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儒家思想中庸的意义 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论文(实用6篇)

儒家思想中庸的意义 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论文(实用6篇)

时间:2023-09-23 01:35:23 作者:文轩儒家思想中庸的意义 浅谈孔子儒家思想研究论文(实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思想中庸的意义篇一

李逵,绰号黑旋风,“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二十位,为三十六天罡中的‘天杀星’他面貌丑陋,但正直善良,是梁山好汉中性格鲜明,颇受读者喜爱的英雄。”[2]被金圣叹称赞为“人中之宝”,他对封建统治者最具有反抗精神,对梁山众弟兄爱得深切,对奸臣贼子恨之入骨。他耿直、讲信义,在救柴进一事中,说“我打死了殷天锡,却叫柴大官人吃官司,我如何不要救他”,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称赞他的品德说“《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语。”[1]2宋江做主梁山后,一门心思要招安,小说第七十一回写到,宋江借赏菊吟诗,表露招安心意,“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作粉碎。”[1]611然而,招安之后,当他知道宋江给他酒里下了毒时仍然无怨无悔,只是流泪说:“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李逵对宋江的忠心耿耿,儒家提倡的“忠义”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李逾、三阮、公孙胜、雷横等也都是有名的孝子;而武松则是“悌”的典型代表。由于无道昏君和奸臣贼子的逼迫,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于是就有了“犯上作乱”的罪名。

三、从出世之人看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在《水浒传》小说中,除朝廷和梁山英雄之外,儒家积极入世的伦理思想却在和尚、道士及神仙这些出世之人身上也不同程度的表现了出来。在历史上,宋徽宗作为一个皇帝,但却奉道极虔,做出了许多的荒.唐事情,并且他还自称“道君皇帝”,《水浒传》作者也反其道而行,让佛道之徒及长老仙师却往往成为身着袈裟道服的儒者,让人耳目一新。

小说开头便写“张天师祈攘瘟疫”,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它已经充分证明,努力给人民解除苦难、以天下为己任的还有道教教主;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都积极入世,当不当和尚都力求奋发有为,以刚健为本,并非消极避世而皈依佛门,五台山智真长老尽管曾以封建正统思想约束鲁达的积极入世,但总体来说,他还是给以支持的;公孙胜和他的师父罗真人,保着宋江一直到破辽胜利之后,才功成身退,在小说前七十一回中,他们披着道袍,但信奉和 实践的却是以天下为己任、极积入世的儒家思想;玄女娘娘清静而有为,但是她身静而心并不静,可以说,她也是个出世而又关心国家大事的神仙,她曾嘱托宋江要“替天行道”,并且授予他三卷天书,要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在攻打辽国的危亡之际,她又给宋江托梦,授予其破敌之法,才使他得以彻底战胜辽国。作家通过一个又一个佛道人物的描写,从侧面清楚地显示出儒家“自强不息”的伦理思想,激人奋进,让人心潮澎湃。

四、从妇女形象看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经历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 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基本观念在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作者根本不可能摆脱这些束缚而超然存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妇女必须遵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服从男人意志的要求自然而然的会被体现出来。

如:作品中的正面妇女形象三位女英雄,顾大嫂是做“人肉馒头”的,而孙二娘曾经卖“蒙汗药”酒,都是谋财害命之徒,“一丈青”扈三娘低首伏心地由宋江主持,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王矮虎,只是为了说明宋江的恪守信义。这些女性在她们的丈夫在沙场一一战死之后,除顾大嫂侥幸存活外,其余都随夫战死沙场,其实,三位女英雄的命运,显然受着夫权思想的主导,是“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对作者的束缚。

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城市妇女,在这些封建正统思想的主导下,作者把她们描写成了不守妇道,寡廉鲜耻的淫妇,她们的被杀甚至是维护道德、替天行道的必然结果,但是仔细分析三位女性,她们的放荡是与她们不幸的婚姻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在小说中,潘金莲受到的毒害最深,竟至于演变成为淫妇和杀人凶手,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的悲剧虽然也是出于年轻女子本身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才酿成大祸,但是,地主大户的残酷报复是她不幸的直接根源。

阎婆只因为得了一口棺材和十两银子的救济而“无可报答”,就用女儿阎婆惜与“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的宋江“做个亲眷来往”,宋江因为门不当,户不对,既没有把阎婆惜平等看待,又没有给她爱情,作者是根据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思想来处理二人关系的。作为生活在下层社会的一个妇女,张文远的出现激起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强烈渴望,以至于行为偏激,最终导致理想和追求变得畸形,可以说,廉价的买卖是她不幸的来源。

作为潘巧云的丈夫,杨雄爱的只是弄枪舞棒,从来都不善对她嘘寒问暖,并且杨雄一个月内有二十几天不在家,她实际上只是家庭的摆设而已,而潘巧云与后来出家的裴如海是青梅竹马,潘的红杏出墙也实属必然。与此同时,杨雄、石秀杀妇,手段竟然如此残忍,作品中对于妇女的这些态度明显的是受儒家封建礼教的影响。

