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最新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论文集合(实用5篇)

最新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论文集合(实用5篇)

时间:2023-09-23 01:58:01 作者:HT书生最新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论文集合(实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篇一

(一)萌芽成型时期(夏、商、西周)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3个奴隶制王朝。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到鼎盛的整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就有大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由于对战争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战争受迷信的影响极大,国家经常以占卜、观察星象等来决定战争行动,产生了以天命观为中心内容的战争指导思想;军队的治理以“礼”和“刑”为基础,“礼”主要适于上层的贵族和军官,讲究等级名分、上下有序,对下级和士兵的管理主要靠严酷的刑法。

(二)成熟繁荣时期(春秋战国)

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这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古代军事大发展的时期。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使战争连绵不断,战争规模扩大,战争频繁而形式多样。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全面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基本成熟。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它是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它标志着封建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其他影响较大的兵书还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三)充实提高时期(秦至五代)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这期间主要经历了秦、汉、晋、隋、唐等几个大的王朝。其中,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秦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舟师水军参战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的配合作战。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如赤壁之战、测水之战等这样大规模、多兵种大集团的配合作战,在这些战争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的运用,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争的发展使得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指挥艺术都得到高度发展,战略思想也日臻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代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对》等,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四)系统完善时期(宋至清前期)

公元960年到1840年,历经宋、元、明、清(前期)4个朝代,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火器逐渐普遍使用,使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宋朝从建国之初,就面临着民族矛盾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的局面,当政者为了维护统治,确立了兵书在社会上的正统地位,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中叶开始重视武事,开办武学,设立武举,发展军事教育。统治者为了教习文臣武将熟悉军事,命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总结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并颁布《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武举的设立,武学的兴办,武经的颁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繁荣了军事学术。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经漫长的丰富和发展之后,走上体系化的时期,成为我国古代兵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其主要表现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据《中国兵书总目》统计,宋、元、明、清(不含近代)兵书总共有1815种,占我国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而且内容丰富,分门别类地概括了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形成逻辑性较强的比较完整的体系。

(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1.战争的起源

《吴子》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就是说引起战争的原因有5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三是积恨深怨;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2.战争的性质

《吴子》指出:“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背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伐众而出征的军队叫逆兵。

3、战争的作用

《司马法》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尉缭子》则明确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二)战争与政治

《孙子兵法》指出:“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淮南子•兵略训》指出:“兵之胜败,本在于政……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意思是说采用符合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方法。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要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以战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

(三)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质消耗为代价的,这一点我国古代军事家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又指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春秋时期的管仲也曾较深刻地论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因此,他明确指出:“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律;一战之费,累代之攻尽。”

(四)战争与主观指导

《孙子兵法》明确指出:“因利而制权……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为“兵无常势”,指挥者必须不断根据敌情、我情的变化修正主观指导,采取克敌制胜的有效手段。《草庐经略》中则说得更明确:“夫敌情叵测,常胜之家必先翻敌之情也。其动其静,其强其弱,其治其乱,其严其懈,虚虚实实,进进退退,变态万状,烛照数计,或谋虑潜藏而直钩其隐状,或事机未发而预揣其必然。盖两军对垒,胜负攸悬,一或不审,所失匪细。必观其将帅察其才,因其形而用其权;凡军心之趋向,理势之安危,战守之机宜,事局之究竟,算无遗漏,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掌握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指导作用,就能赢得胜利。

(五)将帅修养

古代军事家特别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为此,提出了将帅修养的标准。《孙子兵法》强调:“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吴子》兵法中则提出,“总文武者,军之将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武经总要•选将》提出考核将帅的“九验”:“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恭,繁使之以观其能,卒然问焉以观其智,急与之以观其信,委之以货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态,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六)治军

一是法规法令的建设与实施。《尉缭子》中设有《重刑令》《伍制令》《勒卒令》《经卒令》和《兵令》等,就是为了“明刑罚,正功赏”,“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使军队“方亦胜,圆亦胜,错邪亦胜,临险亦胜”。二是教练。《吴子》指出:“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兵有略丛言提纲》指出:“不教则不明,不练则不习。”在训练方法上主张“教得其道”,“练心”“练胆”“练艺”。

(七)战略战术

古代兵书中关于战争谋略与战术的论述,有许多是很有见地的。如“上兵伐谋”,“以全争于天下”的全胜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论;“度势”“料势”“为势”的“胜可为”论;“先人有夺人之心”的“兵贵先”的先发制胜论;“后人发,先人至”的后发制胜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掌握战争主动权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正胜穷也”“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的奇正相变论;“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的“以众击寡”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的“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四治论等等。

