(街道)和部门领导班子规范化配备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要重点办好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培训班等六个区级主体培训班次,力求干部教育培训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全面推进“363”工程,通过上岗压担、培训提能、轮岗交流等方式,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帮助和促进年轻干部提高素质能力。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任机制和监督机制,组织好干部选任情况“一报告两评议”工作。

三是要在转变作风中强化服务优氛围。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各级各部门都要清醒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责任,大力弘扬奋力争先、争创一流的精神,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在当前紧迫的发展形势下,每一刻耽误,每一步放松,都可能造成机遇的丧失和发展的落后。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切实增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一切任务往前赶,一切工作抓紧干,真正以“紧张每一刻、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成就每一年”的紧张快干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埋头苦干,不让一个工程延误,不让一个项目落空,不让一个机遇错失,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构筑锡山跨越赶超的坚实基础。

同志们,狠抓产业转型,是决定锡山未来发展命运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抢抓机遇、逆势赶超”的战略核心。形势催人奋进,责任重于泰山。全区上下要深刻认识加快产业转型对于锡山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坚持不懈推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发展业绩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

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九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省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注重选好配强县乡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坚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市)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办法,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领导和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和乡镇企业工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抓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两年内覆盖全部行政村。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伍建设。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广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增强他们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两年内实现全国乡村网络基本覆盖。

(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证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履行义务、行使权利。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广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创先争优等活动。关心爱护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五)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树立理想信念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筑牢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实现全面建设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为党中央周围,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重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三)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制定乡镇村庄建设规划。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确保“”期末基本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进而普遍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发展农村邮政服务。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

(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七)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力量弱,必须切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排涝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对口支援,发动群众,加快受灾农户住房重建,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灾区生态环境尽快修复并不断改善。

(八)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农村广大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政法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实行群防群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同志们:

刚才承强同志对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请大家不折不扣的按承强同志的要求去落实。我想讲一讲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总方法的问题,方法始终重要。我说的这个总方法,简要的说:就是用“市场化”的方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用“革命化”的精神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落后的面貌;用“人性化”的情怀关注农村群众的生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用“三化”的方法抓农村工作,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验证,昨天参观学习的经验都从实践上来证明了它。

一、关于“市场化”方法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用什么方式组织生产,已经不再是由哪个领导说了算,哪级组织说了算。而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谁最了解市场呢?是党政官员吗?不是,绝对不是,即使了解,也不见得准确,哪怕大家在网上看得多,报纸上看得多,这些信息也不见得准确,即使准确,党政官员也无法利用信息实现交易,完成产品到商品的惊险跳跃。你怎么能用行政命令去指挥生产呢?这方面吃的亏已经很多很多了。又问,是一些信息机构吗?也不是,虚假信息、过时信息、不全面的信息到处都是。今天的中国,就农业问题,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信息组织。国外不一样,如德国,它以协会来组织生产,有葡萄协会、苹果协会等,从上到下通过协会来发布国家计划,再分配给各级分会组织生产,是真正的订单农业。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商品生产和交易的,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企业或经营实体。至少企业的投资行为其理性要胜过盲目性。因此,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借助农业龙头企业。企业才是开拓市场的主体。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绝对不可能成为市场主体。原来说:“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这是多么深刻的论断啊!我们真叫不撞南墙不回头!过去我们发展猕猴桃、野木瓜、蚕桑都是没有可靠的市场主体,发展生猪也缺乏主体。发展多少不是市场主体说了算,而是党政组织说了算,这就是失误的根本。有“老干妈”公司,才有辣椒产业的兴旺,土溪有皮蛋厂才有养鸭产业的稳定,田坝有了大大小小的80余家茶叶加工厂,才有茶产业的稳定发展。有食用菌投资商,才有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客商用它的技术、资金干起来的,他们的方式就是以销定产,如果不看到这一点,一看哪个找钱,又大轰大哄地去发展,必定会重复失败的老路。

常讲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过去不清楚,现在看主要做好两条,一是创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全面开放农业领域,靠招商引资,兴办农村实业,促进结构调整,才能发展农村经济;二是引进老板,扶持市场主体,调节好农业企业和农民的关系,组织好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帮助推广技术,实现产业化经营,我看就成。过去讲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好象土地与劳动结合就产生了财富,现在已经不是这回事了,我们有土地、有劳动力,土地撂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传统种养业没有效益,需要调整结构发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就需要市场、资本、技术、人才。通过开放引商,引进老板,就解决了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的问题,六种生产要素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使我们农村产业调出新气象来,给农民调出效益来。

品牌确实很重要,品牌具有引导消费的巨大力量,但是品牌也是企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创造的,没有企业主体,就没有品牌的产生。

所以大家千万要牢记这一条。农业要振兴,结构要调整,企业最重要、十分重要!