要之,《水浒传》的成书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在其中保留了较多的儒家思想的痕迹,作者甚至将其渗透到了全书的主导思想当中,无论是从作品中描写到的朝廷、梁山好汉、出世之人还是妇女形象,无不渗透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并且在小说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儒家思想中庸的意义篇二

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中,共同体一直是其存在的主要形态。但是,从学术上专门对共同体进行探讨却是社会学产生以后的事情。从“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者滕尼斯以及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可以看到,共同体代表的不仅仅是传统社会,它更代表了一种社会结合方式和一种特定的精神实质。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这个概念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种共同体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更为重要的是,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使得他们之间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风俗习惯,并最终形成一种与这种社会结构相一致的文化特征——共同体精神。从滕尼斯的这些经典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所谓共同体精神,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内涵:

(一)共同体精神表现为一种彼此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造成了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认同,难分彼此,对自己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形成了共同体中无形的凝聚力,以至彼此的依赖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最终使得共同体几乎成为一个个凝固的整体。

(二)共同体精神主要包含了“共同”和“共有”的内容。由于有了“共同”,才有可能对所有物的“共有”。就像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生活在一起的,所以才会不分彼此,共同拥有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三)共同体精神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既是共同生活的结果,也是共同体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

1、以“仁(人)”为本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彼此的亲密性

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防止和纠正人的异化,提升个人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具有现实意义,孔子告诫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论是面对自己的亲人还是面对陌生人,都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爱”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也正是共同体精神的实质所在。“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人间一切问题,莫不起自后者——为我而不顾人;而前者——因情而有义——实为人类社会凝聚和合之所托。”为什么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可以为了对方而忘了自己,有的却会不顾对方的人格而随意践踏?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前者是发生在彼此非常熟悉的共同体内部,而后者则发生在彼此陌生的社会。而儒家“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道德践行方法与共同体精神实有异曲同工之功效。

2、以“礼”相待调整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当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变迁时,整个社会结构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人与人之间将从熟悉走向陌生,财产关系将从“共有”走向“自我占有”,异质性将代替同质性,法制将代替人治。所有这一切的直接后果是把人的原始欲望都充分调动起来了。当人性的欲望被撬动以后,人的欲望也就随之急剧膨胀起来,每个人都更多地想着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取而不是如何给予,其结果是“人人为己,人人都处于同其他一切人的紧张状态之中,他们的活动和权力的领域相互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任何人都抗拒着他人的触动和进入,触动和进入立即被视为敌意。”用霍布斯的话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狼与狼的关系”。于是人们之间便不再有“熟人”之间的亲密和共同体内部的相互拥有。由于“陌生”,因而彼此之间可以不讲情义,竞争、冲突也可以毫不留情。

这种同自私自利、缺乏感情和关怀照顾联系在一起的人际关系不可能与“礼”相融,也不可能培植出一个共同体内部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以礼敬宾”,提倡追求人际间的和谐。孔子主张“中庸”“仁爱”,提倡“和”与“礼”,强调通过礼度的教化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友善对待。

3、以“和”培育共同体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近年来,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意欲把“低素质”的外来“闲杂人员”排除在城市之外,以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根据一系列调查结果,大城市的居民尤其是白领,普遍支持设立这样的制度。诚然,准入制度的提出有其现实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不断恶化。但是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村落的共同体和面对面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城市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办法不是堵而是疏,让城市的社区接纳他们,“使他们把城市看做自己的家,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兔子不吃窝边草”,也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强调“和而不同”是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是真正的团结而不是排斥和勾心斗角。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加速城市化进程,我们的城市化离不开外来人员或者我们所谓的“农民工”。城市化会把更多外来人员吸引到城市中来。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家园感,帮助他们在城市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共同体精神才能真正形成和成熟起来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关爱、彼此信任、服从法律的权威,在生活中享受和谐的快乐。

儒家思想中庸的意义篇三

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在宇宙中处于中心的、特殊的地位,人是宇宙中最宝贵的存在,人惟万物之灵,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充分肯定了人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意义。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在宇宙中处于中心地位并与万物有着根本区别,在于有仁义礼智信之道德。《礼记礼运》中说:“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人高于宇宙万物,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社会存在,开启了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

1.2“仁爱”是儒家思想核心价值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这里的“仁爱”指“仁者爱人”之“仁爱”,而非其它抽象的爱。孔子解释仁的基本涵义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就是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弟对兄要恭顺,而父母对子女则必须慈爱,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认为“孝”、“悌”是“仁”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者爱人”和“仁者无不爱”的观点,即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爱”。