(八)战争保障

1.物质储备和后方补给

《孙子兵法•军争》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六韬・军略》则说:“三军用备,主将何忧。”因此,古代军事思想家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2.地形

《孙子兵法•地形》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武经总要•九地》提出:“夫顿兵之道有地利焉。我先据胜地,则敌不能以胜我;敌先居胜地,则我不能以制敌。”

3.用间

《孙子兵法•用间》提出:“三军之事,莫亲于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又说:“无所不用间也。”《行军须知•用间》则说:“间谍之法,于兵家尤为切要也。”

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和《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主要强调战略速决和伐谋取胜,另外包含对战争总体、实力计算和威慑力量的深刻认识。

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和《九地》组成,侧重论述运动战术、地形与军队配置,攻防战术和胜败关系,具体包括奇正、虚实、勇怯、专分、强弱、治乱、进退、动静和死生等辩证关系。

第三部分由《火攻》和《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孙子兵法》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的产物,也是孙武革新进步的军事思想所结出的硕果,被誉为古今中外现存古书中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至少有:

(一)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慎战思想。“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备战思想。“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战争的立足点要取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这条规律,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实事求是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从战争理论上讲,是分析判断情况的根本规律;从指导战争的意义上讲,是先求可胜的条件,再求必胜之机的重要抉择。

(三)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谋略,是指用兵的计谋。《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核心是谋略制胜,它认为军事斗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是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综合斗争,也是双方军事指导艺术的较量,即斗智。

诡道制胜。“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行为,要依靠诡诈多变取胜。军事上的诡道是指异于常规的一些做法。“兵不厌诈”,古今常理。在战争的舞台上,如果对敌人讲“君子”之道,就必然被敌所制;如果能较好地运用诡道,造成敌人的过失,创造战机,那就会陷敌于被动。孙武将诡道归纳为隐真四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以及对敌八法:“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进而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就是以计谋攻敌的原则和孙武全胜的思想。当然,“全胜”的思想,不战而胜,是要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不可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孙武还总结了若干作战用兵原则,如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示形、动敌的原则;避实而击虚的原则;我专而敌分的原则;因敌而制胜的原则等等。

(四)“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将帅还没有取得士卒的爱戴和拥护就去惩罚他们,他们就不会心服,心不服就很难使用他们去作战。将帅已经取得了士卒的爱戴和拥护,而纪律不能严格执行,也不能使用他们去作战。因此,一方面要用体贴和爱护使他们心悦诚服;另一方面要用严格的纪律使他们行动整齐。这样才能战必胜。平素命令之所以能贯彻执行,都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信赖的缘故。

(五)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时空跨度,经久而不衰,与它反映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是分不开的。《孙子兵法》反映的唯物论,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对战争的认识,冲破了“鬼神论”和“天命论”;二是把客观因素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三是注意到时间和空间在军事上的作用。其原始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在能够正确认识战争中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概念和范畴有85对,使用260次之多。如敌我、攻守、胜负、迂直、强弱、勇怯、奇正、虚实、分合、久速等,并充分论述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它的科学价值是不可磨灭的。但是,由于它诞生在2000多年前,难免存有时代的局限。这是任何一部著作都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运用时要把握总体的精神,而绝不能纠结于个别词句不能自拔甚至看不到这部著作思想上灿烂的光辉。

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篇二

摘要:20--年后,我国周边的国际形势骤然恶化,国内诸多不安定因素也随之显现。我国的新一届政府自换届也开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如何应对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的挑战已然成为我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群体,我国国防事业的未来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他们国防意识的重要性在这种新形势下尤显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作深入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找到对策,从而不断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忧患意识。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美国全球化战略不断深入,我国的国防安全形势骤然紧张,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作为我国国防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尤显重要。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总体情形有个准确的认识。本文中笔者以在浙江树人大学的调研为基础,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作了细致的总结,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存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于问题的解决进行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为了理清我国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笔者以浙江树人大学2012级新生为对象,对其国防意识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分发问卷总数50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达96.6%。

1.国防时事的关注度。对于这块内容的调研,笔者在问卷中通过两个提问来进行:一为学生对于国防事件的关注度,二为学生关注国防事件的渠道。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经常参与国防时事讨论的学生在参与调研的学生中的比例为22.7%,较少参与的为43.2%,偶尔参与的为34.1%。而学生关注国防事件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的为72.4%,通过书籍报纸的为16%,通过他人的为9.5%。