过去谈解放思想,口号说得比较多,只有引进企业,扶持市场主体,为企业搞好服务,协调好企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才是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我们要从泛泛而谈到落实到行动上。解决了思想问题,方向明确了,工作的着力点就找到了,土溪、绥阳、永安、新建、龙泉在实行农业领域的全面开放上,走得比较好。现在是北部强于南部,南部有吃老本的现象,要迎头赶上。

二、用“革命化”的精神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关于“革命化”的问题,真是久违了。“革命化”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宝贵的财富,什么叫“革命化”?“革命化”是一种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求强图变的精神。我们穷,我们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既要靠国家、政府的项目扶持,更要靠自己的奋斗,要靠自己的骨头长自己的肉。看看我们县48座小二型以上的水库,都是“革命化”时期修起来的。穿阡大型水库,可以说是一座“革命化”精神树立的丰碑,现在都叫全县人民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年我们到底修了多少水库?没有新修,而是修补,是除险加固,甚至于过去的小山塘都被毁坏了,烟水配套工程又要重振其鼓。穿阡这座大型水库,蓄一千多万方水,当时仅用500余万,靠的就是革命精神,靠的就是干部群众的扎实苦干。这个工程现在来建,没有两个亿的资金根本就弄不成,你想差距是多大。

现在一些地方没有项目要项目,不要项目群众说你没有本事,有了项目怕项目,因为群众不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抗击自然风险能力差,县十届二次全会把夯实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我们今后五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这项工作涉及全县农民,没有农民群众的参与、支持是干不好的。国家的资金有限,农村需求很大,要办成大事必须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一是乡村两级要把群众宣传好、发动好、组织好,让广大农村再现“红旗招展,大干快上”的革命精神;二要与时俱进,依法行政,启动村民自治,开展“一事一议”来筹资筹劳。让农民议自己的事,筹自己的钱,投自己的劳,把每一分钱都要明明白白的用在群众身上,农民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杨畔仲村民组修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每一分钱都用到路上去了,谁还会不满意呢?群众中蕴藏着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就要看我们的方法得不得当,看我们是不是有一大批一心为民的革命化干部;三是政府适当给予项目支持、资金支持。政府的钱一定要用出“酵头”效应来,用出“种子”效应来。“酵头”要发酵出十倍、百倍的能量,“种子”就要春播一粒种,秋收千粒谷。就是要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别人出一分的力,我出十分的力,别人出十分的力,我就要出一百分的力。比如通村公路建设,县里就给100万元,5000元/公里补助给村,靠发动群众干,把标准公路的雏型搞起来,干好了,就抓住了机遇,为争取国家通村公路项目打下基础。国家是愿意支持能干事、会干事的地方的。

同志们:革命化的精神不能丢!

三、用“人性化”的情怀关注群众的生计,建设和谐农村

市场法则是残酷的,但又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在市场竞争中,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前者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需关注农村,关注农村中的贫困人群。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人性化”的情怀来关注农村困难群众的生存大计,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什么叫人性?人性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学者认为,人性由三个方面的欲求构成。一个是物质需求,至少人要吃饭穿衣。二是求知的需求,要读书要明理要智慧。三是择偶传宗的需求,无此,人类不能延续。由这三种欲求构成的人性本无善恶之分,是中性的。欲求过度为恶,适度满足则为善。最基本的的欲求尚不能满足则为不善。对农村来说,从顺应人性向善发展的要求出发,我们必须努力做好几件事。

(一)必须保障好特困群众、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今年灾情比较严重,乡镇要高度关注这一点。

(二)必须保障饮水困难群众喝上水,五年内必须100%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难的问题。从项目扶持、政府支持、科局帮扶、社会捐助多方面想法,无论如何都要解决。

(三)要高度关注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必须保障愿读书的儿童都能读书,不能因经济困难失学。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书本费也花不了多少钱了,对缺钱读书的孩子,只要有爱心、有人性就能解决好。花点钱让孩子不失学,也许就当给了孩子们一根撑杆,也许他(她)们就能跨越人生的障碍,奠定美好人生的基础。

(四)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群众看得上病。希望乡镇把政策宣传好,确保绝大多数群众都能接受,参保对农村相当有好处。

(五)要解决好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利用通村公路的政策,利用好政府100万元的投入,提早筹划,动员群众,大干快上,及时解决农村公路保畅的问题。

(六)对群众反映的纠纷问题要及时化解和调解,不要让矛盾激化,要把矛盾消化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对确有冤屈,想打官司又打不起的群众,要实施好司法救助。

(七)政治上要推进村民自治,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参与权,畅通表达意愿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2页,当前第11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