1.3道德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十分重视教育,并且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汛爱众,而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孝顺父母,敬爱师长,做事谨慎小心,讲究信用,广泛爱护大众,亲近有仁德之人。在这样做了以后,若还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孔子认为对人要用道德加以教化,要导之以德,使人具有孝悌、忠恕、诚信、刚毅、勇敢、自强、进取、勤劳、节俭、谦逊等品德,强调“据於德,依於仁”,着重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和仁爱之心,使其学会怎样做人,进而成为“仁人”。

在今天,我们把道德教育列入德育大纲,理所当然的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借鉴儒家道德教育,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中庸的意义篇四

对于广大高等教育的工作者而言,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面前最紧迫的事情,古为今用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个有效果的尝试,儒家的“以人为本”、“仁爱”等教育思想应当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贯穿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之中。

2.1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

儒家的人生观从对人的现实价值持肯定态度的前提出发,主张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现实世界,倡导积极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砥砺奋发,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用儒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育当代大学生,能高扬起其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2儒家思想倡导见利思义,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十分推崇的价值观。“立德”就是要克制私欲,使人性不断的升华,保持人格的完满,树立为社会建功立业的价值观。“立功”就是把立德所确立起来的`价值观外化为实际的社会功效,即在社会的实践中,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加上立言,被称为“三不朽”。“三不朽”的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运用道德的内控功能和自律功能,把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经过调节,导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中国历史上使不少人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用儒家文化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教育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要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诚而有信、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作为教育的重点。

2.3儒家思想倡导胸怀天下、报国忘身,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儒家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包含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种“群已”关系,其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应放在第一位,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并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义利上,合乎公利则谓之“义”,损公利已则谓之“不义”。当义利相悖时,不惜“舍生而取义”,个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

儒家思想中庸的意义篇五

例1:筹算应用了大约两千年,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功不可没。但筹算有个严重缺点,就是运算过程不保留。元朝数学家朱世杰能用筹算解四元高次方程,其数学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他的方法难懂,运算过程又不能保留,因而____。中国古代数学不能发展为现代数学,筹算方法的____是个重要原因。

a.形同虚设束缚 b.销声匿迹片面 c.后继无人限制 d.难以为继约束

【答案】c。解析:第一空,从文段可看出属于因果文段,可以由因推果,原因是“他的方法难懂,运算过程又不能保留”,结果肯定不是形同虚设,也不是销声匿迹,排除ab选项。接下来看,题干中提到“中国古代数学不能发展为现代数学”说明没有继续下去,所以c选项更合适,d选项强调“难”,并不能说明没有继续下去。第二个空,筹算方法限制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而不是约束发展,因此c选项更合适。

例2:从统计学角度看,用平均数指标反映趋势虽精确敏感,但也有其致命弱点,尤其是平均数的“____”,很容易掩盖个体之间的差异。

a.以管窥天 b.削峰填谷 c.大而化之 d.等量齐观

【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此题是没有判定标志的解释关系,所填空格的呼应点为后面的“很容易掩盖个体之间的差异”,呼应点为一句话,那么空格处一般会填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词语,据此首先可以排除a和c选项,因为ac两个选项明显与“掩盖个体差异”没有关系。剩下b和d两个选项再进行词语辨析。b选项可以用语素联想法来看其意思,削峰填谷,削掉山峰来填补山谷,就是把差异给掩盖掉了。d选项等量齐观,不同的事物相同看待,意思上似乎也与“掩盖个体差异”相似,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词一般用于否定,跟同日而语之类的词语用法相同,所以排除。还需注意,所要填的空格带引号,既然带引号,说明填的词会比较特别一点,b选项相对更加形象,故选b。

儒家思想中庸的意义篇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 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 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 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3) 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 教学方式

1. 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2.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xx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教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a.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b.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c.“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科技上的进步。在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高。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学术自由的氛围。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 诸子百家

(1)墨家——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代表作《墨子》。

资料链接: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提问: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分析出墨子的主要观点吗?答案:兼爱、非攻、尚贤

(2)道家——老庄

老子,传说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楚国人。

资料链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从资料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从资料分析庄子观点: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做相对的

(4)法家——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法家集大成者。

资料链接: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从上述资料分析韩非子观点:答案:以法治国   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列表法小结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  孔孟  略

墨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道  老庄 无为而治以及朴素的辩证法

法  韩非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以及以法治国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孔子

提问: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幻灯片演示孔子简介。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料链接: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从上述资料分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以及资料链接分析孟子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资料链接:“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资料链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

从上述资料启发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的思考。

4.运用列表法对比孔孟荀三者的观点

早期儒学三大家思想主张对比

孔子  仁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探究学习:儒学与现代生活

提问: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

此部分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学生回答后,幻灯片放映。

四、巩固练习

本课主旨内容及探究性问题: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带来哪些影响

3.试述儒教三大家主要观点

4.你觉得为什么儒家思想最后为什么成为“百家”中的大家?

5.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复兴儒学的必要?如果有,那么原因是什么?

6.你认为我们能为复兴儒学做些什么?

相关范文推荐