2.国防知识的认知度。对于这块内容,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几个问题:(1)中国近代发生的爱国事件;(2)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与我国相关的战争;(3)当今我国军区的现存数量。这几个问题分别针对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国防知识,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选对于近代爱国事件这一主题选择正确的仅为11.9%;对于新中国建立后发生的战争次数选择正确的仅为13.4%;正确说出我国当今军区数量的学生仅为23%。

3.防意识的认可度。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几个问题:(1)大学生自身国防意识的重要性认识;(2)大学生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认识;(3)大学生对投身国防事业的积极性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1.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具备国防意识很重要,52%的学生认为重要性一般,16.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可以忽略;对于高校国防教育,有42.2%的学生认为对于自身有益,另有35.5%的学生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其余22.3%的学生认为大学国防教育可有可无,意义不大;对于投身国防的态度,有37%的学生态度积极,有25.9%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另有37.1%的学生持观望态度。

1.对国防时事的关注度缺位。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遗憾地发现只有22.7%的学生平时经常关注国防时事,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平时缺乏对国防时事的关心。究其成因,首先得归咎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关注国防时事的途径单一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新生和网络接触的也不多。除了网络之外,其他使得大学生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沟通渠道对于国防时事宣传力度不够同样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国防时事关注度缺位的问题形成。

对国防知识的认知度低下。对于当代大学生国防知识认知程度的现状,笔者进行了自古到今全面细致的调查,结果同样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对于应当掌握的国防知识认知度低下。一方面在人员数量上满足不了国防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人员专业素养上跟不上日益变化的国防时事的需要。很多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国防知识的专题讲座。此外,许多大学生在主观上也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现实问题。

2.对国防意识的认可度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学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支配下,沉浸于安乐奢靡的生活中,他们认为战争的威胁、敌对势力的存在都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事情,从而在内心深处对于国防意识存在着强烈的抵触情绪。除此之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个别学生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产生了崇洋媚外的不良心态。在他们心目中,但凡是西方的事物都是好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都是次要的。这些错误的思想、消极的情绪、媚俗的心态都是当代大学生对国防知识认知度不足的重要成因。

1.丰富国防时事的宣传途径。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国防时事方面缺位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丰富国防时事的宣传途径。在加强网络宣传力度的同时,对于大学生上网不便的特点,高校可以适当地丰富国防时事的宣传途径以便在一定区域内营造一个国防时事的良好氛围。

2.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普及力度。高校要改变对国防教育的固有认知,深刻领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将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革新国防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模式,建立起一支数量足,水平高,结构优的师资队伍。

3.端正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认识。对于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认可度不足的现象,笔者认为应当着力于端正大学生的主观认识。这需要高校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社会,而非一味享乐。而奉献社会这一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要求学生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国防意识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责任感是国家利益层面的典型表现。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使得大学生端正自身的主观认识,自觉地抵制错误思想、媚俗心态的不良诱惑,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国防意识。

参考文献:

[1]艾跃进,朱旭.增强“90后”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意义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2]于蕾,于凯峰.论有效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途径[j].科技论坛,2007,(4).

[3]卞卡.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调查及对策[j].大学生时代,2006,(10).

[4]粫国荣,黄丽侠.工科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1).

[5]周学益,孟庆瑞.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2000,(4).

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篇三

军事和政治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课题。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政治智慧在道家和儒家最为典型。

在《论语》的《卫灵公篇》中有一个对话:

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孔子的态度非常坚决。为什么?孔子断然拒绝讨论“军旅之事”,是孔子真不懂军事吗?这恰好说明了孔子对于军事和政治的关系有非同寻常的深刻见解。文武之治,正反相关。在人类社会,军事政治一体化,军事是政治的继续。无政治则无军事,明矣。

经历了春秋战国无数残酷战争的灾难,道家对于人类战争提出了最严厉的批判和最严重的警告:

道家对于战争的危害具有深刻的认识,对于好战的思想和军备竞赛的社会危害进行了哲学总结和政治评判: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反侵略战争是“正义之战”,是不得已而为之,适可而止。在人类历史上,“穷兵黩武”从来没有好下场。按照中国文化的观念:“止戈为武”。一切正义战争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和平。从“人类利益共同体”的角度来看,“以和为贵”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以“杀伐为能”、互相伤害,争斗是非输赢,追求利益之短长,得失利害永无止境,冤仇相报永不罢休。如何对待人类历史上的是非善恶,庄子《应帝王篇》提供了一个人类政治的最高境界:

《庄子·内篇·应帝王》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嫠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吾乡示之以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中国现代军事思想论文

中国古代军事史论文

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篇四

近年来,我国的军事事务备受关注,军事思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个背景下,我有幸读到了《图书军事思想简史》一书,并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书中所包含的思想重要性、对未来军事发展的启示以及学习军事思想的方法三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思想重要性

《图书军事思想简史》首先让我深刻认识到军事思想的重要性。书中介绍了孙子兵法、吴起、韩信、曹操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揭示了硝烟中的统帅们通过对战争本质的理解和对敌情的掌握,终于取得胜利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仍在今天对我们的军事实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正如书中所述:“我们今天所解决的战争问题,大多是在这个基础上解决的”。

第三段:对未来军事发展的启示

《图书军事思想简史》还为我们揭示了军事领域中的一些普遍规律,这对未来军事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例如,书中提到的古代军事思想中,不仅强调军事力量的训练,还讲究防御和攻击的策略。今天,我们在建设强军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军事力量的提升,同时借鉴古代战争中耗费敌方精力的方法,实现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同时,书中所揭示的许多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的军事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

第四段:学习军事思想的方法

尽管《图书军事思想简史》介绍了许多古代军事思想,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思想在今天并不完全适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军事思想的同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思考。书中介绍的战争本质、战争理论等方面的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应该关注和借鉴的。同时,我们还应将这些思想与现代科技、现代战争结合起来,借助信息技术等工具,将它们运用于实战中,提高我们的实战能力。

第五段:结论

总之,《图书军事思想简史》是一本古今并重、具有启发性的好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历代军事思想,还加深了对军事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国的军事建设。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历代思想,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军事挑战。

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思想篇五

军事思想是指军事理论、战略思想、战术原则等方面的思想体系,是军事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而在这些军事思想中,图书军事思想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学习军事思想、分析现代战争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一下“图书军事思想简史”的思想体会以及对于现代战争对策的启示。

第二段: 军事思想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军事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暴力,无论在战争中作为斗争力的体现还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工具,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人类也开始了对于军事思想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思想日渐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思想理论,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等。这些理论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其中图书军事思想的发展也是不可忽略的。

第三段: 图书军事思想的简史

图书军事思想的发展始于古代,而在古代时期,图书军事思想主要表现为经典著作形式,例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等。这些古代的军事著作,对于后世的军事文化和思想击打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近代,图书军事思想开始更加注重理性化、科学化和专业化,代表作品就有《战争论》、《兵法》、《战争与和平》等等。这些著作基本上涵盖了现代军事思想的全部内容,而在今天,图书军事思想又得到了诸多发展,如网络、电视等新型媒体的兴起也给了图书军事思想更新换代的机会。

第四段: 图书军事思想的意义

图书军事思想真正意义上的推陈出新,开始服务于将要起来的新型军事蓝图,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首先,它可以为我们了解后代军事思想和文化传承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它对于提高参军人员的素质、增强军队的执行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具备反恐救灾的能力、满足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和平的要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经过研究分析历史上的军事思想,有助于总结经验,弥补历史的不足,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段: 结论

图书军事思想的历史和意义,就像从小小的莲花中,探寻到无穷无尽的人类思想和文化一样,它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今天和未来时代,更要弘扬图书军事思想文化、挖掘图书军事思想历史中的经验和智慧、积极探究现代图书军事思想,才能提升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开创军事现代化的新时代。

相关范文推荐
  • 09-23 2023年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实用8篇)
    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学四年级语文
  • 09-23 2023年欣赏国歌教学反思(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 09-23 最新开学第一节课活动总结(优质9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
  • 09-23 最新人美版三年级美术 三年级教学反思(通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
  • 09-23 最新新闻小故事导语例子个 教师教育故事演讲新闻稿(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
  • 09-23 2023年红五月活动的意义 红五月活动主持词(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红
  • 09-23 最新行政管理走进社区实践报告总结 暑假走进社区实践活动报告(精选5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
  • 09-23 河道护坡劳务分包合同(模板10篇)
    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越发重视合同,关于合同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多,在达成意见一致时,制定合同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那么一般合同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
  • 09-23 最新劳动合同到期个人不续签如何离职(大全5篇)
    随着法律观念的日渐普及,我们用到合同的地方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签订合同必须经过规定的方式。优秀的合同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
  • 09-23 劳动合同工伤免责(优质5篇)
    随着人们对法律的了解日益加深,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减少和防止发生争议的重要措施。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